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妖读后感锦集
《孟德尔妖》是一本由马克·里德利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德尔妖》精选点评:
●应该再看一遍,作者在一本宣扬无神论思想的书里用基督教举例实在是不能政治正确更多
●高中时看的。
●所以说,生命的复杂性大概是关于生命的最复杂的问题。以及,人的头脑所及大约永远也只能是对自然性的模仿罢了。。。
●震撼的一本书,作者如此前瞻的思考让人佩服。人类的行为到底会不会影响人类进化的终点呢?
●豆瓣就像我的桌面一样乱 读完了两年才想起来
●这书要是能重新翻译下多好?只有高中生物知识的表示能看懂的部分不多……据说并不是因为原文太过深奥,而是因为译者很多名词处理不当。
●科普读物。
●写的不好玩儿,白瞎一个号名字
●蛮有意思,费脑子,只好挑重点读
●想象很丰富,推理很精彩,就是证据太少,没有说服力。。。
《孟德尔妖》读后感(一):感覺工程師的技術債也能學習這套機制
生物演化并不存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相反,地球生命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只有简单生物,生物演化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也可以从复杂到简单。
基因复制很不靠谱,经常出错。生物有一整套防备基因出错的本领。比如,细胞会检查基因主动修复损坏;在基因复制的时候也会进行校对;甚至逼迫基因损坏的细胞自杀,防止癌变。
复杂生物为了对付基因错误,使出了终极大招,一个是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分化了雌雄两种性别,各自拿出一部分基因,组合成好的基因。
另一个是基因混杂,为的是防止自私的基因搞破坏。为了防止这种错误发生,细胞的大招是洗牌。杀手基因为了防止误伤自己,就会抑制下来。
“自私的基因”这个词,来自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著《自私的基因》,本书作者,就是道金斯的学生,自然很熟悉这个理论。
生物们解决基因错误的这些手段太精妙了,简直像是有一个精灵存在,在细胞中忙个不停。最早思考基因混杂规律的,正是伟大的生物学家孟德尔,作者用他的名字,来给生物解决问题的这套机制命名,就叫做“孟德尔妖”。
为了防止基因错误,生物具备了这些意想不到的本领。靠着这些本领,复杂的生命才得以出现。
《孟德尔妖》读后感(二):本人的非专业阅读指南&非专业书评
非专业阅读指南&非专业书评
我的生物学程度大概和初中差不多,高中的基本都还给老师了。这篇是写给那些准备看本书的非专业读者的。如果您是专业的,也请指教。
看完本书的第一感觉:真佩服自己,把这本书看完了!若不是之前读过另外两本书,估计是没有充分的理解力来读这本书的。因此,建议都这本书之前,先读下另外一个里德利Matt Ridley的两本著作《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以及《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注:《孟德尔妖》的作者为马克里德利Mark Ridley,这两个里德利不是同一人,估计也没有什么亲戚关系^o^)尤其是《基因组》这本书,是关于基因的非常全的一本基础知识的书,而且非常通俗易懂。
不过即使我读过前面两本书,看《孟德尔妖》仍然比较吃力,当然,主要是因为我的生物知识顶多是初中的程度,应该很多人和我一样吧,呵呵。
本书虽然讨论的是“生命的复杂性”这简单的6个字,却是个非常宏观的题目,这就与《基因组》不同。正因为宏观,所以在有限的篇幅内,作者需要表述太多的观点,也就包含了非常多的专业术语,却又没有相应的篇幅来解释。虽然书后专门列出了术语汇编,但这些术语的解释也是相当专业的,对于我这种纯业余的来说是还有看没有懂。其次是翻译问题,一本好的科普著作必须要有好的翻译,这也是我非常推崇“盗火者译丛”这套书的原因。本书的术语翻译还有赖高手指点,但从逻辑结构来看,真是让我有够晕的。作者对于自己的论述通常会举出几个论点,每个论点的篇幅也比较长,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第256页,“自然选择抵制坏的人类基因的第四种方法……”,那么必然前面应该有第一、第二、第三种方法,但我必须查看好几遍才能发现到底是哪3种,问题是我看到第四种的时候还没明白原来作者已经交代了三种了。正因为作者的分论点非常之多,就更需要翻译者在理解作者的著作的基础之上,恰当的运用一些逻辑连结词来表达,不过显然,本文的译者专业知识应该没问题,但是逻辑表达能力好像差了点。(不可否认我对翻译的要求是有点高,呵呵)不过幸好,原作者非常贴心的一点是在每章的开头会将前一章的内容回顾一下,而在每一章的末尾都会重新复述本章的论点,这是对业余读者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翻译的另一个问题是书后的注释与参考,我感觉是翻译的一塌糊涂,难道是因为觉得是注释所以不重要?唉~~~
和许多好的科普著作一样,本书也用了大量的类比,有的很恰当,但是有的,类比之后我反而更晕了,从类比来看,个人认为他没有另一位里德利写的好。当然,这还是因为本书所要叙述的是一个非常宏观的主题,从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生命的未来,仅时间跨度就达40亿年,有许多的生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尤其是达尔文与自然选择。本书多次以自然选择为前提进行论述,但并未明确指出作者对于自然选择的理解。因此,阅读本书还是需要花相当时间的。
再说说本书的内容,本书的内容在本书的《前言》一篇里有了很好的概括,即使有相当多的专业知识,但本书仍然让我学到了非常多与人类生存、细菌病毒生存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有些论证相当精彩,比如有性繁殖是如何防止哺乳动物的基因错误的。
我想探讨的是一个问题:本书成书于2000年,当时人类基因组测序还未完成,当时认为人类有大约50000-100000个基因,但是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已完成,人类基因组只有30000个基因。而本书在讨论生命的复杂性及人类的进化复杂性时,设定的基因数位60000个。如果以30000个这个数字来重新审视本书的一些观点,那么是否可以对以下这个重要的问题做出肯定的答复?
不管性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人类的复杂性还远远没有达到顶端!
《孟德尔妖》读后感(三):基因编辑挑战自然选择 复杂生命何去何从
在转基因食品还饱受争议的时代,“转基因”孩子 就如此轻率的出生了。一切出乎意料,不仅让全球生物学界为之震荡,也令“吃瓜群众”惴惴不安,不似以往每遇“热点”一样超然物外了。在2018年尚未终结前,人类迎来了基因干预的“新突破”,基因学站在了历史新阶段。尽管争议声如潮水般涌来,“新突破”的事实却已无可更改。
“基因编辑”看似新颖高深的术语,在基因学研究领域并不是难事。贺建奎把这项技术运用到胚胎培育阶段,既谈不上技术上突破,亦不是什么科学实践的高峰。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话,就是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以及惊天地、泣鬼神的亮相。“新突破”突破的是基因伦理,突破的是基因安全以及法律的底线。
基因学研究发展到现在成果斐然,却仍有许多人类还不了解的空白。基因伴随多细胞生命起源,经过了数亿年的演变和进化,迄今为止人类还无法完全掌握和了解自身基因的全貌。人类繁殖是基因自我复制的过程,就好似一部巨著通过传抄复制向外传播一样。试想一下,如果《红楼梦》在传抄过程中,有人觉得“了”字太多,就做了一点编辑,把“了”字剪去。“吃了、喝了、来了、去了……”变成了“吃、喝、来、去……”读起来果然清爽简练,抄写时亦减去不少繁琐。可就算忽略“编辑”后时态的混乱,难道不要去考虑“了然、了解、明了……”的感受么。在对全局没有“了如指掌”的情况下,以为编辑了、剪掉了就“一了百了”的做法,该有多愚蠢和荒唐啊。
基因编辑的技术操作层面,也不是完全安全可靠。贺建奎这次开了两枪,第一枪正中靶心,第二枪却脱靶了。“中枪”的孩子基因被成功干预(编辑),脱靶后幸存的孩子怎么样了,该如何考量?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关乎到伦理问题。在并非完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基因编辑,父母是否有权利替子女做决定?基因干预失败或者产生错误,孩子将来是否还拥有生育权?……
贺建奎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还有一些被“编辑”的胚胎存在,并坦然有些志愿家庭并不知情,此言一出,震惊四座。据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数据显示,全世界的试管婴儿人数已经突破600万,这其中有50%的试管婴儿是在最近10年中诞生。如果有哪些科学家在这其中做了些 “编辑”,无论是出于“科学实验精神”还是为了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都是细思极恐的事。
在中国,目前关于基因技术的规范和标准还不完善,对滥用基因治疗的医师也没有更为严厉的处罚规定,而一些国家早在20多年前就已对滥用基因技术滥用的行为做刑事处罚了。如:“法国于1994年制定《生命伦理法》,明文禁止将未受精卵的卵核取出,再取出其体细胞植入到人类胚胎内,将该胚胎植入母体内诞生人类的行为,违反者处20年以下有期徒刑;2002年日本通过了《规范基因技术法》,对于生产人类基因个体、人与动物基因改良或混合个体的行为予以禁止,违法者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单处或并处1000万日元以下罚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每年做试管婴儿的人数高达20多万,已经成了试管婴儿诞生最多的国家。在基因干预对人类生命影响如此重要的领域,规范基因技术的立法已刻不容缓。
人类所拥有的基因,源自于数亿年的自然选择,是不断适应大自然后存留下的生命奇迹。任何一点修改,都可能被复制繁衍下去,如果因此导致错误基因泛滥,基因可能在突变中熔毁,人类生命作为目前已发现众多星球中璀璨硕果恐怕就成为千古绝响了。
就像《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如果在还不了解曹雪芹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不了解曹雪芹对人物设计、场景安排、情节推进的创作初衷,也不知道后四十回原著是否存在的情况下。“贺建奎主编”就操刀编辑,是多么荒诞无稽。如果不断持续编辑(窜改)下去,最后可能贾宝玉姓贾还是姓甄都分不清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部巨著最后恐怕就毁于一旦。
生物学者马特•里德利认为,“基因在复制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逆转的,一个错误一旦发生,以后的复制无论多么准确,也绝对无法弥补。”在复杂性进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生命会变得更有智慧,足以与创造生命的残酷过程——“自然选择”相抗衡。由于能够制造或制作同类,人自以为可以充当上帝造物主的角色,而真正的造物主“自然选择”将不再保护我们这一生命形式免遭突变的侵害。人类文明或许将在进化中自取灭亡。
��Y�lಎ�� �
《孟德尔妖》读后感(四):一见钟情不隐藏,爱情只是基因的选择?
一见钟情一见钟情,这个浪漫的爱情经历,被神话了的爱情传奇,被无数文学作品渲染的情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萍水相逢,相见一瞬间,心灵就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一见钟情外在表现为异常紧张和兴奋、心跳加速、脸红发烧等等,接下来就双双坠入爱河,一发不可收拾。那么这种感觉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文学的杜撰?存在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似乎一见钟情不再是个迷,她那神秘的面纱终将被揭开。在生物学上认为爱情的本质就是为了繁衍后代,那么首先从繁殖谈起,自然界中生物的繁殖也就是DNA复制的过程。DNA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密码指令,生物通过这些指令发育成长。人这个生物大概有6万多条遗传密码指令,这些密码指令中的信息部分由碱基构成。碱基有四种类型,分别用字母A、C、G、T来表示,人类身上的字母大约有66亿个那么多,好像一部百科全书似的鸿篇巨著。这样的鸿篇巨著在抄写(DNA复制)的过程中难免有复制错误发生,错误遗传指令传给下一代有可能发生突变。不同的错误代代相传,最终错误累积在一个子代身上导致不再繁殖,也就是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对付这样的遗传错误,生物进化了许多办法,性别的引进或许就是办法之一。美国的生物学家Maynard Smith用一个类比表述了性别存在的作用,假设有两部车型都一样的汽车,一部引擎坏了,一部刹车坏了,聪明的做法就是用两辆汽车没有坏的零件组装成一辆好车,这就是性别在遗传中起到的作用。那么如果两辆汽车都是刹车坏了,无论怎么重新组装,得到的都将是一部坏车。因此,有性别的生物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就需要一个识别的能力,在青蛙界,雄性青蛙以歌声来求偶,叫声长的雄蛙比叫声短的雄蛙获得更多雌蛙们的爱慕。达尔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雌鸟选择展现自己并且展现得最为尽情的雄鸟为配偶,雌鸟有区分高质量和低质量雄鸟的能力。在生物界这种展示普遍存在,譬如孔雀的尾巴、鲸鱼的长牙、鹿的长角、果蝇的舞蹈……,这些雄性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本领,其实就是为了表明了它具有高质量的基因,当然雄性也有识别雌性基因是否正确的能力。
人类作为生物的一个种类,当然也要遵循自然守则。人对美感的一部分或许源于遗传检测,人类的艺术和音乐的存在,因而不仅是为了审美,而是基因正确的展示。人类对美的喜爱从进化的角度确保了生命内部DNA编码的复制准确性。眼睛是识别同类的重要器官,由此可以解释一见钟情多是从眼睛里迸发出火花。人用于选择伴侣的标准,一个一直被重视的因素是身体的匀称性,身体和外貌比较匀称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左侧就是其右侧的极好反衬,既左右很对称的人被认为比较漂亮。选择异性比较容易成功,身体匀称与良好的健康状况相关,偏爱美丽是人类识别高质量基因机制的一部分。婚姻市场中对不健康伴侣的歧视,某种程度上是对坏基因的剔除,人择偶时歧视坏基因其实和青蛙、蝴蝶等其他各物种的择偶行为是一样的。当然,不是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一个大众情人擦出爱的火花。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或许可以解释为:引擎坏了了的汽车在重组时必然不会选择同样是坏了引擎的汽车,因为在引擎坏了的汽车眼里,同样有引擎问题的汽车就不是美的。而引擎完好的汽车,才是美丽的。不过,在引擎完好的汽车眼里,坏了引擎的汽车并不是美的,它可能在寻找一辆和自己一样引擎完好的汽车,这个时候两辆同是引擎完好的汽车相遇,就很容易一见钟情。或许它们各自还有一些小问题,假如一辆是坏了倒车镜而另一辆坏了尾灯,只要不构成矛盾就会互相吸引,两个高质量引擎的结合,引擎部件的重新组装或许有了一个超级引擎的后代,正确的基因就得以延续。
克隆是单个个体的繁殖,某种意义上就是一辆汽车不断的重新组装,那么一旦出现复制错误,就不会得以改善,最后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如此看来,性别的存在是必要的了,那么对高质量基因的识别也同等重要,在生物界这种识别机制导致雄性提高了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素质。此外识别机制中也存在一些欺骗性,例如有些叫声短的雄蛙模仿叫声长的雄蛙,以达到欺骗择偶雌蛙的目的,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着识别与反识别机制,利用美容、化装来修饰外表,甚至动用外科手术来改变自己的外形,为了选择未来伴侣做准备,就是对基因识别机制的一种反击。
由此,一见钟情不仅仅是爱情的神秘体验,实际上更是对伴侣DNA编码复制准确性的一个识别过程,那些追求浪漫、期待一见钟情的年轻人或许对此感到失望,所谓科学的介入往往打破人们的美好畅想,或许是亵渎了对美好爱情的讴歌,熄灭了人们追求美丽的热情。其实以上的解释未必是真实的诠释了自然现象,只是一些片面研究的结果,无论一见钟情的成因是什么,情侣们都不需要去考虑,最正确的做法是不刻意制造任何情况的发生,一切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