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锦集
《曾国藩》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5,页数:1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精选点评:
●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荷叶塘农家子弟。凭借勤奋高中进士,点翰林,师从唐鉴、穆彰阿,钻研理学,忠于名教。于母丁忧期间出山办团练,组湘军,历经十一年复克金陵,位及人臣。然捻乱无功,天津教案更是心力交瘁,终于在六十一岁病故于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藩始终奉行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恪守诚敬静谨恒,夹杂黄老之学,一手创建二十万之众的湘军,与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荃等人力挽狂澜,平息太平天国,然因此地方势力愈发强大,外强内弱为日后埋下隐患。曾国藩对洋务也看得较远,虽忠于名教,但不像倭仁坚决排除西方,从天津教案中深刻体会到弱国无外交,主张“师夷智以自强”,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书局,提携容闳,一手促成留学之事,更是将洋务视为重中之重让自己的得意门生李鸿章继续推进。曾国藩更是注重家教的,见最后的遗嘱
●对不起师父,但师父说得对,这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一年前还只当作小说看的书,现在真的读进去了。一年前喜欢的都是配角,如今看来,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只是个常人,可他将常人能做的,做到了极致。无论是在谷底,还是在山巅。
●了解曾国藩生平的好书
●需要反复阅读的书,非常适合收藏。其中包含大量在关键事件或者重大危机前曾国藩做决定的背景和心理描写。这部分更能够让我们了解曾国藩其人,同时也能够更体会立身,治家平天下的行为准则和人格魅力
●初办团练的意气风发到最后的油尽灯枯,读罢此书吾亦仿佛恍恍然已过完半生。他的尽忠报国、知人善用、持身之道,犹如言传身教。百年之后再回首,曾涤生、彭玉麟、胡林翼令人感佩;亦崇敬石达开、李秀成、康禄。无关乎官位无关于阵营,德才兼备、光明磊落、胸怀宽广,足矣无愧天地。
●历史小说里面不枯燥的一部。对文正公修身齐家之术最为推崇,尤其是修身修心,对诸弟诸子的教导。律己至此,方为千古完人。
●收了唐浩明这版签名本之后,上礼拜从书架上翻出1991年那版来,又顺手重读了一遍
《曾国藩》读后感(一):政治学害人
所谓官场推崇,不过都是因为普通人身居权位的战战兢兢。而小说的本意所在,可能只是一探想成为圣人的普通人的生平罢了,本没有那些所谓的教育意义。时代不同事迹不同,却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只是大曾国藩、小曾国藩的区别。窥探别人的一生,才发现再小心翼翼,岔路与憾事难休,外界纠缠,太多不能自已的事了。
《曾国藩》读后感(二):读曾国藩有感
这是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一位文弱书生从文到军一手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英雄自剪羽翼,裁撤湘军。一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导者,将理论付诸实践,建立安庆军械所,后统筹规划建江南制造总局,学生李鸿章具体实施,办书局,促成中国学生留学国外学习(其中有詹天佑),开启中国近代化!一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文学家!一位一生节俭清廉的两江总督!一位重视兄弟子女学业的大家长!无不一日读书,敦促指导家人读书!一位知人善任,擅长知人用人的领导者!一位治国有方的良臣!
《曾国藩》读后感(三):了解曾国藩
这是我看的有关曾国藩的第一部人物传记。也理解了毛主席对曾本人的相关评论,确实毛主席对他的信服是有道理的。
曾本人自幼勤奋好学,很小的时候就熟读经书。
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攻灭太平天国 。
他修身律己,以德服人,在官场上发展也是平步青云。
曾国藩还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包括 建造轮船,成立兵工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留美学生,可以说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读后感(四):了解曾国藩
曾国藩近年来十分“时髦”,跟王重阳一起堪称目前商界人、职场人顶礼膜拜的偶像。但其实真正了解曾国藩生平的人恐怕不多。读这本书,可以对曾国藩有很多了解。
本书中虽然添加一些虚构内容来连接事件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总体还是还原了曾国藩的一生。为国殚精竭虑,重用提拔人才,挽狂澜于既倒。书中也并未神话曾国藩,很多时候他也像个普通人一样,会沮丧,会泄气。但他每次都能从逆境中走出来,并且依靠人才,用现在的话就是团队的力量和知人善任解决难题。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读历史小说有很多杜撰的内容,了解到的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但历史小说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三国会成为中国人最了解的一段历史也是得益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
《曾国藩》读后感(五):?28:强人有余 伟人未满
曾国藩是个强人,因为他真的很厉害;但他不能称为伟人,因为他始终没有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
邓小平可以称为伟人,因为只有他突破了毛主席的思维禁锢,提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颠覆方案;爱因斯坦可以称为伟人,因为他突破了牛顿给他的思想禁锢。伟人不但可以站在另一位伟人的肩膀上,但也能够并敢于否定当时大家都认为正确的道理,创造自己的时代。
曾国藩本可以创造自己的时代。当攻下金陵时,他有攻下北京的资本。但他想的只是名节和自保。他不是不知道,掌舵之人已经德不配位,但格局依然停留在“对君王行为的揣测”、“成就一番事业”之上。
当然,成为一个伟人,可能要求太高。所以强人可能是一个比较贴切的定位。曾国藩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质,1,他是爱国者;2,他可以做到师夷,对一个饱读孔孟的人来说,已属不易;3,知人善用;4,注重名节;5,自省力MAX。
但他的格局用于官场仕途,绰绰有余,但要做到救国救民,远远不能。湘军是一只靠“严刑峻法”立军的部队,但让湘军保持战斗力的还是靠发战争财。在这样的目标下,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打完金陵,未来再也没有更大的金库时,湘军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曾的格局也决定了湘军终究不是一支能实现民族解放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