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里的单身汉读后感1000字
《村落里的单身汉》是一本由彭大松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落里的单身汉》精选点评:
●选题不错,研究对象很有意思,研究者的理论知识也很扎实,但是总觉得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有点儿单薄。 尽管一再强调不想用“贫穷”之类的描述,但是在研究中经济状况却无处不在;而且研究中主观感受/印象的成份过重。
●解释框架构建并不是很成功,对于访谈资料的解读也有待深入,研究视角和关怀意识还是很好的
●看完了这本书。多了解底层,就会发现岁月根本就没有静好。农村人口流失,日趋凋敝,土地看似没用,但是对于缺乏技能的底层贫民而言,土地却是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能在一个村里找这么多光棍我也是惊奇。。。
●人类学需要更多这样的田野调查,博士们的博士论文可以继续出版成书。
●哎!到底该如何是好?
●在图书馆看到,于是读了部分(ing)。有些许掉书袋之感,扣星星。一如既往地感受到身不由己的绝望。
●读完了!可读性不错,很多故事
●补+
●把单身说得也太惨了点了吧…学院论文八股味儿有点重
《村落里的单身汉》读后感(一):单身汉需要的不是充气娃娃
读完贾平凹《极花》,想到了这本书,便翻来一读。网上一些对《极花》的批评大多是从法律和尊重女性的角度做出的,但问题远远不是那么简单。无论是单身汉,还是罪恶的拐卖犯罪,他们都是社会这棵大树上的花和果。批判性的挞伐罪恶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办法才是最值得思考的。极花与恶果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机制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人吃人”的罪恶?如何才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一个有机生命体,欲牵一发,必动全身。问题虽不好解决,但还是要努力去思考、去做。作者的调查分析可谓善矣,但解决问题上未能尽美。最后不得不无奈地说,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解决单身汉的婚姻问题和性饥渴问题。作者试图提出的对策疏阔无用,竟然还有资助单身汉购买性玩偶(例如充气娃娃)的建议,实在是迂腐的可笑。
《村落里的单身汉》读后感(二):一些想法
其实就是短评里没有说完的话。选题比较新颖吧,讲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事。如果说城市里的单身贵族是个人选择,农村的单身汉可能就是一种社会淘汰。
中国大多数人就是普遍的欺软怕硬吧,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达尔文主义的热土。就像作者也提到的,对富商包二奶宽容却对单身汉嫖娼苛刻,这些单身汉被歧视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贫穷啊,虽然作者说他在努力找些自身条件不是特别差的人。但事实是这些单身汉无一例外都是条件很差,轻度残疾、性格内向或者父亲早逝,家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让他们娶妻,再或者就是有不良恶习、前科。
婚姻市场,确实是个市场,而且很残酷,很势利。女的条件再差也能结婚,男的就不行。可是那有什么办法呢?3000万到6000万的光棍是必然,国家也变不出这么多姑娘,都在土里埋着呢?再者,就算过去性别比不失衡,也是有很多光棍,光棍问题是永远没办法解决的。
所以,还是希望男性早日做好成为光棍的心理准备吧。不要总想找个老婆伺候自己,努力自己做家务,挣钱,养活自己。
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无所养,老无所居的人,还是希望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与社会的帮扶早日改善他们现在的情况。
《村落里的单身汉》读后感(三):《村落里的单身汉》读书笔记
农村男性婚姻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娶媳妇比较困难,导致村子里的单身汉比较多。作者套用了不少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宏观理论视角包括:1、人口结构失衡理论。这种失衡并不指的是全体成员性别失衡,而是指适婚年龄的人口出现性别失衡。2、通婚圈或婚姻市场理论。我个人觉得这个理论很难解释这种单身汉增多的现象,因为基本上对于农村里的男女来说,这种地域的迁移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微观理论视角包括:1、资源交换理论。取自经济学。认为在婚姻关系中,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从婚姻中获益,选择最佳配偶。2、择偶理论。理论有很多,作者认为一个类别是从个体出发对择偶行为进行研究,另一个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旨在强调以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规训来解释个体的择偶行为。3、其他理论。这一部分我确实学到了不少理论,比如施坚雅的通婚圈理论是我第一次听说。但我觉得这难免有堆砌理论的嫌疑。我认为理论对事实的解释难免是有限的。看上去你补充更多的理论,是在对社会事实做更全面的解释,实际上也是对你所主要套用的理论的一个不确定。
他把前人所提出的对于单身汉的形成的解释理论,组合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一个三层次的解释框架。虽然以我现在的能力,我确实很难说出来哪里不对,但确实感觉很不对。
我对书中列举的结婚策略比较感兴趣。1、低就。也就是原本25岁的健康男性可以娶到22岁的健康女性。但是竞争激烈,所以可能会选择赢取22岁的略有残疾的女性。这部分我会去质疑作者对于高低的这个评价标准。2、举家合作。这部分最吸引我,看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指的是,比如说兄弟三人都要结婚,那么弟弟二人会先帮大哥结婚,然后哥哥反过来也会帮助弟弟。这里的疑惑就更大了。这种举家合作是单身汉增多之后才会采取的结婚策略吗?我自己的感觉是在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3、入赘。4、交换。交换又分为好几种形式。比如用金钱交换的买婚。比如用女儿换媳妇的换亲行为。以及把自己的妻子租出去的典/租婚。
实际上单身汉对妻子的需求,除了要满足性需求之外,还有后代的需求。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单身汉确实很难通过正规途径领养到孩子。
单身汉所面临的困境有很多。我不太同意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在社区中人际交往上的困境。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单身汉他给别人随礼别人不要,这是别人瞧不起他。在我们村子里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特地问了爸爸,爸爸说是宗族的规矩,没有后代,人家给我们随礼,我们还不回去,办事当天只要他能来稍微帮帮忙,跟大家一起吃饭都是被允许的。
这本书看下来就是作者的的描述非常想要表现得客观,但实际上他并不客观。他的那些田野访谈资料好像是为了自己得出的结论而有选择地加进去的一样。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并不是值得看的书。
《村落里的单身汉》读后感(四):被遗忘的群体------读书笔记
一、“邂逅”单身汉
(一)、农村的地下性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农村的性别比例失衡、适婚女子外嫁、配偶资源外流等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单身汉的大量出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无解”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男性的婚姻困境
从本质上而言,农村单身汉问题隶属于农村男性婚姻困境研究范畴。
1. 相关的理论解释:宏观理论视角和微观理论视角,前者包括人口结构失衡理论、通婚圈或婚姻市场理论,后者则包括择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等。
人口结构失衡理论(对于局部婚姻现象,无法充分解释)
人口学家从男女两性数量匹配是否均衡的角度指出,婚姻困境本质上是由适婚男女数量失衡引起的。主要因素:婴儿出生性别比、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出生人数的变化和结婚时双方的年龄差。
通婚圈或婚姻市场理论
通婚圈是指男女双方通婚的地理距离或范围,施坚雅认为农村地区存在一个初级市场,即一个内生的社会区域,这一内生的社会区域代表了社会交往的范围,而农村未婚青年的通婚也是在这一初级市场中实现的。杜赞奇的文化网络理论对其进行了补充。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流动加剧。跨越传统通婚圈的通婚现象日渐增加,该理论的解释力下降。
婚姻市场理论突破了地理的局限性,将流动人口的婚配选择问题考虑进来,并且引进了经济学上关于市场分析的理论,用供求关系解释婚姻的选择行为。
资源交换理论
把人类婚姻关系的缔结看成人的一种经济交换行为,两性关系的生成是双方基于经济理性考虑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交换行为。每个个体都希望从婚姻市场中识别出那些让自己从婚姻中获益的配偶集合。然后选择最佳配偶,以使自己婚姻收益最大化。彩礼、婚姻消费。
择偶理论
包括两大类别,一是从个体出发对择偶行为进行研究,二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旨在强调以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规训来解释个体的择偶行为。
择偶个人主义取向理论中代表是弗洛伊德的父母偶像理论、罗伯特·F·温奇的需求互补理论、同类匹配理论、择偶复制理论等。择偶社会文化取向理论中代表是择偶梯度理论,即“男高女低”模式。
社会变迁使得青年择偶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表面上看青年人对配偶经济收入的考虑减少,但更关注的学历、职业、事业心、发展前途、学识及能力等因素,实际上是可以转化为经济、物质的潜能。
微观理论所包含的系列理论对于个人婚姻困境具有解释力,由于过于强调个体资源的重要性,往往容易忽视存在于个体之外的社会结构的影响。
2. 婚姻困境的社会后果
引发的新现象:闪婚、跨省婚姻增多;入赘婚姻得到更多的认同;对有婚史的女性接受程度增加等。
婚姻困境引起的社会排斥问题
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心理学和健康领域)、对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犯罪率、非法性交易等行为)
3. 缺失的研究维度
对农村单身汉群体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单身汉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单一的理论视角不足以解释单身汉群体的形成;农村单身汉群体呈现新特点,需要重新思考相关理论的合适性;忽视了单身汉及其家庭的“行动者角色”;对单身汉群体形成及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偏少。
二、寻“根”之旅
单身汉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力量的介入以及国家与市场力量的联合三个部分。
(一)、传统文化对农村出生性别比例失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形塑了农村家庭男孩生育偏好观念,并让这一观念在家庭再生产中得到延续。而这一生育观通过性别甄选技术和人工引产办法得到实现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自然生育的一般规律,造成了出生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
(二)、国家力量对农村单身汉形成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影响农村的生意计划和生育偏好。二是通过对农村的改革、城镇化建设影响农村的婚姻家庭观念。前者是造成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后者则是通过影响婚姻观念而让男性陷入婚姻困境。
(三)、国家的力量更多地还是透过国家和市场的联合这一路径来影响农村家庭经济、生活模式、婚姻观念。城市化、市场主义的兴起,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起来,形成民工潮。
(四)、农村人口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外出务工与农村社会分层
女性务工对传统婚姻秩序的冲击:女性个体化,家庭传统权威的下降和个体意识的崛起同步出现。
三、单身汉的家庭再生产
(一)、结婚策略
低就;举家合作;入赘;交换:买婚、换亲、典租婚姻
(二)、子嗣延续
后代的意义:意味着家庭的延续;具有养老、防老的功能性意义;有助于激发单身汉的生活热情,扩大其交往网络
策略:过继;收养或抱养;借“妻”生子
四、单身身份的标签
(一)、差异身份及其影响
现实与建构:差异身份的形成
戈夫曼在污名的研究中认为“污名确实是特征和成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污名的形成既有蒙受污名者实际特征的影响,也受到实施污名者社会建构的影响。
(1).他人通过对单身汉的贬损,提高自己所在群体的相对满足感、自我成就感和主观幸福感,提升内群体成员的自尊和声望;(2).负面刻板印象是“污名化”的一种表现。他人通过对单身汉“污名化”来满足个体和群体的需要,即限制承受污名者的社会机会,增加对他们的控制,提高自我对未知事物的控制程度,缓冲焦虑和威胁感。
应对策略:主体行为
设法摆脱差异性身份;单身身份的隐藏策略。
1;.差异身份的影响
对个人:交往排斥、生活机会减少
对家庭:家庭声誉的影响、对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二)、从抗拒到默认
自卑补偿理论:身份焦虑导致的心理脆弱、敏感往往会让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种补偿行为,即通过低头、害羞、沉默等特征表现出来。
对单身身份的转变:抗拒---默认---消失(另一种替代身份)
: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想到我们村里一直以来也有许多的单身汉,可我们却习惯了,认为是正常的现象,没有想去探究背后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养老是个很大的问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