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内贯太郎一家读后感锦集
《寺内贯太郎一家》是一本由[日] 向田邦子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寺内贯太郎一家》精选点评:
●好通俗好大烟火气。倒是知道向田邦子有个贯太郎似的父亲,所以这样的家庭不会有这样完美的起承转合和喜剧气氛这样的事情她也不会不知道,贯太郎的形象越真越显出故事的虚。这样写是愿望或是愧疚么?似乎老这么写家庭这点倒挺有研究价值。
●真正生活在寺内贯太郎的家里未必住得惯吃得消,但以剧本小说来看真是闹腾的好有意思啊。 反正本来家人就是不管看不看得惯都得被迫接受的存在,没有道理可讲。 另外讲点题外话,今天我把向田邦子和佐野洋子搞混了,真是老糊涂了呢,哈哈哈。
●三观很正。推荐
●真实而又温暖
●人物性格的设定、故事冲突的推进,都非常工整,因为年代的关系,价值观和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了,但仍然是可看的,可学的。如果不是写剧本,向田邦子应该可以写出更好的小说吧,当然她这样也很好。
●我是多久没见过开头有主要人物介绍的小说了。每二三十页一章,每一章都好像单元剧一样,起承转合,同时有些线路一直埋在每一章里,虽未读完,直觉后面应该是日剧模式的由支线到主线?另外,文字温暖又美好,译者也很用心!
●这本明显比《宛如阿修罗》节奏明快,热热闹闹的一家人
●寺内家的每一天都在打架中度过,如果贯太郎不打人的话,以他这种默默付出的样子,说不定能是个温柔的酷盖。
●去你的政治正确,壮哉昭和时代!
●个性鲜明的一家人
《寺内贯太郎一家》读后感(一):0389.家——读[日]向田邦子《寺内贯太郎一家》
闹哄哄的一家人,每一天都打得不可开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臭”毛病。可每一天却能都奇妙地和好,每个人都在心里挂念着其他的家人。也许生活就是要在“炒炒”闹闹中热气腾腾吧,回首时,那些鸡毛蒜皮也弥足珍贵。结局依旧是平平淡淡,熙熙攘攘,哭哭笑笑,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这,才是生活吧。
书本中的道理总是在末尾时揭示,可学会珍惜不该在失去以后。
《寺内贯太郎一家》读后感(二):温馨的家庭生活
看过《向田邦子的情书》后,很难想象这样一本温馨的家庭小说会出自她的笔下。真实生活中的她是如此寡淡,平静,写出来的小说却又如此温馨可爱,一切都像是漫画白描,无论是打人或被打都不会受伤,也不会心怀怨恨。虽然寺内贯太郎一家只是普通人家,拥有一家小小的门店和普通的房子。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除了妈妈里子,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小缺点,生活也会出现这样那些的小波折,但一家人彼此相爱,也守护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雇员,亲戚,邻居和帮工,美好温馨得有点不真实。
《寺内贯太郎一家》读后感(三):一本“考古”书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仿佛一下穿越回过去,会有种“卧槽,五六十年前的日本人居然如此土气,如此矫情”的感觉。经济起飞前夜的日本人曾和我们一样的不自信,文化产品一样带着一种用力过猛的稚拙。就像当年把我们感动的稀里哗啦的《追捕》《东爱》,在如今看惯了成熟电影工业产品的年轻人看来已然矫情不堪一样。书里面的人情世故,社会百态,以及人们的观念、做派,在如今的日本人看来,恐怕也已经无比陌生。这种“变了人间”和“昨是今非”的穿越感,可能是这部几十年前的旧作最大的价值所在。
另外就是查找作者资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一部好剧《小豆豆电视台》,原来黑柳彻子和这位作者关系如此深厚~~~天才女剧作家的惺惺相惜,力荐~~~
《寺内贯太郎一家》读后感(四):爱满人间
通读全篇,首要的印象便是这是一本温暖的书。一直到现在那些篇章中断断续续的家庭琐事还是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温暖着我,感动着我,让我觉得家庭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寺内一家的性格各有特色,他们会为了自己的事情去吵闹,去发愁,甚至是无理取闹,但是无一例外的是在家庭成员的解决帮助下,你能看到他们是用真心在关心着他人,关心着这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那种关怀完全是出自内心,让我们在作者的行文中感到了润物细无声般的感动。几乎是每个小篇章都充满着热情,让我看过之后都会有泪流满面的冲动,因为向田邦子太会描写人物之间的那份真情,以及那种情愫的慢慢滋长,酝酿,最后喷薄而发!很喜欢这本凝聚了普通生活精髓的书,这同时也是一本感动了我无数次,让我相信人间之情的救赎之书!
《寺内贯太郎一家》读后感(五):打起精神过好每一天
在许多年轻人的眼里,家长里短的故事好像是妈妈辈奶奶辈们爱听爱看的故事。在充满着婆媳大战的今日电视剧市场中,再来看上世纪70年代向田邦子所写的日本家庭剧,却能让人感到一阵热闹与温暖。是一个能让不同的人都可以感受着家的温暖的碎碎念,琐碎却不杂乱。
《寺内贯太郎一家》据说是向田邦子以父亲为原型而创作的剧本,由剧本改篇为小说后依旧充满了电视剧所特有的那种画面感与戏剧效果。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主宰着这个家庭的主旋律。“笨嘴拙舌,又独断专行,暴躁易怒却又面慈心软”的贯太郎,与妻子里子还有一儿一女及母亲琴奶奶住在一起,同时又经营着东京谷中区的一家“寺内石材店”,店里的雇员们与家里帮工美代子亦都仰仗着他而生活。
与我们这些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有着同样的家庭记忆。那时候的父母长辈都不擅长言爱,而亲人之间或是店主与雇员间都有着割不断的日常联系。人与人之间不是那种陌生感或是疏离感,没有家长里短的勾心斗角,而是一个屋檐下的彼此相依相伴。每个人对他人的关爱之情似乎都想用言语掩盖起来,羞于承认那种肝胆相照或是两肋插刀的内心情感,却在举手投足间悄然渗出。就像贯太郎为阿为悄悄买回来的饴糖、塞给美代子的红豆面包。简单粗暴的言语之下,是一个柔软又细腻的心。
这一家子热热闹闹的凑在一起,却各有各的烦恼。姐姐腿脚上的遗憾与婚事的阻力、弟弟考大学的未知之途加上青春所特有的苦恼,琴奶奶保留着老年人所特有的孤独与对新世界刻意为之的敌意,而妈妈里子有时候还得忍受丈夫带来的“家庭暴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物交替出现在这个热闹的家庭里,甚至包含了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不同的人物构成不同的主题分别出现,而每一个主题每一个情节没有特定的结局,日复日依旧这样随着岁月往前转。姐姐是否出嫁,弟弟能否考上大学,每个人最后的命运将如何,这些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这样的一个大家庭,每个人互相关爱,紧要关头彼此理解成且能成为彼此的支撑。或许这正是家的力量。
“寄人篱下的悲哀虽然令人沮丧,但是不经意间也能找到令人感动的事,从而重新打起精神”,这句话虽然是起底美代子的总结,却贯穿在书中每个人生活哲言里。活着,总会有这样那样不同的令人沮丧之事,然而也同样能找到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情,靠着这些感动足以再打起精神迎接每个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