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实验室女孩》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摘抄

2021-02-13 01:5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摘抄

  《实验室女孩》是一本由[美] 霍普·洁伦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实验室女孩》精选点评:

  ●一位女科学家的成长心路历程,穿插植物科普散文。 用植物的成长过程对比人的成长,有些点虽然简单但还是挺触动的,简单有力。 “要长成一棵百年大树,根本就没有所谓“正确”或“错误”的方式,只有可行或不可行。”

  ●春节期间读完的第一本书,有趣,科普知识同作者在科研道路上的经历交叉在一起写。科研经历部分属于自传性质,有鲜明的特色,女科学家的科研道路总是更艰难,也让门外人一窥科研生活。科普部分写得很好,读起来既轻松又清晰。

  ●4.5,绿绿的挺漂亮的(但封套里头不大漂亮),题材也很好,感觉会大卖(???)。结构是一节有隐喻的植物科普和一节个人经历,因为我很爱看挫折……所以觉得挺好的。有点心疼比尔……

  ●是诚实的自传、是生动的科研记录也是优美的散文集,三种文体相互穿插,以植物做结。读到她在研究工作中的面临的困境与歧视、经历的乐趣与成长,也读到她透过植物的生命所表达出的哲学思考。全书涉及了很多关于偏门的植物学实验的描写,但读起来却毫无晦涩生硬之感(即便是对于生物刚刚及格的我而言),语言节奏很棒,充满谦卑温和的力量,女性研究者所特有的品格。

  ●两天读完,喜爱到手不释卷。这本书第一次让我对植物学乃至长期处于生活远景中的植物世界产生兴趣,它清楚地说明了一点:当科学家兼备作家的文笔和人文学科的思辨,TA就能slay全场。很难去定义这本书究竟是什么,它既是植物学入门书,也是一位女性科学家的自传,还像是一篇波澜起伏的小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如何为人类知识添砖加瓦;也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如何披荆斩棘,成为学者,朋友,爱人,母亲,和优秀的写作者。如果你还需要一个读这本书的理由,那就是:它对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男女之间的确存在纯粹、真挚的友谊。

  ●值得一读

  ●一直迷惑作者究竟是太自信还是太自恋。但看到31节倒数第二段的句子,“于是我做了个决定:我不要做孩子的母亲,而要做他的父亲。”才明白作者的自信有多么强大。

  ●科学界里会写书的,文学界里懂科学的。作者是生物地质学家,结合身份,以树喻人生,大致是吻合的,有些略牵强之处,可以忽视,蛮好读,很文艺。

  ●【搬运修改自己的英文版书评】本来是为了看八卦去看的,然则本书作为传记实在乏善可陈,真正好看的是非作者个人生活的科普散文部分,文笔极佳,悠远辽阔充满学者的悲悯,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科普散文之一。作者用这类高视角写科普散文时与絮絮叨叨描写自己的个人生活时简直判若两人。传记部分写了她从童年到成为知名学者的全部经历,但是主题几乎逃不开缺钱、执念和人际(主要是Bill)三大块。每个主题都非常扭曲充满着矛盾感,让人难受。所以如果你想欣赏科普散文,买它。如果是想看女科学家传记,她的扭曲度可能会误导很多人……

  ●以植物来比喻自己。科研真的很辛苦,尤其是自己出想法,申课题的科研,一批批建模又没有结果的时候真的要绝望。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一):坎坷的科研路

  原本就知道做科研的不会轻松,但没想到是如此辛苦。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作者讲述到科学界也存在性别歧视,但当她生下了儿子后情况却变好了,我也不明白其中的转变原因。洁伦和比尔的友情让我很感慨,能找到一个知己,非常幸运。

  书有很多章节会介绍树木的知识、实验的过程,虽然我觉得我看过就忘了,但是字里行间还是可以读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未打开书之前,书的荐语写道建设了三间实验室。读完书,我才明白这三间实验室背后要付出的努力。在未成名之前,作者几乎是将所有积蓄都砸在实验室上,实验室就是她的港湾,她的家。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二):像植物一样吧!

  一位植物科学家用清新美妙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关于父母、关于同伴、关于职业生涯、关于家庭,自始至终她的人生都与科研缠绕在一起,无法分离。作为一个即将走上科研道路的人,我能通过这本书提前了解自己将经历的一些苦难与欢欣。我需要提出由社会意义的问题,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一步步执行计划,在无数次没有理想结果的数据中摸爬滚打,不厌其烦地撰写研究报告和项目申请书,参加各种各样会议论坛,宣传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团队,向学生传道授业,争取教研职位和研究资金,通过学术著作总结研究成果,提出独创性理论体系,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面对焦虑、熬夜、崩溃、自我怀疑……遇到困难了,要么倒头睡去,第二天重振旗鼓;要么咬牙坚持,死磕到底。总之,往前走,别放弃。

  虽然作者是一位植物学家,却又具有文学气质,喜欢用植物的特点和习性来映射人的个性与生活,娓娓道出人生哲理。其中我很喜欢的一种植物是葛藤,它总能在陌生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颠沛流离却依然欣欣向荣。

  另外,在书中还可以意外获得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比如知道了不冻冰河是因为水质太纯净,蔬菜冷冻会变得软塌塌是因为细胞壁被涨破了,算是知道了些有趣的冷知识。

  其实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的颜色——绿色。不只是书的包装,它的内容和灵魂都是绿色。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卧室也漆成满满都绿色,看到绿色就满心欢喜。一切绿色green有关的词都源于生长grow,充满生命力;绿色也让人联想到自然、宁静、和平、积极等概念;绿色激发人的创造力,绿色改善人的心情……也许我的灵魂就是一颗植物吧,我也要循着自己的太阳努力生长。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三):带着野性的坚定

  

植物不是因为想表现得坚强而挺立,它们挺立仅仅是因为它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继续活下去。霍普·洁伦的科研生活和成长经历就带着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的气息,有一股神奇的理智的野性,杂糅着坚实的规律性和热切向上的活力。可能这也是洁伦可以执着于她所感兴趣的科研问题的原因吧,开创性的活跃思维和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再加上不服输的进击心态和执着坚定的勇气。而且她还找到了在困境中允许借以支撑的宝贵力量,也就是比尔、植物和文字。

读完这本女性古植物学家的自传,了解到她几乎半生的经历,我感觉到她讲述这些过去的回忆,像是在倾诉,像是在整理自己的过往,又像是在宣泄某种热烈的情感,对事业、友人和生活的感受。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她用感恩的语气表达着对重要的人和事物的爱,让人感动而且敬佩。读这本书就像是看到作者轻轻笑着说,这些话我必须说出来,谢谢你们听我说,如果你不爱听也无所谓,总之我想说的都在这儿铺陈开了,您自便。

里面描述的经历充满着一种细密而坚强的生命力,就像整本书里作者都是将自己的人生与植物相互交织着呈现,从最初的萌芽、长出真叶,直到开花结果,都印刻着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读起来觉得文字真的可以传递力量。

可以看出中文译者真的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严谨的态度,以及一股渴望将这本书的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大家的热爱进行翻译。很多地方也看出了用词时经历的深入斟酌推敲,到最后最大程度地传递原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读到两位女学者的情感交融。

看到了一个高赞的评论里说作者在讲述她和搭档对待努力希望融合的学生的态度,以及刻意演戏考验新人学生的桥段时,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可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我在看这些桥段时也有类似的感觉,觉得做她的学生在她自己的、个人的、完全属于她的那个令她骄傲的实验室工作估计不是什么好差事。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很值得拎出来指责的点,她的书里就可以看出来,她的性格里并不包含有太多温情,更多的我感受到的是起伏巨大、浓烈躁动的情感。作者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北极圈里明亮刺眼的极昼与混沌黑暗的极夜在绵长的时间里交替轮换着向前,坚守固定的节律不会改变,同时还感觉到一股丝丝入扣的刺骨冷气。那里或许严酷冰凉,却也迸发出几近骇人的壮丽北极光。

霍普·洁伦或许不会是一个给人以温暖包容支撑的和煦温柔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她从来没说自己想成为温和高尚的人。但是她绝对是肆意生长的强韧不屈的科研工作者。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四):我只是一只蚂蚁,力微任重,藉藉无名

  一本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自传,不知道是不是与译者有关系,整篇语言相对平实,或许受限于兴趣方向, 很少给我以读书时的沉浸感,说是一部自传,又掺杂着作者专业方面的科普散文,有些啃不动的感觉,当然这本书的受众肯定不是普罗大众,希望喜欢的读者可以奉为瑰宝吧。

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力微任重,藉藉无名。

  ♫ 母亲教育我,阅读是一种劳作,每一段落都值得花力气去读。通过这种方式,我学会了怎么消化晦涩的书籍。

  ♫ 植物会向光而生,人也一样。我选择科学是因为它供我以需,给了我我一个家。说白了,那就是一个令我心安的地方。

  ♫ 仙人掌并不是因为喜欢沙漠而生活在沙漠里,而是因为沙漠没能杀死它。

  ♫ 不怕生的艰难,不怕死的悲恸------你无所畏惧。

  ♫ 爱和学习有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付出总有回报。

  ♫ 32岁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事实,生活可能改变于一夕之间。

  ♫ 窝在数不清的夜晚独坐到天明,燃烧钢铁之烛,强忍着痛,洞见未知的幽冥。如同经年追寻后终悉秘密的人一样,我渴望把它说与你听。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五):活成一棵树

  树,比人类更古老的存在,予人以恩惠与智慧。对于美国生物地质学家霍普·洁伦,树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霍普•洁伦曾三获富布赖特奖,并先后两次斩获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此外还有许多奖项。她的自传《实验室女孩》在2016年横扫美国多项图书奖,连奥巴马都盛赞。

  《实验室女孩》写树,也写人。以树喻人生,偶有牵强,大致是吻合的。

  从结构上,全书分成三部分:根与叶;木与节;花与实。在她人生的每个阶段,她都从树木身上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动力。从内容上,全书有很多独立的章节,可看作独立的散文篇章,书写洁伦眼里树木的生长以及树木让她产生的感悟。

  全书呈现与绝大多数人物传记尤其科学家传记不一样的风格。它极富文学色彩,笔调优美。它本身就像一棵树,摇曳着绿意和生机,予读者以清爽和感动。

  洁伦家族在19世纪80年代从挪威移居美国。到了霍普父亲那一代,家族终于告别了屠宰厂的职业而跻身教育界人士。幼年的霍普喜欢跟着父亲待在实验室,她热爱实验室安静的环境、整齐排放的操作台,以及在那上面发生的“魔术”,有时候,她跟着母亲在菜园里劳作,或者和母亲一起阅读,母亲从前学业优秀,在婚后也仍然继续函授学习,然而母亲为了家庭不能不放弃进一步的深造。

  父亲与母亲的经历,就像种子播撒在她的心田。在发芽,在等待。在5岁时,霍普意识到了自己不是男孩子,她发现无论她做什么,总是比男孩们得到的更少。她在成长,她渴望变得和父亲一样,但在社会预设的轨道里,她总是被一股力量推向母亲身处的位置。

  “种子知道如何等待。”霍普写道。耐心坚守,等到条件具备,抓住机会。童年时,她的窗外长着一棵美国蓝杉,她在蓝杉那儿学到坚忍克己,活过,就要留存生活的遗迹。霍普的青春期,没有爱情,不够斑斓,只有在大学医院里忙碌工作积攒费用的岁月,她必须承受艰苦环境的压力,就像仍然处在黑暗里的种子,向着微光,默默积蓄能量,时刻做着准备。

  她获得学位,拿到教职,找到了合伙人比尔一起创建实验室。“木与节”,是她在创业过程里遇到的所有的疼痛的证据。作为年轻的女科学家,没有经验,缺少资金,被性别歧视,被嘲笑被冷眼,最可怕的是,过于疲劳引发了实验事故,差点毁于一旦,危及生命。在那些辛苦的仿佛望不到头的日子里,她一边舔舐伤口,一边克服自我怀疑,与狂躁症作战,想象那些被埋在土里千年万年的植物竟然还会有复活的机会啊。

  地球生物学家的视野涵盖土壤科学、地质、大气科学和植物学等诸多学科。透过洁伦的讲述,我们对于这些领域也会有所了解,洁伦的文学素养让她能够精确地描述专业的研究过程,让普通大众也能体会发现的乐趣。还在大学阶段,她就发现了朴树果核里含有蛋白石,她说:“我是这个无限膨胀的宇宙中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一项又一项,“花与实”,洁伦的成就逐渐得到肯定。2008年她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于檀香山建立稳定同位素地球生物学实验室。她获得了稳定的高校职务,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和儿子。苦尽甘来,花开结果。

  《实验室女孩》是一部女性的成长之书。霍普•洁伦的一生,与实验室须臾不可分离,实验室就是她扎根的土壤。植物学博士史军在评述本书时说道:“性别从来不应该是科研圈的藩篱,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从弱小到茁壮,霍普活成了一棵骄傲屹立的大树。

  《实验室女孩》也是一部科研工作者的友情之书。全书很多笔墨在写比尔,从两人相遇开始,时光荏苒,几十年如一日,比尔一直是霍普的伙伴、同事、灵魂伴侣,他们有着过命的交情,成为各自生命的一部分。霍普说她很难确切形容她与比尔的关系。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并肩的两棵树,根须盘结,互相扶持,共同迎接风雨,也共同沐浴阳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