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锦集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是一本由童利菁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一):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彻底治愈孩子的“拖延症”。
1.
怎么还不去洗澡,怎么还不去写作业,怎么还不收拾玩具,在孩子快被催死,你也快被他烦死之前,看一幅图。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二):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养公主的女汉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5475049/
拖拖拉拉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给自己贴了个比较潮的标签叫“拖延症患者”,在办公室里,一堆忙的焦头烂额的人,互相戏谑,我有严重的拖延症,我才是真正的拖延症重度患者,我的拖延症比你严重……大家都有深深的自知却只把他当成个玩笑。
回到家里看到拖拖拉拉的孩子立马火气不打一处来,我闺女可能更拖一些,兰花指蘸着润肤乳看着电视,你不催她能就那么楞一上午。早起就一直在凳子上呆坐着,催一百遍洗脸你不站那盯着她去她就是不去…….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三):帮孩子消除拖延,健康成长
磨蹭、拖拉、不能准时,这些行为现在被统一称为“拖延”。从行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明明自己能做到的事却故意磨蹭着拖延不做,无非两个原因:一是缺乏动机,不愿意做这些事;二是惧怕结果,害怕事情结束。面对孩子的拖延行为,有的父母主观地排除了孩子是因为不会做这些事而拖延,而有的父母则认为孩子是故意不做。然而无论父母持有哪一种看法,几乎都会孩子的拖延行为表示无能为力。
家有六岁熊孩子,在他上小学之前,我一度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缺点,浑身全是闪闪发光的优点。直到他一个月前上了小学我才发现,分离焦虑、行动拖延这些问题在他身上一应俱全。早晨时间那么紧迫,他却干什么都是慢动作;举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却总是拖着不办;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写完的作业,总要拖到两个小时以上;甚至早晨一送到学校门口,就抓着我的衣服放声大哭……随机问了他同班同学的家长,发现原来不止我们家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少家长也发现,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孩子的拖延症却越来越严重。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读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特殊教育硕士童利菁的《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从儿童情绪科学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拖延问题。这样,大人才不会为孩子抓狂,孩子也能健康开心地成长。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四):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想着孩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可能会出现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拖延问题,比如因为没有过早识字和拼音,他可能写作业会拖拖拉拉,虽然他脾气属于比较急躁的,但不等于他干活做作业利索,本着这样“功利”的目的,我看了这本书,然而这本书的书评在我手里一拖再拖,总觉得生活中工作中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而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
正如书中所说,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拖延,而是家长没有找到和孩子一起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经常会被一些烦事琐事羁绊住,最近因为网上买书搞活动,为了买到自己想看的书,花费了太多精力在那里挑书,讨论网上的故障问题,然后因为蜂拥而至导致网络瘫痪,于是用了更多的精力和客服之间扯皮,希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如此下来不仅自己焦虑,而且拖延了很多事情,现在想来是自己太过执着于解决一些事情,反而导致了效率不高。
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很容易就能同理心到孩子身上,现在我经常挂到嘴边说的话就是“快点,不然就迟到了”,“怎么这么慢”……经常唠叨,估计孩子就烦透了。《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针对孩子身上经常发生的问题,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并针对恐惧、焦虑、拖延的问题进行了有条理分类别的分析,更让大家受益的是,让家长意识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奖励的措施,作者具体到奖励的规则、奖励的清单、奖励的方式等等,而不是泛泛而谈,既有物质的奖励也有精神的鼓励,在物质奖励中还特别提出哪些适合金钱奖励、金钱奖励的合理性,非常全面,分析也特别到位,有很多方式家长都知道,但是如何运用是个大问题,这本书在最大程度上呈现了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教给家长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在给家长和读者传导具体操作方法的时候,传达更为深远的则是一种理念,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五):拖延症不可怕,想改变就不难
以前,总是觉得父母太唠叨,一天到晚叮嘱个没完没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知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就那么重要。当了妈之后才明白,人啊想不唠叨都难,因为孩子没有一件事能迅速地做好,有时候我看着都替他着急,于是只能一个劲儿的催啊催,仿佛在上演小时候妈妈对我那样。可结果呢,孩子的表现就如我儿时那般慢吞吞的,根本没有效率可言。到底该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困扰我的问题一直没有头绪,直到遇见阳光博客的好书——《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 看书名,就觉得很对我的胃口。恐惧、焦虑、拖延,这三个词在我的脑海中反复盘旋,更促使我打开书去寻找答案。作者童利菁说:“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孩子的拖延行为,而是孩子的全面成长。”是啊,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可问题却是时不时会出现并且存在的,那么既然问题来了,就该努力地去解决,只要肯下功夫,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待拖延症也是如此。 书籍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而全面地剖析拖延症的成因,以及各种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帮助家长和孩子从根本上克服拖拖拉拉,成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做事效率超高的人。
通过阅读可以知道,在平时我们都忽略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们总告诉孩子快点、快点、别拖拉,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做得更快,如何制定计划,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有时候,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才能出现那些慢吞吞的行为,这时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处理技巧。当然,还有有其他情况,比如因为讨厌某件事、因为追求完美而害怕做不好、因为心存恐惧等,这些典型的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拖延症谁都有,或许有时正是我们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做了坏榜样,所以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从而去改变孩子。而且这种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也不会出现遗传,它只是人们在时间的岁月里养成的习惯,而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它,找到问题的关键,学会应对方式,那么接下来只要去做,一切自然就变得简单起来。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六):拨动孩子立刻行动的开关
一看书名,相信许多家长都非常想阅读。因为孩子拖延的问题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并且非常棘手的问题。而本书正是围绕这个问题,深刻挖掘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因素,深入了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拖延的问题。相信读完本书,各位家长读者一定不会失望,也都会有很大收获。
本书从目录结构上的划分就非常具有条理性。相信只看标题,都能引起每一位想改善孩子拖延问题的家长读者的兴趣。开篇的序,以许多家长都密切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老是慢吞吞的?)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能带着核心问题深入阅读,并寻求答案。相信孩子的答案(我不知道),许多家长都深有同感。相信读完本篇,一定想继续往下深入阅读。
接下来的十个章节,从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孩子拖延的根源,并提供应对策略。以生动有趣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为核心,深入挖掘孩子的心理,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这些案例能深切地与读者产生共鸣,几乎所有案例都像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你的孩子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读来犹如与自己的孩子对话,非常轻松,非常有趣。同时,作者的忠告与建议又能深刻引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更能记忆犹新。醒目的“关键提醒”也为各个章节画龙点睛。再配以生动可爱的亲子漫画插图,幽默风趣,让人读来更是爱不释手。可见作者对孩子心理的深刻研究非一朝一夕之功,组织本书的良苦用心也可见一斑,写作技巧也不失优越性。
如何消除孩子拖延的借口,如何奖励,如何平息孩子内心的慌张与焦虑,如何拨动孩子立刻行动的开关,如何把握关键时刻。书中提供的种种方法,都需要家长朋友们慢慢研究,仔细思考。希望能有幸读本书的家长都能够通过本书找到自己孩子拖延背后的根源,并从本书寻找到合适的方法,为之付诸行动,彻底纠正孩子拖延的问题。
总之,只有家长不焦虑,孩子才不会焦虑,终止焦虑的死循环,相信孩子会更有自信。从改变自身为孩子树立榜样,并引导孩子正确的做事方法和技巧,结合书中的方法,付诸实践,相信孩子拖延的问题会迎刃而解。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也一定会由此建立。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七):拒绝拖延
孩子学习成绩差、没有积极性、没有责任感,多半与拖延有关系。学习上,作业总会拖到很晚,一推再推,有的甚至到深夜才完成,特别是假期或者周末,作业总会推到最后一天。生活上,早上起床要喊好多遍,还有吃饭特别慢,爱做小动作或者看电视,别人碗都洗好了他还在吃,无法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心理情感上,患了拖延症的孩子会变得焦虑、抑郁或恐惧,因为拖延而变得懒散,否定自己,削弱自尊和自信力。 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为学生和孩子的拖延焦虑头疼却无可奈何,找不到合适的技巧和方法来改变这一问题。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这本图书的主旨,作者是台湾心理咨询和亲子教育专家童利菁。作者有着辅导各类“问题孩子”的经验,正向看待孩子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父母或老师教导孩子,解决难题。 本图书从儿童情绪科学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原因,有针对性的纠正孩子的拖延问题。文章虽有十个部分,在第一章中描述了生活和学习上患拖延症孩子的表现,读起来跟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问题如出一辙,吸引读者想要一睹为快,急切的寻找应对的方法。接下来三章提出了帮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力量的方法,比如建立奖励式规则,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等。之后从孩童的角度把控拖延的原因,比如因为讨厌做某件事、追求完美、心存恐惧、活动太多等,有针对性的阐述了孩童拖延的情绪和心理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最后两章通过收拾凌乱的杂物,帮助孩子放开不舍得情感,把握关键时刻,与孩子的沟通时机以及孩子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上的把握要有一定的方式,不操之过急不强迫约束。在章节的安排就可以看出作者敏捷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态度。 遇到孩子的缺点和不满,不要立即用力去批评、纠正,没有人能够掌握未来,会知道未来发生的事情,与孩子的沟通也会面临不同的情况。措施和方法不在多,在于具有真正的针对性,本书推根溯源找到孩子拖拉的原因和解决之道,让父母轻松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的毛病,为孩子找回应有的表现和信心,也帮助大人找到教养的技巧,真正的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孩子全面的成长。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八):找到孩子的“行动开关”,治好拖延症
找到孩子的“行动开关”,治好拖延症
评《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面对拖延是为人父母经常要面临、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你问那些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孩子:“为什么老是拖拖拉拉的?”孩子通常会眼神无辜或一脸茫然地告诉你:“我不知道。”父母在孩子的身上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还是无法打败这个令人头痛的习惯。这时父母的心情通常的抓狂或者无奈的,其实这时候孩子内心的感受是:焦虑、恐惧、无助。《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这本书是一位细心妈妈的观察、研究、发现和分享,它罗列了孩子拖延的诸多原因,分析孩子在处理事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心理状态,并以此告诉父母们解决办法,以期营造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表达也缺乏熟练,因此了解他们拖延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可能是因为讨厌做某件事情,所以拖拖拉拉;也可能是孩子在追求完美,但速度慢了下来;或者是孩子心存恐惧,不愿勇敢面对;再或者是孩子活动太多,缺乏规划。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应该熟悉孩子的习惯于性格,并根据他们的行为作出拖延原因的判断。更关键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首先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拖延习惯,自己先不着急、不焦虑,给孩子一个轻松、平和的家庭环境,然后在孩子足够安全、自信的情况下再行改正和改善。
孩子之所以会变得拖拖拉拉,并非因为在某个时刻受到创伤并留下阴影,其实都是平常的家庭生活经验进入他们奇怪的思维逻辑所致。身为父母者习惯性做某些事情,会在潜移默化之下,让孩子养成拖延的习惯。在发现孩子拖延的习惯之后,父母们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命令孩子改正,而是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个习惯,告诉他习惯的不好的地方,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拖延,甚至让他自己承受拖延带来的自然后果。父母们还应该知道孩子做事情的细节,如此才能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铺就一条成功的道路,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周末活动,如何归拢自己的玩具,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速、高效。孩子们也会惊喜地发现,在告别拖延的同时,他们也会告别恐惧和焦虑,迎来自信和快乐。
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父母们在日常孩子的言行举止背后,揣测他们的心理活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引导和建议,帮助孩子们成长、成熟。
2016-10-9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九):让孩子告别拖沓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家长都面临的问题,并且许多问题都变成了难题。初为人父之后,我也常常被孩子的教育问题所困扰。面对孩子表现上不如意的地方,常常是焦虑、暴躁和自责交织着,既有对孩子教育无能为力的感慨,也有发怒后的自责。而伴随孩子慢慢地成长,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棘手,其中就包括孩子办事拖沓的问题。
手中这本童利菁的新作《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给了我解决孩子拖沓问题一把钥匙。拿在手中,让我们尝试着就发现孩子存在的某些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面对孩子多变的情绪和存在的不同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并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至少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一共包含10个章节,通过阅读我把这10个章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孩子的表现入手,系统分析了儿童时期存在的拖延的情况;第二部分从儿童情绪科学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孩子拖延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由拖延产生的焦虑和恐惧,甚至成年之后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第三部分则提出了有计划地矫正措施,让孩子有计划、有步骤地告别拖沓和恐惧。
孩子拖沓导致的焦虑和恐惧,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对某事的讨厌,也可能是过于追求完美,还有可能是出于内心的恐惧和事情的繁琐。不管是何种原因,父母在对孩子发脾气之前,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孩子拖沓的原因。而不是乱发脾气,乱下命令,导致孩子内心的阴影,并且对事情的改观毫无意义。
孩子告别拖沓,是父母立足于爱,基于尊重的有计划引导才能实现的。虽然在矫正儿童拖沓的毛病之初,见效可能不会太明显,但是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势必一点点让孩子远离拖沓。拖沓和恐惧、焦虑都是一种情绪障碍或者行为障碍。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应该直视的。父母如果听之任之,只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父母必须重视拖沓的矫正,给孩子一个健康而又高效的品质生活。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读后感(十):别让孩子成为童时的自己
提到恐惧、焦虑、拖延这些字眼,我们作为成人看到这样的词都会很敏感,成人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交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被领导叫去谈话会恐惧,大堆工作没有做好会焦虑,整理家务太繁琐只好拖延等等,大人有时也会处理不好恐惧、焦虑和拖延,而对于孩子就更不用说。因为拖拖拉拉导致恐惧,导致焦虑;也因为心存恐惧、焦虑导致拖拖拉拉,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呢?当然在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是不是自己也要先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呢。
不知道有没有家长和我一样,教导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用我们父母小时候教育我们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比如叫孩子吃饭时,她正在看电视,第一遍我会耐心的说,“宝宝把电视关了,吃饭吧。”孩子无动于衷,我就开始焦虑语气不自觉的上扬:“还不过来吃饭!”这时只要孩子还不过来,我会巴掌就拍向她,尽管她只有2周岁。因为我小时候不听话我爸妈就是这样对我的,所以我不自觉的会把这些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孩子玩过玩具乱糟糟的也不收拾,我学着耐心的和她说,可是见效甚微。我女儿还是会磨蹭,一点点的收拾,我一不注意她就不干了,所以她挨了我不少打,可是习惯还是没改过来,我以为严格要求她,就可以改掉她的陋习,却不想也许她真的只是不会收拾呢。
一次到朋友家,发现她家女儿玩过玩具后,很自觉的自己收拾好摆整齐,还经常拿桌上的餐巾纸擦桌子,我好奇的向朋友取经,朋友说,我也没有怎么具体要求她怎么做,就是之前我会帮她一起收拾,然后告诉她什么玩具归置到一起,放到桌上哪个位置,做了几次她就会了。
于是回家后,再次看到满地的玩具,我没有发火,而是抱来孩子说“宝宝, 你找不到妈妈会不会好伤心?”
她眨巴眨巴眼睛说“会啊!”。
“那我们帮助玩具回家找妈妈好不好?它们在地上躺着找不到妈妈了”
果然孩子很有兴趣,于是我一边收拾一边告诉孩子,这个玩具的妈妈在哪个盒子里,其实就是简单的积木盒、雪花片盒子还有玩偶娃娃框子,没一会,东西就都分门别类的收拾好了。我才发现,我只要求她做一些事情,却没想到她不会做,我只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觉得很容易,可是对一个2岁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我们家平时就有点乱糟糟的,说到底还是我这个妈妈做的不称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童时的自己,也在这样恐惧、焦虑的时光中度过。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只有严于律己,才能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教导孩子克服拖延习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改掉自己的拖延习惯,为孩子树立身教典范,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珍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