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蓝色果冻海》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100字

2021-04-15 23:5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100字

  《蓝色果冻海》是一部由Shira Geffen / 埃特加·凯雷特执导,Sarah Adler / Tsipor Aizen / Bruria Albe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一):沉默的圆润

  其实我觉得,讲的还是接受和内心强大。

  接受,接受所有困扰你的生活糟粕,承认他们客观存在。

  放弃沟通、停止被理解的奢求,其实人人都各自背负,理解了又如何,无法救赎。

  孤独,我们生来孤独、并孤独至死。

  如果你明白的,不必再多言,我们拥抱,然后微笑着独自坚强。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二):水母被水包围 仍然口渴 眼睛一睁一闭喝到水

  我喜欢那个不会说话的不肯摘掉游泳圈的小女孩儿,她也是个小女人,喜欢她的眼睛 其实她们三个人都很悲伤 我想这么一个小女孩 她就这么

  从海里出来 然后捡到一个好的女人 我们三个继续故事 这个世界上并非什么事情都需要男人!

  一個在婚禮上端盤子的宅女,在海邊撿到一個不說話的小女孩;一個結婚當天摔斷腿,因而無法出國度蜜月的新娘;另一個來自菲律賓的外籍看護,碰上一個超難纏的老太太。三個女人、三段故事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三):没有主题也很好。

  这些片子我看得有味道,虽然导演得有点拙,但这样感觉很自然,我知道他在想些什么。电影不一定要有主题的,就象平常聊天说说心里话一样,我挺乐意。

  说说吧,把心底里的话都说出来,不要拦着。朋友说:在思想上疏离于整治你的这个话语系统。不按照他们所要求的思考路径去思考。不要在写东西之前,内心里就有一个想要围绕的主题,要觉得“这世界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这种感觉真好。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四):看梦

  也许是电影名字的暗示,看这个电影,我不觉得是在看电影,而是在水族馆里看水母。这些貌似湿乎乎,稀溜溜的人,生活没有型,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地挣。他们时而相遇,时而分开。似有所向,却无定所。

  我这个观众,隔着鱼缸,凝视着安宁、美丽而又动感的水母,不知不觉地就开始做上了自己的梦,梦里鱼缸中的水母们,在蓝色的水里漂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也用同样的目光凑近了鱼缸,用大大的眼睛望着我,把我也变成了一只同游的水母......

  就这样,等到Batya醒了,我也醒了。我醒的时候,和Batya一样,脸上挂着微笑。

  电影在灿烂的阳光中结束,想到美丽的水母会见光死,最终会变成沙滩上干瘪的海蜇皮,我还想回到那个暗淡却是有梦的鱼缸里。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五):《蓝色果冻海》

  一个在婚礼公司工作的女服务生

  和她遇到的一个不说话的走失小女孩

  和她同一个公司的女摄影师

  和她的父亲及后母

  和她的母亲

  ……

  一个在婚礼上摔伤脚的女生

  和她新婚燕尔的丈夫

  和他们同一个旅馆的女诗人

  ……

  一个语言不通的菲律宾女人

  和她照顾的那些老妪

  和她的两个雇主

  ……

  漏水的屋顶、打石膏的脚踝、丢失的照片……寓意着生活中的侵蚀与麻木、伤害与逃避、遗失与寻觅……

  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奇思妙想,就连她们的交集都是如同路人相碰一样简单。只有如同不断拍打着岸的海一般平淡的生活和自我找寻的释然。

  2008-07-13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六):水母摇摇晃晃

  跟男友冷战,其实只是我自己在冷战。于是在无休止面对电脑的过程中把它从F盘翻了出来。

  蓝色果冻海,下了这个片子有一年多,当时纯粹只是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听起来就很梦幻,记得恍惚粗粗浏览过,感觉淡淡的,就一直把它淹没在各种嘈杂的影片之后。

  在老实老公抱着难缠老婆站在路边望着酒店时;

  在蓝色大眼睛的小姑娘出现时;

  在巴特雅迷茫的走在雨中时;

  在乔伊怀抱玩具帆船时;

  在冰激凌老爷爷坐在海滩慈祥的微笑时。

  成都夜晚的闷热,忽然不见了。

  ——“为什么不去海滩呢?”

  ——“海滩上尽是狗屎和水母。”

  ——“你们不是吃水母?。。。”

  水母摇摇晃晃,仿佛没有方向,而为了见到它就用海浪把它搁浅在沙滩。或当它游曳在水中时,就远离它曼妙的触角。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七):也许,我们都是水母

  相比翻译过来看不出情态只觉得很美的《蓝色果冻海》,我更喜欢直译过来的《水母》一名。 片名水母算是一个象征,整个人生就像是个汪洋大海,每一个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的人。 水母片场并不长,只有不到八十多分钟,却多线交错的讲述了三个女性人物的故事线,三个不同的女性,她们会在某个偶遇,但却互不相识。影片又通过她们带出了一些支线人物,我很喜欢那个不按常理拍照的女孩儿,还有酒店里非常光彩照人的女诗人,可惜她却在影片将要结束时自杀了。 电影很隐晦的道出了巴特雅无所依托的缘由,她的父母离异后并不怎么关心她的成长和生活,充满怀旧感的影像画质实际上却并不温暖。 电影关注了至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双方都将对方当做透明一样的存在,漠视感情的付出,水母蛰伤效应也由此体现,父母探望躺在病床上的巴特雅显得那样的虚伪;反过来,菲佣那样努力想要照顾自己的孩子,结果却被儿女遗忘,孤独终老…… 电影里的人物不约而同都找到了自己,如果可以,多多关注身边的人,不要漠视了感情的付出。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八):我们都需要在水中清醒下

  今天才真正的算看完了这部片子,没有我预想的好(期望值太高)

  但是还是没有太让我失望,毕竟是在《画皮》《梅兰芳》之后看的,真是让我。。。。没有话说。

  还是把话题转回来吧。

  琐碎的故事穿插,但是有很巧妙。我们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其实也不过如此,你在马路这边的时候,或许我也在窗口向外眺望你,大家互不相识,但又彼此属于对方的衬托背景。我们。。。都是对方的路人甲。

  还有还有,孩子的微笑,我喜欢。或许小女孩确实是影片内博得众人最喜爱的一个,她,恩~我也是。在还里面张开眼睛的微笑,让我沉醉。

  毕竟躲在海底还是可以自己享受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我们还有多少的机会能够真正享受?是时间的不允许还是我们自己?

  女人们都是忙自己的事情,哦~一个拥抱才让我们在那一刻相互了解。

  旅馆里的留言,是自白还是遗书?随笔?一个人的命运就此变成了“。”

  我们都像水母在海里面肆无忌惮的飘?还是我们根本就是没有目的没有希望的被海水托着?

  是主体还是客体?

  好的,乱~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九):水母

  挺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无论是色彩或是角色的选择上,导演都很成功。

  看的是法语,中英文字幕,中文完全是用翻译器翻译的,因此好些话都没有看懂,有些累,但竟然奇迹般的把这片子从头看到了尾。其实角色们的动作,眼神,镜头的转换,充分能够体会导演想要表达的意境。

  里面有几个令我回味的镜头,开篇少女的迷茫与寂寥。海滩上捡到的女孩澈蓝的眼睛,实在美的迷人。少女一身白裙捧着金黄色花束站在街口等待。新娘用刀削了一块苹果给新郎时,应该是温馨的感觉,却给我一种暗浮杀机的感觉。不晓得这是不是女诗人最后在他们的房间自杀的伏笔。菲佣在这部电影里是最能给人以温暖的,或许因为她本身就以伴护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中,然而她也有她真正的无奈,她真正想陪伴的是她远在故乡的孩子。

  片子中,大海无处不在,少女在海边捡到孩子,新郎新娘想要的海景房,菲佣想要送给孩子的船。

  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翻译名是蛇发女妖,还以为是魔幻片,看了才知道其实是一部文艺片,充其量,片中突然出现然后又消失的小女孩有点奇幻色彩在里面。其实她也就是一个引开整部片子的线索。

  《蓝色果冻海》观后感(十):欲望之蛇

  据说,夏娃吃了欲望之蛇变成的苹果后,她不仅与亚当相爱,那条化作苹果的蛇也一直存在于她的身体里,后来代代相传,传给了我们。所以在我们可见的外表之外,还有深不可测的内心,我们的行为安分守己,内心却激荡着滔天的罪恶。

  电影《蛇发女妖》住在特拉维夫的三个女人的生活片断。这三个女人像水母一样,随波逐流,过着孤独的生活,有时也会对过去和未来提出疑问。 一个在婚礼上端盘子的妇女,在海边捡到一个不说话的小女孩;一个结婚当天摔断腿,因而无法出国度蜜月的新娘;另一个来自菲律宾的外籍看护,碰上一个超难缠的老太太。本片获得了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还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周最佳编剧。很多看过该片的人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巴特雅身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片子。和巴特雅这条主线并行的,还有其他很多分线,住在旅馆里的新婚夫妇,同一个旅馆里要自杀的女“诗人”,需要被照顾的老妇人,老妇人的演员女儿,菲律宾女看护,甚或至警察和女摄影师,大家似乎都在寻找自己。

  情感,生活,工作……我们都遭遇欲望之蛇的不善凝视,如何面对,如何让自己回归平静才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