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明思想史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晚明思想史论》读后感1000字

2021-04-15 02:40: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明思想史论》读后感1000字

  《晚明思想史论》是一本由嵇文甫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明思想史论》精选点评:

  ●史>论

  ●实话实说,看了个懵懵懂懂。这本书内容很专,需要对阳明心学、晚明佛学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表达方式和用词很古朴。但从另一方面讲,作者把晚明王学、佛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派别的核心观点梳理出来,分析异同,这对初学者来说,正好是一份很好的指南;对有一定研究的人来说,也是深入学习的珍贵资料。另外,附录对十七世纪我国思想变动的原因、趋势、研究方法等几方面的综合论述,也很提纲挈领。

  ●一看理啊气啊脑壳就疼

  ●这书真是不易读,因自己水平有限,开头几乎要硬着头皮,谁知越读越有意思。从王阳明开始把晚明思想史的重要人物和各自主张梳理了一遍,脉络清晰。从中看到思想的逐渐变化,有助于理解晚明人的行为和事件。

  ●读此书如无深厚古典知识储备,几乎寸步难行。作者古文素养深厚,文字功力不凡,读不懂的不止是晚明思想精髓,这需要时间消化和领会,单就文字也需要下功夫,读不懂处正不少。此书只能慢慢读,一点一点吃透,方能领会其中妙处。

  《晚明思想史论》读后感(一):晚明思想与王阳明的渊源

  嵇文甫,中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建设我国新史学的少数几位先驱者和奠基者之一,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做出了卓越和独特的贡献。《晚明思想史论》就是他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部著作。

  熟知明朝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晚明时代其实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它也是一个过度的时代。嵇文甫先生在他的书中这样形容晚明时代,你尽可以说他“杂”,却不能说他“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绝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他在超现实主义的云雾中,透露出现实主义的曙光。这样一个思想史上的转形期,大体上断自隆万以后,与略相当于西历十六世纪的下半期以及十七世纪的上半期。然而要追溯起源头来,我们还得从明朝中叶王阳明的道学革新运动讲起。

  多年前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认为最高潮的部分就是从讲述王阳明的经历时开始的。王阳明开创的心学这种哲学体系不但影响了明朝后期文化的潮流和人们的生活观,更是影响了晚明时期的思想学派。而嵇文甫先生的这部《晚明思想史论》就恰好是从王阳明开始讲起的。

  王阳明是自宋朝以来至明朝五百年道学史上最有光辉的一位人物。嵇文甫先生研究中对于晚明思想演变进程的四个向度大部分是与王阳明有关的。不管是阳明后学中派别左与右的分化,还是王门后学学理上的争论与修正的探究,或者是洞见其时士风间的潜在关联。嵇文甫先生都在此书中做出了深入的探讨,也对于心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和问题做出了积聚起发行的理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嵇文甫先生极具史识专门列举了一章来详论张居正的学术,梳理出了张居正的法家路数和心学渊源,这一章尤其值得一看。

  《晚明思想史论》读后感(二):明代社会思想变迁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大家小书》系列里最不易读的一本,断断续续看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难读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对晚明思想史的不了解,另外就是作者的这种学案式写作方法——大段地引用古文,对其进行讲解,在讲解时也经常使用文言文。虽然晚明时期的古文并不像先秦古文一样难懂,但涉及到某些词的涵义与展开时,仍然需要较好的文言文修养。

  但有趣之处在于,虽然万事开头难,但越读越有意思,这些在思想史上留名的人物或狂诞、或桀骜、或侠气十足、或超级自恋,一派生机勃勃。嵇文甫先生从心学领袖王阳明开始说起,顺着枝蔓将王学左派、王学右派、狂禅派、及东林派、佛学界、古学界的代表任务及其各自思想、乃至西学对晚明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一一梳理得清楚明白,还特别分析了明代重臣张居正。关注晚明思想的变迁,更容易理解明代人的行为方式。

  嵇文甫先生生于1895年,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门(系),和老乡冯友兰是同班同学。因为两人老家一在黄河以南,一在以北,所以被河南学术界称为“南冯北嵇”。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后来回到老家河南大学任教。虽说嵇先生是中共的老党员,但是著作中几乎看不到意识形态的踪影。

  如先生所说,晚明是从宋明道学转向清代朴学的枢纽,也是中西文化接触的开端。在被理学压抑了数百年之后,“人欲”终究还是没有被灭,脱离樊笼开始反抗了。虽然王学只是道学革新,还算不上反抗,但王学反对八股道学,竟然不以圣人的是非观为准。嵇先生将王阳明比作道学界的马丁·路德,体系未破,内部成分却变了。及至发展到王学左派,诸多代表人物简直可以称得上离经叛道,和传统的儒相差甚远。泰州学派的开创者王心斋,本来只是个盐丁,读书不多,为人高傲。初见王阳明的时候还昂然上座,反复辩论后才大为叹服拜师。王心斋提倡尊身主义,自我中心,或许因为他自己出身不高,他招收了很多社会底层人物做自己的学生。

  王学左派的罗近溪、何心隐等,都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有点“不惜一切代价,但求无愧于心”的意思。罗近溪为了救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妇人的丈夫出手行贿,丈夫出狱后骂妇人且不肯还钱,罗近溪二话不说自己就还了,名利两丧,他却毫不在乎,有点“侠”的意味。众实干厌虚名的左派们对明代大吏胡宗宪的影响也颇多,胡宗宪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政治才能凸显,但是却忠于严嵩,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似乎极其矛盾。考虑王学左派投入胡宗宪的诸多幕僚,胡宗宪的行事风格也得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

  囫囵吞枣,胡乱联想。

  附的《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更加简洁明了,可以先从这部分入手,再回头看正文。

  《晚明思想史论》读后感(三):小品之外,晚明的另一座高峰

  晚明小品是为人称道的一座高峰,它抒发性灵,小中见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若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我们会发现晚明小品与晚明思想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了解晚明思想史,就不能真正读懂晚明小品。

  作为一个动荡的时代,晚明之际内外交困,明人思想上发生激烈碰撞,溅出炽烈的火花。晚明思想继承王学的余绪,解放思想,涌现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人物,如王龙谿 、王艮之流。

  然而,晚明思想界给人一种错综复杂的直觉,众多的思想家、各异的主张,很难梳理出一个条理和脉络。在晚明思想这座高峰面前,让人徒然望峰兴叹。如若从王阳明开始,进而探询晚明思想的火花,则诚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嵇文甫正是这样,他的《晚明思想史论》对晚明之际思想演变的梳理分析,可谓此类开山之作。

  晚明处在宋明道学向清代朴学转换的枢纽时期,同时恰值中西方文化的日益频繁接触,这一时期的思想演变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晚明思想史论》对于晚明思想演变进程有着极为准确的把握,全书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阳明后学左派和右派的分化,二是对阳明后学学理上的争论与修正的探究,三是洞见其他时士风与学风间的潜在关联,四是考察西学对中学的影响。

  《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功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 嵇文甫也说:这次革新运动,发端于白沙,而大成于阳明。(白沙:陈献章, 开明儒心学先河,创茅龙笔、白沙书派、白沙琴学 ,世称陈白沙)。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标志性思想之一,是针对朱学而发。朱熹把知行看作两件事,主张先知后行。王阳明主张知行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是不可分离的。嵇文甫说他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并有“一部晚明思想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王学解体史。”这话说得实在一语中的,对于理解这部书意义重大。

  对于王学左派和右派有何不同, 嵇文甫指出,”右派诸人自双江、念庵以至塘南,都是从枯槁寂寞中打熬出来的。左派诸人却没用过这种刻苦功夫,而直下承当,一出手就热哄哄的向万物一体处尽量发挥。”这里说得明白,右派是渐悟,左派则属顿悟。

  对于李卓吾、何心隐的狂禅派, 嵇文甫指出他们的影响及于一般文人,如公安派、竟陵派以至明清间许多名士才子,他们尊重个性,喜欢狂放,带有浪漫色彩,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派别。嵇文甫认为明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到狂禅派发展至极端。

  嵇文甫总结晚明思想的几个趋势:从悟到修,从思到学,从体到用,从理到气。在晚明思想界占中心地位的是王学和禅学。

  《晚明思想史论》可以说是一把打开晚明思想宝库的钥匙,使我们在欣赏晚明小品的清雅之余,能够一窥晚明思想的悠深哲理。

  《晚明思想史论》读后感(四):从阳明心学的左右分支看晚明时期的思想变迁和历史背景

  要想了解晚明时期的思想变迁,不应忽略嵇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论》。

  嵇文甫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与冯友兰是同学,二人并称“南冯北嵇”。嵇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论》与《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是梳理明清之际思想演变的开山之作,也是其代表作。

  大家小书系列的《晚明思想史论》一书中,收录了嵇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论》和《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史概论》两部作品。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聂保平说道,“中国古代社会大致有‘五变’:殷周有制度风俗之变,秦汉之际有国家形态之变,汉唐间有社会阶层之变,宋明间有中枢权力与军制之变,明清之际则有家国与士气之变。每逢一‘变’,中国思想、学术、文艺都因为新血脉的注入而更为繁荣”。

  对于明清之际这一“变”,就要从阳明心学的分支发展说起。

一,阳明心学的分支及其发展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或称王学,成为明代重要的思想学派,其心学的分支又持续影响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演变。

  近些年阳明心学的思想广受欢迎,大家对于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观点,都不陌生。尤其是他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每个学习阳明心学的人都要反复琢磨、理解、探讨的。

  实际上,针对这“四句教”,关于如何“致良知”的问题,王门后学也各有理解,并发生了很多争论,最终大致分成左右两派,又逐渐向新的方向发展。

  1,王学左派到狂禅派

  王学左派的代表主要包括王畿和泰州学派的开创者王艮。

  王畿号龙溪,他在《龙溪集》里的《天泉证道纪》中提出,“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即本体便是工夫”,强调四无,强调心,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

  王艮号心斋,他强调尊身,“道尊则身尊,身尊则道尊。……以天地万物依于身,不以身依于天地万物。”他认为“格物”的“格”如同“格式”的“格”,以身为家、国、天下的“格式”,也就是要以身作则。他的“淮南格物说”强调以身为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的实功。

王心斋

  泰州派从王心斋发端,经过颜钧、何心隐之后,逐渐流入“狂禅”。万历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的“狂禅”运动,到李卓吾发展到极端。

  其实,王龙溪就曾赞扬敢于突破固有格套的“狂者”。他在《与阳和张子问答》中说道,“夫狂者志存尚友,广节而疏目,旨高而韵远,不屑弥缝格套以求容于世。”

  颜钧号山农,他认为凡儒先见闻,道理格式,都足以障道,提倡扫除传统的道理格套,抛开戒慎恐惧工夫。何心隐也主张要打破传统的道学旧套。

  李卓吾推崇王学左派诸人,思想狂放,敢发惊人的议论。他批评名教累人,“此无他,名教累之也。以故瞻前虑后,左顾右盼”,反对儒生,认为诸子只要拥有真才实学都可“各有其用”。

  总体来说,王学左派尤其是狂禅派的人物,大多狂放不羁,尊重个性,绝不循规蹈矩,追求思想解放,甚至走向极端。

  2,王学右派到东林派的王学修正运动

  王学右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归寂派的聂豹、罗洪先、王时槐。

  聂豹号双江,在狱中闲久静极之下有所感悟,“此未发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从此出矣”,立静坐法,以归寂为宗,专走未发一路,把致良知的“致”当作一种收摄凝聚的工夫。

  罗洪先号念庵。他赞同聂双江的观点,主静,认为要收摄凝聚到枯槁寂寞之后,达到致良知。他在《寄谢高泉》中讲道,“良知固出于禀受之自然而未尝泯灭,然欲得流行发现常如孩提之时,必有致之之功。非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而天理迥然,未易及此。”

  王时槐号塘南,同样主静。他在《与萧兑嵎》中道,“弟昔年自探本穷源起手,诚不无执恋枯寂。然执之之极,真机自生。所谓与万物同体者,亦盎然出之,有不容己者。非学有转换,殆如腊尽阳回,不自知其然也。”

顾宪成

  嵇文甫把反对王学左派的东林派看作王学修正派。他认为,东林派“倒和王学右派相接近,是‘尊德性’一路,而不是‘道学问’一路”,“所以与其说他们是王学反对派,不如说他们是王学修正派,他们究竟还是从王学演化出来的”。

  东林派的主要人物包括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他们主要反对的是左派王学所支持的“无善无恶”的观点和他们狂狷的风格。

  顾宪成号泾阳,他在《小心斋札记》说道,“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认为要讲“性善”,不能说无善无恶;还必须“小心”,不能放任自然,猖狂无忌。

  顾允成号泾凡,同样反对“无善无恶”,在《小辨斋笔记》中说,“无善无恶,本病只是一个空字,末病只是一个混字。”

  高攀龙号景逸,讲求静坐,以“善”为宗,同样针对着“无善无恶”之说。他在《邹顾请益》中道,“本体本无可指,圣人姑拈一‘善’字;工夫极有多方,圣人为拈一‘敬’字”,讲求“善”,不能“无善无恶”,讲求“敬”,不能猖狂无忌。

  参与王学修正运动的,除了东林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刘宗周。

  刘宗周字蕺山,与高景逸并称大儒。他强调“工夫”,不教人悬空去想象“本体”,主张“慎独”。他在《天命章说》中道,“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静存之外,更无动察;主敬之外,更无穷理。其究也,工夫与本体亦一。此深度之说也”。也就是把工夫与本体、静存与动察、主敬和穷理、未发和已发等问题融合而一。

  总体上说,王学在阳明之后分化为左右两派,左派发展到狂禅派,右派演变到修正派。对于左右两派,嵇文甫评价道,“他们使王学发展了,同时却也使王学变质而崩解了。王学由他们而更和新时代接近了”。

二,晚明时期王学分支发展的历史背景

  王学左派主张“无善无恶”,但比较空灵通脱,掉弄玄机,流入狂禅派后,更是猖狂无忌、反对名教甚至走向极端。到了王学修正运动后,讲性善,到刘蕺山提出“慎独”,更强调“工夫”和实践。

  从王学左右两派的思想发展过程,大致体现出晚明时期的思想演变的一种“舍虚就实”的大趋势。当然,这一趋势同时体现在同时代的其他学派上。

  王学两派分支之所以如此发展,晚明时代能产生“舍虚就实”的大趋势,跟十七世纪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这也就是聂保平在前言中提到的,“明清之际则有家国与士气之变”。

  明朝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与此同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引起明代社会动荡。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学者们,为了“拨乱反正”,积极寻找经世致用的良方。

  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万历末年,藏书刻书的风气逐渐盛行,给书籍和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几何原本

  另外,大概明朝中叶以后,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学者们开始厌弃宋人的格套,从好奇到好古,于是古学复兴,古音古字的研究也发展起来。阳明学派“扫俗学之凡陋”、“道术必为孔孟”的做法同样符合好古的趋势。

  随着海外贸易和交流的增多,西学也随着西洋传教士输入中国。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以及其他西方科学著作,把历法、几何、地理等实用性知识引入,不仅发展了我国的历法、算数、舆地、音韵各方面的学科知识,更弘扬了实用的思想,提倡讲求实事求是、寻找客观证据的治学方法。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王学在晚明的发展体现出追求解放思想、“舍虚就实”追求实践和实用的趋势,完全顺应时代的潮流。

  2020.03.24雾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