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2021-03-12 04:34:20 来源:洞见 阅读:载入中…

  

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作者:安歌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让孩子勇敢做自己,远比懂事更重要。

  微博上看到一段视频。

  年初六,妈妈要出门上班,6岁女儿非常舍不得,满眼含泪,小脸也慢慢开始垮掉。

  图片

  然而,面对妈妈的安慰,她却忍住泪水,极力不哭出声音,让妈妈安心离开。

  图片

  即便已经难过到痛哭,也在妈妈嘱托“照顾好弟弟”时,乖巧地点头回应。

  妈妈说,女儿一向很懂事,哪怕受了再多的委屈,通常也只是自己默默忍住。

  图片

  小女孩的懂事令妈妈心疼,同时却也令妈妈感到欣慰。

  懂事,似乎从来都是一种很高的赞美,是对孩子体谅和温暖的认可。

  在孩子的世界里,被称赞一句“懂事”,或许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然而,当孩子超越该有的年龄,表现出过分的懂事时,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因为,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带着残忍的伤害。

  01

  懂事,是孩子的被迫选择。

  懂事的孩子,很容易赢得好感。

  他们懂得察言观色,不会提出不该有的请求;

  他们很会控制情绪,总是默默忍让,笨拙地付出;

  他们似乎天生乖巧,行为也总能恰到好处的令人省心。

  然而,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所的一组实验,却揭开了懂事表面下的真相:

  所谓“懂事”,不过是孩子恐惧下的被迫选择。

  实验开始时,研究员先拿出一个盒子,小男孩兴奋地打开,取出里面的玩具开始玩。

  此时,他的眼神充满了好奇,放松又愉悦。

  图片

  接着,研究员又拿出一个项链

  同时,一位不太友善的女士也走了进来。

  她突然冲着项链发火,言语中满是戾气。

  到了男孩自由玩耍的时间,可他看着眼前的项链,却迟迟没有反应。

  他神情严肃,先是打量那位女士,瞥了瞥研究员,又低头看看项链,握紧的小手始终没有动作。

  直到研究员收回项链,男孩都没有伸手触碰一下。

  图片

  短短两分钟,没有任何暴力,就能够让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压抑天性,陷入沉默。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因为,孩子对成人有着强烈的依赖和爱。

  取悦大人,得到关爱,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

  当这种本能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孩子很容易就屈服,放弃愿望,选择取悦大人。

  于是,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转而去迎合大人。

  过分懂事的孩子,一定都有着不够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种不安,促成了他们的乖巧和妥协。

  图片

  小S曾在节目中爆料说,3个孩子,二女儿是最懂事贴心的那个。

  她会每天帮妈妈倒水,还能恰好地控制好温度。

  她外出上烹饪课,会坚持带一半的鸡排给妈妈吃。

  她会经常送妈妈贺卡,表达对妈妈的喜爱和贴心。

  图片

  但是,二女儿懂事的原因,却令人心疼不已。

  作为中间的孩子,她没有得到过第一份的关爱,也享受不了最小的宠爱。

  懂事,不过是她在被忽视的恐惧中,用委屈、顺从和讨好,换得来自妈妈的一点点爱。

  懂事,是一种悲伤的赞美。

  当孩子努力扮演懂事,他的心里,一定积压着不敢表达的委屈。

  02

  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快乐。

  节目《少年说》中,高一女生杨栩楠,给自己两个月大的弟弟写了封信。

  这个典型别人家的孩子,有着超乎寻常的懂事。

  住校时,害怕父母担心,总是很少主动打电话回家;

  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因为怕父母会对自己失望;

  因为懂事,她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她告诉弟弟,要爱爸爸,不要顶撞他,他很辛苦;要爱妈妈,她为你付出了很多。

  女孩对家人的爱,细微到令人动容,可这份懂事,也给了她很深的重量。

  所以,她流着泪对弟弟说:

  “你要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图片

  每个孩子并非生来就懂事,是他们的敏感和觉察,让他们选择了成为父母期望中的乖小孩。

  可是,乖巧的表象下,被隐藏的自己并不快乐。

  他们习惯了“懂事”,习惯了讨好,习惯了消耗自己,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然而,懂事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不会拒绝,不敢发声,而且终将发现,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于是,世界开始崩塌,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小时候越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自传体小说《人间失格》里,主人公叶藏是一个过早“懂事”的孩子。

  他不遗余力地讨好别人。

  比如,他装扮小丑,只为了逗同学的开心。

  比如,他为了迎合父亲,揣测着换掉自己想要的礼物。

  成年后,叶藏依然改不了讨好的习惯。

  他说:“从孩提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讨好周围的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然而,青年叶藏在压抑和痛苦中,依然走上了消亡的路。

  当懂事成为生存的手段,讨好成为价值的基点,这样的孩子,内心空虚而又危险,永远都无法快乐。

  03

  最珍贵的养育,是让孩子可以做自己。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当孩子开始出现过早懂事,请不要急于去赞美。

  因为,懂事是一种抉择,让孩子勇敢做自己,远比懂事更重要。

  1. 接纳孩子的天性和“任性”

  杜江和嗯哼参加节目时,一度因为过于“宠溺”儿子,登上话题热搜。

  比如,其他小朋友都能按照要求上交零食玩具,只有嗯哼哭闹耍赖,情绪崩溃。

  可杜江却没有指责孩子的不懂事,而是温柔地安慰。

  他说:

  有的太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就失去了孩子应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

  孩子对情绪和愿望,都有着最本能的反应。

  如果可以被接纳,谁会愿意咽下委屈,变得懂事呢?

  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藏着自卑,藏着对被爱的不确定。

  图片

  2. 看见真实的孩子,鼓励发出自己的声音

  成年人,特别是父母,就像是孩子行为的镜子。

  无意识的语言,却可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导向。

  比如,当敏感的孩子,试着压抑需求时,一句“懂事”的表扬会令他确认值得。

  比如,当孩子隐藏情绪,刻意讨好时,父母的愉悦和赞同会让他越陷越深。

  作为父母,不要轻易夸赞一个孩子的懂事。

  试着看见孩子顺从乖巧下的不安,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会去接纳自我的声音。

  被认真看见和尊重的孩子,最终才能学会尊重自己。

  3. 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在节目中自爆,自己是个讨好型人格。

  她害怕和他人起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会敏感地关注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图片

  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中,是懂事和讨好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反应,来自孩子成长中有条件的爱。

  “你够乖,我才喜欢你”

  “你真懂事,是个好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把他人的评判,当作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种心理催动下,懂事也成了一种必然。

  孩子真正的自信,应该来源于内心,来自对本身的肯定。

  引导孩子不去过度关注他人评判,遵从内心,才不会过早的被迫“懂事”。

  04

  懂事,本身是一个美好而温暖的词。

  它代表着养育过程中,孩子对我们情感和情绪的用心回馈。

  但是,真正的懂事,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共情和体谅,被迫的懂事,是为了得到爱和关注的委屈求全。

  真正的懂事,生于丰盈,令人欣慰;

  被迫的懂事,源自匮乏,只有心酸。

  点个在看,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慢慢成长,不必急于懂事。

  要知道,被爱的够满的孩子,也终将学会懂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