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布吕代读后感1000字
《多拉·布吕代》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拉·布吕代》精选点评:
●经典
●特别莫迪亚诺
●莫迪亚诺一如既往地,熟稔地唤起悲伤。如果看到你的朋友坐在塞纳河畔哭泣,他要么就是玩多了刺客信条,要么就是看多了法国文学和电影。熟悉的猜测、在同一地点追溯以往的时间。莫迪亚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明明他比其他人再清楚不过世界的虚无,却还要违背人终将走向遗忘的万古不变的真理,竟妄想凭一人之力留住/重建这些与他毫不相干的人们在世上存在过的痕迹。他总是如此空闲,想法纯粹,仅仅在寻找,甚至只是记录——或许这是没有根的莫迪亚诺寻找归宿的一种途径。而对于我来说,那一幅幅远隔重洋,大陆彼岸的图景,他们受到的那些不相干的迫害,似乎总能唤起我在街上漫游、在无名的士多下停驻的感觉。唉,探寻记忆总让人心潮澎湃和悲伤。尽管莫迪亚诺做的再多也不可能重现多拉·布吕代的一生,于是她便有了唯一性。
●失踪人口的报告文学?妥妥的不爱。可能我对犹太人那段悲伤的历史不够了解吧。
●“或许那个周末,冬天的太阳晒得暖洋洋的,让人有一种放假和天长地久的心情——有一种时间停止了的错觉,仿佛只要让自己从这个时间的缺口里溜掉,就可以逃过那向自己合上的铁钳。”
●四星-。其实只是非常短薄的一篇。但翻来覆去读了两三遍,字里行间,隐约有种难以承受之重。莫迪亚诺是喜欢用这种混合过去现在的手法,几乎可以怀疑他是个巨蟹座,对记忆和真实之间的界限思索再三。但真正让人心里难受的,并不是他文本写作的好坏,而是揣想那个时代里的那些和多拉一样的人们的命运,那对恋人,那些犹太同情者,那些写字的做工的,100%残疾的,还有多拉,那个十五岁的孩子。以及最后的那个秘密,唯一的,所有玷污你毁灭你的一切,都不能从她那里偷走的秘密。大概是老了,有些黯然神伤。
●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和《青玉狮子香炉》很像
●莫迪亚诺的声音太迷人。
●人们对他者的痛苦其实毫无想象力。不仅如此,人们天性擅长遗忘。Frankly,我亦是十六岁便忘了十五岁的人。但我真切地希望人们,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够记住人类史上的一些罪行:苏格拉底之死、中世纪教会、文革、奥斯维辛。及一些平凡但端正的名字。往事不忍遗。平面上的痛苦来得不够切肤,须得怀有悲悯之心。而真正的悲悯谈何容易?帕这本书更像一部私人的作品。多拉布吕代、父亲、死去的朋友、漫步在巴黎街道;剪报、档案、报告、法令、天气、走在一九四二的巴黎古道上推演多拉出走的路线。企图遇见那些本该与我们相遇却集体中途失落的鬼魂。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四十年代被半路折断的生命也同样熟悉这条街道。时空交叠,被轻轻呼唤名字的人们是否若有所感,冥冥中抬起头来?巴黎永恒冷清。失忆,喑哑,残破的墙。一个人在城里走,让‘若西翁。
●莫迪亚诺通了灵,一口气被生命里缺席的气息惹哭了TT
《多拉·布吕代》读后感(一):历史终将轮回
站在现实中回忆历史,发现世界的虚无。想象着多拉走过的印记,地址伴随姓名,而地址与街道不停变化着,我们终将消失在这个世界,就像从来没有来过。图雷尔监狱里发生的故事谁也不知道。想起多拉,我仿佛能和历史走到一起,宿命之中,多拉全家人都无法逃脱去往集中营的命运。二战犹太人代表一个消失的群体,如果能从琐碎的线索拼起一个人的一生,但他所想所言却无从得知。存在即是虚无,没有人能发现多拉的秘密,就像没有人会记得我们。无数多拉的灵魂飘在街道上,告诉你他们曾经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动乱时期的爱情是最打动人的,明知没有办法靠近你,依然选择将生命葬送在寻找你的路上,也许是一种坚贞。每每站在一处遗址,回忆起先人所作为,想象着他们的模样,只能感受到虚无和缥缈。
《多拉·布吕代》读后感(二):一个人在城里走,划过不平静时代
都说是用了电影蒙太奇式的写作手法 (蒙太奇——有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它是电影导演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电影片),莫迪亚诺通过寻找 调查 回忆 探索,视野从过去到现在,很多片段看似没有任何关系,但都是紧紧围绕那个年岁里犹太人这个主题,线索清晰。 40年代的犹太人在被占的巴黎,需要佩戴特别标识的黄星;当局会设法阻止非犹太人和犹太人通婚,以为是出于好意……布吕代一家被逮捕,从图雷尔监狱,到德朗西集中营,最后都去了奥斯维辛——9.18(日子在中国更特别)父女一起去了奥斯维辛,5个月后母亲也去了奥斯维辛。“9.19巴黎全城宵禁,整座城市冷冷清清,像是为了纪念多拉的缺席。”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一种忧伤的柔情。 多拉·布吕代只是一个代号,成千上万个被送往奥斯维辛的无辜者之一。画面大部分是灰色的,而多拉灰栗色眼睛,红色外套,酒红色套头衫,藏青色半身裙和帽子,栗色运动鞋,似是铿锵有力的行走于不平静时代中,留下刻意鲜亮的划痕。文章深沉,极具象征意义,意味甚远。多拉被抓的前后,是一幕幕痛心疾首的人种残害记忆;合上线索,现在是一帧帧追思深省的同情。
《多拉·布吕代》读后感(三):命运无法挣脱的网
《多拉.布吕代》 我们根据主人公的回忆得以最后一点虚无消散之前窥见它的蛛丝马迹。 本书三个时间线 1、主人公现实生活 2、主人公追寻多拉的印记 3、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的记忆 这三个时间线不断的穿插闪回,推动整本书的发展 故事背景是1941年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期,一名叫做多拉.布吕代的犹太小女孩失踪,她家人发布了一条寻人启事。 本书以主人公在1996年回忆1988年第一次看到这条寻人启示为开端,在之后的八年时间里,他追寻了多拉.布吕代曾经的印记,寻找这个消失的小姑娘,通过琐碎的线索,缓慢而清晰的向读者描述那个年代犹太人所发生的故事,有一张无形的网,越缩越紧,让他们无处可逃。他们都被送往集中营,最后悄无声息地消失。 而对于多拉来说,她只是不喜欢学校的阴暗和孤独,她逃了出来,却没想到另一张网在等着他。 尘封在历史中的记忆,化为虚无,历史中飘荡着无数叫做多拉的幽灵,没有人记住他们,就像没有人记住我们一样。 这本书有几个故事让人动容。 被德国人称为犹太人之友的十几位雅利安女人,她们选择戴上象征犹太人身份的黄星,甚至还给自家地狗带上黄星,对纳粹进行嘲讽。她们最终被送进了集中营,她们的职业各样,但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有一个要和犹太人结婚的雅利安男人,因为男方父亲的举报。这对情侣最终被拆散,女方被关进了集中营。过了几年,成为战地记者的男方,开车冲向了纳粹的一个边防站点。他留下了一本书《一个人在成立走》 主人公在旧书摊翻出一封信,作者是二战时马上被送往集中营的一位专栏作家,预料到自己将要遭受的命运,但字里行间都是在乐观的安抚家人。“亲爱的 妈妈,还有亲爱的你们,我深情地拥抱你们大家。要勇敢,一会见,现在是早上七点钟”
《多拉·布吕代》读后感(四):《多拉•布吕代》读后记
1941年冬天,一个叫多拉•布吕代的15岁法籍犹太女孩从所在的巴黎女子学校出走,时值二战最黑暗的一段时期,由于失去了学校的保护,随后多拉的被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在1960年冬天,同样15岁的法国籍犹太男孩莫迪亚诺也有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1942年初,几乎在多拉被捕的同一时间,莫迪亚诺的父亲也被逮捕,不过走运的是,老莫迪亚诺侥幸逃脱,最终在战争中幸存。 根据以上素材,加之一些其他的犹太人被迫害的个案,莫迪亚诺写下了作品《多拉•布吕代》。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夹带私货的报告文学。 莫迪亚诺八十年代末偶然在一张旧报纸上读到了多拉的走失消息,也许是因为多拉与莫迪亚诺共有的犹太人身份,这则近半个世纪前的消息让莫迪亚诺寝食难安,他无法停止对这个“鹅蛋脸、灰栗色眼睛”的小姑娘经历的想象。 莫迪亚诺花费了多年时间,尽可能搜集到了和多拉相关的各种信息,力图还原在那个恐怖时期巴黎背景下发生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的事情。由于时隔久远,莫迪亚诺无法还原多拉出走后是如何生活的,以及她是如何被逮捕的。我们只知道在42年和43年的一年多时间中,多拉和父母先后被捕,并被送往了同一个地方——奥斯维辛。 一次偶然的阅读,将二战时巴黎的犹太女孩与二十世纪后半夜法国最重要的作家连结起来,除却犹太人这一公共身份,两人之间还有一个较为私密的共同点:都十分叛逆,以至于在十五岁的年纪都擅自出走。但由于时代境遇有别,莫迪亚诺的出走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多拉的出走则是与人生所做的诀别。 莫迪亚诺在书里有一个独特的比喻,当灾难来临时,一部分人会遇难而另一部分人会幸免,就好像前者是在替后者受难一样,因此这些替他人受难之人就像是避雷针一般。多拉就是二战中屠杀犹太人悲剧中的一枚避雷针。那个年代这样的避雷针数以百万计,绝大多数都销声匿迹被众人遗忘,但莫迪亚诺用这本小书告诉我们,被遗忘不代表没有存在过,这些人永远是人类悲剧命运的一部分。 以下为全书最后一段摘录: “我一直不知道她第一次离家出走的冬天那几个月和之后春天她再次逃走的几个星期是怎么过的,藏在哪里,有谁陪着她。那是她的秘密。一个可怜的、宝贵的秘密,所有刽子手、法令、所谓的占领当局、拘留所、兵营、集中营、历史、时间——所有玷污你毁灭你的一切——都不能从她那里偷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