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精选

2021-03-09 00:14: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精选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是一本由[英]卡丽·吉布森(Carrie Gibson)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精选点评:

  ●按需。

  ●有人说这里是天堂的海滩, 有人说这里是地狱的群岛,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里, 是世界的十字路口

  ●与前些年那本《加勒比海地区史》相比,有一些更丰富的细节,立场上虽然同样反殖民,但更具批判性,尤为强调当地的“克里奥尔视角”。“帝国的十字路口”这一隐喻本身就突出了加勒比海地区开放、混合、杂糅的近现代史特性,不过最终作者似过甚其辞地坚持了这一点,拒绝相信它在世界格局中已相对边缘化。译文流畅准确。

  ●全書關鍵字:被低估的。

  ●为数不多的加勒比史佳作

  ●拖拖拉拉看了很久,是加勒比地区比较详尽的通史材料类书,对“十字路口”本身的讲述也有趣。夸一下装帧,阅读体验加一星。

  ●读罢,五百年来的纷争苦难,从欧洲的加工厂到白人的游乐园,个中的滋味恐怕非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社会的人所能体会的,喜欢最后一章的论述

  ●与同主题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比起,本书用更详实的历史细节还原,让读者自己从中厘清脉络。这不仅仅是从欧美争霸宏观角度述说的大历史,更是从原住民、黑奴、混血儿,从矿产、甘蔗、烟草、咖啡、毒品的小历史。被枪炮和病菌殖民的加勒比地区,由于其资源的丰富被欧美压在脚下轮番压榨,成为资本主义崛起的垫脚石。

  ●伴随军事征服和殖民战争,关注加勒比地区生物链和经济圈,500年的历史形成20世纪的政治格局。一部翔实细致的历史著作。“十字路口”意味着踌躇,但并非加勒比的抉择,主要是西、葡、英、法和独立后的美利坚这些帝国在加勒比统治的兴衰更替,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下,加勒比地区仍然是一块悬挂在“十字路口”的肥肉。

  ●甲骨文出品,未必精品,史料堆砌,没有重点,看了前边忘后边;些许线索着实惊喜,如黑奴贸易,蔗糖贸易,联合果品公司,海地革命...... 优秀扫盲读物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一):五百年加勒比史,精彩的人类近代史电影剪辑

  五百年加勒比史,历史在如此短暂的时间段内硬是给塞入了殖民与海盗,奴隶与苦力,大宗产品贸易战,种族歧视,独立与自觉,独裁与民主,还有大国夹缝中的主义之争等等如此多的元素。相较非洲,西印度克里奥尔人,他们距离欧洲文化远远近于非洲诸邦,同时又深受崛起的美国的影响。随着西班牙的势弱,整个西印度在十九世纪初就早早的刮起了独立的旋风。然而恰恰是这么一个新老帝国主义交替的时期,失去母国庇护的新生独立国家却无一能够真正的独立自决。最早独立的海地如今是世界上最贫穷和混乱的国家,反倒是巴巴多斯和荷兰殖民地,因为始终寻求母国庇护而成立了成熟的共和政体和稳定的中产阶级。时至今日,西印度依旧处于大国的家夹缝之中,美国视之为禁脔,中国也不求回报的撒出大量真金白银一方面削弱台湾,一方面给美国人下眼药。仔细想来,加勒比的两个群岛名字起群岛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四战之地,加勒比诸国想迎头赶上塑造自己的繁荣,实为不易。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二):“加勒比地区仍将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加勒比地区什么时候曾经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十字路口?也许。帝国的十字路口?也许。但从来未曾是真正的世界的中心。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著作(或者研究成果),在书的末尾用词稍微有些不讲究。

  不过,基于加勒比地区是美国的后花园(至少美国人应该是这么想的),如果牵扯到美国,这一地区会吸引美国的注意力乃至世界的注意力,倒确实是一事实:从《门罗宣言》,到古巴革命及猪湾入侵,再到冷战的一大高潮——古巴导弹危机(这个时刻,古巴倒也称的上是世界的聚焦点)。

  即使加勒比从来算不上是世界的中心,但不可否认本书是了解加勒比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的入门书。作者从哥伦布的航海时代讲述到当今时代的加勒比,从奴隶交易到帝国争霸,从蔗糖到咖啡,从雷鬼音乐到旅游业,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企图将加勒比地区的宏观到微观一网打尽。好处是读者能得到的信息很多(特别对于远隔万里对加勒比地区不甚了了的中国读者而言,如果有兴趣去加勒比旅行的话,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缺点是主题散乱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用说,加勒比地区的岛屿、群岛如此多,差异如此大,何况作者还搭上了环加勒比地区的几个国家如委内瑞拉、苏里南。要涵盖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广泛。

  客观地讲,虽然主题散落,但作者文字方面的收敛功力还是不错的,不会让读者有特别的越读越乱的感觉。特别是如果对一些历史背景略知一二的话,有些主题还是容易引起注意或者共鸣的。比如海地的“革命”和独立——拿破仑法国为了镇压海地的奴隶起义,派了六万军队,还把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本书对这一事件有了另一个角度的描绘。个人的疑问是,拿破仑这样的战略家怎么会为了海地这样的蕞尔小岛(实际上还是小岛的三分之一强)牺牲了美洲大陆上的那么一块要地?

  另外一个阅读感受是,“革命”或“起义”并不天然带来更好的世界和更好的生活。依然是海地这个例子。1800年左右已经成立了共和国,可是奴隶出身的“领导者”犹如上了树的猴子露出了红屁股,竟然想到是称帝称王,而非和自己的同胞分享权力(权利)和利益,即使到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竟然还有杜瓦利埃家族这样的独裁敛财家族。难怪海地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星球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共和国的称谓,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民主制度,更不会必然带来民主的智慧。

  至于美帝国主义(包括之前的欧洲帝国主义)在自己后院干的那些龌龊事,就不用一一列举了。

  读完本书,一个更加强烈的想法是:啥时候有钱有时间去吹吹哈瓦那的海风,抽抽古巴雪茄,然后去看看巴哈马的粉红沙滩?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三):书摘丨西印度群岛、朗姆酒、天堂与世界的十字路口

  1962 年,V. S. 奈保尔在他的加勒比地区游记《中途航线》(The Middle Passage )中提出了那个有名的让人们极为反感的观点,即“历史的中心是成就和创造,而西印度群岛什么也没有创造出来”。不过,不管他的原意如何——可能是反讽,也可能是认真的——人们对他的这句话认了真,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冒犯。

  在旅游业背景下,也许他是对的。维尔京海滩是一个保持着“原始美”的天堂。人们很容易认为西印度群岛是一个没有任何历史的群岛。有了这种想法,你就不会去认真思考为什么那里有贫穷和不平等,而只去憧憬永远在微风中摇曳的棕榈树,随时会有人给你的酒杯里续上朗姆潘趣酒(rum punch)。

  然而,在我们的后殖民时代、后现代社会里,这种想法早已过时。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被剖析鉴别了50 年。在这期间,有关西印度群岛历史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研究范围正在从有关最早期居民的考古学延伸到21 世纪“舞厅音乐(dancehall)”的音乐学。实际上,这看起来与奈保尔的看法正好相反:西印度群岛创造了一切。今天的欧洲,它的经济基础来自于数千英里之外的奴隶辛苦劳动创造的蔗糖利润和相关工厂。欧洲倡导的真正的平等理念来自1794 年的法属圣多明各。甚至在“全球化”这个词语出现的数百年前,随着来来往往的船只将人和货物载向四面八方,这里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全球化和人口大迁徙。这一切都可以包含在加勒比地区。“这是安的列斯群岛体验的基础,这些遇难船的碎片、这些回声、这些丰富的部落词汇的碎片、这些残存于人们记忆中的风俗,不但没有腐败,反而更为坚实,”德里克·沃尔科特写道,“它们经历了中途航线、真主胜利号,后者就是将第一批签订了劳役契约的印度劳工从马德拉斯港运到费利西蒂(Felicity)的甘蔗地,将戴着镣铐的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犯人和被西班牙王室迫害的犹太人、开小商铺的中国人、骑着自行车卖布料样品的黎巴嫩人运到加勒比地区的那艘船。”

  即使是天堂,前方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所有岛屿都面临着大量有关未来走向的棘手问题:生态、移民、贫困和政治动荡等。当然,这些责任不应该都由加勒比地区承担。在写作本书之际,很多的欧洲经济体正在发生危机,美国则处于衰退中,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不管是强国还是弱国,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哪个国家是这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还是中国?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比如印度或巴西的发展前景如何?很难确切知道,接下来哪个国家将充当这个世界的领袖,哪个国家将控制全球资源或发动战争。不管力量的轴心在可预测的未来向谁倾斜,加勒比地区仍将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处于连接世界各地的十字路口,一如过去的500 多年。

新书一瞥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四):加勒比群岛500年来的发展历程

  一提起加勒比,首先就会想起加勒比海盗。实际上,加勒比海盗只是加勒比群岛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如果熟悉地理,也许我们还会想到古巴,想到卡斯特罗。除此之外,我们所知了了,更遑论加勒比群岛的历史了。

  加勒比群岛由一系列环绕加勒比海的岛屿组成,其中包括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等。岛屿大多位于热带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集中地之一。风景秀丽,充满热带风情,是著名的观光和休养旅游的胜地。整个群岛位于中美洲,是连接北美与南美的中间通道和重要落脚点,也是连接欧亚非和南北美洲的中心枢纽。现在,加勒比群岛仍然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地区之一。

  在欧洲人初次踏足这些岛屿时,有的岛屿已有原居民在上面繁衍生息,有的小岛尚无人涉足。之所以会发现加勒比群岛,主要是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使然。15世纪时,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主要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垄断了西欧需要的香料贸易渠道。为了开辟另外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通道,直接与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建立贸易关系,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开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大海。最终,葡萄牙发现了经西非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一度到达澳门)的海上贸易通道。而西班牙则穿越大西洋,误打误撞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

  对于欧洲人而言,加勒比是连接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交通枢纽,也是欧洲殖民扩张的十字路口,北上可以进入墨西哥和佛罗里达等北美大陆,南下可以进入秘鲁和智利等南美地区。西班牙人皮萨罗就是穿越加勒比群岛的巴拿马地峡,南下进入秘鲁的,最终导致印加帝国灭亡,秘鲁和智利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从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登陆圣萨尔瓦多岛开始,加勒比群岛相继被发现和占领,相关的文字记录也开始出现,加勒比地区的整体面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作者从政府档案,以及船员、殖民者、种植园主和各种不同参与者的个人书信和日记等大量的历史碎片中梳理出加勒比地区500年来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了加勒比群岛从发现、掠夺、殖民、种植蔗糖、实行奴隶制,奴隶制解体,社会动荡,到各个岛国相继独立或继续维持自治状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尤其重点说明了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和牙买加等岛屿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一个伊斯帕尼奥拉岛上会出现海地和多米尼加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以及巴拿马从洪都拉斯中分离出来,最终开通巴拿马运河的过程。

  在探索、发现和掠夺加勒比群岛的过程中,西班牙首先占得先机,建立定居点,搜刮和掠夺当地的黄金,开采银矿。后来,英国、法国、荷兰和丹麦等欧洲国家也不甘落后,相继加入加勒比地区的抢占与争夺行列,开启了掠夺、殖民美洲的扩张之路。

  加勒比不仅与欧美有关,也与我们中国有点关系。奴隶制瓦解之后,岛上殖民当局又开始从印度、中国和印尼等亚洲国家引入大量的劳工,从事蔗糖种植与加工等超强体力的热带田园劳动。

  本书的翻译质量总体上还是相当不错的,编辑也比较认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而且有的属于硬伤,写下来供参考。

  17页,“对于葡萄牙国王约翰一世与兰开斯特的菲利帕之间幸存的第三个儿子”,“之间”应删除。 69页,“西印度群岛包括在内”,这句话的表述有点偷懒。 93页,“坚苦跋涉……”,“坚苦”应改为“艰苦”。 95页,“袭击和抢劫生活在海边的公社”,“公社”?不清楚何意。 97页,“英格兰政府对他在英格兰的行为……”,第二个“英格兰”似应改为“巴拿马城”,存疑。 122页,“这时候……达成盟友关系”,动宾搭配不妥,“达成”应改为“结成”。 212页,“摄政政府召集组建于加的斯的国民议会召开集会”,“召集”与“召开集会”重复,“召开集会”应改为“开会”。 221页,“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这里是约翰·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而非老亚当斯。因此,“约翰·亚当斯”应改为“约翰·昆西·亚当斯”。 226页,“这也促使博耶统一和控制整座岛屿”,“统一”最好加一个“要”字。 226页,“在过程中”,感觉有点怪,最好改为“在这一过程中”。 230页,“古巴被流放墨西哥的……”,“被流放”改为“流放到”可能更好。 233页,“种植园主可以获得2000万英镑的补偿金”,“2000万”疑似有误,如果是所有种植园主总共可以获得2000万英镑的补偿金,还有可能。 238页,“洛佩斯在萨瓦纳(Savannah)被捕”,“萨瓦纳”应改为“萨凡纳”。 240页,“再乘船沿大西洋北上旧金山”,与地理不符,“大西洋”应改为“太平洋”。 246页,“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已经与印度打起了贸易战”,第一个“与”应改为“和”字。 250页,“46800人抵达英属岛屿”,“英属岛屿”应改为“其他英属岛屿”。 252页,“当时对来自叙利亚的人,黎巴嫩基督徒,他们大批前往拉丁美洲港口,以及其他中东人的统称”,“他们大批前往拉丁美洲港口”修饰的是谁?黎巴嫩基督徒?还是也包括叙利亚人? 254页,“这一事件引起了……中间激烈的公开辩论”,“中间”应改为“之间”。 255页,“宽阔的林阴道……”,“林阴道”应改为“林荫道”。 298页,“西印度群岛的一种即性演唱歌曲”,“即性”应改为“即兴”。 303页,“欧洲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严重打击”,“遭受”后应加一个“了”字。 307页,“例如圣基茨和尼维斯和安圭拉工党”,两个“和”字应改为连字符“-”。 308页,“圣基茨和尼维斯和安圭拉”,同样,两个“和”字应改为连字符“-”。 308页,“殖民地和英国此前的黑人和白人关系日渐紧张”,整个句子表述不清,两个“和”字使用不当。 310页,“时任英国外交部部长的……”,“外交部部长”应改为“外交大臣”。 318页,“美国在尼加拉瓜招募和训练军队和警察”,最好把一个“和”改为“与”字。 373页,“贩毒集团和毒品大鳄……和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应改为“及其”。 391页,“海地还被称为美国最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句话有问题,如果改为“海地还被美国称为最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或“海地还被称为加勒比地区最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还说得过去。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五):欧美国家的十字路口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大航海时代到到来之前,当时的世界文明只要在欧洲亚洲以及北非。当亨利王子以及之后的哥伦布、麦哲伦开启了航海世界的路程之后,世界的本来面貌逐渐清晰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欧洲凭借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积攒了大量的社会活动经验,这为之后的世界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英国作家卡丽-吉布森对欧洲的大航海之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吉布森教授的文风相当的生动活泼,聚焦的重点是在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我们外人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就是海盗横行,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始终的不到保障,实际上,在亨利王子为代表的欧洲君王大航海之前,加勒比地区一直都岌岌无名,这片海岛纵横的地方,最大的价值就是给出海的渔民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避难场所。吉布森教授认可哦欧洲现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也就是欧洲的大航海活动造就了加勒比海地区。

  《帝国的十字路口》吉布森教授在本书的前三章集中在欧洲白人的视角,让读者逐渐跟随着白人们的征服一步步的走向加勒比地区。吉布森教授所说的帝国,并不是特指的某个帝国,而是欧洲的封建国家,以及之后在北美洲建立山巅之城的那个移民联合体。实际上,帝国一词的本来含义就是只要权力使用,遑论其他,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帝国。

  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相对的复杂破碎,这一帝国指的是整个欧洲世界发动的大航海活动,就美洲而言,无论是南北美洲土地上的雅利安人,还是美洲大陆周边的岛屿居民,欧洲那些航海家和传教士与侵略者是没有区别的。在回顾这个帝国的十字路口之前,先了解一下加勒比海域的情况。吉布森教授本来是就英国人,对当时的大航海,以及之后欧洲国家对美洲的征服是比较了解的,对于这个地方本身,吉布森教授并没有太多的着墨介绍,而是分散在各个章节的故事中,这对国人而言是不友好的,也就是说初读的话,对这里的情况不明白,阅读的特别困难。

  哥伦布曾移居里斯本十几年,并通过参与葡萄牙的航海行动,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值。吉布森教授由这个细节认为,葡萄牙错过新大陆的发现的确不是失误,而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回到《帝国的十字路口》本身,在大历史的层面观察从古希腊人到哥伦布的航海之路,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内海(地中海、黑海)到外洋沿岸航行(西非),再到横穿大洋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欧洲人积累了相当的航海经验。

  通过观察海上飘浮的植物、海鸟的飞行方向,哥伦布认定他所期盼的陆地,实际位于既定路线之向,并随之调整了航向。公元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终于踏上了美洲的土地:拿骚、加勒比、古巴、牙买加、海地。在北美大陆与南美大陆之间,因为半岛和群岛分割形成两片半封闭的陆间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对比东亚的情况,二片海区的地理位置、结构,与渤海-黄海有些类似,只不过由于地理、历史原因,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的地缘政治关系,要远比渤海/黄海复杂的多。总的来说包夹着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的陆地分为三组:三片大陆、两个半岛,以及一个群岛。

  三片大陆指的是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在地理范畴会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将美洲划分为南、北两块。不过南北美连接处的狭长地理形态,及其与加勒比地区的相邻关系,使之具备了成为一个单独地理单元的基础。结合彼此地缘特点,将墨西哥及其以北的美国、加拿大归入“北美”概念;南美大陆最北部国家哥伦比亚,及其以南地区归入“南美”概念;墨西哥与哥伦比亚之间的连接区,单独划分为“中美”板块。

  两个半岛指的是佛罗里达半岛和尤卡坦半岛,前者位于美国的东南角,后者则是墨西哥的最东端。二者与墨西哥湾的位置关系,相当于辽宁、山东两个半岛与渤海的关系。区别在于,中国因为同时拥有山东、辽宁两个半岛而将渤海实际变成了内海,而墨西哥湾则出现了美、墨南北对峙的情况。

  一个群岛则指的是位于墨西哥湾东南部,与尤卡坦半岛、中美洲、南美洲共同围就加勒比海的的“西印度群岛”。这条从墨西哥湾口向东延绵至南美洲北部的岛链,内部又可以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岛链状群岛,包括哥伦布最先登陆的“巴哈马群岛”;西印度群岛的核心陆地区“大安的列斯群岛”;以及最东端蜿蜒至南美大陆北端,与整个委瑞内拉海岸线对应的“小安的列斯群岛”。

  通常人们认为哥伦布此行的目标是“印度”。这一认知的形成背景,是大家都知道的,哥伦布错误的认为他登陆的地方是印度,甚至将包括巴哈马群岛在内的加勒比岛屿统称为“印度群岛”(后改称为“西印度群岛”,以与正确方向的印度群岛区别)。吉布森教授通过深入研究哥伦布探索历程发现,这一命名并不代表哥伦布此行的目标是印度。他在寻找的实际上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被蒙古人统治的中国。为此,西班牙王室甚至让哥伦布带上了写给蒙古大汗的国书,以期说服蒙古人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一起,夹击处在二者之间穆斯林国家。

  哥伦布和西班牙人并不知道,蒙古人在东方已经失败了100多年,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有此误解除了奥斯曼帝国阻断丝路,影响了信息交流以外,还因为此时的南俄草原还处在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基于寻找中国的目的,才使得中国的外围岛屿——日本,才成为了哥伦布计划中的第一站。只是在实际航行过程中,哥伦布的航线开始向南偏移,没有严格执行计划中的同纬度航行路线,导致其认为与日本和中国失之交臂。尽管基于当时的认知条件,哥伦布学习到的一些地理知识有很多错误,包括关于日本的位置,欧洲与亚洲的距离等,但通过马可.波罗等中世纪旅行者的记录,日本在中国的东部、印度在中国的南部这一位置关系还是很明确的。因此,当航线南移并发现一片岛屿时,哥伦布有理由相信,上帝将前往中国大门关上的同时,为他打开了通往印度的窗。对于哥伦布或者西班牙王室来说,找到的是中国还是印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这次远航加上一层联络蒙古人夹击穆斯林的政治外衣,也只是为了让整个行动变得更加“正义”,以得到教廷和民意的支持罢了。就像葡萄牙人向世人宣布,他们的黑非洲探险之旅,主要是为了寻找“普莱斯特.约翰”国王的基督教国家(然后与之联合夹击穆斯林国家)一样。至于将中国而不是印度做为这次航行的目标,无非是因为中国位于印度的东方,从向西做环球航行的角度看,应该是先“发现”中国(包括日本)罢了。在经济层面上,印度与中国这两个文明、富庶之地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印度出产的各种商品,如香料在欧洲拥有广泛的市场和高昂的价格。同时基于地缘位置的原因,印度对于夹击“穆斯林”国家这个伟大目标来说,也会更有价值。然而西班牙也许还需要考虑一下,如何为它与“印度”的交往也披上一层政治、宗教外衣,但做为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哥伦布来说,倒是从来没有掩饰过他的冒险,就是为了寻找财富。在自认为发现印度之后,回到西班牙的哥伦布一方面敦促西班牙履行之前的约定(哥伦布享有其所发现每片陆地的总督权,并可世袭);另一方面哥伦布战略性的调整了自己接下来的航行方向,在后来三次远航中。放弃了向北继续寻找中国的初始目标,而是围绕着加勒比海进行“印度群岛”和对印度大陆(实际是中南美洲)的探索工作。吉布森教授在第六章中认为哥伦布的“发现”是由一系列错误所导致的。不过哥伦布本人没有意识到这片陆地的属性,并不防碍他成为新大陆的“发现者”,即使之前可能有维京人或者亚洲人,曾经先一步抵达美洲土地。毕竟只有哥伦布的“发现”,才导致了一系列地缘政治层面的重大变化。有可能让人产生遐想的一点,倒是哥伦布如果严格按照既定线路和目标方向航行,他应该会在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登陆,并将这个半岛认定为日本或者中国的一部分。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最先发现的陆地,是位于巴哈马群岛的中部的“圣萨尔瓦多岛”,也有学者认为他最先登陆的是另一个岛屿。不管怎么说,哥伦布最先发现的美洲土地是巴哈马群岛是确认无疑的。于大历史和地缘层面来说,在这个拥有3000多个岛礁(包括700多岛屿,其中30多有人居住)的群岛中,吉布森教授人认为考据哥伦布发现最先发现的是具体哪个点也没特别的意义。巴哈马群岛整体的地理位置和结构,才是它进入地缘政治舞台关键。与巴哈马群岛及其首都“拿骚”紧密关联的名词,是很多冒险故事的主角——海盗。历史上所谓的“加勒比海盗”正是以巴哈马群岛为活动基地,劫掠往来于此的商船(包括袭击殖民点)。然而在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西印度群岛中,面积达到21万平方公里的大安德列斯群岛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地理概念中的加勒比海,也是由大安的列斯群岛、东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与美洲大陆围就的。身处大安的列斯北部外围的巴哈马群岛,实际并不处在加勒比海的地理范围内。无论是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还是亚洲的东印度群岛,岛屿的数量都是数以万计。尽管这当中能够提供人类生存基础的岛屿也数以百计,但有条件成为地区人口中心和地缘政治主角的,总归还是那些大岛。整个西印度群岛中最重要的陆地,是隶属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四个岛屿,按面积大小排列依次是:位置最西端,与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呈三足鼎立之态的“古巴岛”(今属古巴);位于古巴岛东侧,今由海地、多米尼加两国分治西东的“海地岛”;古巴东岛南侧的牙买加岛(今属牙买加);以及群岛东端,海地岛之侧的波多黎各岛(今属美国)。《帝国的十字路口》后面的章节中提到了,西班牙人在入主加勒比海地区后,上述四个大岛势必将成为其经营重心。也可以说,西印度群岛的主导权问题,取决于谁控制了大安的列斯群岛。在这几个主岛当中,面积最大,今天人口占西印度群岛1/3(1100余万)的古巴岛,地缘政治意义又尤其重大。吉布森教授认为,一定要为整个美洲找一个地理中心的话,身担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大西洋三大海区分割线的古巴岛,将是最合适的人选。相比古巴岛和大安德列斯群岛,巴哈马群岛的体量就有些微不足道了。在有更多可供开拓土地的情况下,西班牙及后来在美洲竞争的欧洲国家,都没有把巴哈马群岛做为殖民重心。然而对于海盗来说,巴哈马群岛的存在却又恰到好处。这西北-东南方向延绵950公里的岛链,不仅将大安的列斯群岛的海岸线,笼罩在自己的阴影下,更是完美的封堵了进出墨西哥湾的海峡:佛罗里达海峡(佛罗里达半岛与古巴岛之间)。也就是说,以巴哈马群岛为基地的加勒比海盗们,不仅能够对加勒比海地区殖民点构成威胁,同时也能够从北美墨西哥湾地区的对外贸易中获利。至于详细的加勒比海究竟怎样成为帝国的十字路口,还是推荐各位亲自阅读吧。卡丽-吉布森教授的行文极具阅读性,翻译的质量也堪称上佳,在今天北美洲的山巅之城成为世界的主导者后,我们更应该了解这个帝国的家门口的情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