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摘抄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一):《东方快车谋杀案》阅毕掩卷
小说讲述一列受困于大雪中的列车,一位乘客死在了自己的包厢内,凶手留下了许多误导的线索。座无虚席的列车上,乘客们人人都有不在场证明,且可以相互作证。随着案件的深入,案件越来越令人匪夷所思,直到线索引向一起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绑架案,乘客们的真实身份开始浮出水面,真相也从迷雾中被剥离出来。小说结局在情和法之间选择了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情味,也有善恶轮回终有报的寓意。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二):阿加莎的第一本
第一次读这本书,被惊艳到了,虽然知道很出名但以前觉得可能没那么有趣会读不下去吧,这也是我读的阿加莎的第一本。买的时候是被封面吸引的,外层手绘封皮,里面小红硬壳精装本,开本大小挺合适,翻译觉得没毛病(反正我也没看过其他版本的),翻开之后就没停下了,一口气读完很过瘾,很庆幸读之前没有被任何形式的剧透过,正式入坑了,虽然起步晚了点,但是我觉得现在的我能更好的享受每一个故事。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三):被好多人致敬的作品,结局你绝对想不到
It’s tempting to say that Agatha Christie is a genius and let it go at that, but the world’s had plenty of geniuses. Agatha Christie is something special.” (Lawrence Block,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老布这句评论简直……像在说无人能抵挡的情话。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四):法与情,仁与义
在公交站等车看到这部影片的海报,德普的装扮让我印象很深刻,网上查找这本书的资料,发现值得一读,也想读过原著然后去影院看拍出来的效果,毕竟这个IP已经被翻拍太多了。
文章结构新颖,在读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越不起眼的人物,越可能是凶手,所以一直假象一直转变怀疑对象。作者以主人公的角度抽丝剥茧的陈述暗情,最后结局竟然是所有12个参与者都是凶手,这个结尾缺失出乎意料,这一点就值得赞扬。不过,升华的是,凶手没有被法律制裁,侦探波洛站在了人性一方。这样是整篇文章,有情有义,有理有法,很饱满。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五):第一本阿加莎
第一本阿加莎的书,在知道她是写《控方证人》的作者后,又受豆友对她顶礼膜拜般的评论,十分迫切地翻开她的第一本书,之后又买了第二本,第三本。
节奏比较缓慢,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密闭的火车遭遇大雪停车,有人被谋杀这件事变得充满诡异的气息。案件发生后波洛对每个人单独进行了谈话式审问,看似漫不经心地提出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对每个人的语气,眼神及一切细节极度敏锐,心中有数却面不改色。就算是所有精心设计好台词看似万无一失的案件,也会有细微的破绽,毕竟,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案件的突破点就是细节,和人物本身未通过需要所泄露的信息。
推理过程逻辑相当缜密,完全没有跳过去的步骤或猜出来的答案,全凭推理和检验。可以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并不算惊艳,而最爽的还是推理过程,像坐过山车,刺激!
因这本书爱上阿加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六):谁是谋杀案的凶手? 是你! 对,就是你! 你就是正义!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小说很不错,看这类侦探小说过程中的阅读速度都很快,因为精神很集中,试图在文章字里行间搜索答案,不容易跑神;就如尿急的人直奔厕所而无暇顾及周边的环境,只有搜寻、搜寻、再搜寻。小说很精彩,具体剧情就不剧透了,只说一下侦探是怎么样来破案的?细节,当然是细节,所有细节都是侦探破案的关键点,但是侦探有逆向思维,他能关注到别人无法关注到的细节,而且需要有复杂联络博广的知识体系来支撑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如同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一句经典话“昨夜,凶杀案周边没有一丝异常,如果有的话,狗会叫的”,“对!狗没有叫,这就是异常”。又如这本小说一开头店小二以为很正常的去买卧铺,票却没有买到,平常人很容易忽略了这个细节。看这部小说过程中,我笑了三次,都是在不同国籍的人指责对方国家的人品德时~好了,不多说了,剧透对于没看过的人是一种道德迫害,那么谁才是谋杀案的凶手呢? 谁是谋杀案的凶手? 是你! 对,就是你! 你就是正义!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七):久仰阿婆大名,终于读了第一本了。
2021.1.14-1.15,第一部阿婆的推理小说,久仰大名很久,终于开始看了。之前在微信读书上读过一点《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文字绕口难读,本来以为是阿婆的风格,当时没有读下去,这次读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这本实体书,文字却非常的简单易懂,很易读,那看来之前是翻译的问题。回到正题,整本书没什么特别扣人心悬的描写,很平淡,既不惊悚也不渗人,在看到最后几节的时候就已经猜到真相了,但最后依然被自己已经猜到的真相所感动了,这点就很佩服阿婆了,平平淡淡的语句的描写,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反转,也没有多么惊心动魄的过程,却能勾起读着内心最真实的感动,而且还是在猜到了结局的情况,也并没有因为猜到了就觉得索然无味不过如此,我反而在看到最后的对话时热泪盈眶。这本我觉得其实打4-4.5分可能更贴切,但出于对读的阿婆的第一本书的尊重,打了5分,当然它也受之无愧。期待已经买了的下一本阿婆的书《无人生还》。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八):后来者的作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创作的。
过去优秀的小说拿到现在来看,未必还会那么吸引人。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看,难免觉得这部小说亢长、乏味,或者说不值得它的名气。笔者看来,推理小说就是套路小说。 小说中的作案手法、动机 、推理的过程都是布局,为的就是最后真相大白一刻让读者有一种智商被欺骗的感觉,这种欺骗感的强烈程度跟小说的成功是成正比的。绕回这部小说,它在刚问世时毫无疑问是符合时代的审美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显然有些跟不上了。先说结局,虽然它的结局也挺出人意料的,但很难让我喜欢起来。就像变魔术,大家想看的是魔术师精湛的手法,而不是联合几个托做一出戏。另外,现在推理小说的套路早已演变成局中局、套中套了,案件的背后一定掩藏着一个大阴谋或者一个意想不到的作案动机,这样格局一下就变大了。就像一个人胃口被撑大了,再让他吃小分量的,肯定吃不饱。 以上的这些,都不代表作者不够优秀。后来的小说家,不论是写作手法还是创意,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创作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九):标题
第一部 事实 第一章 托罗斯快车上的重要旅客 第二章 托卡林旅馆 第三章 波洛拒接案子 第四章 暗夜惊叫 第五章 罪行 第六章 一个女人 第七章 尸体 第八章 阿姆斯特朗绑架案 第二部 证词 第一章 列车员的证词 第二章 秘书的证词 第三章 男仆的证词 第四章 美国太太的证词 第五章 瑞典太太的证词 第六章 俄国公主的证词 第七章 伯爵夫妇的证词 第八章 阿巴思诺特上校的证词 第九章 哈德曼先生的证词 第十章 意大利人的证词 第十一章 德贝纳姆小姐的证词 第十二章 德国女仆的证词 第十三章 旅客证词小结 第十四章 凶器 第十五章 旅客的行李 第三部 赫尔克里·波洛静坐思考 第一章 是谁? 第二章 十个问题 第三章 启发性的几点 第四章 匈牙利护照上的油渍 第五章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教名 第六章 第二次会见上校 第七章 玛丽·德贝纳姆的身份 第八章 更多惊人内幕 第九章 波洛提出两个结论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十):已上《东方快车》,请启程,下一站《无人生还》
阿婆,你好,正式宣布,你获得一枚新粉丝了,入坑,打一下你的名字“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家女王,记住你了。比起福尔摩斯,我更喜欢你的作品,但《暗黑者》对我的影响更大。《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非常的易读易懂,划分四大部分,每一章节一个点,有条不紊,一路都是非常的清晰爽快的,在我的理解里,应该算是原味原汁的推理侦探小说吧?我不太喜欢外国作品,因为文化宗教人名地名等等各种不一样,理解起来没能特别的通透,而这本书是海外,还是推理侦探类,如此易读,还是颇为惊讶,越是对海外作品有越来越多的好感了。结局真的令人诧异,但我还是觉得不够疯狂,不过对于已经问世百年的作品,还是行云流水,垂世不朽。2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