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10篇

2018-01-15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10篇

  《曾国藩(全三册)》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967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200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一):唐浩明的《曾国藩》

  这本书耗费了我三个月才读完,文笔并不晦涩但吸引力一般。透过曾国藩观察时局是一个不错角度,看完之后对辛酉政变、庚申之变、洋务运动有了更深的了解,天津教案、刺马案更让人不禁深思。名毁津门是曾国藩晚年无法释怀的痛,这件事带给我许多对现实事件思考。日后打算详细参观一下直隶总督署,想必和第一次去的感觉不可同日而语

  “为商必读胡雪岩,为官必读曾国藩”。窃以为曾国藩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名利两权他惜名如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虽然一生节俭却默许九弟往荷叶塘运回金山银山,家族利益在他心中举足轻重;他虽然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但是面对两次惨败都立刻想投水自尽;即使挥师北上真得有希望成功他也坚决不允,他无法承受乱臣贼子的千秋评说。狡诈权谋让他在官场摸爬滚打,用人唯私让他权倾一时、家门荣耀。曾国藩并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楷模,但他依然是伟大的中兴名臣、教育专家。曾国藩本人非常看重左宗棠对他“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的评价

  本书毕竟只是历史小说,虚构在所难免。书中主要塑造了康福康禄两兄弟,用理想化的形象反衬曾国藩的阴暗面,但是唐浩明不惜虚构曾国藩背信弃义杀死投降的韦俊,这个就不妥当了。唐浩明对太平天国的刻意拔高让人心不快,不能因为集团内部有翼王等英雄豪杰就否定了整个集团的邪恶本质。我希望这只是唐浩明对出版的妥协,而不是他内心真实想法。汪衍振的《曾国藩发迹史》明显是想写成本书的前传,但可以只继承了唐浩明写小标题儿戏化的特点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二):曾国藩

  作为曾国藩百年后的一位知己,唐浩明先生研究曾国藩多年,并作历史小说《曾国藩》。小说共分《血祭》《野焚》《黑雨》上中下三部。煌煌130万言巨著,即便有小说家常用之渲染烘托,乃至春秋笔法以丰腴情节,饱满结构,但大体上符合史实。像这样既合乎历史,可读性又强,既让人明是非,又让人做修身之省的好书,是值得我们在细读之后,认真思考好好学习的。

  历时一月有余,我细细地看完了这部书。看完之后,我被曾国藩这个人深深的迷住了。百年之后,曾国藩的魅力依然能让后人为之深深折服,他的学问思想、道德文章依旧能让后人学之不辍。而曾国藩作为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仅仅是时势造英雄么?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曾国藩本是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可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夺目的的明珠? 除了给唐浩明这部历史小说一个评价,我还尝试着想给百年前,清末的这位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之先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曾国藩一个评语。

  后世对曾国藩其人做评价,或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或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曾国藩本人最满意的是他朋友——今亮左宗棠对他的一番评价:“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湘军初征太平天国,为正出师名,三军主帅曾国藩要作一篇檄文,以赢得天下士子百姓之心。作为一个文人主帅,作文功力深厚的曾国藩十分兴奋,心里暗暗发狠,誓要藉此做出一篇能够流传后世的天下第一檄文来。为此他要亲力亲为,不肯让幕僚代笔捉刀。曾国藩殚精极虑,彻夜未眠,终于作得一篇《讨粤匪檄》,布告天下。然,曾国藩看着自己所作檄文和公认天下第一的骆宾王所作《讨武檄文》进行比较,根本望尘莫及,越比越是灰心,不由得心下哀叹,莫非天下的最好的檄文已被骆宾王写尽,后人根本无可超越?所谓超越皆是非分之想?诚如曾国藩做檄文,有梁启超、左宗棠这样的前辈大儒珠玉在前,无论后来者对曾国藩做任何高度的评价,都不会超越这些经典之言。可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后人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曾国藩,评价曾国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曾国藩。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曾国藩除了严于律己,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他最大的才能就是“有自知之明”和“知人善用”,而正是基于这两点,他才最终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达到人生的顶峰。有自知之明让他居庙堂之高,却不以一己好恶任人唯事,能够兢兢业业,广纳良言。自知之明也让曾国藩头脑清醒认识到自己常常力有不逮,很多事情须借助外力,才能更出色的去完成。由于自己的精力能力不够用,需要很多具有真才实学人才来帮他做事,曾国藩开始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重用人才。这就展现了曾国藩这个人最大的才能——“知人善用”。曾国藩度人才具,任人唯贤,量才使用,把人才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然后让他们放手去干,独当一面,而曾国藩在背后却很少掣肘。由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一时之间,慕名而来者众多,天下才子尽入彀中,从而使两江总督衙门内幕府才盛幕僚云集。曾国藩正是凭借着手下的这批人才,才建立了不世功勋。 撇开曾国藩所处特定历史范畴的“愚忠”不谈,最终令他治国平天下,誉满九州的正是他的“知人善用”。

  作为后世嗟尔小辈,处江湖之远,无官无为碌碌一生,却常常庸人自扰之,最应该学习的却是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哲学。“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此乃曾国藩一生学问思想之集大成者。一方面能严于律己,一方面又能合理的调节人际关系,这也是曾国藩最值得我辈凡夫俗子学习的地方

  :谢谢王小会同学借给我这套令人击节叫好的好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不然,真正的好书是值得购买收藏的。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三):曾国藩小记

  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他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傷 ,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邪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另有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读书以训诂为本,做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起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西方人办工厂,要靠工厂以自己的力量支持发展,这样,办工厂的人才有兴致.花未全开月未圆.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剖析,简要,综合.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胸襟豁达为第一,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读书的诀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缺一不可.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举止稳重,发言認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四):创我湖南亘古未有之历史

  浩明先生的代表作已经不需要我等平凡之辈再给予任何推荐和评价,只是我读完这套著作的确是心潮澎湃,而且作为一个湖南人,产生了机枪的骄傲感和归属感,也是读完这套书之后,我开始去查阅关于湖湘文化的历史,湖湘文化的起源,深入的了解和解读湖南的山水造就的一群民众。

  湖南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可不可抹去的一笔,前仆后继的湖南人对中国历史的积极推动作用青史流传。主席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新中国领导集体里的湖南人自是不用多说。

  直到拜读了这套大作,我才深深感到,湖南人的历史是从曾国藩开始的,这位湘阴的书生将军开创了湖南人在中华文明史上亘古未有的一个时代,他徒手建湘军、剿太平、保大清,无湘不成军,尤其这一支横扫中华的队伍解散之后,大多回到故里,带回来的物质、精神的财富极大的补给了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

  曾国藩先生另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他个人的修养和对于人才的识别,他一身克己守礼,严以待己,家风严谨,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虽然他个人的肉体早已陨灭,但是整个家族的传承,尤其是家族内部长期保持的正派作风,是左宗棠、张之洞甚至李鸿章都不可比拟的。总之,我觉得他的人生宽广的就像是浩瀚的海洋,在同样的时间里,他赋予他个人、家族、国家那么宽广的意义,那样充实、饱满。曾国藩善于识人乐于识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意见乐事,他的家传门生李鸿章在他去世之后,将对他的推崇一直延续下去,而李鸿章本人也成为晚晴应该说是当时全球范围内瞩目的一颗巨星,成为政治、外交、商业的极大权者。

  应该说,我个人有限阅历以及认知水平,都会限定我解读这本数的能力,但是我纯粹是崇拜者、敬仰者,希望在这些让人沉淀文字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心灵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五):四训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六):印象最深的是下卷黑雨中的两个片段

  可以看出来作者对于湘军的见解已经非常深刻,难怪能写出来如此小说。

  (1)同治三年,湘军由12万裁撤至3万:

  这段时期,下关码头日日夜夜人如潮,货如山,吉字营被裁撤的官勇们正携带从金陵城里抢劫的金银财宝美女少奴,坐上西行船舶,怀着各式各样的想法,做着形形色色的美梦,由长江换船进洞庭湖,由洞庭湖进湘资沅澧,而后再换船进小河小港,或换骡马车担踏上大道小路,进入原本闭塞贫穷的山谷边壤。他们,以及后来从各个军营撤回的十几万湘勇,拿了这笔钱起屋买田,送子读书,经商跑大码头,出门会阔朋友,开湖南一代新风,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从此眼界大开,风气大变,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2)湘军正是挖大清江山基脚的罪魁:

  你们想想看,大清二百年来,兵都是朝廷掌握的,钱粮皆归之于户部,藩臬听命于中枢。这些年来,因军功而升至督抚的多达二十余人,至今还占据十八省的近半数。他们仗着功劳,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兵员成了家丁,钱粮变为私产,藩臬唯听命办事,不敢稍有异议。后起的淮军将领的骄横更为过之,简直达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今日形势,外重而内轻,督抚之权大于朝廷,只怕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久就会重演了。曾涤生说,二十年来与长毛、捻贼之战,其力费十之二三,与旧时文法之战,其力费十之七八。好吧,你们看看,这就是他与祖宗成法开战取胜后的功劳!大清亡在湘淮军之手。总有这几十年间便可证实。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七):曾國藩與閻錫山對比

  曾國藩

  評價:內聖外王

  追求:“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修身:

  -詞賦之學

  -程朱理學 誠、敬、靜、謹、恒

  -申韓之術

  -老莊之道

  爲人: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處世:

  韜光養晦

  治天下:

  -淡然對待不公平待遇

  -忍耐失敗

  -盡力消除負面影響,直奔大目標

  -抓住機遇,做大做強

  -識才

  “端莊厚重是貴相”

  “謙卑含容是貴相”

  “事有歸著是富相”

  “心存濟物是富相”

  -用才

  廣收慎用

  因量器使

  區別對待

  著力培養

  -接班人

  謹慎以達後繼有人並光大師門

  ——————————————————————————————

  閻錫山

  墓誌銘: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追求:“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修身:

  -程朱理學

  深諳陸王心學,卻又擔心王學流於放蕩,故又取法程朱(見李蓼源:《閻幕歲月》)。

  -老莊之道

  “處物,巧勝與拙;處人,拙勝與巧。”

  “智無詐,方爲至智。”

  “輕躁顯露,人格事業兩受其損;慎言誠訥,人格事業兩得其益。”

  閻錫山認爲,“不對”的反面還是“不對”,只有“中”才是對的。

  ——————————————————————————————

  曾國藩與閻錫山的共同點:

  一、追求:“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原文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後於葉紹袁《午夢堂全集·序》亦提及。

  原文爲:“長幼內外,悉以歌詠酬倡爲家庭樂。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婦人亦有三焉,德也,才與色也。”

  二、修身:重哲學。

  均承程朱理學後轉老莊之道。

  三、處世:韜光養晦。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辭賦之學

  申韓之術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老莊之道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八):曾国藩

  《曾国藩》之血祭、野焚、黑雨全三册,唐浩明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今年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似乎这么纪念周年的只有古圣先贤、我朝开国功臣了。

  说起来,曾国藩既有时运所在,也是异数了。不知该说是人造就环境,还是环境造就人。如书中曾自己所言,若无天京内乱,湘军可能甫起即灭了。堡垒还是从内部攻破的,不过湘军起的早,后来的淮、楚各军也不便与其争锋吧。文人统兵,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特色,宋之范仲淹、明之王阳明、袁崇焕都大约如此。文人为统帅,更多是在制度与管理上下功夫,亲临战阵则未必行。只不过千古文人侠客梦,留传后世更易成佳话。

  上面说远了。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吧,感觉还有着那个年代的印迹,作者的感情色彩处处可见,叙述方式也似今古传奇杂志的故事一般。不过,作为研究曾方面的专家,在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小说,实在也是难得了,至今超越也不容易。

  关注曾文正的多从其办湘军、平洪杨起,但实则此前在朝为官十年升至侍郎,已是极为罕见了。一前一后两段经历固然不同,但都鲜见,只不过前面的经历被后面的光芒掩盖了。不知研究者能有人就前面一段阐幽发微么?

  关于攻下江宁后,多人劝曾举兵自立,可能后人想得多了,加以附会不少。若仔细想来,只要曾不是失心狂徒,都会做出当时选择。所谓东南半壁无主、督抚半出其门,雄兵二十万云云,都不禁分析。当时并非乱世,曾想做曹操、王莽亦不可得。更何况其以名教为帜、以儒家立身。所以,看曾读曾学曾的人多,真正读懂的可能并不多。

  下面可以细读曾氏家书了。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九):清末中流砥柱,勤勉律己脚踏实地的清忠臣

  本书描述很生动,对心理活动、时势环境描述生动透彻,只是不知几多真假。假设本书描述事实基本属实的话,我对曾国藩的评价就是——识人优于谋事、虽资质中上却勤勉克己、尊孔孟之道但并不迂腐自封、脚踏实地做事、终成晚清中流之名臣。

  晚清年间,从道光开始,清朝皇帝一个比一个资质平庸,一个比一个命短无常。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国力的衰弱便已暴露无遗,要不是林则徐、曾国藩这类名臣栋梁,清朝断无法再支撑那岌岌可危的几十年。曾国藩一生的当世功绩主要是剿灭太平天国,主要的传世功绩却是其识人之术及处事之德。

  1、从能力来讲,曾国藩最出名的便是他的识人相人之术,这也是后世最迷曾国藩之处。通常曾国藩见人,会细细观察其五官及气度,同时会与之简单聊天,听其言观其声,一般一面过后曾国藩便会对该人有整体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则一般很少出错。曾国藩以文人身份办团练、建湘军,十多年征战沙场,但极少亲自领兵打仗,而他亲自领兵打仗则基本以失败结束,甚至还差点命丧黄泉。但为何这样的曾国藩却能够率领湘军战胜太平天国呢?因为他极善于发现将才,也善于给将才施展的空间,故统帅长江水师的是彭玉麟、打下江宁城的是曾国荃、继承曾国藩衣钵发展洋务运动的是李鸿章。故识人之术是曾国藩建功立业的基石。

  2、从资质及性格来讲,曾国藩情商智商均属中偏上资质,不是诸葛亮王守仁那样的天才,同世亦不及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但其胜在勤勉克己且持之以恒,终身奉行“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之道,对财富看得甚淡,处事相对公正且铁面无私,所以后世的尊崇要更持久、更庄重。故处事之德是曾国藩声名可以流传后世且长盛不衰的根本。

  3、从治国理念及处事哲学来讲,曾国藩被奉为理学名臣,奉行孔孟朱子治国之道,个性有非常迂腐自封的一面,比如对女儿“嫁夫随夫”的苛求导致大女早死、对清王朝愚忠结果自剪羽翼既不肯拥兵自立且看不见清王朝的衰败颓势已无可挽回;然这不妨碍其在国事外交方面却拥有宏大的视野和深远的见识,这从其晚年极力推崇洋务运动可见一斑。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其萌芽状态的宏大见识只有当世非常卓越的人才能认识到。

  4、从做事方式来讲,曾国藩做事脚踏实地,不喜夸夸其谈,对自身能力亦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前期处事与复出后处事方式有很大不同,但从不缺乏勤恳与踏实的作风。

  总的来讲,曾国藩与立言立功立德的三立圣人还差得比较远,他只是清末那混乱的泥淖中支撑清王朝晚些覆灭的杰出臣僚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