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1000字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一):再见了,老哲瑞……
这真的是一部合上书之后让你感到赞叹的书!也许过程略有拖沓,但最后揭晓真相过程的一波三折,以及最后结局的震撼,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见证了我之前的判断,哲瑞雷恩系列不能就那么平淡的收尾,一定会给广大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的!为了不剧透,我实在不能详细的展开情节。但我真的非常希望广大喜欢推理文学的读者看看这本书,当然了,若想体会这最后一案的韵味,最好是把前面经典悲剧系列的三部曲先都看了,最后再看这最后一案,一定会让你难忘的!再见了,老哲瑞,感谢你留下的几个经典案件,感谢你伴随我渡过的一段时光!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二):这是作者下的一盘大棋,真真是一场悲剧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错的离谱。xyzd一定要一气儿读下来啊。我先看的x,经典,很喜欢,但是中间隔了很久读过了更多经典后看了y,失望,非常失望,作为一个侦探,站在上帝视角审判犯人?我不能忍,愤恨的打了两颗星给y,然后看z,心想,这妹子是干嘛的?画风突变,啰哩啰嗦,带着女性特有的跳脱性思维,有点莫名其妙,只能说中规中矩。最后看到最后一案,看完啪啪打脸,这是作者下的很大一步棋,看到最后一本突然就明白了y里面侦探的转变,突然明白了小女生视觉的推理,也明白了最后一案的凶手是谁以及他的作案动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是个悲剧,一个侦探最后变成了他所憎恶的凶手,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么。一本好书,也许不仅仅是让作者感到愉悦,这套书从x读到最后一案,我的内心波澜起伏,对作者是又爱又恨,总归最后作者表态他是站在我这边的,自从侦探变成了凶手,他的推理部分就越来越少,后几本对侦探状态的描写,也是老态龙钟,全然没有x的时候对推理的那种热情了。可悲可悲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三):关于雷恩的人物塑造
X中无疑整个人物是浮夸而失衡的,为突显出雷恩的奇异之处,极力描写了现代化古堡、成群的老头佣人,还有最败笔的时时出现的雷恩引述戏剧台词,显得雷恩非常做作。并没有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出的雷恩的不凡,反而感到雷恩古怪、滑稽。
从Y开始作者删去了雷恩引述台词的桥段,但为了令读者感到一直像神明窥探人间的侦探,其实也有像人软弱的一面,Y、Z都着重描写了雷恩因在案子里窥探到的人性而“似乎老了十岁”,但事实上雷恩这种道德上对自己的折磨毫无必要,只不过是他作茧自缚,令人啼笑皆非,因为这都源于他自己非要全程保守秘密,每每讨论完就“我已经知道了”,但不明所以地非要自行其是,完全看不出保密的必要。
*当然检察官和巡官也太无能了……
最后一案里反而是巡官女儿比较突出,雷恩的形象太淡化了,几次重要推理都是巡官女儿讲的。并且从Y开始,雷恩莎翁演员的形象就不太明显了。
不过个人认为悲剧系列最好的是最后一案,次之是Y。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四):读书|埃勒里·奎恩《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读书|2007.埃勒里·奎恩《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三百年前的悬案,三百年后的追逐~~~
是啊。最后一案了。结果,在结局的那刻,来了个大大的反转。最后的最后,冰冷的泛起一股股的热气。想来,又确实能理解。在能看到尽头的尽头里。因为热爱而炙热的深爱着。
双胞胎,也是因为这份炙热的爱恋。
其他的一连串惊叹和肯定的答案里,都能窥见到那份相似因何而相似。只是,没窥见的是,从何时开始介入的呢?在这一边的眼神清晰的看见另一方的包裹在层层衣物和肉皮之下的内心那如此狂烈的脉搏跳动声。
不。确切的说,是听见的。那极其敏锐的听觉。听见了那锣鼓般敲打内心的跳动。听见了血液沸腾时咕咚咕咚的声音。从而不管不顾的。因为爱自己。所以,为自己而解救了自己。
哈姆雷特城堡。被上了12点的闹钟发条。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五):哲瑞•雷恩死而不朽
Y九如花生
在这出比虚构戏剧更伟大的戏剧里,我想让自己来操纵拉线。
---------哲瑞•雷恩《X的悲剧》
一个彩虹胡子伪装者的突然来访打破了退休巡官萨姆的日常生活,也揭开了“悲剧系列”雷恩大师谢幕之作的篇章。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他的死却一直是个充满猜测、众说纷纭的谜团。《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围绕莎士比亚之死的历史秘密,在300年后上演了一出扑朔迷离、惊心动魄又令人哀婉叹息的“悲剧”。
小说中偷取不列颠博物馆的《热情的朝圣者》的蓝帽人被形容为智慧幽默的对手、诚实的人,但其人毫无踪迹,身份不能确认,对书中的秘密雷恩和佩辛斯也迟迟不得而知。佩辛斯反复推理赛德拉馆长和阿莱斯博士真实身份,试图了解他们与莎士比亚的关系,和哲瑞•雷恩的过往交集等等,她整理着思路,试图解开矛盾的地方。同样的,对博士家出现的刀斧手的推断,在场几人的所作所为的合理解释,判断爆炸后活下来的是谁,女侦探也是绞尽脑汁,好在还有雷恩。推理上,能看到佩辛斯的认真和进步。
最后几章情节急速发展,到最后刀斧手身份的呼之欲出以及雷恩的离世让大家猝不及防,故事戛然而止,想必读者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不愿相信。人们似乎突然理解了佩辛斯为什么后来异常失落、消沉,并出走了一段时间,是因为醒悟后的痛苦。还好,有雷恩开导她,“我都知道。回来。”
雷恩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为过失杀人而赎罪,为了保护带有莎士比亚死亡秘密的文件,他毅然选择在混乱中搏斗。在给巡官萨姆的信中,雷恩说那份文件“在法律上是英国的财产,在精神上属于全世界”。他宁愿承担巨大风险和可怕后果,也不愿让世界失去一个真相。作者在小说开始就说到,记录雷恩的最后一案,“不仅是荣幸,更是责任。”
而在清楚了赛德拉祖先与莎士比亚的事情后,我们也能反观,从人性角度来理解哈姆内特、威廉兄弟的悲哀。
在《X的悲剧》中,雷恩说他明白了“真实的世界充满着麦克白,充满着哈姆雷特”,“无比真实”。他愿意贡献出个人的独特才能,“想让自己来操纵拉线”。在《最后一案》中,他做到了极致!
雷恩的谢幕是完美的、伟大的,也是戏剧化的,生时因表演莎士比亚戏剧而享誉闻名,死时也为能保住莎士比亚的历史真相而无怨无悔。“悲剧系列”至此完结,哲瑞•雷恩却不朽于万千读者心中!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六):最后一部成就悲剧之正名
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哈姆雷特》 在“悲剧系列”的最后一部,老哲瑞·雷恩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谢幕悲剧,这是属于作为一位莎翁舞台剧演员的最好的演出,真实本色出演成就了自己追求的与坚持的原则操守,历史保护和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他生命的终结是这部小说的高潮,但却是整个系列的退潮。不会再有第二个哲瑞·雷恩。 莎士比亚的死因至今仍是谜团,他被众多莎士比亚领域相关研究者教授认定为死于淋巴癌,根据的是莎翁的几幅有争议的肖像画中能看到他左眼有明显的肿块;而关于相关历史记载莎士比亚也有可能是死于他杀,是被亲人毒害的,或是他的妹夫也或是他的女婿。众说纷纭之下有人就想要开棺验尸,但挡在面前的不仅有社会舆论压力,还有着似于埃及法老墓穴的诅咒,在英国沃里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市圣三一教堂的一处坟墓中埋葬着莎翁的遗骨,墓碑上骇人的刻着擅动尸骨者必将永不得安宁的字样。文学是如此的充满着奇幻色彩,可没成想,文豪的死竟也成为了谜。
当然小说里是给出了另一种莎翁死亡之谜的可能性,以至于让哲瑞·雷恩铤而走险以死相抵。《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中的雷恩已经成为了制造案件的主角而不是破解案件的主角,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斯已成长为新的推理者和知道真相的人。有很多看过“悲剧系列”的读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前两部X和Y要比Z和最后一案要有更多更精彩的推理,我想这也是雷恩与佩辛斯之间的区别,才会造成小说在读者心中有品质上的差异。雷恩老了,他从被一个极度理性睿智的神话中释放出来,他变得不再有神圣光环,而是越来越性情化,这是悲剧系列的一个趋势变化,雷恩逐渐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还有很多情感交织,这种写法在最后一部成型,也奠定了以后侦探推理小说的一种模式型的范本,主人公自己的生活情感加以丰满。
回到案件,这个案子依然延续这奎恩小说线索清晰推理严谨缜密的特点,毕竟是经典作品,在后人的大量借用之下,案件的离奇程度在现在看来已经是很平淡了,很容易就会猜到小说中的重要谜题艾尔斯博士是 汉涅·赛德拉博士的胞兄,这样一些看似不可能的谜题就都能解释清楚了,可是在最后的阶段,还是有惊人的推理出现,刀斧手和第三个人的重合以及确认身份,竟能让剧情发展到彻底终结,仅仅不到五章,雷恩的故事被发展终结推向高度。当我发现就要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有种莫名的悲伤,以前的三部都没有这种感觉,这是最后一部雷恩给我们的以悲剧之正名的悲伤,也是最为沉痛的悲伤。
奎恩的小说在这个时代依旧充满了生命力,引人入胜,让大脑运转思考。用它所蕴含的传统古典推理方式给人讲故事,讲侦探小说故事。哲瑞·雷恩是奎恩兄弟所创造出的经典侦探形象, 他之所以成为经典人物,也如同那些经典的案件一般存在,是因为那总是一种存在的模式。我们之于生活中永远也逃不出一些模式,在被前人创造之初被广为应用之后,永恒的存在着。这般最高存在于人的心中永恒的铭记,永远是属于那些被创造出的经典,哲瑞·雷恩就是了。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七):文艺守卫者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刻》是悲剧系列的最后一部,当我看完X,Y,Z,方才确定,这一幕的故事是我最为喜爱的一幕。雷恩终究是老了,脸上的皱纹,如丢入水中的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布鲁诺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萨姆巡管也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了,而萨姆巡管的姑娘佩辛斯,长江后浪推前浪,担任起了文中的关键性角色。
雷恩颇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不仅耳聋,腿脚也变的不利索了,再也没有往日健壮矫健的身姿了,萨姆巡管也老了,脾气依旧火爆,对任何人说话都毫不客气,性格鲜明,这一幕虽然没以佩辛斯为第一视角叙述故事,但全书却是围绕她的推理展开故事情节的。
文章开头萨姆巡管和她的姑娘向一群知识分子询问线索的时候,一句话语引人深思,他是“可是一个男人要得到东西,一定要扯开嗓门大声吼,摆出比下一个家伙更凶恶的嘴脸,否则门儿都没有。”知识分子向来是在社会上层活动的人物,倨傲,仗着自己的才智不将他人放在眼里,当巡管没有掏出自己的证件的时候,一个个都对巡管爱理不理,当萨姆拿出曾经退休时没有上交的警官证时,他们顿时鸦雀无声,欺软怕硬尽显眼底,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高级知识分子毕竟凤毛麟角,倨傲之人不在少数,开篇的话语,其实也侧面的反映出作者对当下知识分子锋芒毕露的样子感到不满。
全篇主要讲的莎士比亚绝版的书籍盗窃案件引发的一系列事情,雷恩是莎士比亚的忠实拥趸者,他不仅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位藏书爱好者,这本失窃的绝版书籍可谓是价值连城,他对此案的兴趣远超之前对其他案件的关注度,作案的人主要目的是索取绝版书籍里面的重要信息——莎士比亚的真迹,雷恩以及佩辛斯等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守护信息不会被遗失,先人流下来的珍贵的笔记,若是遗失了,再也不可能重新获得。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莎士比亚的真迹就属于前者,物质化遗产是探究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历史的真实性需要有两样东西,一是文物二是史书记载,只有两样都俱全了,才能证明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可见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当时中国人如此的愤愤不平,端午节伴随国人这么多年,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习俗,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节日往往能唤醒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就是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书中雷恩等人对莎士比亚真迹的追逐,也是对文化遗产的守卫过程,人逝世了不可挽回,但是他在世间留下的语言却可以影响许多的人,雷恩不仅是一位天资聪颖的推理家,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文化守护者。我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看完这本书的,世间再无雷恩,但是雷恩引领我走向的精神空间却永远的存留在我的脑海中。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八):哲瑞·雷恩的最后致意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提到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实看完这本《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时内心亦有小小缺憾,这样精彩的“悲剧系列”,只有四本,但是回头想想,或许同样简短而精悍的四本也是这个系列成功闪耀的一个要素。因为每一个案件都十足精彩如流星般耀眼短暂,因为这个干净利落而不失伤感的结尾。
不得不承认,这本创作于1933年的作品与仅仅早一年的《X的悲剧》、《Y的悲剧》多了更多文学特质,叙事与场景都更加圆融,初见罗威先生的那场四人对话看得令人捧腹,相比同年创作的《Z的悲剧》,注入了更多感情因素,佩蒂遇见了她的罗威先生,而雷恩先生则更加体弱多病,如果要为老迈的雷恩先生选择最后一案,还有什么比关于莎士比亚的案件更加恰当切题的呢?七彩胡子的访客给萨姆巡官留下了奇妙的线索,开启了这个怪异的故事:让人猜度不透的纸条,神秘的蓝帽人,被窃与接连出现的珍本书籍,神秘的跟踪者,作者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布局能力,很多看似怪异的细节,都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而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发生于一五九九年的悲剧,作者再次将现时与过去联接在一起,而这个悲剧也导致了之后的一系列悲剧,以至于了这成为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似乎奎因们下定决心创造一位不同于以往的侦探形象,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位退休的莎翁戏剧演员,他不缺乏优雅,也足够睿智,他总是能发现事实的真相,用蛛丝马迹排除掉繁芜的证据,他总是力图抽身于案件之外纵观全貌,却又一次次忍不住将情绪深陷其中,他称得上一位不朽的侦探吗?当然,但是他在侦探生涯中却又算不上成功,因为他不甘于成为牵线的傀儡,而开始介入并导演剧情的走向。很多人会对他在哈特家族一案中的做为略有微词,但是哲瑞·雷恩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位侦探,他还是一位成功的戏剧演员,在台上演绎了如此多的悲与喜之后,那份敏锐与敏感,早已经渗透入老演员的灵魂里,流淌于血液中,他的悲悯与犹疑早有端倪,他的始自莎翁戏剧的决绝也好不掩藏,所以这注定是一位伟大却又复杂的侦探,如莎翁戏剧中的人物一般光彩熠熠,闪烁着别样的光辉。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不禁感慨“悲剧系列”从各个角度为我们阐述了悲剧的含义,X是关于淘金时代人性的贪婪,Y是个人内心最深处潜藏的恶,Z是软弱贪婪人性的悲剧,而关于D的最后一案,关乎人的痴迷,对于名声的痴迷,对于文字的痴迷,对于伟大头脑的痴迷,还有对于时间所留下印迹的痴迷,这样的痴迷令人惊叹,但是看完何尝不令人痛惜,究竟是岁月静好重要,还是现世安稳重要?或许这是奎因留给我们的谜题。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九):埃勒里·奎因的“悲剧”系列——“戏剧皇帝”哲瑞﹒雷恩的侦探故事
作为2020的开篇,我这次算是彻底陷入了古典推理中无法自拔。一个月内连着看完了四部推理小说——也就是著名的埃勒里﹒奎因的“悲剧”系列,每一本结束的时候都惊异于缜密的逻辑和严谨的推理过程。没有一次,是的,没有一次我能成功推测出凶手,答案是那么的显而易见,那么多至关重要的细节都被我忽视了。第一本结束的时候我还安慰自己是因为对本格推理不熟悉所以才没猜出凶手,现在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四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本《Y的悲剧》,情节设定、逻辑推理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彩至极。凶手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一切却又在情理之中。最后雷恩的做法也实属无可奈何之举,说到底,是男孩自己选择了他的命运,但这个决定也是使雷恩快速苍老的原因吧。《X的悲剧》口碑最好,但看完的时候却没有想象中的惊艳,原因可能在于我觉得凶手易容有三个身份这点有些牵强。除此之外,其他方面都堪称完美——无论是凶手在第二个案件中将自己参与的第一个案件中的身份杀死,还是第三个案件中被害人临死前摆出的手势的含义,都颇具意味。《Z的悲剧》较其他三本在剧情上确实稍显弱了一些,但逻辑推理部分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层层剖析,条理分明,列出所有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些可能性下的所有嫌疑人,刨除全部有悖常理之处,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真相。《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是我前天晚上熬夜看完的,这本书奠定了整个悲剧系列在我心中的地位。它将哲瑞﹒雷恩这个人物的设定由神彻底变成了人,却也同时将这个人物升华了。尽管内心里我无法接受这个结局,却也理解这位老侦探的做法——对他而言侦探、案件都只是爱好而已,莎士比亚才是心中坚定的信仰啊。这本书在内容上也与其他三本不太一样,倒数第六章(第二十五章)才出现了谋杀,书的前半部分都在围绕谜题和盗窃展开,看似不相关的奇怪事件最后顺理成章的联系到一起,虽然稍稍偏离了传统的本格推理,但情节依旧引人入胜,最后的推理部分更是让我惊诧得目瞪口呆,又深感悲戚。这最后一案在推理上是如此简单,在情感上又是如此复杂。双胞胎的部分虽然很好猜,但分辨两个人的方法的设计真的是一流水准。
较之后两部,我更喜欢前两部的结构。时间、地点明确,条理更加清楚明白。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能接受哲瑞﹒雷恩的办案方式——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说出真相,但渐渐地也理解了——推理的严谨性是每个侦探毕生的准则吧。我对哲瑞﹒雷恩其他方面的人物设定还是非常有好感的——一个退休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员;一位温文尔雅、宠辱不惊的老绅士;一名目光敏锐、心思缜密的侦探。偶尔的一两句莎剧台词于我而言更是提升了整本书的品味,“莎士比亚拥有最伟大的智慧”,我绝对赞同。但毕竟是八十多年前的作品,文笔确实差了些。部分动机的设计也不够有说服力,但也还说得通。某些情节的发展有点重复冗长,但也还不至于影响整体的阅读流畅感。总体来说,这四部都是堪称完美的作品,绝对称得上是本格推理的经典之作。
“命运替他制造的错误,命运化身为便宜的闹钟。”
——永远的哲瑞﹒雷恩。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读后感(十):漫长的告别
Book:《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Author:【美】埃勒里·奎因
Style:侦探推理
Publisher:新星出版社
Comments:
这本书在书架上吃了很久灰,我一直不敢开封。《帷幕》给我的心理阴影面积还没消退,不想再来一次诀别!我喜欢埃勒里,爱屋及乌到绫辻行人《十角馆》里的埃勒里都喜欢。
知名的推理大师都有两个系列主角,一个体制内,一个体制外,像阿婆的波罗和马普尔小姐;东野圭吾的汤川学和加贺;岛田庄司的御手洗洁和吉敷竹史……而对于奎因兄弟也如此,除了国名系列的埃勒里还有莎翁剧演员,老绅士哲瑞雷恩。雷恩出场就已经是一个古稀老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魅力。
《X悲剧》里儒雅睿智,层层拨云见雾,抽丝剥茧又一针见血。
《Y的悲剧》是颠覆我看推理小说三观的一部。雷恩最后用自己的方式制裁凶手或有争议,但我想说,如果他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那我们有哲瑞雷恩。他从来不是法律的捍卫者,他是良心的守护使,所以到了《最后一案》,我们从离奇的“大胡子”造访开始渐入佳境,一路看着雷恩不动声色,故事的侦探完全由年轻姑娘辛佩斯扮演,当辛佩斯越发接近真相,看到她的挣扎和矛盾,大约也可见一斑了。故事的最后,当辛佩斯向父亲一条条罗列出凶手的“不寻常举动”,而这些“不寻常”已经指出了凶手。类似《十一张牌》里凶手没有嗅觉,而我们的雷恩先生他失聪。虽然犯案手法并无技巧,而雷恩为了保护莎翁遗作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总会有种莫名情绪无法消除。最后,他在哈姆雷特庄园里,在等待着辛佩斯等人到来的路上安详去世,我想他可能有愧疚但并不后悔。
让我最感动的是当他从萨姆巡警处得知辛佩斯情绪低落,离家出走后,让萨姆在各大报刊上刊登的那条信息:辛佩斯,雷恩什么都知道,回来吧!
在那一刻,我想他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自首或伏法。我不认为他的离去是逃避法律责任,而是他的一种释然,释然他终于保护了心爱的莎士比亚的秘密,也欣慰后浪们能继续完成他的使命,继承他的智慧。他走的时候,应该会带着淡淡的微笑。
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儒雅的雷恩先生了,但他的离开和波罗不同,我会不舍,但不会遗憾,不过难过,他并没有玉石俱焚去牺牲什么,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维护了他的爱。
雷恩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