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门先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门先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6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门先生》读后感精选10篇

  《门先生》是一本由王烁(anusman)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门先生》读后感(一):关于门先生

  我的小书《门先生》出版了,自己漫画能被印刷出版,是我从没想过的事情。这本书就像我的孩子,每次在外面看到或在家里闲来无事时翻翻都觉得满心欢喜,这感觉怕是只有跟他处得久的家人才能了解吧。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有三,一是想向大家介绍这本小书,二是我也希望自己的漫画可以给大家带来些小乐子,其三则是写给看过书的人,这也是我自己看书的习惯,若是读到特别喜欢的书,总想找找还有没有更多关于这书的文字。所以下面的这些文字,就权当是一盘小甜点吧。

01缘起

  《门先生》是很多年前我和道道在电台工作时候做的一个人形象,道道是我的恩人,也是我的好朋友。那时(一二年的时候)我刚从法国回来,人其实是有点愣头愣脑的,当时怀有伟大理想,想用漫画做一方大事业,若是按照现在,这股热火可能一下子就会被现实击垮。但那时候我有幸认识了一个和我一样的人,也就是我的领导——道道,现在想来,若不是那段美好时光,我不会去画门先生,也不会安安心心地的在美院教书,更是不会认识我现在的妻子。我把这些福都归于道道,只是在道道那里,他总觉得是出于朋友的帮忙。所以在说门先生前,我总要说说道道。

图001. 之前画的一些漫画图002. 《咔嚓》杂志

  认识道君的时候,我在法国上学,学习漫画,画一些不那么漫画的漫画【图001】(可以说是实验漫画吧),那个时候道君在电台工作,在他下属部门,有一本动画期刊,道君作为其中的一个编辑,自己又从中做了本副刊《咔嚓》【图002】,邀请些他觉得有意思人参与其中,我记得有好多画独立漫画的人(所谓的独立漫画,简单些的解释就是不被大部分认可但是特别认可自己的人,像我这样的)都在《咔擦》杂志上登过自己的作品,这本杂志是免费的,只需要自己付邮费,就可以寄书给你,不过现在早就没了,其实想想也可以知道的,这种理想主义的刊物,不会存在太久。

图003. 之前在《咔嚓》上做的漫画专栏

  但就在那段时间,我和道道一起做了《咔擦》,我在其中有个专栏,刚开始是刊载些我画的漫画,之后变成一半漫画一半评论【图003】,这样做了很多期,我回国那年杂志已经接近尾声,由杂志的引子,道道也顺着把我招到了他的部门。我们单隔开一间屋子,那里原先是个做科学目的器材房,满是各种仪器设备。我们两个每天过去这间屋子,在里面合计些奇奇怪怪的事。那段时间真是太美好,中午的时候到公司附近,先去旁边的一家陕西馆子吃饭,点些肉夹馍、凉皮和臊子面,边吃边聊。

图004. 最早关于门先生形象的画

  有那么一天,道道说不如我们弄一个小人物吧,这个小人物就是一个很平凡不起眼的宅男,一个胖胖的头发有些长甚至有些邋遢的北漂小伙,这个小角色便是门先生【图004】。刚开始的时候,是要做动画,我们做了好多门先生的场景动态图。但最后实在筋疲力尽(我现在想来,道君可能是中了动漫这个词的计,觉得会画漫画的人一定也是会做动画的,甚至于认为我就是个做动画的人)。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似乎违背了当时的初衷,若是做动画片恐怕不能保证质量,也会慢慢把我们两个给磨光。最后果断的放弃了继续做动画的想法,转而开始做起了我的老本行——漫画,道还特意给我买了两个好本子,那时候先是用秀丽笔画,之后我觉得扫描麻烦,就彻底变成了用手绘板【图005】。

图005. 用手绘板绘制的门先生的故事

  故事在一个叫门先生的公众号上,每周更新一篇,道君发给我剧本和大纲,然后我把它们变成故事,最开始的时候,道君的剧本很像是电影剧本,画起来要费很多功夫,磨合久了,我们似乎有了一种默契,道君在剧本上也不那么细究文字,而只是把故事大纲给我。这样做了有两个月的时间,道君因为太忙,便由我一个人做了。

图006. 《门先生》内封上去菜市场买菜的图就是每天的日常

  那段时间,我一边在美院教书一边在家画漫画,上午上课,中午回来的时候经过市场买些菜(这段我最后画在了书的内封上)【图006】,回家去吃午饭,因为房租缘故,我和妻子搬了两次家,最后住在了一个医院宿舍区,房子是个筒子楼,门口有大走廊,里面只是一间小屋子。在这本书中几乎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故事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栋楼我也画在了门先生漫画中【图007】。

图007. 门先生住的小区(后面的娟娟发屋是我喜欢的一本书《与古为徒娟娟发屋》的名字

  那段时间我每日除了备课外,就是画门先生,想到一个好故事便把它画下来,然后给妻子读读,她觉得可乐,我也便就觉得好。这样做了有半年的光景,我被公司开除了,道君有些歉意,而我们俩的这个部门也因为不能盈利,被关停了,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门先生依旧在。这时的我和门先生似乎已经融为一体,我几乎是把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都通过门先生说出来。这些故事就是我在小区里面散步买菜,去美院上课时看到的,例如《还愿》(书中217页)那篇,就发生在我住的楼下,每天上课都要等好久才能过去马路,尽管有信号灯也是如此,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在绿灯时还是过不去马路,这让人感到气愤,而经由门先生说出后,就没有那么激烈,故事中也是苦中作乐。类似的还有它的前一篇《井底之蛙》,它就在我住的小区旁边的林荫路边,在那边的下水道里,居然有人住了二十年,只因为有人发了微博,才导致最后他们被赶出,成了无家可归的人。那些别人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事情,对于当事者来说却是如此沉重。我有些难过,因为自己并不能做什么,唯一可做的便是把这些感同身受真实画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但这不是《门先生》的全部,我不晓得在通读全书之后您是否会想到身边有朋友也是如此。

  如果看《门先生》的话,你会发现他的故事太过平凡,有些可能都算不得是个故事,那些鸡毛蒜皮值得一提的事情,我都给它记了下来。一方面,我没想过这些故事能出书让大家来读;另一方面,它们对我来说,才是最值得记住的,就如同和家人平平淡淡的每一日。

02家

  《门先生》中包含很大一部分是我记录和家有关的。我是个生活在东北小城市的人,大学考上北京,辗转出国再回来,最后还是呆在北京。一是那里朋友多些,二是我所做之事也回不去老家。我很小的时候在家里的少年宫学画画,上初中的时候才有了自己家的房子。在这之前我和父亲母亲一直住在姥姥家里(书332中就是姥姥家,家里满是多年攒的东西,但都整整齐齐地堆在各个角落)【图008】,姥姥对我很好,母亲那时候在家中开了间裁缝铺,白天做活,晚上全家人便睡在案子上。

图008. 每年过年时在姥姥家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的年夜

  自从考上大学,我便很少回家,起初是一年两次,等出了国后,则是几年也不回来,因为机票对我来说太贵了。过了五年后我回国,经由道道和恩师的帮忙,我在电台和美院某得了两个职位,算是过得不那么辛苦,起初我住在城郊的青年公寓,是农民的房子改出的隔间。下班回来我在家里做饭,第二日再挤车去城里。那段时间我一门心思的教书【图009】。这之后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门先生应该算是我那段生活的记录,起初是我一个人和门先生,之后我和妻子还有门先生,再之后我停了笔不画了。也是在我和妻子结婚的时候。

图009. 我和恩师设计编排的工作室教案和记录《想象世界——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

  中秋时,我把《门先生》的书寄回家里,在书里我夹了两封信,一封给姥姥一封给母亲。姥姥因为年纪大了一直听不清说话,所以每次打电话或者视频,只是对着屏幕笑。我有几次想写信寄给姥姥,但都是写到一半便哭成泪人,我不想把这些伤心的事情寄出去,便把它们都收在了柜子里。《门先生》这本书中的末尾,便是上次过年回家时的真事。【过年了末篇:见下】(注:为了方便手机屏幕阅读,下图的尺寸是对原书做过裁剪的尺寸,为了可以让字可以看清)将姥姥送上公交车回家的时候我哭了,我想了很多,而最主要的是自责。

  父亲今年就要退休了,过年时回家,全家人去了河边散步(见书中379页),这是我初中搬到河边后的习惯,吃完晚饭去散步,河边已和当时不同,每换一批领导,沿河一带都要被改变一次,东北的冬天有股特有的年味,空气里是冷的,里面包着燃煤之后的呛味儿,这些混着街上很少的人,看起来很凄凉。我挽着母亲和父亲的胳膊,慢慢的散步,把我在北京的日子捡着好的说给他们听。

  大约半年前,母亲告诉我说父亲开始钓鱼,因为学佛的缘故,我总和母亲说觉得父亲这样不太好,直到有一天,我忽的意识到父亲似乎是有苦的,那些说不出的苦,便在河边的等待中慢慢化开了,飘到水波里。父亲天黑时去河边,待到了天明,便收拾去上班。我有时候练字,我便忆起父亲,儿时我去学画,都是父亲送我,有时候他也跟着我一起写字画画,之后高考,也陪着我到处考试年轻的时候,觉得父亲很烦,待结了婚后,慢慢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忽得开始理解了父亲。

  那日,父亲给我来电话,说看了书觉得很舒服,父亲说出了我画的几个地方,那是我和家人夏天散步都能经过的平常景象。我总是相信个事情,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画,那幅画也会以怎样的心情持存下去,我想父亲看到了我对家的怀想,而事实我也确实如此,我以画的方式又回到小时候陪家人在饭后逛了会儿。

03漫画

  我是十年前在网上发第一篇漫画认识烟囱的,我一直记得那时烟囱对我的鼓励,时至今日我依然心怀感激,若不是网上这些朋友,恐怕我现在也不会画漫画,更不会有现在的门先生。

图010. 在法国呆了三年的山区小镇Annecy,那段日子真美好

  那个时候我在法国,是个腼腆的人,不善言谈,所以生活中很多事情,我都只能通过日记将它们记下来。出于某种信念,我觉得日记若是能通过一个故事当时的感觉记下来,要好过直叙。那时候,我住在山上【图010】,一个学生公寓,山下是一汪湖水。有时候我去河边散步,坐在山上想事,这些在北京都是寻不到的(其实当时出国都想去巴黎,结果名落孙山便居于此地,我时常想是不是和我大学时许的愿有关,竟以这种方式住到了山里,现在想起来要比去大城市好太多)。于我来说,竟是在外面找到了中国的古味。那时候没什么智能手机,除了看书上网,便是去山上散步,一草一木,那些关于漫画的想法,也都是在林子里得来的。细节蕴含着故事的所有部分,越是简单的事物,越可以让人有感触,我尽量践行这些在漫画中。所以您或许也能看到,在《门先生》中,本可以细致描述画面,最后只省略成了几根小草一个圆圈,因为它们所蕴含的要远远超过繁琐的描述。

  我一直认为自己不算是个漫画家,因为按照现在漫画的标准,我确实不那么入道,有时候对自己的这种境遇有些犯愁,记得之前有次给提黑格罗斯【Thierry Groensteen】(法语漫画理论大师了)看我的漫画作品时,他说我的东西根本不算是漫画,被一向崇拜的漫画理论家这样斥责之后,心里还是很郁闷的,那天我坐在水坝旁白许久都未缓过劲。有时候我又庆幸自己不那么正统,因为我可以有些不大“漫画”的思考方式。《门先生》在我看来,是我最为漫画的一部作品,它贴近生活,有些小讽刺幽默(这些都是漫画的古味儿,不该舍弃的),又有些讲述方法且并不抽象也无复杂结构

04成书

图011. 之前印的《门先生的故事》

  三年前,我做过一版门先生的漫画【图011】,按照连环画的开本印制,单页单图,只印了很少的份数。去年我拿这本书去参加了时差的绘本展览,这也是现在这本门先生被初识的地方。那个版本里面有些照片【图012】,这次的出版中我没有放它们,也是为了整书的单纯,作为替换,我把照片变成了每几篇漫画间的图(如图007,008),这些图是根据上下篇的故事来的。

  起初是武霖在微博上给我私信,说想见面聊聊门先生的事情,我便带着东西去见了,那时候我手里拿了两个本子(道道送给我的)和用电脑画的所有故事,聊到了出版时我忽有个想法,不如把所有的故事都重画一遍(因为前期和后期的故事差了大概有两年时间,字体和画面都不同【图013】,若是把它们同时放在一本书中,读者会因为画面的关系,导致阅读上的不适感)。

图013. 间隔一年的门先生中可以看出用笔和字体的不同图014. 去年开始在印谱上画的漫画和日记,我暂且称其为印谱漫画

  那时候我正在用印谱画漫画【图014】,便选了一种合适的印谱,将所有的故事一一重绘,将近几十个故事,我画了有一个月。

图015. 在画《门先生》漫画时,脑中所想的完美字体

  其中的字体,我模仿我喜爱的爨宝子碑【图015】(但是可能一点也不像)脑中在画得时候想的尽是民国时期的书衣,我想象能出本有古意的漫画册子(就像当年丰子恺先生出的漫画书一样),给人读起来也有这种古味。因为怎么说,书还是书,它是有质感和重量的。【图016】

图016. 《门先生》的原稿

  我画完所有的送去见编辑,便开始聊成书的样子,我准备了好多古本书的图,编辑也正好和我聊起最近再版的《古书之美》,我真是爱那些过去的书,无论是它们的质感还是字体,都看起来那么像书,在反复斟酌之后,我们确定了两件事,一是书一定要软,必须要保证可以完全打开(我不喜欢那种硬硬的书,特别是读到中间部分,要费劲力气去掰的书,力道把精力分散了,阅读自然也变了感觉)。二是纸张要摸起来舒服(如果只是在意文字的阅读而忘了感受,那么倒不如看电子书)。

图017. 心中所爱的蓝印本

  有那么段时间,我着迷于蓝印本【图017】(蓝印本是用于校对的特殊版本),想把门先生整本都印成蓝印本,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依旧选择了黑色墨,现在看来编辑的坚持是正确的,黑色让书更加绵长,蓝色如果不印得很透很精,便会显得有些单薄。

  有一次编辑给我看一本小册子,叫做《梅事儿》【图018】,粉色的小书,纸张也舒服,翻至中央时,有一页是书法长卷的题记,我被这种形式吸引了,试想也在书里安置一个如此的东西,不过之后淡忘了,再次做的时候幸好编辑提起,我才想起来这么个东西,编辑把我写在印谱中的前言做成拉页放在最前部,我还仿造古版画,在最开头加了幅画,画了我和道道在马甸公园聊天的场景。笔法仿造宋代的雕版【图019】。

图019. 拉页中的图及其尽力仿造的笔法来源

  这次重画所有内容,让我脱胎换骨,那种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画画的感觉,如不是长期体验,是绝不能感受温度的。

  从开始作书到成书经历了几个月,算是非常快的了。我想是我有幸结识了如此善意的编辑们,他们真的如同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对一本书到了守护的程度。现在书做出来了,回想当时每次见面议论,再反复推敲的日子,真是美好。做本书不易,我们把书的价格压到很低,因为现在我去逛书店真的觉得书很贵,不过妻子也总是说我还活在二十年前,现在吃碗面条也要三四十,所以有时候买书就像买面,只是滋味不同。【图020】

小秘密:

  1.在《过年了》的几篇漫画中,每个标题页的图是可以看出是第几集的,这是编辑想出的法子。不知道在读的时候您是否有注意到它们是如何表示集数的?

  2.目录页下面有门先生的小头像,他们穿戴是不同的,您有注意到这种不同的规律吗?以及他们和篇目的关系吗?

  3.内封里面是用蓝色印制的,您有注意到它与相应的封底之间的关系了吗【或见图006】?

  4.在书中有几页是画着单独插图的,您有注意到这些插图和前后故事有什么关联吗?以及为什么要安置这些插图呢?

鸣谢

  最后感谢道道君(应该写作盗稻的,盗稻是很早之前乌鸦音乐电台的创始人)。编辑林妮娜老师,编辑王琨,没有他们两位这本书也不会存在。虽然他们总说编辑是幕后的,不必去提及,但我确实打心底里感谢他们。特别是王琨,最后在印厂整整忙活了一周。还有就是负责市场和发行的岳卫华老师,他们都是爱书的人,在每句话中都透着对书的认真劲儿。还有设计编排这本书的设计师,她一个个字地调整了间距,为了读者可以看起来轻松。还有就是我的好友菜小龟,其中的一篇便是在他的诗文下所绘。再有,在书出版之后忙前忙后的推广。虽未谋面但实在非常感谢。

  再奉上书出后我写的一本册页。或许它能从另一种角度介绍这本书吧。

  感谢大家善待门先生,也希望他可以成为您一个知心的朋友。

  小指正:感谢Rain给我内文用词错误的指正,内文中我所用的‘长镜头’一词,在电影词汇中应指时间很长没有剪断的镜头,而我漫画中所谓的‘长镜头’,其实学名应该作长焦镜头。:)

  anusman

  丁酉年霜降

  《门先生》读后感(二):和俗套距离很远

  今年的原创漫画中出现了几本逸品,装帧和内容俱佳的首推《门先生》,纸张极其柔软,甚至有评论说就象抚摸一只猫儿,适合轻松阅读,又埋下了许多可以细细品味的地方,比如生活气息浓郁的插图,比如夹在书中的病笺和豆本。

  王烁在法国留学时,笔名是anusman,每画完一篇漫画就发在豆瓣上,简直比读者跟进的速度更快,也常常有风格极其精细繁复来展现画力的时候,只是往往开头控制力极高的复杂画法,进行到半程以后,就开始脱缰变形不受约束,向着更奔放狂野简约的路线去了。等到回国后忙于生计,仿佛暂别漫画,似乎王烁就画得少了,还都是看似取巧的简笔。直到这本《门先生》,恍然大悟,原来境界提升了,全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漫画里细笔勾勒的场景,和穿插于漫画间的单幅,十分耐看。每则小漫画都是王烁的叙事风格,不卖关子,走到哪算哪,所以和俗套距离很远,有时精心,有时惫赖,无厘头的闲笔不少,出乎意料,却并不发挥成刻意,而是不温不火地收住了,所以读着读着就会让人生出好感来。

  有点好笑的地方是:门先生最初是创作出来的人物,有自己的人设,这大概也是部分篇目和真实生活保有距离的原因,但画着画着,就被作者夺舍了。尤其是过年篇,成为了非常私人的讲述,王烁是个瘦高、卷发、面容俊朗的人,此时就藏在门先生胖胖的身躯里。

  更多:2017年十大最佳漫画出版物

  《门先生》读后感(三):终于出书了,门先生

  —— feel——

  [手感]对纤维和织物用手触摸的感觉。包括纤维和织物的厚度、表观比重、表面平滑度、触感冷暖、柔软程度等因素的综合感觉。也特指对新鲜事物的评判和描述。

  翻开《门先生》,第一感受就是软。再翻,400页!却没有沉重的感觉,轻。

  ——好基友工作摸鱼儿所得——

  《门先生》中收录了30个漫画故事,开篇自序前的画很动人,是作者写给他朋友道道君的。

那时中午一同去马甸公园相会,后去陕西菜食午饭,其间合计门先生的故事。怀念

  夏天在上海衡山和集,anusman曾和拾穗人一起做过一场漫画沙龙。记得他那天说起最初和道道君做“门先生”的事。道道君是做音乐的,但是为了谋生,在电视台工作。anusman当时刚回国,无所事事,因为他们是很好的朋友,所以道道君就把他招进台里,两个人攒了一个小部门。当时台长根本不知道他俩私底下在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方案,“每次开会,我们就拿出一些假的方案给台长看,台长看了之后说,啊,挺好挺好……但是其实私底下我们在做一个叫门先生的人。” 最初道道君提供脚本,anusman来画漫画,就这样做了半年,后来道道君走了,他就一个人就可以开始画了,就这样又大概画了一年多。这本书里的30个漫画故事,大概有五个是作者和道道君合作的。道道君说,“到现在我微信头像还是门先生那张脸,无论是最早我心里的门先生,还是后来王烁心里的那个门先生,我都喜欢。感觉门先生是我跟王烁共同的一位好朋友一样,还活在某处。”

  ——笑点 泪点 有点心酸——

  《门先生》里的漫画风格特别接地气,用漫画的形式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非常幽默。

  看完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过年》和《动物园》,简直是满满的童年回忆杀。离家的孩子大概都常常有回忆起儿时故乡的体验,小时候的游乐场、动物园、学校……当重新回到留在背影后面的家乡,听外婆嘱咐自己多吃点好的、好好过日子的时候,发现“小时候总是骗爸妈自己没钱了,现在骗他们自己还有钱”的时候,才终于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其他内容就不剧透啦

  ——△——

  在这之前,我已经很久没看漫画了。看到这本书里的线条,首先想到的是丰子恺的漫画和老树,待细看毛笔寥寥简单勾画,人物表情便跃然纸上,深感作者修炼的“内功”实在了得。小豆本里,作者一笔一笔教“门先生”的画法,称门先生的五官团结紧张,集中在九宫格中间一格;门先生的眼睛如胶囊般。他画了惊讶、注视、微笑三种表情,称习惯了门先生木讷和遇事惊恐状的样子。这本书里的字,几乎全是作者手写的,包括定价。作者戏称自己有着像老头一样的爱好,临帖子,写字,喜欢做饭,去市场买菜,每天都要出去一下,是挺无趣的一个人。

  怎么会呢?书这么有趣。

  《门先生》读后感(四):门先生这个形象好像那谁…………

  柯南里的那个FBI,安德雷·卡迈尔…………

  前几天看柯南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门先生……然后越看越像哈哈哈

  飘逸的短发……

  不过门先生的特色是五官挤到一起,一点不多占脸的面积……这跟日本动漫差别还是很大的啦。

  《门先生》读后感(五):门里门外

  王烁和《门先生》的二三事

令人过目难忘的小蓝书《门先生》

题记:

  2017年的最后几个月里,总能看见《门先生》在各种地方被反复提及,但说实话我起初并没对这本天蓝色封面的书提起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封面上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中年大叔实在太没有“颜值”,而我始终对这种画风随意的作品心存疑虑。但在年底的时候,《门先生》的出现频率似乎更频繁了,有不少人都将它作为自己年度书单的一部分,甚至将其视为国语漫画的年度精品之一,而身边的漫画同好朋友们也接连宣布自己成为《门先生》的忠粉,这无疑让我不得不对这本神奇的漫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然而在翻阅了一遍《门先生》之后,其实我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方面这本书确实与众不同,从小市民的视角去描绘了非常市井的生活,生活散淡寓意清雅,叙事语境极为私人化,而这在目前国内的漫画出版市场中是极为少见的;另一方面《门先生》粗粝、随性的创作风格也确实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老实说并不好接受),“简陋”的毛笔线条、动辄占据一整页的没有句读的文本、没有分镜甚至没有吐白……这样“返古”的漫画真的可以匹配当代的审美标准么?因此,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我辗转联系到了《门先生》的创作者王烁(Anusman),跟他聊了聊他的《门先生》,以下是我们谈话的实录(仅在个别地方做了语序和词句的调整),希望能给喜欢或不喜欢《门先生》的朋友们提供一些阅读背景。(T=陶朗歌,A=Anusman)

正在为读者签绘的王烁(Anusman)

  T: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门”先生呢?在我的理解中,门是一种隔断,就好像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样,《门先生》是否是一个与世界缺乏沟通的角色?不知道您是什么用意呢? A:门先生是我和朋友一起做的一个形象,门先生这个人真实存在,就姓门,哈哈,没那么复杂,是我朋友的房东。只不过他那个人我们不了解,最后慢慢也就变成我和朋友的事儿,再之后朋友不弄了,就变成我自己的事儿。

  T: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是想多了,那现在的门先生是不是有很多你自己的影子,我看书的时候,看到你把自己的生活画了进去。

  A:嗯,其实要是不按照最终成书的顺序看,按照画的先后顺序,那后半段几乎就是我的故事。《过年了》那节是后加的,编辑为了让书正好是一年特意加的,所以这段故事就完全是我过年回家时的记录。

  T:嗯,那可不可以这么说,您的书其实更多的是一些非常私人化的表达?或者说,门先生这本书其实是通过您的一些生活点滴,去传达一些情绪或者看法?

  A:嗯就是这样的。其实就是日记,只不过是用画画的。好些年前画的了,画的时候也没琢磨能出书的事。所以应该是纯私人的表达。

  T:嗯,通看下来,您的书其实并没有一个大的故事脉络,大多是一些平凡生活片段,那您想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去传达一些什么想法呢,还是说您更希望让读者从您的故事去找到情感的共鸣?

  A:其实要是按之前画的时候的想法,我就想说些我看到、感受到的事情。但出书时,有编辑参与进来一起商量,我们就想把它做成一本去传达生活里面的小事情的书,没什么大起伏的故事,其实有些根本就不算是故事,就是一句话。但既然那时候想起把这些事记下来,我觉得肯定有些道理吧,当然每个人读之后的感受会很不同。我和编辑就从之前的故事中选了一些不错的放了进去,故事没有改动,只不过是把之前那些电脑画的画面又改用毛笔在宣纸上重画了一遍。

  T:重画是为了什么?

  A:为了协调风格。

  T:别人不知道怎么样,其实我在门先生中读到了挺多的孤独感,你像去深山里的朋友、住在下水道的人还有过年那几篇在他乡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当代特有的孤独感,您是有意去体现的,还是说这些孤独感本来就一直存在您的生活中,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到您作品里的?

  A:一直存在吧,我觉得结婚前我都挺孤独的。之前在国外我也是在农村呆了五年,简直就是去静修,可能也是从那开始就一直有孤独感。

  T:嗯,那您为什么要选用这样一种画风去创作呢?我看您之前的画风也蛮多样的,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种看似“简单”的画风呢?

  A:我喜欢简单的其实,其实是嫌麻烦。就写日记来说,既然不是拿出去给不了解的人看的东西,那自然画差不多懂了就行,所以基本是抱着这样心理去画的。还有就是言多必失,画多也是一样,其实倒不是画得越细读者看得越明白,我倒是觉得越想把想法传达出去(其实有点强加的意思)反而越不一定能完全传达,所以就差不多是那回事就行。可能也和人有关吧,但某些故事我就得画细,因为不简单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就像简单是故事的一部分一样。

《门先生》画风非常古拙

  T:有人说您的画风特别古朴(像丰子恺那个时代),书里面那种独特的手写爨体字也是您为这些画而现学的么? A:我是很喜欢丰子恺先生,其实被说画得像是很开心的事情,我是希望不是画得像,而是心情像。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其实是因为大家说像是因为大家只晓得丰子恺,就像看到粗笔排着画就说像梵高,其实是因为大部分人只知道梵高,其实漫画里面并非是这样的。其实我是喜欢齐白石、金农、丁云鹏、武艺和韩羽的。爨宝子的话,我一直喜欢,也临,但别的也会去临,其实这次里面的字除了封底是尽力学爨宝子以外,里面都是我自己瞎写的,如果说像应该更像王丹虎墓志。

  T:嗯,那就说,其实你追求的是画面虽然简单但是耐看的感觉吧。

  A:嗯,尽量做到这样吧。

  T:您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其实就是淡淡的,画面淡淡的,故事也是淡淡的,包括书的用纸,特别的轻软,在大家都追求精装+硬壳的时代,您这也算反其道而行了,用材和装帧这块当时是怎么考虑的?A:那个纸找了很多家,最后才定下来这个的,纸非常不好买,编辑费了不少心思。包括封面的纸,是烫透纸。里面是一种芬兰的纸,其实最开始想用宣纸的,但纹理太大,有点过于仿古了。在就是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书翻着不累,而且翻到中间不用使劲掰着看,所以装订上采用了裸背胶装的方式,书是可以平摊的。还有个原因就是,我一直说要出古书那种的,那段时间被古书迷住了。封面和内文纸都是软的,感觉特好。不过这样做也有缺点其实,就是保存的话,会容易折,也容易被磨,算有利有弊吧。

《门先生》另含两份纸品:可以DIY的小豆书和一份友人写的短序

  T:据我所知,这种纸非常不好印刷吧,不过当时拿到书时确实是惊艳的,我天,这么软,这么轻。 A:封面那个纸不太好印,而且容易掉色(不过得知可以掉色的时候我更开心了,那就有种旧书的感觉了),内文还行,我跟着去印厂盯着的,可能有点吸墨。哈。比较费墨吧。

  T:所以这种软软的感觉是故意为之的咯,不想做得太硬?

  A:其实我觉得软精装就是我的极限了,精装实在受不了,又沉又累,不太喜欢,你觉得开本再小点会好吗?

  T:嗯,精装翻起来特别累,对我这种天天带书路上看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其实我觉得开本可以再细长些,因为你的画风留白比较大,也追求比较近古的感觉,小一点一是可以精致些,二是也更贴近古籍的感觉吧。

  A:嗯嗯。我也觉得再小点能显着精致些,这样拿在手里带着也更好些。我之前看鲁迅藏的本古书,特小,很精美,真是神往啊。不过就担心这么小的书,对书店来说是噩梦,不好上架子。下次吸取这个意见试试。

《门先生》非常有特色的长拉页作者自序

  T:嗯,那您最终对这本书的效果还满意么,有什么遗憾没? A:遗憾是有点,内封那个纸再稍微厚点儿挺点儿就好了。还有就是故事要是能再厚点可能会更好点儿。不过编辑说已经很多了,就只能等下本出再加了。

  T:这么说,我们还可以期待《门先生2》了?

  A:我们当时合计是画到三的,其实稿子有一百多个故事,这次只选了三十几个。

  T:再有个人感觉哈,故事选择上可以有些侧重,感觉这本其实有些杂,幽默有之,亲情有之,讽刺有之,情绪上变得有些多哈,仅仅是个人意见啊。

  A:恩,下次选故事上和编辑合计合计,希望第二本可以整体感更好些。

  T:问问你对现在漫画市场的看法?现在图像阅读市场真是蛮火的,你咋看呢?特别对于中文创作者而言,今年出了不少中文漫画作者的“小众”书。

  A:我昨天去西西弗书店看了看,要是按照过去比,现在确实慢慢多样了,不过可能没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多,不过那时候都是盗版的。可能有些书我打心底里排斥,例如那种网红绘本、漫画,质量和内容都太浪费纸的资源。图像小说来得感觉还挺快,一下子几年功夫就越来越多了,但我只喜欢里面的几本,当然从大家看书的角度刊,这些书都不错,算是领头羊吧,尝了鲜之后,大家才会慢慢开始更多引进吧。中文原创作者还是太少,有特别多很好的作者其实。但出版社有出版社的考虑吧,我觉得可能是纸媒本身风险较大,做不保准的新作者确实有点冒险。不过我还是觉得以后会慢慢越多的,因为年轻人还是习惯看图多些吧。

  T:嗯,所以我们这么爱好者也是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作者的作品啊!毕竟没有文化的隔离。所以,就靠你们了,哈哈!

  A:嗯!哈哈,希望能担此重任.

  T:对了 ,最后一个问题,Anusman 这个笔名啥来头啊,听起来怪怪的?

  A:这其实来自我第一个漫画形象,是一个得了奇怪病的人,他每天早起之后肛门的位置都会移动,这给他带来很多的麻烦。这是我刚到法国的时候画的,那时候我面临着语言文化交流的障碍,很尴尬,就和这个人很像。既然是我画的第一个形象,是他让我开始画漫画了,那我就直接拿他当我的名字了。anus man,其实是个很尴尬的人。

  T:嗯,好啦。谢谢你跟我说了这么多哈。

  A:也感谢你问了这么多问题。

后记

  毫无疑问,《门先生》在2017年的漫画出版作品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既不同于如今大火大热的欧美引进漫画,又与国内急速发展起来的热血国漫相差甚远,它没有精美的画风、宏大的世界观和完整的叙事结构,它简单、淡泊、清雅,这给它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它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遗世而独立的“逸品”,而另一方面也使得读者对它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爱它的人说它小而美,不爱它的人则嗤之以鼻,说它简而陋。但不管怎样,一本作品的问世,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读者,有人爱就有人厌,赞美也罢,诋毁也罢,激烈争论总要好过寂寂无声。毕竟有争鸣的时代,才会有杰作流传。

  因此,尽管我对《门先生》的喜爱程度远没有其他朋友们那么忠实,但我依旧非常乐于见到它的出版,这种极为小众、私人化的漫画作品如今走入了更为大众化的出版渠道,或许这正是预示了一个更为包容、多元的华语漫画出版市场正在形成,而它也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这是作者之幸,也是读者之幸,更是漫画这种媒介本身的幸事,与机遇。

  漫画是一扇门,门外是我们的世界,而门里则是作者为我们搭建的另一个世界,而《门先生》的门,则是通往一个简单、有趣、轻松的世界,在去往这个世界之前,务必把以往的漫画阅读经验放在门口,这个世界很简单,请务必轻身上前。

  /完

  《门先生》读后感(六):门先生也是我们自己

  大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以悲喜剧来定义门先生似乎太过严肃,我想如果非要选一个词大概是“戏谑”。

  看似平常的生活中的故事,初看捧腹一笑,继而感慨作者观察之细致,细想又是针砭时弊于无形。

  据说每个故事都是一气呵成,而为了保住这口“真气”,作者特意化繁为简,采用极简的黑白毛笔线条。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些秃顶、大饼脸、两撇胡子、五官挤到一起的门先生买菜、逛公园、挤地铁......出现在各种场合。

  初时我们对他各种嘲笑,后来发现那就是我们自己。

  《门先生》读后感(七):《门先生》这个故事 (文/菜小龟)

  第一次看到anusman 的东西,是一个饭店题材的漫画,一家黑店提供“食人大屌”的餐饮服务(也可能是光明正大供应)。只有这个情节吧,也许还有别的,记不太清。

  这么说可能会误导,有人以为anusman 画的全是“食人大屌”这种风格的东西,冲这点看或不看anusman的东西。虽然我也影响不了几个人,但我要说anusman应该是什么都画的,而且萌趣的东西画的非常多(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有问题)。

  看到“饭店”时,anusman好像还有进入创作的稳定期。直到他以乌青的诗为题进行创作,才进入了创作的井喷状态(可能没这么夸张),这好像也是他在法国求学开始(读的专业就是漫画)。这个阶段,他每画一个我基本上都很喜欢,因为真的特别好。包括他出于对漫画的理解所产出的文本,我也非常爱读,虽然我未必全看进去或者说看懂了。

  后来我在豆瓣阅读发布《等我胖了再揍你》,编辑反馈说诗集的内容略显单薄,建议来点儿插画,我也不认识别的画画的人就找了anusman,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破集子因为那个“Edison Chen”还“火”了一把——其实我知道没不是。但当月卖出1500多次,足以让我感到意外并兴奋了一阵子。我找anusman说分钱(用得好),他没答应,所以后来再有需要画什么,我没好意思找他。《等我胖了再揍你》大部分评论我就不说了,我选那15首也有比较明显的倾向性。很多人说我诗烂,也不是我理解的那种烂,就像有人说好也未必是我认为的好。这都没有关系,但也有说anusman画很烂的,我没自恋到觉得是连累他了,但这些人真的很没有眼光(或者眼光很差)。

  我跟anusman 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我去看他的个展,打了声招呼。第二次算偶遇,有一起相识的人。第三次,他爱妻参加伍德吃托克的展览,我去观看没打招呼,他不知道我去了。我们都算比较内向的人,我本身也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跟别人聊,可能招呼之后剩下的比较多的是尴尬,就没鼓起勇气招呼。

  最后一段其实也不是重点,只是个由头。这本《门先生》的故事,最早发表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也印过小册子,现在由官方认可结集出版,希望有眼光的人可以买来看看。幼年底子差又没文化写稍微长一点篇幅还真是吃力,应该多上知乎锻炼下。

  《门先生》读后感(八):《门先生》好在哪儿?

  一位骨子里很复古的中国“超级不英雄”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引子N.1:

  “《门先生》在我看来,是我最为漫画的一部作品,它贴近生活,有些小讽刺和幽默(这些都是漫画的古味儿,不该舍弃的),又有些讲述方法且并不抽象也无复杂结构。”

  ——《门先生》的创作者 王烁 anusman

  引子N.2:

  超人、蝙蝠侠、绿灯侠、蜘蛛侠、美国队长......他们有多“超级英雄”,门先生就有多“超级不英雄”。

  超级英雄们各个身怀绝技,凭一己之力屡屡扭转乾坤。超级英雄的故事越来套路、越来越程式化,“漫画式死亡”(假死-复生)让很多漫迷们不再为超级英雄捏一把汗,不再为他们的假死而揪心。我猜,人们看过的超级英雄漫画越多,看下一部的时候肾上腺素井喷的机会就越少。

  而“门先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完全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只是一个“朴实、真诚,稍有点儿小心眼,与世无争、安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大城小民——他和“我们”一样,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如我们。虽然庸人琐事并不吸引人,但是王烁会讲故事,会抖包袱,会制造小惊喜,把“门先生”的寻常日子都讲成了段子,又有趣又有料,反而比超级英雄的故事更招人喜爱。与但求一死的超级英雄们正相反,门先生可千万别死了呀!!!大家还等着听段子呢。我甚至觉得,门先生的故事积累到未来某一日,是可以当作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史的文献来研究的。

  ——韦萌

  一位崇尚中国古味的中国漫画家,在古味尽丧的当代国都(吊诡的是,他在留学法国的小镇找到并过上了有中国古味的生活),一边过着与你我无异的寻常生活,一边把他平日里经历与体会到的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用中国形象、中国审美、中国趣味,和古早味的讽刺与幽默画的方式画了出来,这就有了《门先生》这本漫画。

门先生想象中的美好还真是古香古色啊!

  2018年初,《门先生》意外地闯入了我的生活,让我眼前一亮了好一阵子。它是一本不那么寻常的漫画,好看,易看(“不抽象也无复杂结构”——语出王烁),也耐看(不少细节是看过很多遍才能发现和体会到的),看着还很舒服(翻起来、摸起来、卷起来都很舒服)。在众多色彩绚烂、笔法精湛、制作精良(大硬壳+厚铜版纸),感人肺腑、解压治愈、三观端正、政治正确、叙事宏大、脑洞大开、想象力丰富、思想深刻......的欧美漫画/绘本/图像小说中,“‘简单、淡泊、清雅’的《门先生》像一股清流,成为一本遗世而独立的‘逸品’”(语出陶叔陶朗歌)。

  《门先生》这本漫画不论从选纸、排版再到装帧,从笔法、画风再到字体,全都在复古/拟古。书中营造出了早期漫画特有的剧场感,将日常的经历和感受以“类似戏剧及表演的方式”(语出王烁博士论文概要部分)呈现出来,是一种漫画功能和叙事方法上的“复古”,不但坚守了早期漫画“讽刺和幽默”的特色,还以“返祖”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还原漫画本真”的全新的尝试。

  下面,我试着从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谈谈《门先生》好在哪儿。

  一、内容:一本没说什么要紧事,连剧透都不怕的书,却让人感同身受,喜爱有加。

  “门先生的故事太过平凡,有些可能都算不得是个故事”(语出王烁)。要是把《门先生》里36个独立的故事分分类,更容易看出还真的都是些“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的事”(语亦出王烁)。

  1) 生活感悟,或对社会新闻的感慨。

  疑似、长镜头、镜子、还愿、废品、耳高齐眉、微光

  2) 好不容易出趟门,虽然没什么奇遇,但也不妨碍拿出来讲讲。

  有纸吗、手机丢了、夏日出游、动物园、看病去、挤地铁、隐居者公园、过年了(7篇)

  3) 真尴尬呀——糗事和自嘲。

  吃毛豆、一千零一米、破袜子

  4) 平凡的生活,有时候还真美好哇——尤其是吃吃喝喝的时候。

  小龙虾、黄酒、温酒、宿醉、面包

  5) 活久了什么怪事没听过/幻想过/梦见过?

  聂小倩、钓、龟、蛙、梦、井底之蛙、比蛇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无足重轻的鸡毛蒜皮拿出来讲?

  王烁强调过,门先生的故事最初没想过印成书让大家来读。“那段时间我每日除了备课外,就是画门先生,想到一个好故事便把它画下来,然后给妻子读读,她觉得可乐,我也便就觉得好”。

  瞧见了吧,“门先生”原本就是基于日常生活,以漫画语言讲出来逗家人一乐的故事集锦。这种“讲给家人听”的性质,让《门先生》带有了“日记”的特点。在一次和漫画家白关的对谈活动(2018年1月底)中王烁承认过这一点。门先生肥胖的身体里住着王烁,门先生的故事就是王烁的故事。门先生的故事虽然波澜不惊,但都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语出CCTV),有寻常生活的烟火气,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王烁在豆瓣书评中写到:“《还愿》那篇,就发生在我住的楼下,每天上课都要等好久才能过去马路,尽管有信号灯也是如此,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在绿灯时还是过不去马路,这让人感到气愤,而经由门先生说出后,就没有那么激烈,故事中也是苦中作乐。类似的还有它的前一篇《井底之蛙》,它就在我住的小区旁边的林荫路边,在那边的下水道里,居然有人住了二十年,只因为有人发了微博,才导致最后他们被赶出,成了无家可归的人。那些别人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事情,对于当事者来说却是如此沉重。我有些难过,因为自己并不能做什么,唯一可做的便是把这些感同身受的真实画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说实话,如果没看到此番话,我会误以为王烁已经达到了心如止水的境界,不再因为"绿灯也过不去马路"而气愤,顶多发两句牢骚;我也不会意识到《井底之蛙》背后的心酸与凄苦,还以为“北京发现有人在井下住了20年”只是一则花边新闻呢。

  每个人经历过的世间冷暖、啼笑皆非、心有余而力不足,乃至混蛋的恶行......都可以拿出来大书特书一番,甚至大骂一通或者哭一鼻子——但情绪失控的宣泄,总是不够隽永、更不够高级。泄私愤或哭诉并不会真正打动人,更不会让人有一读再读的愿望。通过门先生之口,王烁轻描淡写地发出了“长镜头观人生,悲剧瞬间变喜剧(见《长镜头》)”,“如何才能不扭曲自己来面对这个世界?(见《镜子》)”,“动物园里的动物都像是‘死物’(见《动物园》)”,“厌倦了北京的生活或是活的不像个人了(见《隐居者公园》)”,“现在的城市却是乱七八糟的(见《井底之蛙》)”......这样的感慨。这些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高级的克制,不过分渲染,点到为止。

  演员格劳乔·马克斯说过:“在我开始讲话之前,我有很重要的事要说。”这句话肯定说到很多人的心坎上了。因为有重要的、非说不可的事,所以才开口,然而一旦张口,却发现无论怎么讲,都无法精确、恰当地传达原本急于告知天下的想法。我们虽然明白自己感受到的意念多么重要,却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表现出来、传递出去。意识到这种“所讲”总是表达不出“所感”的困境,我们才会明白:能把自己心里的感受、肉体的经验讲得最准确、表达最淋漓尽致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的话、自己的语言,我们需要依赖别人的语言来讲述我们张嘴之前心中那些重要的事(语出读库1605 杨照《诗的》)。

  这一看似悖论的事实让一部分读者迅速成为了门先生的死忠,另一部分却只能无动于衷——差别就在于门先生有没有说出他们心里的话。门先生的故事,获得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的共鸣。我们在门先生的喜怒哀乐之中看见了自己,勾起了回忆,想起了曾经类似的经历和想法。谁不是和门先生一样,一边艰辛地生活一边体会着“活着的幸福”(语出《门先生-微光》)呢?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对序言中“不去争取什么可比较的东西,安静地活着,在什么年纪做什么年纪的事”的说法深有感触。可是,道理谁都明白,做到谈何容易?

  看别人的“私人日记”,却忍不住对号入座,不但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还读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对日记作者的极大褒奖。

  还回到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无足重轻的鸡毛蒜皮拿出来讲?

  首先,门先生的故事并非真的无足重轻。“对我来说,这才是最值得记住的,就如同和家人平平淡淡的每一日”(语出王烁)。正史已经有很多人在书写了,百姓日常的喜怒哀乐也得有人记录吧?既然王烁愿意写,又能写好,就请他坚持下去吧。

  其次,王烁克制住了情绪爆炸和讲礼的冲动,把门先生的故事讲出了“摆事实不讲道理”的《读库》风格。“无足重轻的鸡毛蒜皮”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狗血剧情、内心的煎熬和情绪的波澜,但讲述的时候都被稀释掉了。门先生的故事既不劲爆也不刺激,一如他人畜无害的肥硕身型,却照样戳心。

  最后,有没有感觉到《门先生》的故事中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魔幻现实感(《聂小倩》像不像“田螺姑娘”的翻版?!《夏日的出游》中,被门先生点燃的奥林匹克公园美景其实是一块儿印了风景的尼龙帆布——像不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巨大景棚?!《钓》中,本想着钓鱼却被高压线电死了——这不就是加缪所说的“在马路的一角,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的翻版吗?),以及漂浮于现实经验之上,让人又熟悉又陌生,多少有些不安的错愕感(比如,《龟》中,从天上掉下来的乌龟摔不死,被砸晕的人被老鹰吃了个精光;190页在医院等着看牙却发现窗外有很多人在习武,而且拔牙半自助,得自己想办法把牙磕掉;267页,被关起来供人当动物参观的朋友微笑着留下了意味深长的眼泪;还有343页,北京站前过街天桥上那条带轮子的玩具鱼......)?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超现实感,让简单的故事变得特别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我特别尊崇的桑贝(Jean-Jacques Sempé)和彪罗(Vicco von Bülow)也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这种“超现实感”,有一种狡猾的小聪明劲儿和留一手的幽默感。

桑贝作品:看热闹谁不喜欢,热带鱼如此,更何况人呢?桑贝作品:你们高举八字胡大人的头像算个屁,我们高举八字胡大人的头!彪罗的Loriot倒霉先生:动物学家声称,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兔子,跳跃距离达到60厘米也不罕见。彪罗的作品:我们应该再聚在一起看电视......

  二、 风格:用中国趣味和“拙稚”的画风,成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相信很多人看了《门先生》都会联想到老一辈漫画家丰子恺、张乐平、华君武等人的作品。王烁自己也说过,“想象能出本有古意的漫画册子(就像当年丰子恺先生出的漫画书一样)”。依我看,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丰子恺喜欢用平易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讲述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与事,作品中总能流露出脉脉温情、日常点滴之美和突如其来的诗意,在苦难的岁月依然能够苦中作乐。在“定格平凡生活中精彩与幽默的瞬间”和“苦中作乐”这两点上,王烁深得丰子恺漫画之精髓(不过,《门先生》中还有太多丰子恺漫画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无厘头和超现实的场景,独特的叙述者视角......——毕竟王烁是玩试验漫画的)。此外,他俩在书法上面下的功夫可能超过了画——丰子恺对书法的看重和自许远在漫画之上,还说过“书法是最高的艺术”这样的话;而王烁也承认《门先生》正文和序言中的文字是对爨宝子碑和宋代雕版字体的模仿。

丰子恺的作品 v.s. 《门先生》:你俩演,我(们)看丰子恺的作品 v.s. 《门先生》:直接上手丰子恺的作品 v.s. 《门先生》:一墙之隔,各有各的心思丰子恺的作品 v.s. 《门先生》:围桌而坐,吃吃喝喝话平生丰子恺的作品 v.s. 《门先生》:来,配合一下

  其实吧,《门先生》里的中国趣味并不仅仅是竖排的文字(当然也有不少文字是横排的)、时不时出现的飞白(干枯的笔触),还有仿佛直接从八大山人的画中搬出来的石头、飞出来的老鹰、游出来的鱼......这么简单和表层。

朱耷的鱼和石头 v.s. 《门先生》中的鱼和石头

  《门先生》把中国趣味用得不显山不露水,却用到了骨子里。举几个例子吧:

  1. 阅读视线

  《门先生》里大部分内容都是竖着排的(虽然有些文字是横着写的,但这本书只是“拟古”而不是“泥古”)。最妙的是,同一页(page)上的漫画“格子”(每页有1至4个格子,但格子边框被隐去了)都是单列、竖排的。这使得《门先生》的每一页都变成了印谱中的一行。阅读《门先生》的体验和看古书有点儿类似:视线由上至下看完一页(一行)之后,横向挪至下一页(下一行)接着由上至下看......

  我把《门先生-梦》的前6页(141至146页)硬塞进了印谱里。请大家边一边参照上面那本红八行空白印谱,一边发挥想象力——有没有感觉到一点儿读古书的风韵?

淘宝上最便宜只要6块钱一本红八行空白印谱把《门先生》的片段硬塞进印谱里的样子,当然是从右往左地自上而下看

  让读者的视线在单页(page)中只有唯一的一次纵向移动,这是对漫画格子的排列方式很新颖的一种尝试。读《门先生》读出了中国古书的感觉,这一定是作者最乐意听到了。

  2. 留白

  留白被潘天寿称为“虚”,是中国水墨画中极具辨识度、颇有意境的美学特点。往广了看,说“留白”是中国文化、中国审美的一大亮点都不为过。

  《门先生》中的留白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作为一本漫画,《门先生》居然把“格子”的边框全都去掉了,每一格中的内容都被广阔的“空白”所包裹;另一方面,王烁主动做起了减法,“本可以细致描述的画面,最后只省略成了几根小草一个圆圈,因为它们所蕴含的要远远超过繁琐的描述”(语出王烁)。

  正因为这两点,我们从一本漫画书中看出中国画的意境和气韵也就不奇怪了。

发挥想象力,有没有感觉到国画的意境?如果没感觉到也没关系,当结论记住吧!

  3. 场景和环境高度象征性、符号化。

  如京剧一般,一案一几、一根马鞭、一支船桨......绝不把眼见的全都画出来。请看下面四个例子。

这幅图出现在《门先生-动物园》中。鸭子船里坐着人加上五条波浪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有湖的公园,看样子湖还不小呢。湖面没有结冰,肯定不是在冬季。鸭子船是剪影,说明门先生正迎着太阳,不是早晨就是傍晚。这幅图出现在《门先生-过年了》之三中。带圆角的玻璃窗,远山、小屋、电线和向后退却的田埂,说明门先生正在行驶中的火车车厢内观看窗外的风景。这幅图出现在《门先生-夏日的出游》中。一根柳枝,说明这是在春末夏初有风的户外空间,门先生的心情应该不错。这幅图出现在《门先生-过年了》之七中。这个像核桃一样的东西是从后面或者从高处看到的姥姥的头发,说明门先生和姥姥在路上一后一前,或者在楼梯一上一下,一个走一个追。之所以要追,是因为姥姥走得太突然。之所以突然要走,是因为门先生和妈妈留姥姥吃饭——还不是怕给子女添麻烦吗,和我姥姥一模一

  4. 抖包袱

  《门先生》中有不少故事都憋足了劲铺垫好半天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场,如同在相声里抖包袱,令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忍俊不禁。有一些包袱在抖开之前,更是营造出了三句半和歇后语在“揭秘”之前那恰到好处的停顿,神秘感和紧张感陡增。

  在《门先生-吃毛豆》中,门先生的女性朋友给门先生的男性朋友展示了“正太变大叔”的悲剧,而这位可怜的“大叔”就是门先生,正尴尬地坐在他俩边上。

  在《门先生-耳高齐眉》中,有一假一真两个包袱。门先生发现自己远没有达到“耳高齐眉,聪慧过人”的标准,但他很“聪慧”地联想到一些小动物虽然耳朵比眉毛高得多但一点也不聪明,从而证伪了这样的说法,为自己挽回点儿颜面——这是一个假包袱。最后,他低下了头,视角一变,自己也“耳高齐眉”了——这才是真正的包袱呢,之前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戏啊!那么问题来了,“耳高齐眉,聪慧过人”到底还要不要信呢?请读者自己掂量吧。

  在《门先生-隐居者公园》里,门先生长途跋涉,又是买票又是安检,还见到了旅游团......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可谁能想到这位隐居于深山里的朋友非但没有得其所,反而被关起来由众人当做“动物”参观呢?

  在《门先生-黄酒》的最后,门先生把双手伸向了大闸蟹。突然双目圆瞪,大叫出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被螃蟹夹了手的时候,石化的门先生道出了真相:忘记买酒了。

  4. 突出了汉字的象形作用,甚至直接把汉字当作图像使用。

  给大家看两个例子:

  一个是《门先生-蛙》中“门先生张开的大嘴里跳进一只青蛙”那一段。“镜头”焦距的戏剧性变化,门先生嘴巴与青蛙眼睛的大特写,还有对“一跃而入”这一动作打破常规的表现方法都可圈可点。而门先生从张着大嘴(つ)、到突然闭嘴(一),再到咂摸滋味(兴 米)这一连串的嘴部动作居然被简化成犹如汉字(或偏旁部首)般的符号,实在是奇思妙想、神来之笔!

  还有一个例子是《门先生-黄酒》中,门先生意识到光顾着买蟹居然忘了酒,便“啊”了出来。这个“啊”字被抻得不同寻常地长,看样子“啊”了挺长时间;最右边的“可”写得断断续续,估计是“啊”到最后就烂尾了,声音有点儿飘忽不定,很传神地表现出门先生的迟疑和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遗憾。与之类似的是,在日漫中充当象声词的片假名,被拉扯、被挤压、被拆解的现象倒是还挺常见的。

  初读《门先生》的时候,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被“丑”、“拙”、“稚”的画风感染了(多看几遍,就一点儿也不觉得“丑”了——最关键的是,门先生的这种丑不刺眼,不让人难受,是惹怜爱的丑)。没准你也质疑过:我画得比他还好看,是不是我也能出书啦?

  听编辑姐姐讲,为了视觉上的风格统一,王烁把电脑中各个时期的原稿用毛笔在宣纸上重新画了一遍——她的重点是夸王烁行事认真,而我听出的重点是《门先生》中辨识度极高的“拙稚”其实是一种统一的风格——类似于左小祖咒非要用自己无比难听的语调和唱腔搭配天籁般的音乐旋律,是一种过耳难忘的复杂感受。

  其实,喜欢画“拙稚”的作品,“丑”出了特色,非常招人喜欢的画家还挺多的。韩羽和关良的戏曲人物都让人过目难忘(见下图,左韩羽右关良)。

  与真正“拙稚”的儿童画相比(儿童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主要是通过公式化的眼泪、眯缝的眼睛、向上扬起的嘴角等来实现——都是有章可循的),门先生的“拙稚”只是徒有其表。仔细观之,门先生的神态、动作,包括发型和赘肉,都是完全受控的,细微的变化皆能淋漓尽致地呈现。虽然门先生的五官只占了全脸九分之一的面积,但传神的效果绝不输给夸张到比例失调、严重违背牛顿力学定律的日漫人脸。

  2015年10月,我在首尔教保文库书店看到好多本韩国漫画和绘本是用水墨画的,有一些卖的还挺好。这让我非常羡慕也非常嫉妒,这种感觉和端午节被韩国人抢过去差不多吧。韩国的漫画市场比我们更成熟也更宽容(日本就更不用说了)。让偏爱民族审美、民族画法的那部分读者也能有很多选择可谓一件幸事。

  反观我国,虽然起步并不晚,但是欧美日漫体系完备、民族、实验、独立漫画尚有一席之地的市场才刚刚形成。王烁的《门先生》、熊亮的《悟空传》等颇有中国趣味、相对小众的独立漫画被大社出版,是大胆而意义深远的尝试,对形成更成熟、更多元、更宽容的中国漫画市场不可或缺。

  “门先生”要好好活着!我很期待《门先生》之二、之三……没完没了地出下去!

  韦萌

  2018年2月11日于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