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溅三岔口》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摘抄

2021-04-05 03:2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摘抄

  《血溅三岔口》是一部由范冬雨执导,吴樾 / 赵鸿飞 / 时代美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一):惊喜

  大概与京剧《三岔口》为同一题材。描写英雄焦赞被戴上铁珈发配的路上,借宿三岔口的客栈所发生的事情。人物只有7个,但彼此关系错综复杂,各怀心事,杀机四伏,故事情节颇紧张凶险。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人,扮演者为赵鸿飞,眼睛格外有神,眉宇间透着机敏。曾在其他影视作品里见过,想不起来片名了。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二):真实的武侠环境

  看这部电影不到半个小时,就被里面质朴的环境,简练生动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显然,电影的场面不是用的一般的电影场面,反而是传统的戏曲场面,没有多摆设一个多余的人,电影中每个人都很个性鲜明,正是因为没有多余人的围绕反而人物色彩极其突出。

  看着镜头展现的黄土山坡,宽阔的客栈,人物古朴的穿着,这样的享受真是太舒服了。每个人物用曲剧的变现手法,人物都烘托的很真实、厚重并且光辉。比如:浪子回头的刘利华,忠肝义胆的焦赞,潇洒慷慨的任堂慧,贤淑善良的谢氏,以及从未露过头的大哥杨六郎。这样的文艺电影,特别是带浪漫武侠题材的好电影真不多见。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是名不经传。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三):国产优秀电影

  打开电视,恰好6套正播的了,感觉前些年的电影了,开头不讨喜也不让人讨厌,加之有杨家将的加持我还是决定看一看。

  冷风吹起的枯草,孤零零的店挑子,肃杀苍凉的味道很浓。

  店老板张利华的打扮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得吐槽一下服装)

  焦赞一句“杀了我”,震到了我,“一直要强,如今解手都需要别人伺候”真实鲜明。

  一直以为大BOSS是王钦若之女王金枝(谢金吾之妻),直到驼子盖灭油灯,促成了电影最精彩的一场打斗。

  驼子现真容,才知一切都是王钦若的阴谋,真正的目标是杨六郎。

  王金枝因琵琶遗落,回到客店,解救焦赞,完成清理,双方对决。

  王金枝被挟持,得意忘形的驼子更吐出谢金吾之死也在王钦若设计之中,剧情达到高潮。

  ”我不是你兄弟的女人,谢金吾才是我男人“掷地有声,形象跃然。

  总的来说,剧情张力十足,演员刻画形象到位,算得上一部优秀影片。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四):意想不到的惊喜

  半夜睡不着,竟然看到了这么好的电影。

  怎么说呢,很有独立电影的味道。投资明显属于低成本,但点子,本子,和演员感觉是没得说。甚至,我想,要是这片子包装一下,拿奖应该是不成问题。

  演员的表演太到位了,每一个表情和眼神都绝不空洞多余,把情感渲染的极到位。不光是主角的天才发挥,配角也都演的味道十足。

  情节跌宕有趣,武打的新意也颇多。剧情感觉很是没话说,加上三个男主角的卓越表演,把男人间的义气和大丈夫的豪气表现的淋漓尽致,最难能可贵的是恰到好处,不做作、不冗余、不腻烦。

  整个片子从头到尾,看着都让人很舒服,感觉没有一处让人觉得俗套、品位低于标准的地方,让我无比惊讶。很难想象一个国产片,无名的演员和导演,能做得出如此卓尔不群的片子。感觉美国的很多独立电影都达不到这种既有艺术成就又有观赏价值的境界。

  这片子不足的地方是制作简陋、另外使用的本土文化属于西方观众理解不了的那个类别里的,否则一定会国际获奖。这片子比那些其他的自以为是的国际获奖的国产片强了太多,绝对是个未打磨的钻石、未被发现的宝石,一遇风云化作龙的奇片。(最后这段有点忽悠了,大家见谅,但这片子我感觉却是很不错,算是“自我感觉”良好吧,呵呵)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五):三岔口

  今天在电影频道看了一部06年的武侠电影<血溅三岔口>

  选自京剧名段<三岔口>,杨家将的故事,连电影的感觉都很京剧,

  刀光剑影的追逐,黑夜与月光的躲闪,男人与女人的试探

  台词写得非常沉稳,在文言和白话之间的协调,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尤其是片中唯一的女主角,举手投足回眸低眉,功底十分扎实

  在一群彪形大汉中更显女性之柔媚

  后来才知道这个女演员本就有十年的京剧功底

  不知道这样一个电影是不是向京剧致敬而拍,象李安的<卧虎藏龙>

  地点不清楚,就只有名字叫做三岔口

  三岔口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深的意义在于一种人性的注解。

  当不同身份的人走到人生的三岔口时,在生死面前应该怎么样去进行抉择。

  在这个戏里,每一个人物都在面临亲情、恩仇、大义等一个个艰难的抉择。

  因此说,电影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武侠片的豪情侠义,

  更渗透了人性的揭示——“人人都有自己的三岔口”……

  那人土风景让我想起寒冬的塞外关西

  厚重的冬衣大袄,熊胆烧酒,手抓驴肉,

  粗犷质朴的大刀,黯淡无光的长剑

  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这场景很熟悉,这电影也很舒服

  想起来,确实风格很像<双旗镇刀客>

  这样质朴的武侠片很少见了,尤其是在浮躁的现代

  每每打开电视看到那些飘逸虚幻、打着武侠片幌子的情感片偶像剧

  就觉得十分倒胃口,当年的热血英雄都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全民娱乐时代,连武侠都可以娱乐化。

  人不可以失去生命中本有的血性,更不可以变得矫揉造作

  武侠,是我们最后的世外桃源,还是保留最真的粗犷吧。

  《血溅三岔口》观后感(六):欲罢不能,优秀电影

  初次在央视六台看到这部电影,相当的喜欢。几年来,已反复看不下5次了,每次都为制作团队的艺术表现力所感染,每次都有所思,以致今天终于鼓起勇气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对于我来说,能出现这样的好电影(相当对我的胃口),真是意外之喜。电影中只有区区8人,也就是舞台剧的人数,在电影中却显得紧凑有序,多一人嫌多,少一人不行,8人营造的氛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使人从小中见大。比如这个镜头,焦赞在押解途中向二位差役述说自己的一次抗辽战斗,完全是独白素描式的镜头,配上身临其境的背景音乐,营造出的战争氛围直如千军万马,比真实的战斗场面更让人欲罢不能,不能不为这个团队的艺术表现手法喝彩。

  电影剧情结构简单,但情节却生动曲折,耐人寻味,往往以伏笔式的手法来打消观众的预判,使人看的精彩、过瘾。虽然最后结局显得突兀,但也是情理之中的戏剧式结尾。王金枝从开始的恨焦赞,欲杀之而后快,到同情焦赞,最后甘愿冒险,勇救焦赞,和与之对应的焦赞杀谢金吾(“这个鸟人”),最后情愿为自己的杀害行为服罪,这两个转变颇有灵魂赎罪的味道,也相当具有艺术感染力。

  电影台词洗练简洁,从不废话一句,使人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快感。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辽人驼子召集皇城司兵对杨六郎团伙一网打尽时,前后是马蹄翻飞,剑拔弩张的阵势,令人叫绝的是,这中间几乎没有一句台词,全是动作和神态的展现,但是沉默营造的氛围却更紧张撩拔,高潮起伏,无声胜有声。

  自己就喜欢这类小成本电影,言简意赅,不具有大成本商业电影的轻浮气息,故而成就其质朴,凝练,丰富的艺术气息。在这部电影中,我是深深陶醉于其中,故人已去,也带去了与当今价值观渐行渐远的英雄气概和狭义柔情,令人留恋,令人深思......(浅评,未完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