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先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门先生》是一本由王烁(anusman)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门先生》读后感(一):被评分忽悠,作者自娱自乐、自淫很嗨的书(完全个人观点)
可能是我今年看的最不推荐的书了吧。本想看看漫画类书籍,结果看了完全没有营养。而且整体说的事情就是在北京生活的一些不是很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经历。没有启发、有那么一点点负面的共鸣。个人感觉不是很好的书。而且很多页是用重复的画在凑数。
半个小时就可以翻完。
建议不需要浪费时间在这类完全无营养的书籍上。
评分这么高,真的没法和一些大家9分的书比。
《门先生》读后感(二):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无法消除的阵痛,也是成长中必经的痛
《门先生》中的很多章节都很有趣,无论是画风还是故事情节,也有很多深刻的内含。
我个人最喜欢整本书的最后《过年了》的好几个故事,从过年之前的抢票、收拾行李、乘坐火车,到家之后和好久不见面的家人的日常闲聊与生活状态,还有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再拎着行李独自离开。
这是很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离家很远,无法及时照顾到亲人,只能通过视频或电话发现他们逐渐衰老,但是如果留在家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矛盾相信看过书的很多读者会感同身受。
《门先生》读后感(三):门先生也是我们自己
大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以悲喜剧来定义门先生似乎太过严肃,我想如果非要选一个词大概是“戏谑”。
看似平常的生活中的故事,初看捧腹一笑,继而感慨作者观察之细致,细想又是针砭时弊于无形。
据说每个故事都是一气呵成,而为了保住这口“真气”,作者特意化繁为简,采用极简的黑白毛笔线条。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些秃顶、大饼脸、两撇胡子、五官挤到一起的门先生买菜、逛公园、挤地铁......出现在各种场合。
初时我们对他各种嘲笑,后来发现那就是我们自己。
《门先生》读后感(四):仿佛是因为等了太久,所以自己也变成了门先生
还记得在青春浪漫的年纪突然看到豆瓣上的一篇漫画《木耳人》当时就被吓坏了,怎么有这么有意思的漫画,画风独特,情节诡异,逻辑跳跃。当时就算是秒变了anusman的粉丝吧,要说起来当时在豆瓣上还是相互关注的友邻,觉得很是光荣。接下来就是暗中追看他的新作的几年,到门先生诞生,门先生开了微信公众号,门先生的公众号不再更新……总觉得门先生这个形象跟anusman的头像(金面菩萨)很神似,慢慢的就觉得门先生就是作者本人。这几年我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呢?以前也算是个对世间万物都充满热情的少女,也就是说的青春浪漫的年纪,现在也变成另一个“门先生”,在城市里过着如同“隐居者”一样的闲散生活,豆瓣也不太愿意更新了。
直到近来突然去了一趟书店,竟然让我买到了门先生的漫画册,这种感觉就像终于可以跟一个老朋友聊聊天,终于可以聊一聊我们这么类似的生活。
门先生果然还是那个门先生。
有趣的是书里有个小纸条教大家来画门先生。这让我突然感觉到记录一些闲散的生活也未必是可耻的事。
其实也可以说是有趣的事。
《门先生》读后感(五):和俗套距离很远
今年的原创漫画中出现了几本逸品,装帧和内容俱佳的首推《门先生》,纸张极其柔软,甚至有评论说就象抚摸一只猫儿,适合轻松阅读,又埋下了许多可以细细品味的地方,比如生活气息浓郁的插图,比如夹在书中的病笺和豆本。
王烁在法国留学时,笔名是anusman,每画完一篇漫画就发在豆瓣上,简直比读者跟进的速度更快,也常常有风格极其精细繁复来展现画力的时候,只是往往开头控制力极高的复杂画法,进行到半程以后,就开始脱缰变形不受约束,向着更奔放狂野简约的路线去了。等到回国后忙于生计,仿佛暂别漫画,似乎王烁就画得少了,还都是看似取巧的简笔。直到这本《门先生》,恍然大悟,原来境界提升了,全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漫画里细笔勾勒的场景,和穿插于漫画间的单幅,十分耐看。每则小漫画都是王烁的叙事风格,不卖关子,走到哪算哪,所以和俗套距离很远,有时精心,有时惫赖,无厘头的闲笔不少,出乎意料,却并不发挥成刻意,而是不温不火地收住了,所以读着读着就会让人生出好感来。
有点好笑的地方是:门先生最初是创作出来的人物,有自己的人设,这大概也是部分篇目和真实生活保有距离的原因,但画着画着,就被作者夺舍了。尤其是过年篇,成为了非常私人的讲述,王烁是个瘦高、卷发、面容俊朗的人,此时就藏在门先生胖胖的身躯里。
更多:2017年十大最佳漫画出版物
《门先生》读后感(六):《门先生》这个故事 (文/菜小龟)
第一次看到anusman 的东西,是一个饭店题材的漫画,一家黑店提供“食人大屌”的餐饮服务(也可能是光明正大供应)。只有这个情节吧,也许还有别的,记不太清。
这么说可能会误导,有人以为anusman 画的全是“食人大屌”这种风格的东西,冲这点看或不看anusman的东西。虽然我也影响不了几个人,但我要说anusman应该是什么都画的,而且萌趣的东西画的非常多(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有问题)。
看到“饭店”时,anusman好像还有进入创作的稳定期。直到他以乌青的诗为题进行创作,才进入了创作的井喷状态(可能没这么夸张),这好像也是他在法国求学开始(读的专业就是漫画)。这个阶段,他每画一个我基本上都很喜欢,因为真的特别好。包括他出于对漫画的理解所产出的文本,我也非常爱读,虽然我未必全看进去或者说看懂了。
后来我在豆瓣阅读发布《等我胖了再揍你》,编辑反馈说诗集的内容略显单薄,建议来点儿插画,我也不认识别的画画的人就找了anusman,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破集子因为那个“Edison Chen”还“火”了一把——其实我知道没不是。但当月卖出1500多次,足以让我感到意外并兴奋了一阵子。我找anusman说分钱(用得好),他没答应,所以后来再有需要画什么,我没好意思找他。《等我胖了再揍你》大部分评论我就不说了,我选那15首也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很多人说我诗烂,也不是我理解的那种烂,就像有人说好也未必是我认为的好。这都没有关系,但也有说anusman画很烂的,我没自恋到觉得是连累他了,但这些人真的很没有眼光(或者眼光很差)。
我跟anusman 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我去看他的个展,打了声招呼。第二次算偶遇,有一起相识的人。第三次,他爱妻参加伍德吃托克的展览,我去观看没打招呼,他不知道我去了。我们都算比较内向的人,我本身也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跟别人聊,可能招呼之后剩下的比较多的是尴尬,就没鼓起勇气招呼。
最后一段其实也不是重点,只是个由头。这本《门先生》的故事,最早发表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也印过小册子,现在由官方认可结集出版,希望有眼光的人可以买来看看。幼年底子差又没文化写稍微长一点篇幅还真是吃力,应该多上知乎锻炼下。
《门先生》读后感(七):终于出书了,门先生
—— feel——
[手感]对纤维和织物用手触摸的感觉。包括纤维和织物的厚度、表观比重、表面平滑度、触感冷暖、柔软程度等因素的综合感觉。也特指对新鲜事物的评判和描述。
翻开《门先生》,第一感受就是软。再翻,400页!却没有沉重的感觉,轻。
——好基友工作摸鱼儿所得——
《门先生》中收录了30个漫画故事,开篇自序前的画很动人,是作者写给他朋友道道君的。
那时中午一同去马甸公园相会,后去陕西菜食午饭,其间合计门先生的故事。怀念夏天在上海衡山和集,anusman曾和拾穗人一起做过一场漫画沙龙。记得他那天说起最初和道道君做“门先生”的事。道道君是做音乐的,但是为了谋生,在电视台工作。anusman当时刚回国,无所事事,因为他们是很好的朋友,所以道道君就把他招进台里,两个人攒了一个小部门。当时台长根本不知道他俩私底下在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方案,“每次开会,我们就拿出一些假的方案给台长看,台长看了之后说,啊,挺好挺好……但是其实私底下我们在做一个叫门先生的人。” 最初道道君提供脚本,anusman来画漫画,就这样做了半年,后来道道君走了,他就一个人就可以开始画了,就这样又大概画了一年多。这本书里的30个漫画故事,大概有五个是作者和道道君合作的。道道君说,“到现在我微信头像还是门先生那张脸,无论是最早我心里的门先生,还是后来王烁心里的那个门先生,我都喜欢。感觉门先生是我跟王烁共同的一位好朋友一样,还活在某处。”
——笑点 泪点 有点心酸——
《门先生》里的漫画风格特别接地气,用漫画的形式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非常幽默。
看完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过年》和《动物园》,简直是满满的童年回忆杀。离家的孩子大概都常常有回忆起儿时故乡的体验,小时候的游乐场、动物园、学校……当重新回到留在背影后面的家乡,听外婆嘱咐自己多吃点好的、好好过日子的时候,发现“小时候总是骗爸妈自己没钱了,现在骗他们自己还有钱”的时候,才终于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其他内容就不剧透啦
——△——
在这之前,我已经很久没看漫画了。看到这本书里的线条,首先想到的是丰子恺的漫画和老树,待细看毛笔寥寥简单勾画,人物表情便跃然纸上,深感作者修炼的“内功”实在了得。小豆本里,作者一笔一笔教“门先生”的画法,称门先生的五官团结紧张,集中在九宫格中间一格;门先生的眼睛如胶囊般。他画了惊讶、注视、微笑三种表情,称习惯了门先生木讷和遇事惊恐状的样子。这本书里的字,几乎全是作者手写的,包括定价。作者戏称自己有着像老头一样的爱好,临帖子,写字,喜欢做饭,去市场买菜,每天都要出去一下,是挺无趣的一个人。
怎么会呢?书这么有趣。
《门先生》读后感(八):门先生这个形象好像那谁…………
柯南里的那个FBI,安德雷·卡迈尔…………
前几天看柯南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门先生……然后越看越像哈哈哈
飘逸的短发……
不过门先生的特色是五官挤到一起,一点不多占脸的面积……这跟日本动漫差别还是很大的啦。
《门先生》读后感(九):新说
用特写镜头看 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而换上长镜头 它又是一部喜剧了
可是 事情真的发生变化了么?只是格局和眼界变了吧!
志怪故事的有趣就在于将奇幻诡谲的情节移植到日常生活情景,凄婉哀凉而贴近你的生活而让人浮想联翩。
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态度和我们的未说出口的眷恋。
谁说鱼缸没有情绪!
动物园中除了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其他的因离开野外生活环境,全都了无生趣了。
成长中的艰辛岁月在之后的漫长岁月回想起来都弥足珍贵!因为付出过挣扎过努力过,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注脚。
很可爱的比高蛇故事
说像饺子
《门先生》读后感(十):门里门外
王烁和《门先生》的二三事
令人过目难忘的小蓝书《门先生》题记:
2017年的最后几个月里,总能看见《门先生》在各种地方被反复提及,但说实话我起初并没对这本天蓝色封面的书提起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封面上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中年大叔实在太没有“颜值”,而我始终对这种画风随意的作品心存疑虑。但在年底的时候,《门先生》的出现频率似乎更频繁了,有不少人都将它作为自己年度书单的一部分,甚至将其视为国语漫画的年度精品之一,而身边的漫画同好朋友们也接连宣布自己成为《门先生》的忠粉,这无疑让我不得不对这本神奇的漫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然而在翻阅了一遍《门先生》之后,其实我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方面这本书确实与众不同,从小市民的视角去描绘了非常市井的生活,生活散淡寓意清雅,叙事语境极为私人化,而这在目前国内的漫画出版市场中是极为少见的;另一方面《门先生》粗粝、随性的创作风格也确实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老实说并不好接受),“简陋”的毛笔线条、动辄占据一整页的没有句读的文本、没有分镜甚至没有吐白……这样“返古”的漫画真的可以匹配当代的审美标准么?因此,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我辗转联系到了《门先生》的创作者王烁(Anusman),跟他聊了聊他的《门先生》,以下是我们谈话的实录(仅在个别地方做了语序和词句的调整),希望能给喜欢或不喜欢《门先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阅读背景。(T=陶朗歌,A=Anusman)
正在为读者签绘的王烁(Anusman)T: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门”先生呢?在我的理解中,门是一种隔断,就好像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样,《门先生》是否是一个与世界缺乏沟通的角色?不知道您是什么用意呢? A:门先生是我和朋友一起做的一个形象,门先生这个人真实存在,就姓门,哈哈,没那么复杂,是我朋友的房东。只不过他那个人我们不了解,最后慢慢也就变成我和朋友的事儿,再之后朋友不弄了,就变成我自己的事儿。
T: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是想多了,那现在的门先生是不是有很多你自己的影子,我看书的时候,看到你把自己的生活画了进去。
A:嗯,其实要是不按照最终成书的顺序看,按照画的先后顺序,那后半段几乎就是我的故事。《过年了》那节是后加的,编辑为了让书正好是一年特意加的,所以这段故事就完全是我过年回家时的记录。
T:嗯,那可不可以这么说,您的书其实更多的是一些非常私人化的表达?或者说,门先生这本书其实是通过您的一些生活点滴,去传达一些情绪或者看法?
A:嗯就是这样的。其实就是日记,只不过是用画画的。好些年前画的了,画的时候也没琢磨能出书的事。所以应该是纯私人的表达。
T:嗯,通看下来,您的书其实并没有一个大的故事脉络,大多是一些平凡生活片段,那您想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去传达一些什么想法呢,还是说您更希望让读者从您的故事去找到情感的共鸣?
A:其实要是按之前画的时候的想法,我就想说些我看到、感受到的事情。但出书时,有编辑参与进来一起商量,我们就想把它做成一本去传达生活里面的小事情的书,没什么大起伏的故事,其实有些根本就不算是故事,就是一句话。但既然那时候想起把这些事记下来,我觉得肯定有些道理吧,当然每个人读之后的感受会很不同。我和编辑就从之前的故事中选了一些不错的放了进去,故事没有改动,只不过是把之前那些电脑画的画面又改用毛笔在宣纸上重画了一遍。
T:重画是为了什么?
A:为了协调风格。
T:别人不知道怎么样,其实我在门先生中读到了挺多的孤独感,你像去深山里的朋友、住在下水道的人还有过年那几篇在他乡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当代特有的孤独感,您是有意去体现的,还是说这些孤独感本来就一直存在您的生活中,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到您作品里的?
A:一直存在吧,我觉得结婚前我都挺孤独的。之前在国外我也是在农村呆了五年,简直就是去静修,可能也是从那开始就一直有孤独感。
T:嗯,那您为什么要选用这样一种画风去创作呢?我看您之前的画风也蛮多样的,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种看似“简单”的画风呢?
A:我喜欢简单的其实,其实是嫌麻烦。就写日记来说,既然不是拿出去给不了解的人看的东西,那自然画差不多懂了就行,所以基本是抱着这样心理去画的。还有就是言多必失,画多也是一样,其实倒不是画得越细读者看得越明白,我倒是觉得越想把想法传达出去(其实有点强加的意思)反而越不一定能完全传达,所以就差不多是那回事就行。可能也和人有关吧,但某些故事我就得画细,因为不简单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就像简单是故事的一部分一样。
《门先生》画风非常古拙T:有人说您的画风特别古朴(像丰子恺那个时代),书里面那种独特的手写爨体字也是您为这些画而现学的么? A:我是很喜欢丰子恺先生,其实被说画得像是很开心的事情,我是希望不是画得像,而是心情像。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其实是因为大家说像是因为大家只晓得丰子恺,就像看到粗笔排着画就说像梵高,其实是因为大部分人只知道梵高,其实漫画里面并非是这样的。其实我是喜欢齐白石、金农、丁云鹏、武艺和韩羽的。爨宝子的话,我一直喜欢,也临,但别的也会去临,其实这次里面的字除了封底是尽力学爨宝子以外,里面都是我自己瞎写的,如果说像应该更像王丹虎墓志。
T:嗯,那就说,其实你追求的是画面虽然简单但是耐看的感觉吧。
A:嗯,尽量做到这样吧。
T:您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其实就是淡淡的,画面淡淡的,故事也是淡淡的,包括书的用纸,特别的轻软,在大家都追求精装+硬壳的时代,您这也算反其道而行了,用材和装帧这块当时是怎么考虑的?A:那个纸找了很多家,最后才定下来这个的,纸非常不好买,编辑费了不少心思。包括封面的纸,是烫透纸。里面是一种芬兰的纸,其实最开始想用宣纸的,但纹理太大,有点过于仿古了。在就是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书翻着不累,而且翻到中间不用使劲掰着看,所以装订上采用了裸背胶装的方式,书是可以平摊的。还有个原因就是,我一直说要出古书那种的,那段时间被古书迷住了。封面和内文纸都是软的,感觉特好。不过这样做也有缺点其实,就是保存的话,会容易折,也容易被磨,算有利有弊吧。
《门先生》另含两份纸品:可以DIY的小豆书和一份友人写的短序T:据我所知,这种纸非常不好印刷吧,不过当时拿到书时确实是惊艳的,我天,这么软,这么轻。 A:封面那个纸不太好印,而且容易掉色(不过得知可以掉色的时候我更开心了,那就有种旧书的感觉了),内文还行,我跟着去印厂盯着的,可能有点吸墨。哈。比较费墨吧。
T:所以这种软软的感觉是故意为之的咯,不想做得太硬?
A:其实我觉得软精装就是我的极限了,精装实在受不了,又沉又累,不太喜欢,你觉得开本再小点会好吗?
T:嗯,精装翻起来特别累,对我这种天天带书路上看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其实我觉得开本可以再细长些,因为你的画风留白比较大,也追求比较近古的感觉,小一点一是可以精致些,二是也更贴近古籍的感觉吧。
A:嗯嗯。我也觉得再小点能显着精致些,这样拿在手里带着也更好些。我之前看鲁迅藏的本古书,特小,很精美,真是神往啊。不过就担心这么小的书,对书店来说是噩梦,不好上架子。下次吸取这个意见试试。
《门先生》非常有特色的长拉页作者自序T:嗯,那您最终对这本书的效果还满意么,有什么遗憾没? A:遗憾是有点,内封那个纸再稍微厚点儿挺点儿就好了。还有就是故事要是能再厚点可能会更好点儿。不过编辑说已经很多了,就只能等下本出再加了。
T:这么说,我们还可以期待《门先生2》了?
A:我们当时合计是画到三的,其实稿子有一百多个故事,这次只选了三十几个。
T:再有个人感觉哈,故事选择上可以有些侧重,感觉这本其实有些杂,幽默有之,亲情有之,讽刺有之,情绪上变得有些多哈,仅仅是个人意见啊。
A:恩,下次选故事上和编辑合计合计,希望第二本可以整体感更好些。
T:问问你对现在漫画市场的看法?现在图像阅读市场真是蛮火的,你咋看呢?特别对于中文创作者而言,今年出了不少中文漫画作者的“小众”书。
A:我昨天去西西弗书店看了看,要是按照过去比,现在确实慢慢多样了,不过可能没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多,不过那时候都是盗版的。可能有些书我打心底里排斥,例如那种网红绘本、漫画,质量和内容都太浪费纸的资源。图像小说来得感觉还挺快,一下子几年功夫就越来越多了,但我只喜欢里面的几本,当然从大家看书的角度刊,这些书都不错,算是领头羊吧,尝了鲜之后,大家才会慢慢开始更多引进吧。中文原创作者还是太少,有特别多很好的作者其实。但出版社有出版社的考虑吧,我觉得可能是纸媒本身风险较大,做不保准的新作者确实有点冒险。不过我还是觉得以后会慢慢越多的,因为年轻人还是习惯看图多些吧。
T:嗯,所以我们这么爱好者也是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作者的作品啊!毕竟没有文化的隔离。所以,就靠你们了,哈哈!
A:嗯!哈哈,希望能担此重任.
T:对了 ,最后一个问题,Anusman 这个笔名啥来头啊,听起来怪怪的?
A:这其实来自我第一个漫画形象,是一个得了奇怪病的人,他每天早起之后肛门的位置都会移动,这给他带来很多的麻烦。这是我刚到法国的时候画的,那时候我面临着语言文化交流的障碍,很尴尬,就和这个人很像。既然是我画的第一个形象,是他让我开始画漫画了,那我就直接拿他当我的名字了。anus man,其实是个很尴尬的人。
T:嗯,好啦。谢谢你跟我说了这么多哈。
A:也感谢你问了这么多问题。
后记
毫无疑问,《门先生》在2017年的漫画出版作品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既不同于如今大火大热的欧美引进漫画,又与国内急速发展起来的热血国漫相差甚远,它没有精美的画风、宏大的世界观和完整的叙事结构,它简单、淡泊、清雅,这给它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它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遗世而独立的“逸品”,而另一方面也使得读者对它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爱它的人说它小而美,不爱它的人则嗤之以鼻,说它简而陋。但不管怎样,一本作品的问世,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读者,有人爱就有人厌,赞美也罢,诋毁也罢,激烈争论总要好过寂寂无声。毕竟有争鸣的时代,才会有杰作流传。
因此,尽管我对《门先生》的喜爱程度远没有其他朋友们那么忠实,但我依旧非常乐于见到它的出版,这种极为小众、私人化的漫画作品如今走入了更为大众化的出版渠道,或许这正是预示了一个更为包容、多元的华语漫画出版市场正在形成,而它也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这是作者之幸,也是读者之幸,更是漫画这种媒介本身的幸事,与机遇。
漫画是一扇门,门外是我们的世界,而门里则是作者为我们搭建的另一个世界,而《门先生》的门,则是通往一个简单、有趣、轻松的世界,在去往这个世界之前,务必把以往的漫画阅读经验放在门口,这个世界很简单,请务必轻身上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