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生活·意志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精神生活·意志读后感100字

2022-03-14 15:5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生活·意志读后感100字

  《精神生活·意志》是一本由汉娜·阿伦特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8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生活·意志》精选点评:

  ●是不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博士论文呢?理解不能

  ●虽然很多人评价说这本书很晦涩,且我自己也这么感觉,但仍然要给高分。为什么?因为确实有许多金光闪闪的句子隐藏在晦涩的行文中。晦涩不源自思想之深,而来自它太驳杂,兼有对思想家的描述、对思想史的回顾和对自由意志问题本身的解答。如果读者是想寻找问题解答,那么其它杂七杂八思想史就只晦涩

  ●姜志辉糟蹋阿伦特

  ●译文还是有问题。

  ●在某种角度,政治哲学的自由实际上是对自由的亵渎。真正的自由不只是意志,而是包含有思维。很遗憾在《判断》完成前,作者就已经离开。但这个系列,是我见过的研究精神生活最为纯粹与深刻的著作。

  ●翻译还是有不少问题的

  ●全书对意志的哲学史梳理很条理。但中世纪空白,结论部分也很难再接受存在主义思维方式,所以读不出其中韵味了。

  ●太深邃了啊啊啊!最后的章节精彩

  ●启蒙读物。比“思维”卷要难,但直接与《论革命》和《论自由》这一干联系起来理解,就可以从复杂的形而上转到形而下。阿伦特太迷人了。

  ●翻译得别扭死了

  《精神生活·意志》读后感(一):精神生活·意志

  如果说动物也有着某种浅思维,即收集周边环境以利生存,那进一步就只是人类的专有精神活动了,那就是形成自己的意志,即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长,原因也正在此,人类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得出结论,然后又通过结论再进一步收集分析得出结论,因果互相转化,推进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自我意志的形成更是关键的,正是“我是谁”的个个不同,才有着万千性格以及百花齐放的人类文明进步。

  《精神生活·意志》读后感(二):读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意志》

  可以看出阿伦特与康德三大批判的对答。这本书要比思维一书复杂很多,里面的理路很迷人。阿伦特从《极权主义起源》的近现代思想考量跃入从希腊起始的涌动的思想暗潮之中。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论述很精辟。

  用精神眼睛“看”。内部感官。

  Das Ewige regt sich fort in allen:

  Den alles muss in Nichts zerfallen,

  Wenn es im Sein beharren will.

  永恒为万物工作:

  因为万物必将进入虚无,

  而永恒始终存在。

  《精神生活·意志》读后感(三):思考没有边界,而且没有意义

  

1、《精神生活》是哲学家阿伦特的最后一部,也是未完成的作品,英文名为《The Life of the Mind》。

2、阿伦特说思考面向的是过去,所有的思想都是事后观念,是一种个人脱离世界后,孤独的活动。

3、他认为思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而且是没有边界的,它的结果是获得意义。意志面对的则是未来,说白了就是个人将为何而活。

——闲书馆 书评人

  《精神生活·意志》读后感(四):阿伦特《精神生活•意志(the life of the mind:willing)》小摘要

  【按语:在《精神生活·意志(1975)》中,阿伦特追溯诠解了意志的理论史:亚里士多德的proairesis(预先考虑)、使徒保罗的分裂意志之无能、爱比克泰德的意志全能与对世界的放弃,奥古斯丁的分裂的意志之合一及其在行动和爱中的拯救;阿奎那的理智优先、司各脱的意志优先以及人藉着意志(信仰)的自我超越;尼采论意志(挺含混)、海德格尔后期的放弃意志(或not-to-will的意志)转向思、倾听和感恩。阿伦特并无清楚地申明自己的论点,事实上在最后一节她似乎打算这么做的时候,却令人惊讶地从形而上学思辨的高度转入非常经验的政治史维度。但整体上阿伦特通过思想史叙事清楚表明了自己的论点:那就是某种奥古斯丁-司各脱的意志(-爱)论的现代版本。正是在这里我才这么理解阿伦特的话“爱这个世界”:那与其说是阿伦特的人生经验(毕竟,她爱的是个纳粹),不若说是她的形而上学基石。此文中,阿伦特不单具有洞察力,而且思想的渊博和开阔更是让然赞赏;但个人感觉她对史上思想家的诠释未必靠谱,她没能以一种严谨的方式行文,矛盾和概念转移之处甚多。】

  “导论”

  “《精神生活•意志》将讨论意志能力,包括自由的问题。”【阿伦特:《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页1,下同】意志能力不为古希腊人所知,而上帝与自由意志或因果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章1:哲学家和意志”

  “意志是我们用于将来的心理能力。”【10】将来的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Aristotle提及偶然性。I-can与I-will的区分。意志的历史起源在神学中;“直到近代的最后阶段,意志才开始代替作为人的最高心理能力的理性。”【17】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19】

  霍布斯和Spinoza承认作为主观感觉能力的意志的存在,但是否定意志的自由。【23】叔本华亦然。一个棘手问题在于绝对起点的概念。“问题始终在于自由意志——不管自由意志被理解为选择的自由,还是被理解为创始某种不可预测的新事物——看来既与神意完全不相容,也与因果律不相容。”【33】思宁静,意志则紧张,存在风格的冲突。黑格尔为思和意志的冲突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章2: 我变成了问题:内在人的发现”

  在Aristotle那里,有一个proairesis(预先考虑),“在两个非此即彼的方案之间的偏爱意义上的选择。…手段需要选择,而目的本身,即行为最初得以发动的最终目的,不必诉诸选择。”【65】这种Proairesis就是意志的前身,“在拉丁文里,亚里士多德的选择能力叫做liberum arbitrium(自由意志)。”【67】

  而几乎同时代的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则认为意志是全能的,但在爱氏这里幸福被理解为平静的生活,而“意志的第一个决定是不追求不能得到的东西,不拒绝不能避免的东西——总之,不关注意志不能把握的东西。”【85】爱氏主张人完全放弃外部世界,仅仅关注于内心世界。这其实是“意愿的我对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无能的最后和最深怨恨。”【91】

  “章3:意志与理智”

  司各脱则主张意志的优先性,“理智服务于意志,为意志提供其对象和必要的知识;也就是说,理智是一种纯粹的附属能力。”【140】人的理智是有限的,不能认识无限。但“人能超越自己”【144】借着信仰或意志。司各脱区分了天赋意志(ut natura,类似于欲望)和自由意志(ut libera),“自由意志能自由地规定为了本身而Beingness追求的目的。”【148】司各脱的基本思想包括:反对“所有人douban愿意过得幸福”的古老看法;证明偶然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奇迹在于:借助于意志,它能超越任何东西。”【152】“意志本身的内在快乐对意志来说是自然的…这种快乐甚至能在憎恨中被发现。”【160,这个有点非道德论的意味】但阿伦特还是解释说,唯有当意志转变成爱的时候,最终的平静才能实现。

  “章4:结论(conclusions)”

  阿伦特居然说,唯有康德与所讨论的意志无关。【167】现代后,人们不再相信自己拥有真理,除了德国唯心论这样的“概念的彩虹桥,所有的桥梁都断了。”【169】如尼采所说,“德国哲学是思乡…的最基本形式。”【175】但阿伦特说“我不怎么想家。”【176】总结下:意志有两种理解:选择的能力;Augustine所言创始的能力。

  阿伦特接下来居然诠释说尼采否认意志。“他从来没有写过一本叫做‘权力意志’的书。”【179】这一节,我抽取不出来成系统的东西,但也不觉得重要。

  随后是对海德格尔的诠释。这一节挺混乱的,因为涉及文本甚多。海德格尔的not-to-will的意志。在海德格尔看来,“行动与思是一致的…思实际上就是行动。”【202】而思和感激也是相同的。“自我不再介入决定人的日常活动的事件和有记载的历史过程。被召回的自我转向思,以便表达对给定的‘赤裸裸的存在’的感激之情。”【207】Kehre(转向)“意味着自我不再自在地行动,而是服从存在。”【209】泰然。“行动就是漂泊,就是迷路。”【216】

  最后一节“自由的深渊和时代的新秩序”是阿伦特自己的观点或倾向。显然到此为止,阿伦特对奥古斯丁和司各脱的意志论给予了极大的认同。随即她转向讨论行动。区分了政治自由(i-can)与哲学自由(i-will)。奇怪的是,这里阿伦特在两种自由之间做出了截然划界,甚至驳斥了哈贝马斯等的对话。“‘我们’参与改造我们的共同世界的行动,明显地对立于孤独的思之活动,因为思是在我与我自己之间的一种对话中进行的。”【223】这里有获得解放与创建新事物的两种自由理解。意味着时间连续性中的断裂。这里的分析转向美国建国和维吉尔的诗歌中以神话来弥合断裂。整个的感觉阿伦特在此节中似乎走神了,从思辨形而上学突然跌落到经验的政治维度。

  江绪林 2014年7月19日星期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