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3 00:4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一个梵高迷的吐槽

  读之前知道是以高更为原型的,一直有点抵触读。自诩是梵高迷妹,也看完了梵高传,所以别提对高更有多讨厌了。机缘巧合下还是读完了。当然不由自主就会带入进去。书里面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够让人讨厌的,自私而且自我。施特略夫(还是个荷兰人)也够让人觉得可怜,还多了一个他疯狂爱着却被勾跑的妻子(简直要怀疑是提奥了。)但是毛姆叔你老是说施特略夫的画平庸是几个意思?抓狂。那种打破旧局燃烧自己的样子,不正是梵高的样子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月亮与六便士

  艺术是什么?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如若超脱自身特性这样的艺术便也变成了哗众取宠的噱头。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就完全展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我看到了很多普通的树,可我又好像没有见过这样的树,那是他对树的理解,也是他对自己的理解。 人性是什么?“人性本来就是相冲突的,我不知道真切中包含了多少矫揉造作,高尚中又包含了多少龌龊,也许就算是在邪恶里,也可以找到优良的品质。”人们说他自私自利,决绝狠心,不惜抛妻弃子,连恩人的妻子也可以夺取。我看来他是真正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想画画,他就要去画画,他不爱了,他便去追寻另一种生活,他完全依从天性,他是可爱而真实的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世人脸上的假面具,时间长了,就真的变成面具上的人了。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没有价值的。我们不知道为何而生,死后又去往何处。我们只有跟着生活的脚步去过生活,当理想与现实相碰撞,做出选择不仅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有性格。 月亮照着理想,六便士折射着现实。 上帝的磨盘缓慢地转着,可是却研磨的很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出走的月亮

  断断续续一个月读完了,没有很惊艳的感觉,可能阅读战线拉的太长了。 一个人顺风顺水的过完了前半生,有天突然说我要去追求我的梦想,然后抛妻弃子,离开家乡,去追寻诗和远方。像是打开了任督二脉一样,任性指数直线上升,和自己的恩人老婆上床也毫无压力,最后反而抱怨是恩人太蠢。实在是心疼那个胖画家啊。因为内心只有画画,不屑于做其他工作,所以过了一段穷困潦倒的生活,最后跑到了一个岛上,和一个小萝莉过起了没羞没臊的生活,还生了俩胖娃娃。这个小萝莉被选中的原因,只是因为小萝莉能满足他的任何需求,毫无怨言。生病以后,小萝莉不离不弃,尽心尽力的照顾他,还给他买颜料,让他画画。最后交代小萝莉,将他生前最后一幅画作焚毁,小萝莉谨遵夫命,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后人感叹,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啊! 要是拍成电视剧的话,按照现在的起名套路,可以叫《我恣意妄为的后半生》 天才是避世的,无法和世人正常交流,我可以理解,但是道德线并不能因为你是天才而降低标准。我觉得,追求理想,并不需要走这么极端的路子,又或许天才觉得,只有这样一条路才能追到月亮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理解。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为梦想

  看书的过程中,脑子里想象出的是一个黑白的无声动画,除了思特里克兰德的那撮浓密鲜艳的大红胡子,所有都是黑白。动画是一帧一帧的,不是写实的画风,线条粗犷,但形神兼具,类似《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的感觉。

  他的样子开始很模糊,我甚至把他想象成了一个有点帅的斯文败类的形象。随着作者深入的介绍,一个一个故事展现在脑海中,他渐渐丰满起来,个子很高,长相普通,身材消瘦,嘴唇厚实性感,有种原始的狂野,散发着男性荷尔蒙的气息,尖酸刻薄,脾气暴躁,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讲人情世故,衣衫褴褛,头发蓬乱。不过后面这些是在书的后半段才逐渐具化出的形象,在前面事业小成期间我相信是他跟狂野和性感完全不沾边的,也不可能邋遢刻薄、不懂人情世故。

  其实这是我一直感到疑惑的地方,无法想象一个人前后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性格变化,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家庭变故,没有精神刺激,没有任何一丁点特别的事情发生。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一直在隐藏,像演员一样把自己伪装成另外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不被任何人注意到、与社会完美融合的人。

  可是这样太难了,外表可以伪装,性格怎么掩盖呢,一日两日尚可,经年累月到不惑,即使是有强大的毅力和决心应该也极少有人能做到。

  前半生的他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庸庸碌碌于世俗,后半生的他是一个释放天性、回归自我、追逐梦想的勇士,处事与性格另人厌恶,执着与坚持却另人钦佩,有梦想又能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人总会让人无限敬仰,更何况是他这种倾尽所有的人。看完后会忍不住反问自己:现在还有梦想吗?梦想是什么?为梦想付出过哪些努力?以后呢?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

  当你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找到了一个无比爱你的妻子,然后生了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陶醉于其中,称之为幸福的人。但平凡的生活似乎还缺少了点什么,也许激情,也许理想,也许是别的什么,反正一个已经40岁的经纪人就这么揣着200大洋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画画才对,于是住进了贫民窟,流浪街头,面包也没得吃。人们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但他却想的通,在艺术的路上走着走着,“拐走了”恩人的老婆,害的人家家破人亡,他却解释说,“在冲动的热情面前,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但闲言碎语时间长了不免影响自己的创作灵感,于是他二次启航奔向了热情奔放的南太平洋小岛。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位终身伴侣,还有一幅又一幅旷世奇作,他临终前眼已瞎,但还聆听着最后一部作品中热烈奔放的色彩,没错不是看,是听,艺术家就是这么有范。 这就是我用三个星期读完的《月亮与六便士》。月亮美好,诱人,代表理想。便士是钱,代表现实。还有,故事原型是印象画派高更,与梵高齐名。感佩于作者毛姆直抵内心的情感宣泄和精准的文字表达,用极尽朴实却又蕴含哲思的语言,勾勒刻画了一位天才画家的后半生。离开伦理道德的约束不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孤独的,决绝的,极富个性的,为寻求极致他甘愿远离亲人,远离社会,远离一切阻碍其思考的攀篱,在创作出旷世奇作后,一把火将其付之一炬。

  天才之谓天才,在于特立独行、与别人不同。模仿不得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更多的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就像文中所说“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的很细。”人生路很漫长,且行且珍惜……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拉拉杂杂的一些观感

  毛姆这个作家很有意思,在他笔下很少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影响,而他又是一个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本小说也是在一战左右写成的,我不晓得他怎么能在世界尚未安定之时就能提出一个远方诗镜的命题呢?抛开战争不提,本书有三处值得一再品读:

  第一,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的诗镜是什么?看他抛弃的东西,抛弃了第一段婚姻所涵盖的平稳人生、婚姻和后代,抛弃了第二段短暂爱情带来的肉体欲望、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抛弃了第三段爱情及诗镜赐给他的精神果实——绘画作品,,以及所有的道德。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个俗套故事,在中国放弃士大夫生活而归隐山林放纵山水的人有很多,然而再细嚼之下还是有差别,差别之处在于是否同时也放弃了道德,显然思特里克兰德是彻彻底底地放弃了它,即使在勃朗什用生命威胁之下,也不就范,这一点和中国太不相同了。

  第二,20世纪初的人文风情,比如对于艺术沙龙的描绘,似乎就是说整个中上层阶级都在倾尽全力接近文人、艺术家,这样的互动有无聊丑陋的一面——吹牛逼大赛,也有有价值的一面——是文人骚客了解版权版税、提高人气的途径;比如当时的妇女地位,可以独立发表地位,但又依附于婚姻。

  第三,值得品嚼的是一个大一统的世界,人们可以随时从伦敦去巴黎,用点儿心的人可以从法国前往南太平洋的大溪地,交融之感大于冲突,不像一战后那个民族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的世界。

  我本来觉得这本书的爱情观也值得一书,特别是施特略夫夫妇,一个传统荷兰人慷慨到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爱情原谅妻子出轨,而妻子呢对出轨还挺振振有词的,就连作者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出了轨的人反而处在上峰哈哈,可能出于剧情需要吧,总之蛮有意思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M一些问题

  

1.第一章的作用是?为什么小说一开始要花一章的篇幅说明恩特里克兰德是为人所虚构的神话?

2.“我”是谁?我们是否可以相信“我”的描述?而且“我”还会强调这不是小说,是对一个人生活的真实描述

3.“我”这个叙述者是否是矛盾的存在?大部分时间是“正常”“社会规范”意义上的代表和观察视角,有时候又有上帝视角(比如能指出恩特里克兰德也害怕的东西,“一辈子都得走在路上的香客,孜孜不倦地寻找一座完全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神庙”“你这个悲剧主义者太让人恐惧了,我的朋友”)

4.毛姆对于自己创作的人物,是什么态度/立场?很多艺术家会觉得自己创作的人物或者作品是自己的孩子一般的存在,会有同情、理解和不舍,比如马尔克斯在把上校写死的时候也哭了,毛姆对于这本书的人物是什么情感/立场?(不管是恩特里克兰德,还是其他的角色)

5.为什么毛姆会一再强调恩特里克兰德的情欲、色欲(P70、114、140)?

6.施特略夫让妻子勃朗什照顾恩特里克兰德,勃非常抗拒,后来施说了“你自己是不是也曾经陷入悲惨的处境,幸亏有人对你伸出援手?你知道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别人遇到跟你一样的情况,你会愿意向别人伸一把援手吗?”,勃同意了,为什么这个理由可以说服勃?

7.恩特里克兰德最后的作品,那幅壁画,是他此生的最高成就,是他此生探求的最终答案,他也得偿所愿,在宁静中死去了,为什么毛姆会描述那幅画“既绚丽又恐怖”“不仅美得绚丽,而且有那么丑恶不堪”?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龌龊的天才

  伟大和龌龊、善良和恶毒、热爱和仇视都是可以互相包容在一颗心里的。

  艺术家和普通人一样拥有抽不完的烟卷、无休止的揶揄、还有一样互相没什么感情的伴侣。书中谈到思特里克兰德后来的被追捧,文明的上流社会才有获得被追捧的天价艺术品的机会。而多数这些伟大作品诞生之处,不巧正是他们金光闪闪鞋底踩不到的泥泞芬芳中,是这样和人们的追捧恰恰相反的情形。

  思特里克兰德从一个平平无奇的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仿若收到灵魂寄来的信一般,无力抗拒地开始了“人生”,又或者是脱离了人生。四十岁抛妻弃子出走学画,必须开始,一定要画画。被问及就这么一副现在不行,以后一定行,管他明天太阳在哪边的活见鬼样子。后来死后扬名。说起来还真是个成功的天才。不知是否是艺术家的孤独天性,又或者几乎是所有伟大的东西都在孤独中诞生。思特里克兰德背离了人性,对他人的看法毫不在意、对物质毫无感知、生活在常人觉得水深火热的漩涡里、还从不忘用自己仅有的粗鄙词汇去挖苦别人。他对这些都没兴趣,不觉得好或不好,不在乎伤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画出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就是他唯一在意的事情。

  一个人快死在画室里时,被施特略夫弄回自己家里悉心照料,然后毫不让人意外地睡了人家妻子,占了人家屋子,然后还是受不了女人的束缚抛弃了勃朗什。勃朗什自杀并不真正令人在意。善良、愚蠢到不可理喻的施特略夫在这件事中几乎是彻头彻尾的受害人了,可惜思特里克兰德对他在讥讽之余一如既往一丝别的感情都没有。

  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身边出走,到抛弃勃朗什,最后死在爱塔怀里,身边的女人如同绳索串起他的现实生活。从头至尾,他追寻理想,创作自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在现实中精神的向往却不能对他的需求提供任何帮助食物、水、性、乃至画布,但女人可以。思特里克兰德对皮囊的需求无视甚至厌恶,然而肉体是支撑精神的土壤。此外如同作者所说无论画画还是写字,寻求的的精准表达永不能实现,人与人精神之间的鸿沟远比我们自己想像深远。付之一炬的壁画是他最后的表达了,在火焰中我嗅不出思特里克兰德有没有追寻到自己真正的追求,但我嗅到恶臭空气里天才做完想做的事、追求过想要的追求后对被理解的蔑视。

  我真没办法喜欢这个刻薄的混蛋,可他创作出的东西又令人颤栗。如此离经叛道去追寻遥不可及的月亮,不论路途与终点。六便士周围徘徊一生也难感知这样的快感。

  我依旧是凡人,不能喜欢这种没有人性的艺术家。那就但愿你我都能追求心中的月亮,否则六便士也不差。

  quot;ta-f�u�z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姑妄言之

  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原型是高更,对于高更的其实了解的不多,仅仅知道曾经弃商投艺,和梵高曾经是好基友,后期塔希提岛的作品非常酷炫的。其他零碎的事件不足为道。施特略夫的原型约莫应该是梵高了:红头发的荷兰画家,外加高更的小迷笛。

  思特里克兰德放在现在社会绝对是神渣男的存在。在伦敦抛妻弃子,为了画画说走就走不知所踪。《转角遇到爱》中罗志祥的父亲也是一样的为了绘画离开了家便再无消息,不知道是不是在这里也是参考了高更的设定。到了巴黎,赤裸裸的成了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更可怕的是说不爱就不爱,勃朗什也因此而离世。所幸最后在塔希提倒是好好和爱塔走完了生命的最后那段路途。

  现实中的高更和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举止上是绝对不一样的,毛姆应该是为了突出追求艺术的执着将思特里克兰德的偏执不通人情加强到了一个极端的方面,借以突出毛姆自身对艺术的欲望。换个角度想:责任和梦想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一般来说有了梦想就去追寻是无可厚非的现实,不论梦想有多么的难以实现去做了那边也是离梦想进了一步总归是好的。但是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影响到了别人的生活又该如何?不知道我是不是也能如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不顾一切的去追寻自己像追求的。

  前段时间刚看完《这个世界正在遗忘不改变的人》,书本的内容真的很一般,但是这个名字却让我很触动。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安逸优渥的生活走向了自己的梦,那么我也可以吗?当我在四十岁的时候是否还有勇气再去挑战一个未知的领域,去追寻自己曾经的梦想。

  思特里克兰德的人设就是一个情商为零,完全不顾他人感受特立独行的奇葩。似乎除了绘画其他的事都是一副who care的心态。这样的人是怎么在前十几年里做一个经纪人生存下来的?逻辑上说不过去啊!

  施特略夫在这里的设定简直就是奇葩。妻子对他不存在任何的爱情,只是因为需要一个接盘侠而结婚,尽管施特略夫看上去很爱她的妻子但是这似乎只能不断加强妻子对他的负担感和厌恶感。最后在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催化剂的冲击下家庭最终还是破裂了。接盘有风险,备胎需要谨慎。对于不爱你的人真的再多努力除了换来一句谢谢你以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施特略夫就是典型的迷弟心态,不管爱豆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很酷炫的,无限为思特里克兰德付出帮忙推销画作,作为偶像崇拜这也就罢了,但是当思特里克兰德霸占了画室,拐走了妻子,施特略夫还是当然选择原谅他的心态是什么鬼?神经病啊!以前很多新闻爆出来很多青少年为了追星怎么样怎么样了,那些少年人的心态和施特略夫多半的是一样的。还是需要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爱豆理智追星。

  勃朗什是一个悲剧角色,她的悲剧更多的是命运一次又一次的给她带来的悲剧。遇到渣男怀孕了,遇到接盘侠却又很厌恶,遇到心动的艺术家却又被抛弃了。所以遇到一个自己喜欢又喜欢自己的人真的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啊!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爱情、艺术与人生

  久闻其名,却不知大概内容。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探讨爱情的小说,还质疑译者序言中对这本书的介绍——对艺术家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与冲突进行了讨论,事实证明是我肤浅了,尽管这个译者的水平不怎么样,但至少书的内容没弄错。

  先说说爱情。

  尽管一开始就介绍了理特里克兰德死后成为了一个卓绝的艺术家,可是顺着故事的情节,我还是把它脑补成了一个反思爱情的故事。

  他抛弃家庭,只身前往巴黎,没有别人想像中的情人,也没有丰裕优渥的生活,只是寄身于一个破旧的小旅馆,就开始了他艺术家的生涯。“我”被请求来巴黎找他回去,可是他执拗非常,无论如何都不回。

  这个时候,我更多的想到的是爱情也会变质,爱情存在不存在之类的问题。书中也对爱情进行了大概的思考。比如,一个男人出轨后,当刺激变平淡,还会再折返家庭,而女人会对其宽恕,那么若一个女人出轨,是不是也应该被这般对待(大概意思,具体表述已经忘记………毕竟我太健忘)?小岛上的一个女人,对一个顺宠她的男人不屑一顾,却对打骂她的人念念不忘,认为这才是爱。诸如此类。

  我想,在女人作为男性附属品的那漫长的时期里,是不存在爱情的,女人是物品,是可以随意置换的,无论出身富贵或者贫贱,都无法对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纵使遇到心动之人,若家长(广义,有权威者)不同意,最终也只能饮恨。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讴歌爱情的作品,如果很轻易就能得到,还会被人们所惦念吗?

  至于在这个号称恋爱自由的时代里,究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愚钝如我,百思无解。

  随着故事的发展,渐渐明白,描写更多的是对于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我们不知道理特里克兰德突然改变的原因,但自从改变的那刻起,他就划清了与世俗的界限。他开始变得乖张,不会顾及任何事情,与人对话丝毫没有一个社会人的礼仪,他不怕得罪人,对对他很好的人,也总是恶语相向,最后还抢了别人的老婆。他像一个孩子,有着最本源的恶——对于孩子,人们更习惯说他们是不懂事。

  艺术家应该克制吗?当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要遵守应有的规则。但是他们在艺术表达时,可以放肆。那平时的克制会不会让他们的创作内核受损?艺术家应该克制吗?

  很少有人像理特里克兰德这样敢完全脱离社会,他为了释放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放弃平稳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最后客死他乡,死状凄惨悲凉。他死后却名声大噪,尽管这都不是他所在意的。他真正在意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刻的表达出来,所以他生命创作出来的最杰出的画作,却被他责令后来的妻子在他死后销毁掉。对他来说,创作出来了,这是最重要的。有没人看到不重要,有没有人喜欢更不重要。

  所以,到底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热切去追逐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还是安安稳稳就好?没有答案。

  ——————————

  还是写不来很有见地的文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