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孙读后感1000字
《匈奴的子孙》是一本由雪漠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匈奴的子孙》精选点评:
●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雄浑的大漠 饱满的生命 质朴中包含了浓浓的爱 只要你有足够的真诚 就能获得一份好心情
●没有努力,梦想就是狂妄,不能成为尊严
●逝去的匈奴帝国。
●8月从上海书展购回的非常好看,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上半部分是历史书上读不到的历史,下半部分是游记。值得一读。
●读完后我对自己的祖先匈奴和西部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期待早一天踏上这块土地 感受她的温度
●文化和信仰的目的,在于拯救人类的心灵。娱乐文化有它好的一面,它能让人开心,让人暂时忘掉一些烦心的事情,拥有一份轻松的心情。只是,这种轻松的心情不长久,因为它没法提升人的涵养,也没法让人拥有智慧,而且,它少了一点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约束,人就容易堕落。只要利益了百姓,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它们都会被人们铭刻在心中。在某个不期然的瞬间,它们会点燃另一颗沉默的心灵,让它迸发出理想的光辉,为世界增添一点光明和诗意。行为背后的精神,永远比名字更永恒。相信有一种神秘的、比自己更伟大的存在,也敬畏这种存在。一个民族能否赢得尊重,取决于这个民族有没有信仰。信仰能让一个民族有底线,而有底线的民族是有教养、有尊严的。要珍惜每一个和你相遇的人,要珍惜每一次为你提供的机会。当下的行为决定着未来。
● 这不仅仅是一次地域上的“旅游”,也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旅游”,更是一次心灵的“旅游”,在这次旅游中,寻觅的心灵或会净化而升华,这或许也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远去的匈奴文化,真实的西部记忆,一位西部成长起来的作家对西部真实的记录,不管您到没到过西部,这部书都值得细细品味!
●这是一部关于西部文化的考察之旅。文化,成为《匈奴的子孙》中“道一以贯之”的主线。西部这片大地上,正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才显示出其厚重与博大,才那么令人向往。读这本书,第一次让我认识到“沧桑”和“蛮荒”的区别。沧桑的资格是文化赋予的,而蛮荒则是失去文化后的沉沦。
《匈奴的子孙》读后感(一):无
这哥们絮絮叨叨中透着豪情,还不错的书,本地文化永远不是外来人能调查明白的!西北于中国,于中原,实应平等地位,从有记载的东西,就和西北交际不断,从来沒有分别太远!几千年的和与战,相爱相杀史,我们的历史书被纂改太多,面目全非,反而是西北土地上人们的口口相传要真实的多!中国要变革,西北同样要变革,但这个变革一定是要以和平为主导的!
《匈奴的子孙》读后感(二):《匈奴的子孙》
最近《匈奴的子孙》的姊妹篇《山神的箭堆》出版了,看着新书的封面,立马浮现了《匈奴的子孙》的影子,它们都是雪漠老师的游记,在那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雪漠老师的“朝圣之旅”,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我们所不知的土地、人民与文化。
像我也是一个爱旅游的人,未读《匈奴的子孙》前,我的旅游形式和大多数人一样,属于那种逛吃逛吃形的,但看了《匈奴的子孙》后,我的旅游形式就发生了改变,每当外出旅游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与风俗,并试着写属于自己的游记,虽是简单的记录,但我觉得这样很有意义,它既留下了我的足迹,也为我的成长注入了活水,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所以,读好书真的很重要,它会为我们打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匈奴的子孙》就是这样的好书。
《匈奴的子孙》读后感(三):心灵的“旅行”
《匈奴的子孙》刚刚读完,意犹未尽。似乎也跟着雪漠老师走了一遍西部的小城,听他循循善诱的讲着那个土地上的人,和他们演绎过的故事,这样的深入踏入那片土地、细致而温情的品味那一座座小城,正如站在时间的中点、回头看历史中站立的人们、一次次地回味那些高贵挺立的精神,让它们如一条河流流向现在、也流向未来的心灵、用它的坚守、用它的超越不断的滋养到来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一次地域上的“旅游”,也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旅游”,更是一次心灵的“旅游”,在这次旅游中,寻觅的心灵或会净化而升华,这或许也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匈奴的子孙》读后感(四):我最喜爱的书之一——《匈奴的子孙》
匈奴的子孙,拿到以后就很喜欢。首先,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雪漠老师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文字非常质朴,不事渲染,但是文化功底又很深。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伟大灵魂对话。所以我喜欢雪漠老师的全部作品。其次,这本书的装帧很特别,拿到手里像厚厚的一大块砖茶。呵呵,还没有读,就很满足了。
还没有开始读的时候,就听几位朋友讨论书里面关于霍去病打败匈奴的一节故事。霍去病打败匈奴,很多人都津津乐道,甚至大为赞颂。作者却揭露出了这个过程中不那么光彩的一面——霍去病是趁着匈奴人祭祀的时候偷袭。有一位教授朋友对此感到很不可思议,他读过很多书,从来没有看到这段记载。我们猜想,或许是作者独有的文化基因,独有的承载那块土地的热度,写出了这样的事吧。但是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件事。 我想,这么有料啊,呵呵!
后来腾出时间了,就开始专门看。我发现那篇文章在书中只占很小的一点比例,甚至于这种对于史实的揭秘在书中所占比例也不算大。如果你以猎奇的心态进入,倒也未尝不可。可是真正读书的时候,能带给你更多的恐怕还是一颗真诚、质朴,甚至带着些疼痛的心。为啥呢?因为作者的心是那么真诚、质朴,我们去读一个伟大的灵魂,恐怕自己的灵魂也要有足够的真诚。这本书缘起于作者的一场自驾游历,述说了一场文化之旅、历史之旅。那么什么是文化、历史呢?是帝王将相吗?是才子佳人吗?可能有包含,但绝不止于此。一块土地,自然有它的条件局限性,人心又会有人心的欲望和挣扎。土地的局限性,和人心的欲望、挣扎搅和在一起,就有了巨大的疼痛。而土地的厚度、热度,人心的那份真诚、美好与期待,又在巨大的疼痛中带给我们一份温馨。在无奈中品尝这份温馨。这份味道,你愿意去品尝吗?
《匈奴的子孙》读后感(五):读书中的行走……
我突然想想说话了,想说一说在读书的时候,内心的那些交谈和感悟,还有那些在行走中的遇见,它们也让读书变得生动而更加的接地气了。或者,在行走中,我似乎在慢慢的消化着这些读书,或是我用自己不断延展的经历去读那些人物的遭遇。或许就像是,我也慢慢的撵上了他,我们便走在了一起,迎着将大漠染红的太阳,慢慢的走入了另一个时空,没有语言,用脚步在交谈,那种交谈需要一种契合,一种水乳交融的相应……
这次走入的是雅布赖小镇,我慢慢的品尝着它的静谧和纯净,时不时的合上书时,似乎刚从那沾着露珠的野菊花一样的梦中醒来,意犹未尽的细细的留恋那个梦中的地方。这就是读书的乐趣,不是从某个地方掠来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而是深深的融入了文字,那么便像是开始了灵魂的行走,这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而这些生命体验,也正是让众多的爱读人痴迷之处吧。说是体验,也倒不如说,是透过读者独特的心灵在看某一个地方,在感受某一个地方。
是这样的,比如说,在这一章,面对这么美、梦幻般的小镇,他们碰到的三个人,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哪个对呢,哪个都对。包括文中独特温馨、大气的气息,那也正是写作者那鲜活的心在当时留下的印迹。
文中的副镇长的看法,我们经常有或是碰到这样的颠倒,我们总是无法欣赏自己的独特,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削掉自己的独特,好让自己显得像大部分。或是我们对于自己有着那么深刻的羞耻和自卑,认为只有像如何如何的人才是值得让人仰慕的。所以我们急迫的想要追随点什么,崇拜个某人,想要变的和他们一样。但任何的好书和好人都是这样的,读了它们,接触了它们,你会慢慢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才会审视自己的不同。所以,读好书,会让你的心增长力量,确实如此。
任何的读书,或是行走,最终都是要回归于自己。你或许会很快的忘了书中的很多东西,也很快的忘了走的过程中那些经历,但却记住了,那一点让人惊艳的启迪。或许一个瞬间,它让你的心亮了起来,从此世界在你的面前又显示出了非常迷人的另一面……
在读书和心走中,完成和体验世界的多彩,更重要的是体验自己美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