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击壤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击壤歌》读后感1000字

2021-04-20 03:00: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击壤歌》读后感1000字

  《击壤歌》是一本由朱天心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击壤歌》读后感(一):夜深忽梦少年事

  台湾七十年代的高中故事,现在读来也不觉过时。有共鸣,却终究是隔了一层了。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过完二十一岁生日,遗憾没有早几年读,至少是在十七岁的时候读,会感触更深罢。脑中小虾的形象总是和一把青里面的墨婷重合,讲到眷村、北一女、福利社,更是有种熟悉的感觉。 少女情怀总是诗。书是很好的,朱天心也是极有灵气的。差了点什么,大概就是自身无法逾越的时间鸿沟。高中时光有些倒是也大抵相似,和好朋友吃吃喝喝,到处晃晃荡荡,当然最紧要的事还是学习。只是因为环境不同,要求不同,相比起来,我的十七岁就很寡淡了,还是她们的高中更开心吧。假如以后有女儿,我会让她十四五岁的时候读这本书的:)

  《击壤歌》读后感(二):行行且游猎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击壤歌三个字是荡气回肠的,是描绘恢弘人生理想的,读完才知道这是作者对自己花季时光的自言自语。总觉得多情敏感又有抒发欲望的人是天生的作家,点点琐事便是一个自我的世界。无疑作者笔下的生活实在是太惬意美好了,有点不真实。感觉70年代的高三生活比2017的大学生火还要诗意慵懒,当然也只有背景是台湾,这个本身就充满柔情与文艺的地方才会使书中的生活变得合理可以接受,如果换上内地任何一个城市怕是都没有其中流露出的清亮明丽之感,或许那时的台湾才是真正的法外之地。

  感觉书中的生活有时是明晃晃的艳丽;有时是深沉庄重的端然;有时是阳光下旋转摆动的百褶裙;有时又是宽大耷拉的背带裤,年轻真是多种多样的,反正梦幻!

  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感受一下炽热与容情、清新与庄重。

  《击壤歌》读后感(三):击壤歌,年少不羁的感觉

  这本书的名字很特别,很有味道。取得先秦一首诗歌的名字为题。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写了一种自由,自安其乐的生活。书的内容也确实如此,作者记录18岁的年纪生活的日子,文字率真洒脱。看完这本书想到自己的那段年少时光,很有感触,不管什么年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有非常大的变化,情感变化近乎没有,所以书中描写成长情感的内容完全入心的,没有时代感。

  看完这本书,忍不住了解一下书的作者,一查看,来不得。丈夫唐诺很有名气的学者,姐姐是侯孝贤的御用编辑,妹妹也是作家。父亲也是知识分子,跟胡兰成有所结交,还为此断交了很多朋友。本来以文字为生,因为胡兰成曾经伪政府任职的关系很受唾弃。朱天心父亲很够义气,但是也导致其文字出版受阻,生活一度困难。胡兰成也是朱天心得老师,这本书的序文初版就是他写的,文字非常精彩,以前看过《今生今世》也是爱的不得了。难怪从前虏获张爱玲的心,可惜人品不太好。

  回到书本本身,还是非常钦佩作者小小年纪的学识,知识分子出身的,就是跟我这普通出身的天壤之别。你看了那文字中的洒脱劲还有一些引用。文字功夫很厉害。

  小:这本书一版再版,据说出版当年就再版了三十次。确实有其魅力。

  《击壤歌》读后感(四):《击壤歌》----时令读物

  《击壤歌》一书代序,第一句便是“现在有了朱天心,要来说明李白真方便。”与末尾一句“自李白以来千有余年,却有一位朱天心写的《击壤歌》。”其中间更有夸朱天心眼睛大大的美绝了。都说胡兰成能引得女性喜欢,仅看看这一文,也明了胡兰成是多么会说话,多么会说些女性喜欢听的话。

  这本书若是初中读最好,算是个时令读物,文字既有一种老派又有些许青春,但总觉得青春的感觉不是很纯真,可能作者家学渊源的缘故吧。血型、文学故事、同学之间的事情几章来来去去。

  蒋家治台似乎颇不错,群众百姓还可以看看外国文学、电影、唱片,着实自由幸福。也可能富贵人家看不到幽深的人世,徜徉在父辈叙述的文人世界里,琢磨用词造句,写得端然文艺,颇受欢迎罢了。但一段一段读起来不过流畅,十分痛苦,一句一句读还不错。

  少女写作总是有点,刻薄得讲便是自恋。当然自然也会有人喜欢,就像当初自己在高中喜读余秋雨的散文,作为苦不堪言的高中生活,小城青年啊,视野有限,看看余秋雨的作品觉得颇有意思,各种历史故事、好词好句,很是吸引人。

  但若是已然大学或是入了社会,这本书便不用买也不用读,毕竟时令读物,已过时节,何必再食。或许她的时令早在朱天心女士写完此书便过了时节。

  不过里面的“漂亮话”很多。

  《击壤歌》读后感(五):闺秀文学流水账

  两三百页的书,翻到八九十页,足以让我有底气地提问:是那年的少女作家朱天心写得优秀,还是少女时代的生活本身斑斓多姿。我倾向于后一个可能,经历足够精彩多元的生活,辅之以充分的表达能力,最后,产出还不错的作品。

  所以可以认为《三十三年梦》还在写流水账就是原地踏步了吧。

  胡兰成的序言,可以解读成对绚烂精怪少女的欣赏和喜爱,但也就到这儿了,讲李白讲杜甫,说的还是经历加才情。写作手法或者叙事方式方面,可以认为未多置一词。

  而朱天心写在简体版的序言,其实已经很坦率诚恳地预先说明了,许多家长热情买入阅读,试图从中找到考台大的诀窍——而这种金科玉律警世名言,几乎是不可能从《击壤歌》中获得的。

  就当作一个很善于观察的中学生观察生活,描述、表达、纪念生活的流水账看,足够了。如果读的过程中引发了读者对自己生活的共鸣/联想,也不是糟糕的「读者反应」。

  于是我也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古都》好——《古都》相对于其他(我读过的)朱天心的作品,有更严整的结构、叙事组织,文字的调遣也精炼有致。

  如果从(我读过的)朱天心作品中找一个共同点,我认为应该是线形的叙事布局,或者说缺乏一些更严整的“讲故事的能力”,更严整的“讲故事的能力”是可以是故事呈现成画面,表现成充分的空间——而不需要他人/读者太多太多的想象力再加以补白的。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读后感,对于个人而言,这本书让我想起在台大交换的快乐悠游时光,闪着光的回忆,俱往矣。

  《击壤歌》读后感(六):风中的青春

  这是第一次读朱天心的书,最开始被推荐的是《三十三年梦》,但那本还没读,想先来看看青春。

  作者是70年代在台湾参加联考的少年,这本书里记录的则是平淌流过的时光片段。文字有火焰,读来向有或重或轻的火舌拭过心上。让人沉默,向往。

  那个时代的少年,由于特殊的背景,有着浑然天成的早熟和世事净过的天真。很敏锐的时代感知,读爱情,和规则抗争,去听深山里铃铛的故事。小虾似乎整体都在这个世界里穿梭游荡,自由又浪漫。

  在等待进入台大历史系的假期里,她提笔写出了那些近在身旁又刚刚流逝的日子。骑着车在台大的落叶天见好朋友,逃课踩着脚踏车去电影,踩着操场的落叶说起最近看过的书,甲板上晃荡过的华尔兹。也总是会忧心的那些让人抓耳挠腮的数学补考,曾经没来得及好好去念的国文课本。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发呆。去将军寓邸门前看枫树,重庆南路的街道上听乐声。

  曾经沐浴在宜阳月光下的身影。青春真好啊,里面每一个画面都像电影一样,琐碎又真实,像午后刚刚被冲刷过清脆的发光的细草。绿油油的随风飘荡。直晃人眼。

  世界洪拥万变的局势,像一阵风在学生的身旁擦过,发生过又走了,人云亦云的歌谣在四处回荡,他们回身还是笑得灿烂的模样。

  “我喜欢阳光中看到他们,小瀚和宜阳,那是年轻,是真正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那些在故事里的遗憾发生,但发光的青春和感情在阳光下被记录,用俏言挚语圆了生命里的一场大梦。

  永远爱慕青春和年少阿。

  《击壤歌》读后感(七):少年人

  朱天心年少之作《击壤歌》闻名久矣,如今终于读到了,觉得还会快速地刷一遍,因为最后的彩蛋——宜阳就是唐诺,我的天,我究竟错过了什么,记性差不少,读完已忘记她跟宜阳之间有过的很多经历,说过的很多话。

  不必隐瞒,我想读完朱天心、朱天文和朱西甯的作品,主要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唐诺,他的书我已经读完了,新书还没出。

  目前,朱家两姐妹的书也读了好几本,整体观感都停留在“还好”上,这本书也是,它不是没有亮点,书中也有不少佳句,如“要找个好男孩,好好地用情,把橘儿这片枫叶送给他。”“我常常想起宜阳的话,没有了爱,可如何过冬?”“她太喜欢陷在一种自己造的气氛里,往往事情只有一分,她总会弄得看起来有十分似的,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拿这些感情去读书、去写文章、去迷古人都好呀!”

  这些句子不华丽,不矫情,说得恰到好处,说得真实,跟朱天心彼时的追求一样,她多次强调害怕别人说自己虚伪,换言之,她自年少时起就把诚实放在生命中很重要的位置,于是有她后来的种种选择,后来的《三十三年梦》。

  在这一点上,她跟我很想似,非常重视真诚,受不了虚伪的东西,说话自然很直,她儿子谢海盟就说过,他的父母在文坛得罪不少人。

  谢海盟原本是朱天心和唐诺的女儿,如今成功变性为男人,成了儿子。我觉得海盟在这一点上是遗传自朱天心,读《击壤歌》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到朱天心有女同倾向,“土风舞的日子里,我曾一次次在日记上天人交战,好难受,很痛很痛,可是痛到心底又泛出一丝甜蜜来了,乔,乔,乔,我没要你们去得那么干净那么快,真恨理智啊,真恨”。或者,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倾向,我依稀还有点印象,高中的时候面对男性朋友时那种微妙的感情,曾经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分班的时候分到了其他班,我就自暴自弃起来,觉得世界都要崩塌了。

  二零一零年,大学毕业前夕,全班坐一起,有人提议每个人说一下如果二零一二年真的世界末日,自己要做些什么,我说要写一本书,把我对这个世界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结果,世界没有末日,我也没有写出这本书。朱天心毕竟厉害,高中毕业就写了这样一本书,记录下她那段年少岁月,彼时她对这个世界的所思所想。

  《击壤歌》读后感(八):初夏荷花时期的《击壤歌》

  周末想读一点轻松的东西,随手翻开了十七岁的朱天心,谢谢她把她的少年时代分享给我们,让我在过了一半24岁的当下也一起参与了缅怀,只不过不是我的,而我们只能陪着热泪盈眶。她是天生的文学家,绝对算得上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非典型少女。认为在学校读那些课本是浪费时间,想花更多的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不太在意成绩,弄不清赛音扣赛音。在十七岁最好的伙伴是橘儿、小静和卡洛,也有越走越远的猫咪。橘儿是这样,她会管你,泼你冷水,但也会和你一块做梦,做得比谁都疯。女孩子间的友情与离别好像都很自然,因为性格的不同,因为分班的差异,谁与谁走得近些远些,都被冥冥中的手牵引着。只是十七岁的我们都不知道,十七岁的朱天心,也许知道。在校园里闲逛,找僻静的地方读书,假日里的光复楼,寂静古老的走廊与绿树。“大概是我爱离经叛道。”读起书来简直是鱼儿畅游在神思天地间,猜曹植、荆轲、韩愈、欧阳修的血型,喜欢夜骑危墙观星象的徐锡麟那满身的少年气,士林、总统府、动物园、中山北路、还有曾发誓要在里面待一辈子的枫林道,“年轻是和朋友们快乐地一起哭在一个蓝天下”,真好啊。

  在艳阳天应该要写诗,或在后院的柳树下读《创世纪》,生命里总该有些美丽的事情。可是太想要轰轰烈烈,就此浪费了很多时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反而安然,不如躲在角落里想拿破仑。“我只是想过个不会令我费神的生活”,陪她等车回家的小童,干干净净地走进她的世界,又干干净净地走出。好像更喜欢那个叫小三的男生多一点,还有她的浮生若梦——乔。 读劳伦斯,读黑塞,看《飘》,也看《两小无猜》。凉凉绿绿的五月天,拌着还需应付联考的愁怨。害怕热闹过后的冷清,喜散多过喜聚,却也爱乖乖地坐着看好朋友们生活,青春大概真的是一个矛盾体。还有出海、棒球赛,对天父的爱。夜半等待昙花盛开,由此回到儿时的外婆身边,岁月好悠远。

  我喜欢她叙述事情的方式,温柔敦厚。她活得恣意,字里行间满是快慰,这快慰能感染人。可是青春里还有补习班,还有大考,朋友们为自己的前程奔忙,无暇他顾。她希望能偶尔停下来看看窗外,“我们的树”、“我们的天空”,我们昔日的情怀。总得学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燃烧,所以这一个谜题我们永远解不开。逃学游荡,在考试的前一天空虚,垂死坚持。这是她,也曾是我。我想我们都读过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想待九万里风鹏正举,绝云气,负青天......真好啊。

  略过了胡兰成的部分,想要看客自己去评判,开头就是他作的序,而我心里已有自己的判断。闲梦南国,桑榆未晚。阿哥曾在信尾祝小虾顽皮,我也假模假样,祝自己顽皮,跟着朱天心梦了一场初夏荷花时期的击壤歌,再回一次十七岁。

  《击壤歌》读后感(九):风起时当起飞

  才华固然可以通过后天锤炼得到,但是也不得不说,有些人天生就是才华横溢,写《天才梦》的张爱玲,早早领悟到了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三毛十多岁的时候写了一篇人鬼恋的小说在白先勇创办的杂志上刊登,沈璎璎十七岁完成了她的作品《青崖白鹿记》,朱天心也在这样的年纪,写出的《击壤歌》,一版再版,过了好多年,还有似我这般的读者在看。 对于小说名“击壤歌”,后序里写的很清楚,来源于诗歌,描述了一位老人击壤而歌,可我看着,却想起了高渐离,击筑而歌,那样的慷慨昂然,有挥之不去的意气,声遏云霄。 喜欢读作家的早期的作品,很有意思,在处女作中他们是真诚的、热血的,有或多或少的毛病,文字上也有瑕疵,可是,正如鸳鸯脸上几粒雀斑,丝毫不影响她削肩瘦腰的美貌。这部《击壤歌》就是如此,在书里重复了好几遍胡兰成对她说过的话,重复了好几遍风起的时候她想做大鹏鸟,飞上天,翼若垂天之云,初读有些啰嗦重复,但这也是真心实意的表现所在,逸兴遄飞,不像文笔成熟了之后会知道怎么写,这时,也就少了一些质朴的味道。 “小虾”这个人物会让我忆起台湾电影《蓝色大门》里的女主角孟克柔,有些男孩子的洒脱,又有点不知与何人说的迷茫,她年纪不大,想的却是跟生死有关的事情,她害怕变老,因为人要老好久才会死掉,她希望四十岁之前就死掉,可她又认为这个世界很好,好到她可以和好友橘儿、小静、猫咪、乔等,吹着凉凉远远的风,细赏至善楼以外的景色,好到她和卡洛走在街上,无拘无束地游荡着,好到她看完了电影以后能泪洒整条红砖路。她有点留恋,在跳土风舞时想在乔的掌中转过一个又一个夏天,在学校里有严厉的教官,又有可亲可爱的老师。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在联考之前,“小虾”的生活不可谓是不丰富的,她对考试测验都有压力,可她的父母亲很开明,并没有做出很高标准的要求,她看了许多闲书,看了许多电影,去徐州啥锅吃各式各样的菜,去胡爷爷家中听他说《易经》,自己胡思乱想地做些文章,写点小说开头,还和好友们保持着通信。“小虾”像是悠哉悠哉地过完了她的备考生涯。 木村拓哉有一部电视剧叫《悠长假期》,虽然剧情和《击壤歌》没有一点关系,但是“悠长假期”这个名字和“小虾”所呈现的人物性格却很相像。“小虾”联考之前的生活就像是放了一次悠长的假期,她需要付出的报酬是考上台大,而她获得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和一声都难忘的青春记忆。 “然而我要告诉爷爷,我要做只大鹏鸟,下一次风起的时候,我可要凌风飞起,其翼,若垂天之云。” 朱天心真的很爱胡兰成和张爱玲,在《三十三年梦》中她说,别人来问她关于胡、张的问题,她就感觉自己像是小孩被问父母离婚之后跟谁。书里她不止一次引用过二人的观点或者文章,行文透露出的一点厌世的态度也像极了张爱玲写的《流言》。

  《击壤歌》读后感(十):20世纪下半叶台湾少女对文字的控制欲

  读完《古都》已经是去年年初的事,到年底逛书店偶然看到这本同样出自朱天心之手的作品。除了知道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之外,没有什么其他了解。书名给了我一种台湾乡土文字的感觉,打击,土壤,都是浓厚的深棕色的木质,天真的认为是上山下乡那一类的文字,所以当时还在惊叹没成年的女生怎么会有这样的文字。结果翻开之后匆匆读了几页就发现和我的猜测大相径庭,没有浓厚,没有木质,所有的一切都是浮动的,轻盈的,难以捉摸的,甚至是难以被读者所步步跟随的。

  简单讲,还是有些失望,毕竟是抱着对于《古都》那样的文字去期待的。《击壤歌》,日记这样的文体本身就没有足够的承载力,因为毕竟结构性和连贯性都比较弱,更适合灵动的,简单的,没有任何妄想去构建空间或者时间的文字,比如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朱天心在这样的文体里尽情的挥洒自己的野心,读者,或者说至少本人,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一种年轻的才女对于文字的欲望,一种控制欲,导致了许多空泛的没有共情的比喻,许多反复地肢体反复地言语和反复地事件云云。在一方面,许多事件压得读者喘不过气,一连串的动作和在台北市各处的游走配上这样喋喋不休的文字,丝毫没有要给读者留一些“气口”。另一方面,这样的直接而入的日记体文字,没有太多的前情回顾,没有目的性,却又不足够贴合进读者对于日记中随意性的期待,毕竟其中还有不少天真的,卖弄性的对于文字文学家国天下的豪言评述,导致整部作品又比较松散,读完之后留下的倒是模糊的一大幅照片,就像是那种每个年级的毕业照,拉的及其长,每个人脸又是那么的小,而且脑海里又怎么也勾勒不出他们详尽的模样。

  也不是说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可能上述的不足反而正是足够吸引部分读者的东西,他有一种和龙应台的《野火》完全不同的东西。朱天心的《击壤歌》在许多社会家国的方面,除了对于中山的绝对维护之外,显得很暧昧。它可以是一种原始的野性力量,也可以是很讨巧的,去用最根本的共识来模糊地吸引读者的共情。它不仅暧昧在此,也暧昧在情感上。真正的足以称得上“爱”的描写反而是泼洒在了一位女生的身上,而却对小瀚,宜阳他们没有太多的情感笔墨。虽然在整本书后半段我已经猜到了宜阳其实就是朱天心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伴侣,谢材俊,也就是唐诺,果然书的后记证实了这点。此处停下来喘口气,推荐唐诺先生写的《尽头》,虽然很厚,也就不要一口气,每一篇都很有意思,是那种很不一样的很努力地很勤恳的文字,现在难得一见了。回到《击壤歌》,其中还有大量的笔墨用在了形乎艺术评论的地方,无论是各式各样的电影,各类教科书国文课本也好,甚至于父亲写的书。但是这些评价都比较潦草,很难落到实感上,这当然也是暧昧的东西了。

  《击壤歌》更像是一种奔流不息的河,娟娟溪流却有着鸿鹄之志必须要东流入海,两岸的樱花枫树,穿越了城市没有高楼大厦却是平常百姓家,西门町或是台大的小巷广场云云,脚步不停,走马观景,一路到天明。这要考验读者的水性,是毫不费力的追随着,还是费力的飘着,甚至在上游就被倾覆了,也都说不准。我是那种费力的游着,直到篇章末尾,已然是一身大汗了。残缺的照片,没有上好颜色,就要挂起来晾着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