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精选

2021-04-01 01:13: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精选

  《几生修得到梅花》是一本由陈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一):重拾诗心

  很欣赏陈更,她的灵性,她的勤奋,以及她的理性。令人欣喜的是,她有一颗善于分享的心。尤其欣赏王立群对她的评价,抢题的 ”快枪手“。我想读书人大多数不喜欢让自己读成书呆子类型,尤其是女孩子,尤其是生活在当今社会,果断与勇气是非常珍贵的品质。

  想必读这样一本书,可或多或少弥补自己年轻时没有沉淀下来的诗心,如康震老师的评语:读后辈车,可激发情志。还有什么比这美好的事情呢,值得一读,给自己的过往增添一抹诗的润色不也很多吗?恰好这是一个机会。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二):想来出名不定是好事

  这本书做通俗读本还是很好的,如果细细琢磨,应该去读古人的。如果要体会鉴赏,应该去读叶嘉莹先生和周敏庵先生(讳汝昌)的。

  沧浪之水浑浊的时候,想要从容地不与它计较想来不容易。就像莲花在淤泥中出来,却保持高傲的洁白。人们凡是生在世上,就有许多由不得人的事。只要一出名,一切的世俗都拥到眼前来,就看你能不能顶得住。顶住了或许就是千古的佳话,顶不住或许就只是一世的繁华。但每个人可以有不同之选择,也不是可以以此计较优劣的。

  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也就是说,学习了三年而不在乎求得官位,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在我们当下,这样的人也是很难得的。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三):几生修得到梅花.陈更

  认识陈更是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的,这个来自三秦大地,一身蓝袄青裙操翰成章的北大工科女博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欣赏到倾倒,也不过是从那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词里行间。 在诗词的浩瀚中,我仅仅只了解其片面,更避免不了成为红尘之俗人,感受那些磅礴大气或细腻婉转的情感变化时,也会如同黄口小儿般时而欢笑时而流泪。所有千凿百炼的古诗词,都已经携带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几生修得到梅花》是陈更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而她,就如同书的名字一样,默默散发着自己的香气。读她的书,就仿佛牵着你的手一步步穿越回去,在温着酒飘着雪的冬日,倚阑听着诗人给你讲他们的生平,而窗外,梅花开得正好。 “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也许正是这朵燃烧的梅花,历尽千年不化,今世裁云剪水,凑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陈更。 几生修得到梅花?即便修不到,能赏一赏也是极好的。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四):诗词风韵

  一身民国时期的装束,衬得她更显画中人。她是那样的温婉,她有一幅弯弯的柳叶眉,漆黑如夜般的大眼,嘴角微微翘起。她笑得温婉,如星子般的眼,在黑夜中灼灼生辉。当她看着你时,仿佛你便是她的全世界。这便是我看见封面上陈更时的第一印象。

  陈更,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前,已在诗词圈小有名气——此前,她陆续参加过《中华好诗词》《成语英雄》《最爱是中华》《最爱中国字》等多个国学节目,并取得不错成绩。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五):读诗是为了让灵魂更温暖——评《几生修得到梅花》

  那些既会吟诗又会作诗的人都长什么样?带着这个问题,我曾不惜耗费数个时日,回看了《中华好诗词》的往期节目,其中北大才女陈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她在节目中最卓越的成绩,还当属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连任三期擂主,让人们在敬佩她的才情的同时,也记住了她的名字。砚滴将干难句癖,愧吾三日未临书。陈更以此句作为微博签名,可见其在自我激励与勤勉方面的严格要求与高度自律。在《几生修得到梅花》这本书中,作者陈更用细腻、灵动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古代大诗人们独一无二的气质,很多感悟,让实验室中的她将平平仄仄化成一身诗意。

  图片为作者陈更本人,来源于网络,侵权可删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六):2018.11.20

  余光中先生这样评价李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他写“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多少就有多少,随意想象,任性落笔。李白从未被淹没,绝世而独立。他毫不费力的就站在了唐诗之巅。“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那些势不可挡的诗句奔袭而来,带着大唐的气势,风貌一起,永垂不朽。 看到白居易和元稹那篇,确实感动。 元稍生前,曾写下《寄乐天》:“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还。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如果有下辈子,我不会像羊那样,只记得自己上难子玩过那个树中的金环,而是要从茫茫人海中把你找出来。 元稹死后,白居易写下祭文:“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住,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回不来了没关系,我过去。 后来,白居易捐钱建寺。在《修香山寺记》中写下:“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多做善事,多修佛事,是不是重遇你的概率就能大一点? 还有一诗词也蛮喜欢。 车遥遥篇 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七):且歌且行

  这本《几生修得到梅花》的作者是一位爱诗词的工科文艺女青年,用敏感的灵魂触摸世间美好的诗词,颂出一阕爱悦者的赞歌。一直觉得诗句的出现是为了恰逢其时点化世人,将自然的奇妙、善意和用心娓娓道来。而阅读这样一本读诗札记,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眼中诗的模样。

  诗词是很奇妙的创作,短小的语句就可以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可以融入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诗人总会以其独特的气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透明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气象万千的家国情殇,也能看到整个世界跨越千年,仍能散发出雨后初夏的栀子花的清香,世界清丽而透亮,满满的爱与青春的味道,草木清香。

  从前不懂得田园诗的妙处,而今最爱这一题材,清丽的景色,却寓意幽远。落叶、飞鸟亦有情,与世界对话,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充满诗意和灵性了,美好事物对我们的爱与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爱就如此圆满地交织在一起了。

  本书的作者陈更是1992年生人,来自陕西咸阳。很是年轻的一位作者,但她对诗词的理解很深。“理性而又浪漫,孤傲也接地气,知性大方但不矫情,才华横溢但不傲娇,灵魂里透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感悟”,这是很多人对陈更的印象。

  很喜欢陈更对这句“山空松子落”的解读:在寂静的天地之间,有成熟饱满的松果儿“噗嗒”一声落在厚厚的、积年的深林落叶上,这样的声响,能让人顿然感觉到生机,但背景是清秋的空山,又顿然感觉到凄凉,这是丘丹所在的地方。禅化的隐居境界该如何描摹?这一颗松子落,已然胜过万语千言。你也能隐隐感到,俗世政务缠身的韦应物,对这禅境的向往,都含蓄地表现在了此刻对它的想象里了。

  她对于诗词的解读是有温度的,看似平白的诗句,其下满是深情,于无声处听惊雷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吧。“几生修得到梅花”这样的书名也自带一股墨香。在诗词的大千世界里,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这些语句会在我们的人生里变成走夜路时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永远伴在左右。

  有些诗词在跨越了百年的时光,仍能令我们动容不已。通过那字里行间,几乎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全貌,可观可感。文字后面是大时代的风浪,命似浮萍,随波逐流,我们知道那真实的人生就藏在这些句子背后。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八):在诗词中延续生命的情味

  近几年,综艺节目清流频现,许是经济发展了,大众更需要有情致的生活,或者追寻曾经的美好。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种种情感与心思集于数十字中。有的郁积深沉的愁绪,有的开悟人生,有的抒怀壮志……人事有代谢,情怀总相同。世间有多少种诱惑,诗词里便有多少种追寻。因此,品读诗词一度热了起来。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出来的陈更,带来了自己对诗词的感悟。

  《几生修得到梅花》是陈更的诗词读后感。分为两篇,上篇《两个时空的邂逅》,由作品而作者,由作者到读者,诗词是载体,在诗词中读者与作者邂逅,听听作者的人生经历分享。21位作者,有熟悉的陶渊明、李白、杜甫,也有不太熟悉的张先。即便是大众熟知的大家,陈更也读出了另一番风景,给他们下了耳目一新的“判词”。诸如:遇见一个君子——柳宗元;想做星星的他——不一样的范成大。下篇《素心读诗词》,更多从一首首诗词的角度,阐释一个故事、一份情感。16首诗词,多为不脍炙人口的作品,显现出陈更的阅读广度。陈更选择这些诗词的标准,在《感子故意长——深情路人白居易》。一文中,她引用叶嘉莹先生的话,“判断、比较诗词风格的不同、高下,首先看一首诗词的情意是否深远,能有多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引起你多少的想象和联想。”不能说书中的这些诗词都是中国诗词中最好的,但对陈更来说,“曾被这些诗篇感动,也希望能让你想起曾经的感动……”大多作品读后,会有所沉吟,有所触发,也就与陈更相遇。

  不必局限其90后和工科博士的身份,陈更的文字是细腻温婉的,也有诸多网络流行语;感触是深情勃发的,颇有白落梅之风。这些诗词历经千年,在生活的某处相遇,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心生感动。陈更写陆游“赤子心不死”想到爷爷;由白居易的“两度见山心有愧”体悟到生命中的忠厚相守和对父母的陪伴。从陈更对诗词的选择和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感知她的内心是温情、温婉、淡雅又是有力量的。虽然与机器人打交道,正如蒙曼在该书序言中所写,“一个喜欢诗的女孩子,会造出更好的机器人,也会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当下忙碌浮动的社会,人们都在追求内心的平静,向往诗和远方,期盼能够诗意的栖居。何其难矣?又何其易哉!诗词是能教人安静的,教人温情的。品读诗词,两个时空的交流与对话,唤醒心灵,进而“获得更多没有机会经历的体验,让生命的延续更深更长。”变成更美好的自己。(方怀银)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九):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不成熟的点评。

  还未出版,就让人充满了期待。

  一个从来不知道“追星”是什么滋味的人终于现在可以尝到了

  至此认识陈更,已经或许接近半年。陈更让我了解和走进了诗词,诗词让我了解和走进了陈更。

  也因此,首次知道了诗词并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晦涩难解,并不是通过应试教育上一个必备的技巧和技能,更不是硬着头皮晃头晃脑强硬塞进脑海中的苍白无力。更因此,了解到李白并不是单纯“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也有其为人夫、人父的呛人,了解到初唐四杰的戏剧人生,了解到一直情系扬州的杜牧,了解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东坡的旷达和深情,了解到前面才得一个李清照的浓浓愁情和“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

  没有走进诗词,或许你只了解这些诗人词人的一粟作品,以及寥寥数句的个人简介,永远不会懂得他们的情感变化和为何会有这些变化。可是在这个快速获取信息的时代,想要淡然地看一本书已经成为一种难得可贵,又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一下诗词呢。也有很多人问我,你背这些看这些有什么用呢。对啊,有什么用呢。可是我反而觉得,并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用利益性眼光去看待。正取你运动,或者不是因为你想要健康,仅仅只是喜欢运动。那么于我而言,诗词也是这样的存在。仅仅是因为喜欢,我看了读了背了,我开心,这就足够了。

  在诗词的浩瀚中,我仅仅只是了解其片面。但是也避免不了成为一个花心的人…我爱沉郁顿挫的杜甫,爱飘逸洒脱的李白,爱“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爱浓愁和酒的李清照,爱旷达深情交织在一起的东坡,爱到垂垂老去仍然深情吟诵“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放翁,爱“昨夜松边醉倒”的辛弃疾,爱“知与谁同”的欧阳修……喜欢的人太多太多,喜欢的诗句也太多太多了。而我终于也可以从诗句中,粗略感受到那些或磅礴大气或细腻婉转的情感变化,在阅读过程中与现代书一般无二或欢笑或流泪。

  古人克服了那么多的苦难才写出这么好的东西,又经历了种种困难得以传递到我们手中,难道我们不应该花点时间,去了解一番吗?或者说,难道不值得我们花费些许时间,去了解一番吗?但是也要相信,它们绝对拥有魅力,吸引你爱上它们,进而成为一个花心的人,爱上它们的作者。

  诗词对于工科的陈更,仅仅只是爱好。没有过多的堆积词藻,也没有过深探讨。更多的是启迪诗词的魅力,正如一块指向诗词的指示牌(当然要附上些许介绍),为我们扣了一扣诗词的大门。

  但是那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不正是走这样的道路吗?

  未来还有很长很长,真是很高兴遇到你,陈更,很高兴遇到你,诗词。

  希望你却顾来径的时候,也有翠微这样的美景和宁静。

  (不对我也很喜欢很喜欢王维啊…居然漏了捂脸)

  《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后感(十):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

  文|轻禅

  近几年,有关于诗词、成语的节目很受大众喜欢,伴随着这些节目,也有一些喜爱诗词、成语之人为人所知。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话,自然会记住一些名字,武亦姝、彭敏,当然还有陈更,相较于武亦姝与彭敏,陈更还有点不同,那就是她非文科出身,她对诗词是真的喜爱,在参加过第一次之后,用接下来的时间精心研读诗词,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三次拿到擂主的称号。

  读诗,陈更有自己的方式,究竟有哪些方式,看一看她写的《几生修得到梅花》一书便知。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陈更是研究诗人词人,通过他们的生平境遇,理解诗词,我认为这是寻找诗词最根本的源泉;第二部分中,陈更分析了自己喜欢的一些诗词,譬如《古诗十九首》、《孟珠》、《送陈章甫》等。她分析古诗词的意境,用自己唯美的文字写出感受,只看她唯美的文字,就已然被深深打动。

  上篇《两个时空的邂逅》,陈更邂逅了李白、杜甫、王昌龄、李贺、杜牧等等,她想用这些人的一首诗来代表一个人,可对于李白,她又找不到最为合适的一首,就选了最具仙气的一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如此气魄,也唯有李白才能写出来。李白的一生,皆是如此,若是看《中国诗词大会》,就能够知道董卿与蒙曼老师的对话,若是选一个诗人的话,蒙曼老师只选李白,她这样说李白:“李白这个人呢没有烟火气,所以也不知道事故艰难。”的确如此,年轻时候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许是因为年轻气盛,可年老还能写出“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是何等豪气,自信!

  在陈更的眼中,白居易是最多情的人,他能够用诗赞颂世间美好,天地万物。于诗词中,白居易是柔情的,他热爱大自然,诗词中流露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她写柳宗元是君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即便是遭遇一夜倾覆,与京城诀别,他的心中还是无时无刻不惦念君主。

  在下篇《素心读诗词》中,不难看出陈更对诗词真正的热爱。她用诗一样美好的语言,将诗词的意境描绘的栩栩如生,若非热爱,只怕很难体会。在《钱起给你童话世界》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让我动容:“所谓诗境——与万物相通,感天地含情,而让人心中,常存温情。”这是陈更对诗的感触,寥寥几句,就能够看出,她究竟多么热爱诗词。

  如今这个时代,能静下心来读诗词的人,只怕是不多,能让心彻底融入的诗词中,体会其中意境之人,少之又少。为此,我觉得很悲哀,诗词绝对是历史留下的一笔财富,若是能有更多人热爱,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几生修得到梅花》是陈更对诗词的感悟,而她,就如同书的名字一样,像梅花,默默的散发着自己的香气。

  “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陈更,她热爱诗词,从诗词中读出了诗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