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修心日历(2017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修心日历(2017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1 02:3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修心日历(2017年)》的读后感大全

  《修心日历(2017年)》是一本由冯威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7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心日历(2017年)》读后感(一):修行在路上

  修行在路上

  在当下社会,拥有满满的幸福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外界物质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内心不断膨胀的欲望,人就会变得焦灼、抑郁;相反,人对自己的欲望如果能有所控制,即使外界的物质增长速度再慢,也会比较容易满足,容易从生活中寻找到乐趣,获得幸福感。

  想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到修行,很多人有一种错觉,以为青灯古佛,终南山上才可以,其实那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真正的修行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道场。譬如,拥有这么一本《2017修心日历》。

  《2017修心日历》是一本日历,却又不仅仅是一本日历。在传统国学从潜文化逐渐升级为为显文化的今天,它以儒、道、禅为主题,以“天天读儒道释名言,好好品书画家经典”为宗旨,落脚于香道和茶道,摘句《茶录》和《香承》。周一至周五刊登由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了凡四训》、《周易》、《南华经》等经典名句,周六和周日分别集与主题有关的绘画和图像作品,融日历、文化、艺术于一体,旨在修行与修心的方式上,力图以国学精华影响和渗透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人心是一块田,不长庄稼,就会长草。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同就是人与人的不同,即使走着同一条路,心中的目的地也各不相同。而珍贵的品质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缓慢的日积月累,才能生成。就好像熬一壶茶,每一壶之间看似没有关联,也并非代表了终极,但它却从前面的一壶壶里获取了复杂与精微,并丰富了以后的每一壶茶。修行也同样如此,红尘万丈里的山高水长,情深义重,都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烙刻的,只是当时未必能明白。

  这世上永远不会有一蹴而就的事情,过一天有过一天的意义,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如涧边树,篱边菊,繁花满眼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劳,而在于季节里无数个风吹雨打的默默积蓄。

  将一本日历置于案头,时时吟咏,刻刻提醒,无论光风霁月抑或落魄困顿都是暂时的。认真自己的选择,丰盈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境界,精进自己的人生,如蛹化蝶,如蚌怀珠,终有一天,守得云开月明,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修心日历(2017年)》读后感(二):重温经典

  这是一本古色古香的日历,每天都有一句儒禅道名言或者是一幅经典书画,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可以说这本书是在今年给我的明年的礼物,也不代表说明年一过就会过时,虽说是一本日历,但是其中的国学经典知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本日历放在办公桌上,累了的时候就随便翻开一页,没准你可以在这页中找到当时的记忆,也可以重温一篇名作。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书中第一至第三季度分别以释、禅、道为主题,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刊由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了凡四训》《周易》《南华经》等经典名句,周六和周日别集与主题有关的绘画和图像作品;第四季度以茶道和香道为主题,摘句《茶录》和《香乘》,都有与之对应的图片直观地体现出来。

  我觉得这些国学知识有必要让现在的年轻人深度了解一下,他们对于高科技产物得心应手,但是对于中国的古老文化却显得一窍不通,跟外国人没什么两样。没有古人的发现与研究,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了解历史的同时,是对进步的最扎实的基础。这类书籍应该被列入中学教材,老一辈的东西得不到传承,是我们的一大遗憾,更是对历史的不尊敬。

  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功绩表现出来。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

  很多错误的思想不断传染,使人们还自以为加入了国学的保护队伍当中,其实这帮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还没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国学被人淡忘,有人怪罪于西洋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古文化。还有人认为保护古学就是保存古文古诗,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时候使这些得到一个终结了。

  只要我们了解了国学的重要,并且着手把即将被丢掉的东西捡起来,我们的将来会更美好,这种美好是由内而外的,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介绍了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入手,还有介绍,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国家更富强,中国人是不会放弃国学的,祖国的未来也正等着我们去创造。

  《修心日历(2017年)》读后感(三):读《修心日历》

  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时间,中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小时候,日历主要是妈妈看,日子一天一天地撕掉,生活一点一点继续;等我大一点的时候,别人给或买一本明星或风景的日历,那心情简直是欣喜若狂了;工作后,看日子用各种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等等,日历对于我来说,只是提醒一些重要的日子。拿到这本2017年《修心日历》,觉得它沉甸,封面质朴,厚重如字典。修心日历以儒禅道经典名句和图像为主题,是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掌中宝。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品味生活的悲与喜欢,笑看起起落落。

  打开字典,清代画家李鳝《百事大吉图>局部,2017年丁酉年鸡年,一下子让我进入看书的状态。雄鸡立于苍翠的古柏树干之上,引吭高歌,让人振奋,不禁让对我今年的工作和生活充满自信。修心日历一共分为四季:第一季儒学处世,第二禅意指心,第三季道教养生,第四季茗香一味。它的编排很独特,前三季,周一至周五,分别是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了凡四训》,《周易》,南华经等经典名句。清代郑板桥,字清新亮丽;元代赵孟頫,字快利秀逸等等,让我们诵读经典的同时,还可以欣赏书法作品,有时间甚至可以临摹,何不乐哉。周六和周日分别是与主题有关的绘画和图像作品,陶冶情操,提升品味!第四季以茶道和香道为主题,摘录《茶录》和《香乘》,配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茶文化在我国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元素。最后结尾以南宋李迪《母子犬图》局部,画面两只小狗紧紧地依偎在母狗妈妈的身边,画风温馨美好,让我们迎接2018年狗年的到来,对来年寄与期待。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展,西方思想的冲击,国学几乎慢慢淡出了视线,也觉得人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但近几年世界各地兴起的孔子学院,成为汉语教学和推广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与之相应的,在各地很多中小学也开始出现《经典诵读》的声音,让孩子领略古代诗词美好,注意学生人格养成,习礼仪,国学经典已进入校园,传统文化更为深入。

  笑对生活,就不知不觉地会觉得幸福;苦对人生,便没完了的烦恼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我们到底追求着一种什么,才能让自己浮躁的内心静下来,慢慢品味生活;书读多了,才会视野提升,与其抱怨着,不如读书,修心养性!

  《修心日历(2017年)》读后感(四):每天进步一点点

  日历很常见的东西,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是明星照,有的是人体写真,有的致力于普及实用生活常识,还有的讲笑话博人一笑,功能各不相同。功能上除了养眼和获得实用知识,大致上也再无其他。

  《修心日历》则不同,它的主打功能是修身养性,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但落实到每一页的日历上,则真的意义非常。

  既然是修心养性,它的基调就不可能低俗和过于讲求实用,它追求的是无用之用。它不像普及生活知识或讲笑话一类的日历,让人获得直接的便于上手的小知识小窍门,它是一本有态度有深度的文化台历,相对于普通日历来说它是有一定的门槛的。如果艺术修养不高或者文化素质不够的话,也很难感受到它的好。

  记载日期的那页有大片留白,字少但是很有禅的境界。日期是大写汉字,出自名家,各有千秋,风格不同,而且选择的都是书法中的名作,经常出现的书法家有唐代的颜真卿、元代的赵孟頫,还有唐代的褚遂良。

  大学时候我修过书法课的,也认认真真的写过几张毛笔字,但也只是学到了皮毛,对很多书法家的了解并不深入。现在看着日历能直观感受到他们的各自风格,颜真卿的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赵孟頫的沉稳与圆润,褚遂良的端正与灵活多变等都在日历上有所体现,有种参观书法博览会的感觉,眼睛真觉得不够用了。

  书的背面呈现了大量经典的儒释道的名言段和图像作品,诗读起来余音绕梁,画则赏心悦目,既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给人一种有益的启迪,让人动脑筋思考关于人生在世的很多问题,所以读日历也是很不断成长的过程。

  日历就像个国学小百科,知识容量较大,质量有保证,且内容多样,每个月份呈现的内容都是不同的。1月份引用的大多是论语的句子,2月份的内容则出自诗经,3月 是周易月,4月 讲唐诗,尤其是王维的诗,5月 传授《了凡四训》的智慧,6月让你体会宋词的美,7月8月开讲老子的《道德经》, 9月则是《南华经》 ,10月11月普及茶的知识,12月则是香道。

  从它的内容也可以看出这本日历的高远的目标了。它普及的是静心修心的知识,传授的是香道和茶道的修养方式,提供了工具也告知了方式,考虑不可谓不周全。

  要说文化素养,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能背上几句古典诗词,但也只是止步于某个水平。就像我们大部分人都学过《论语》,谁都能背出几句类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耳熟能详的诗词,但是没学过的也就不知道了。

  虽然我是中文系毕业的,古诗词也背过不少,但是见到日历里的这些诗词,我仍然摸不着头脑,拿不定是什么意思。为了搞懂他们的意思,我又重新学习的热情,翻起了大学的古诗词阅读教材,也在网上查,甚至亲自找了个本子记下来。 反复阅读,读的过程找到了久违的种心静的感觉。

  日历上的诗词并不多,大多很短,几句话而已,不求甚解,翻一番也就过去了,但是要真搞懂这些诗词的意思,要了解其后的秘密,真的要花费不少的功夫,马虎不得。

  我已经被它深深吸引,真的有种读它千遍也不厌倦的感觉。每天读一页,每天就进步一点点。相信读完它的时候,我的心会更静,思想更深邃,胸怀也更加豁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