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9 00:1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的读后感大全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是一本由吴佳骏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读后感(一):文学评论家郑润良读后有感

  吴佳骏是新世纪以来闯入文坛的一位80后散文家,他的作品从作为底层青年的个体成长以及切身的乡土经验出发,同时具备宽广的时代视野,成为一份无法绕过的见证时代的文学证词。《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写出了今日乡土社会所面对的沉疴以及各种新的问题,以及生存于底层之人的辛酸与苦痛,和精神世界中的善意、坚忍与光芒。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读后感(二):鲁迅文学院教师王冰读后

  吴佳骏在《谁为失去故土的安魂》一书中,让人物在共同的境遇中实现了一种文学写作所形成的共性的融合,最终构成了一个典型化的人群。推而广之,在当下这个社会价值转型和文学叙事话语转型的大环境中,文学的“人民性”应该重新成为中国作家这个群体回归的价值定位,只有对于人民有了更多的发现和关注,一个作家才能在中国古已有之的家国情怀,在人类的普世情怀两个层面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写作中用人民性的形式和人民性的内容,实现文学的终极价值。而吴佳骏该书,无疑是对这种终极价值的有力呈现。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读后感(三):我读过,好书。

  在重庆文学这个充满着小市民气质和娱乐精神的世界里,吴佳骏显得非常另类,他以文学的纯粹、高贵和尊严为目标,把文学写作作为精神的救赎,如同一种宗教,充满了怜悯、同情和爱。这既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看到了重庆文学坚韧的力量和希望。尽管吴佳骏经营的是散文,而不是敏感而尖锐的先锋诗歌,也不是冗长而有故事的长篇小说,但他的散文却抵达了文学的本质,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吴佳骏的出现,也证明重庆的纯文学是有力量的。吴佳骏的年岁虽不大,但他的散文却非常老道,有中年人的气质,他这本《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最厚实、最有力量的重庆散文。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读后感(四):不跟风,不讨巧,不趋同,不媚俗

  吴佳骏是一位青年散文家,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写作不跟风,不讨巧,不趋同,不媚俗,甘于寂寞和清贫,用朴素而挚情的笔调,以现代观念为烛照,抒写那带着几分苦涩的“悲剧性”的人生篇章。这些篇章是沉甸甸的。我仿佛随着作者沉潜在那生他养他的苦难的山乡,在风雨途中,在漂泊路上,穿梭在城市人鄙夷和歧视的眼神布下的网里,体察他“处处含悲辛”的苦味的亲情与乡愁。所以,《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不是浅浮的或梦呓般的时尚之作,而是一本朴朴实实、充满泥土和草腥味的自忆、自叙、自思、自省的心灵透影之作。这在当前拜金主义横行、怪奇媚俗散文泛滥之时,作者不哗众取宠,坚守自己散文创作的一片净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读后感(五):可谓是《中国在梁庄》的另一个版本

  这是一个没有故乡的年代,这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岁月。

  读完这本《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让我对城市的恐慌和冷漠,更加恐惧。

  每个人都拼命地扎进城市,为了所谓的机会,为了改变所谓的命运。

  然后,如若有一天真的满了行囊,却发现,无法把这些带回去时,该是何种感受?

  ——是的,我们没有“家”,只能在柏油马路上孤独地游荡,仿佛再现“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情境。

  当然,吴佳骏也是无奈的,他无法逆时代之洪流。

  但他是清醒的、无畏的,如堂·吉诃德般,为阻止一代人的精神变为荒漠,留下三五片言的新绿。

  这本书,为即将遗忘的记忆,为即将消逝的村庄,立碑立传,让人为之伤感、动容。

  叙事甚佳,笔力甚骏,作者的这一曲乡村挽歌,如轻祷,如凉风,让夜晚变得漫长而清醒。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读后感(六):给死魂灵一方净土

  在这本书里,“故土”是吴佳骏散文的根,贫困和寂寞是生活对他文学创作的馈赠。由此,他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深切的感受,对生活意义有了独特的理解。他所面对的窘困的家境,父母生活的重压,他人的歧视和冷漠,让他时常“独对荒野“,抚摸“战栗的灵魂”独处的时光让一个生长在乡村的孩童逐渐变成他的村庄的观望者、局外者和悲叹者,他不甘心于重复祖辈父辈的命运,渴望摆脱贫瘠而无望的土地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囚禁。他静默地注视着父母和乡邻们在田野里劳动时谦卑的背影,并在内心策划着对乡村的叛逃。更难能可贵的是,吴佳骏散文的艺术力量并非完全来自于人们所指认和称道的乡村记忆和亲情体验,而在于作者对亲情和乡村的超越,而达到人性的悲悯境界和实现诗性的建构。他写乡人们的俯首听命、忍从温顺,写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写他们内心的荒芜与渴求。他们不但是贫穷的,也是卑微的,更是孤独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