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幽灵》读后感1000字
《达芬奇幽灵》是一本由[美] 托比·莱斯特(Toby Lest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一):达·芬奇的历史真容与《维特鲁威人》的前世今生
《达·芬奇的幽灵》把艺术、建筑、历史、神学以及其他诸多内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打破了很多读者对熟悉事物的惯常理解。托比·莱斯特的行文笔调宛若在写侦探小说,紧张而不失迷人优雅,诙谐而又能逻辑严谨,使这本书犹如达·芬奇的任何一部杰作一般繁琐精密、魅力无穷,知识性与消遣性俱佳。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二):一砂一世界 一画一极乐
最近的阅读中,最想安利的就是《达芬奇幽灵》。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三):万物的奥义,从不轻易吐露
这是一幅名画:一个赤裸的男人,两种身形重叠,站姿挺拔,手脚伸展,圆圈和方块界定了他的存在。图像周围附注着奇异的镜像文字,写满作画者对人体比例的相关思索。——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代表作品《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四):达芬奇幽灵
★揭露“人是宇宙的缩影”在欧洲文化中的特殊含义,追溯隐藏在《维特鲁威人》背后关于达·芬奇之所以成为全才的秘密!
★用侦探小说般的笔法,以一幅画为钥匙打开文艺复兴之门,为理解欧洲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捕捉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解释西方世界为何迷恋“维特鲁威人”这一文化图腾!
【内容简介】
大约1495年,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才列奥纳多·达·芬奇画下了一幅用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命名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一个站在一个方形和圆形中具备完美人体比例的男人,这幅画一方面传达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宇宙幻想、神权迷思、宗教灵光,另一方面也昭示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文主义的日益昌盛,是欧洲黑暗时代到近代文明转换时期的代表之作,更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艺复兴典范!
本书捕捉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即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的那段时期,以一幅画为钥匙,开启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五):维特鲁威人(Uomo vitruviano)的解读
维特鲁威人(Uomo vitruviano),那可是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笔下的著名素描。在画完后,此作品默默地被收藏起来,直至1956年印刷版才再现人间,被公众所关注。之后,或严肃或玩笑地被现代人再创造,西部世界里面牛奶浴3d打印构图的灵感来源是不是维特鲁威人? 海绵宝宝,也成了其恶搞的对象,自然还有更多。
此书使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维特鲁威人》进行了艺术解读,让读者能了解到达芬奇绘画的幕后秘密。许多图片,都是珍贵的资料,值得收藏呀。
《维特鲁威人》(15世纪90年代),现藏于意大利威尼斯艺术学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六):所谓永恒
《达芬奇幽灵》 最初读到这个名字,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虽然《达芬奇幽灵》算是一本文史读物,但作者托比·莱斯特,却用了侦探小说一般的写法,由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入手,把历史、艺术、建筑、科学、神学巧妙的编制在一起,让一幅展示人体即宇宙,是宇宙缩影的伟大画作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博物馆长仓皇间将自己复制成维特鲁威人的样子,为主人公提供指引性的线索”,这似乎是我,对维特鲁威人最初的印象。在《达芬奇幽灵》中,作者从两条线出发:一条关于达芬奇,顺延着达芬奇生活的轨迹,探寻这一伟大画作的诞生,另一条则关于维特鲁威,围绕着他的前世今生,最终与达芬奇相遇,碰撞出这绚丽的火花。两条线看似平行,却最终相交,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圆,描绘出“维特鲁威人”的雏形。 整本书就与如同一本伟大画作,全面却不失精致,严谨却并不生涩,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我们很难去定义的达芬奇,画家,艺术工程师,建筑师,发明家,哲学家……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维特鲁威人就是达芬奇,达芬奇就是维特鲁威人,正如书中所言,“直视画中人的眼睛,你会发现列奥纳多·达·芬奇正透过画纸凝视着你。他本人已经去世几个世纪——可是他的幽灵——那永恒不灭的、时刻警醒的、不知休止的灵魂——仍真真切切地延续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七):关于《达·芬奇幽灵》另一种介绍
大约1495年,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才列奥纳多•达•芬奇画下了一幅用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命名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一个站在一个方形和圆形中具备完美人体比例的男人,这幅画一方面传达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宇宙幻想、神权迷思、宗教灵光,另一方面也昭示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文主义的日益昌盛,是欧洲黑暗时代到近代文明转换时期的代表之作,更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艺复兴典范! 本书捕捉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即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的那段时期,以一幅画为钥匙,开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门,为我们展现那个艺术、科学、哲学似乎正合二为一的时代,对于人到底有多少创造性与力量的可能性给予达•芬奇般的展现与解释,也为我们理解文艺复兴甚至整个欧洲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揭露“人是宇宙的缩影”在欧洲文化中的特殊含义,追溯隐藏在《维特鲁威人》背后关于达•芬奇之所以成为全才的秘密! “人是宇宙的缩影”理论主宰了欧洲数个世纪的思想文化发展,代表着古代欧洲对宇宙和世界的认知企图,达•芬奇这个在科技方面无所不包、在艺术方面空前绝后的天才巨人,野心勃勃地试图通过更精准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把握人体来理解、认知并把握世界的运作规律,最终促成了这一企图的总结之作《维特鲁威人》。本书一方面揭露“人是宇宙的缩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回溯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的来龙去脉,最终以《维特鲁威人》为这两条线的完满终点,以此窥探达•芬奇之所以是全才的秘密!
★用侦探小说般的笔法,以一幅画为钥匙打开文艺复兴之门,为理解欧洲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托比•莱斯特用侦探小说般的写作手法,以追踪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的名作《维特鲁威人》的诞生故事为契机,贯穿起数个世纪的人物和思想,为我们铺展开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卷,以一幅画为钥匙开启我们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门,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欧洲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捕捉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解释西方世界为何迷恋“维特鲁威人”这一文化图腾! 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也是西方世界如何认识人如何看待人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刻。在以人体为主题的这幅名画中,达•芬奇动用他全部的科学知识和艺术天分创作的这个“维特鲁威人”开启了一个注重人的价值、摆脱神权与宗教思想束缚的时代。可以说达•芬奇的人体图——《维特鲁威人》是一个西方世界脱离黑暗时代、步入光明世界的象征,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与文化的图腾。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八):揭秘《维特鲁威人》
在历史的烟尘之中,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文化与艺术宝藏?这些宝藏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在《达·芬奇幽灵》之中,作者托比·莱斯特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带领读者穿越到了15世纪的意大利,一起去探寻列奥纳多·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背后的故事。
不同于《达·芬奇密码》这样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幽灵》是一部有着扎实基础的非虚构类的文化艺术研究作品。它从罗马帝国兴盛之初,罗马建筑师、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提出“人体可以恰好放入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之内”为起点,沿着中世纪时达·芬奇的成长轨迹,一步步去接近画作《维特鲁威人》诞生的时刻,揭示蕴藏在这张当时并不起眼的小画中的关于人体和宇宙缩影的奥秘。
对于全世界人而言,达·芬奇的名字常常是同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科学家、发明家,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达·芬奇幽灵》中,作者用“列奥纳多大师”、“米兰”、“艺术工程师”、“建筑师”四个章节细细铺陈,详细介绍了达·芬奇从出生到成为意大利备受瞩目的建筑师、画师的过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立体的文艺复兴巨匠。
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那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还十分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他坚信“画家的思想必须融入宇宙万物的思想”,认为自己必须研究一切事物的构成和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再现自然界里任何形象的大师”。
在《达·芬奇幽灵》中读者可以通过众多事例了解达·芬奇的经历、思想、看法,以及对自己的创作和未来要进行探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而这所有的努力之中,就包括了他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他曾借鉴《建筑十书》作者维特鲁威对人体比例的研究成果,也曾熟读弗朗西斯科的《建筑、工程、战争艺术文集》,更曾亲自解剖人体及头颅,并绘制出清晰、准确、优美的颅骨素描作品。他的素描作品中那些从未被前人画过和描述过的结构特征,向世人展示和证明了达·芬奇探索人类灵魂所在和追求万事万物本源的信念和决心。
正如在过往的1500年中维特鲁威人的形象都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样,最初人们也并未曾意识到达·芬奇在一张13.5乘9.625英寸(比现代标准信纸略大一点)的纸上画出的《维特鲁威人》手稿意味着什么。但是这尊结构完美、象征着宇宙和谐的人体最终还是走了大众文化的视野,逐渐成为全世界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图画。
其实,无论是书中一再提及的宇宙缩影理论,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甚至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自然哲学之中,都蕴含着人体和宇宙和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思想。位于圆形和方形之中的人体,恰恰是宏观与微观宇宙统一的生动演绎,是达·芬奇在宇宙层面的一幅自画像。
在《维特鲁威人》看似匆忙的线条之中,是达·芬奇在行动中捕捉到思考本身,因为“理解自己之人便能理解这一切”,因为在文艺复兴那场引发了知识、社会、政治的革命之中,人们通过对艺术、科学、哲学的探究,描绘出了真实的“自我”,从而更加接近了万物的本质。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九):《达芬奇幽灵》札记——人是什么
维特鲁威人1. 古罗马(人是更小的宇宙,维特鲁威人的雏形)
在古罗马,建筑师并非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被认为是靠体力劳动的手艺人,建筑学也非一门理论学科。此时,一个雄心勃勃的建筑师——维特鲁威,不甘心建筑师如此卑微的地位,遂著下建筑史上的名篇《建筑十书》,并将此书奉于奥古斯都。在书中,他写到,宇宙与建筑存在密不可分联系,建筑师的工作是勘探宇宙万物的秩序、宇宙运行的规律,并将之应用于大地之上。依据一个古老的观念——人是更小的宇宙,他又将罗马帝国类比成人体,他认为一个伟大的帝国必将符合完美的人体比例,这便是维特鲁威人的雏形。
2. 中世纪(人是宇宙的缩影)
数百年后,宗教兴起、帝国瓦解。《建筑十书》在修道院中被僧侣们反复抄写与研究,但他们不是为了实用的知识,而是为了寻找想象上帝的文字;于是,他们将柏拉图形而上的抽象哲学融入到了神学体系之中,他们关心的是宇宙应该如何运行,而非宇宙究竟如何运行。12世纪,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重回欧洲,一部分学者开始抛弃对神学形而上的研究,转而开始探索宇宙究竟如何运行;他们认为只有理论与物质世界一致,基督的神学才能成立;随着人是宇宙的缩影这一个观点逐渐形成,解剖人体成了窥探宇宙最恰当的方式,只不过此时的解剖学仍停留在一个非常粗糙的阶段。
3. 文艺复兴(人可以具有神性,亦是宇宙万物的纽带与结点)
然而外部世界剧烈变化,并未影响《建筑十书》的命运,它又在修道院中静静地躺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415年,一位名叫焦波的图书猎人将它带回了佛罗伦萨。在那里,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即人可以通过学习人文学科,从而具备神性,这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信条之一。当时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费奇诺与米兰多拉认为,人既有神的形象,又具有低等生物的兽性,因此,人是自然的中心,亦是宇宙万物的结点与纽带。另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蒂则认为纯粹的学者是苍白、萎靡、无用的生物,他们不具备神性,只有经历人文领域学习的画家,才能拥有一种能够捕捉自然与人性的神力——画家即上帝。达芬奇正是在这种思潮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探索人体与宇宙万物的联系是他的夙愿,他笔下的《维特鲁威人》便是这一思潮的缩影。
4. 结语
这是一部文化史,阐述了西方世界对于“人”的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人是更小的宇宙”,到中世纪“人是宇宙的缩影”,再到文艺复兴“人可以具有神性,亦是宇宙万物的纽带”。这大概就是古典艺术家如此偏好描摹“人”的最根本原因吧。
原书摘抄:
费奇诺在《柏拉图神学》中说道,“人性本身拥有神的形象,又拥有低等生物的理性与模型,因此,人性是自然的中心,一切的中心点。世界的链条,宇宙的结点与纽带。”
米兰多拉亦在《论人的尊严》中叙述上帝创造亚当时的言论,“我把你放置在世界的中心,在这个位置,你可以看清周遭世界的一切。”
《达芬奇幽灵》读后感(十):“维特鲁威人”与达芬奇——《达芬奇幽灵》有感
lue编辑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和画家。虽然头衔众多,但是目前的国人对于其印象估计还是其画家的身份吧,其代表作《蒙娜丽莎》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了。记得还是年少的时候,曾经听过一首歌就叫做《蒙娜丽莎的眼泪》,其歌名就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刚好相反,有了别样的风味。后面在看到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的密码》的时候,在书中通过作者的解读就对达芬奇本人的一些画作产生了神秘感。这一次拿到这本《达芬奇幽灵》的时候,刚开始还以为也是一本和《达芬奇密码》相类似题材的小说,但是等翻开之后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托比·莱斯特从达芬奇的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化作出发,来分析画作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含义。不过这幅画作不是《蒙娜丽莎》,也不是《最后的晚餐》,相反这幅画作的名字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叫《维特鲁威人》,这幅画中人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突出,本书的重点可以说就是围绕达芬奇的这幅画作展开的。但是本书却不是简单的剖析画作本身。
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书中在‘序幕’中从卢多维科自封的公爵请了当时最为有名的建筑师之一的弗朗西斯科以及来自“佛罗伦萨的列奥纳多大师”一同去设计打算新建造的教堂,可以说这件事本身是与建筑有关,与绘画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但是达芬奇还是出场了,因为达芬奇在建筑方面还是很有造诣的,只是因为其绘画的成就掩盖了他的其他方面而已。在这里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达芬奇所留下的一系列的笔记,从这些笔记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这幅《维特鲁威人》画作的创作源泉是如何诞生出来的。
在这里面就开始了关于“维特鲁威人”的介绍了,引出了弗朗西斯科翻译的原著——十四世纪的《建筑十书》的作者,维特鲁威,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古罗马时期,那个时候的维特鲁威设计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已经有意无意将人体包含了进去。为什么会这么看重人体呢?作者在这里引出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幻想:人体是整个世界或整个宇宙的微缩版。可能这种思想我们现在的人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只要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的人从里面的那些圣斗士 个个都有什么小宇宙的特点就可以理解这一切。因为小宇宙一说,其实也就是代表的微观世界,是依照和宇宙一样的原理设计、建构而成。那么,什么样的人体才是最有代表性的呢?在那个时期,在维特鲁威心中所理解的维特鲁威人就是凯撒·奥古斯都。这些思想可以说已经承载在《建筑十书》里了,而弗朗西斯科将其不完美的翻译之后,达芬奇也就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
可以说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不仅仅讲述的达芬奇的建筑一面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了其对于宇宙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看法,或者说是对人体结构的一种超然兴趣。当然想要看懂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书的作者能够将艺术和建筑,建筑和哲学宗教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构思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