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希特勒》观后感摘抄
《拜见希特勒》是一部由丹尼·雷维执导,赫尔基·施楚奈德 / 乌尔里希·穆埃 / Sylvester Groth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一):伟人的功与过,谁来评定?
不可否认的是,希特勒将德国人民带到了历史的最顶端,让雅利安民族的名声震压全球。
屠杀?血腥?人道?哪一个个开国者或者霸主不是踩着千千万万人的尸体爬上去的?哪个国家是干净的?哪个民族又是纯净的?
希特勒是英雄还是魔鬼,还是要等到二战的战胜国全部灭亡之后才可能出公正的评价。
拍这个片子的德国人,我感觉挺没种的,和屈服在美国膝下的伊拉克亡国奴是一种性质的,战争年代必做汪精卫。
故事自然不是真实的,是一种个人主见性质的污蔑。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二):别样的戏说
在迅雷搜索“德国喜剧”时,它自己跳了出来。
几乎所有的德国电影,看到最后都会让我心情沉重。
不论是从头到尾的云里雾里(四季商人),还是langweilig-langweilig-langweilig--最后突然震撼一下(窃听风暴)。
目前好像只有木偶剧《大盗贼》是例外。。
同样地,这部喜剧片也并没有给我带来轻松快乐,反而最后还差点让我哭。
这也难怪,试想犹太人镜头中的Hitler又怎么可能轻松得起来呢。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三):德国人的辛酸
片中的元首表面上是被犹太教授戏耍了,实际上更是被戈培尔一手操控着。透过两块油画掩饰的玻璃,戈培尔等人犹如看圈养动物一样观察希特勒的言行——希特勒被圈养还表现在他与外界的隔绝,柏林废墟被戈培尔蒙在鼓里,直到元首和布隆迪夜行。影片一边揭示希特勒的某些心理问题,一边让他像历史上的小丑一样演出。
其实德国人自己也很无奈,“你知道我们的历史不太好。”自己民族的强盛期却是不能对外人说的耻辱。一切都很矛盾,远不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来的和谐畅快。
总评:屈辱民族的喜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四):真的假的
第一次看德国人自己拍的希特勒,看到是一种矛盾心态。故事一开始就在滑稽的音乐和镜头中自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有记入历史”,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反疯或搞笑剧,然而片子拍的却非常真实,没一点搞笑的地方,因此到最后让人不禁疑问,这故事到底是真的假的?
片子中的希特勒看上去很人性,甚至很多时候都很可爱,是强者和弱者的统一体。
片中与希特勒对立的犹太演员也叫阿道夫,他对希特勒也是从头矛盾到尾,开始是恨,想杀他到后来想利用希特勒,再到同情希特勒,最后是救了希特勒。
我是中国人,很难揣度德国人对希特勒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心态,但矛盾心态应该是主要的一种。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五):希特勒&格林巴姆
看影评上很多人都在纠结对希特勒的刻画是否让人对他充满了同情,我倒是觉得重点不在于希特勒而在于第一人称叙述的演员格林巴姆,他勇敢面对独裁者,却也害怕死亡,曾经有那么几个瞬间想杀死希特勒,却在老婆要闷死希特勒的时候劝导,最后还让希特勒逃过被炸死的命运。他所作的这一切是因为他同情弱者还是因为他宽恕了他?没想明白,但是被他真实而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忽然想起国王的演讲,同样是语言导师,同样从心理剖析症结所在。最特别的是永远是幕后功臣且不被人所记住。回想我们的导师都是要有名,所谓的明星教师才有市场,把精力花在自己获奖,自我宣传上················哎╮(╯▽╰)╭差距啊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六):可以视为短评的补充,先记下,有空再去自圆其说吧。
1、同为镜中之象的两个阿道夫。其处境相似,心绪变化也有相同之处。若想以个人的遭遇和苦难来影射民族的遭遇与苦难,大致也能建立起勾连。
2、历史反思的吊诡之处。喊出拯救自我的阿道夫和召唤战争的阿道夫,受到群众近乎一致的欢呼声。想想《大独裁者》最后一幕的场景,有相同的妙趣。
3、结尾处“孩童——青年——中年——老人”对希特勒的了解,以及相对应的“老人——中年——青年——儿童”对格林鲍姆的理解,似乎想召唤出主题:人性的、反战的、反思的。但注意,这一整一的结构,仍是对第一点的补充:镜中之象的呼应。
4、元首版的《国王的演讲》?实质上二者无不同。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七):无题
单纯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抑或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都不是这不片子的主题。既然贴上了喜剧的标签,那么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中年末期同样也是生命末期被阴谋论和废墟,以及巨大胜利以后骤然被扎破的膨胀皮球,经历着这一切的元首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是否真的崩溃抑或是从此丧失自信……这些元素在这部片子里都是被拿来开涮的剧情。
1945年1月1日的演讲原片我并没有听过,在为了自己,拯救自己这样呼唤人性意识的喊声中,不仅仅是被控制压抑的人性的释放开始,也是人格意识觉醒的开始。有了自己性格意识的民族必将势不可挡。无论它会变成废墟多少次。
标题是Die wirklich wahrste Wahrheit ,关于希特勒最真的真实,民众眼中的元首和片中的元首的鲜明对比,其实也是片尾呼声的侧面反映。
拯救自己。需要拯救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八):一个需要爱的孩子
这部片子虽然一再强调他的真实性,但还是很令我怀疑.记起高中时和他抬杠,看谁更了解希特勒,其实当时自己一点都不懂,只是挣个面子罢了,今天有幸看了这部片子,很喜欢.没有以往此类影片的沉重,有的却是对那些纳粹的嘲讽和调侃,全片纳粹们那滑稽的"希特勒万岁"和加上我看来很不协调的笨重的举止,真是好好地把纳粹讽刺了一把,当然连那只狗也没有放过.
而片中的希特勒竟然是一个需要爱的孩子,把他人性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有些难以置信.他除了是一个孩子外,还是个傀儡领导,他是在别人的蒙蔽和欺骗中完成自己的任务,虽然他并不知道,这完全地颠覆了我心目中他不可一世的形象,有些小小的吃惊,但毕竟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
至于政治家的那些阴谋和骗局,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很多事情是一个政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作出的决定,而并不是其他人所认为的某个领导的决定,就像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导致的人间悲剧,可是看来这事情的起因来自他的亲,催化剂和执行者来自那群政客.
喜欢这部片子:)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九):心理学理论不适当的阐释
非常明显,这部电影受到了爱丽丝·米勒在《天才儿童的悲剧》中所表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即:父母为了充当强者而在幼儿或儿童面前过分地炫耀自己的权威将会使其成为一种“遗传”。但是,选取希特勒作为这种理论的注解,或者说用希特勒的生平来阐释这种理论,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明智的选择——正如苏力以“黄碟案”为契机阐释其所倡导的经济法学一样——因为为了使希特勒符合这种理论,必然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其弱者的一面——而这无疑是与二战来人们心中所形成的“希特勒”完全不符的。这首先便在意识形态上犯下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是无法为带有强烈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在心目中已经以希特勒作为反人道主义代表的人所容忍的。
似乎更让人无法容忍的人,这部电影居然让希特勒的属下担当了反犹主义的实际操作人,甚至是主要策划者的角色,而希特勒不过是被戈培尔、希姆莱这类人禁锢在油画玻璃后受人操纵的精神象征。这当然会被认为是在替希特勒洗脱罪名。
所以,理解这部电影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将其作为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看待,而仅仅将其理解为是导演为了阐释其所信仰的一种心理学而对故事背景作出的不当选择。
《拜见希特勒》观后感(十):喜剧外衣下的宿命
电影的开头,男主角躺满鲜血的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由衷微笑,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全片被导演搞得很喜剧化,一路笑着结束了,如同男主角般,到最后却不得不承认有股隐隐的痛楚,毕竟历史的真实是以残酷为前提的。对于希特勒,本片似乎更习惯于以一种同情的眼光来看待,从小的家庭暴力、虐待等等,也许“他真的只是一个缺少父爱的孩子”。我个人对此的看法是,导演之所以如此处理可能是要把问题归结到一个国家的体制上,而不是希特勒个人。就如教授所言,即使杀了他一个人又能怎么样,后面真正操纵全局的是一帮人。而在电影中的希特勒只是戈培尔等人在舞台前操纵的木偶,以此来实现对全国人心的掌控。
我不知道历史的真相是如何,曾经也有听说过法西斯内部企图叛变的传闻额,而希特勒在他的所谓统治核心内部是否真的如外界所传般那样光鲜,至今也许依旧是一个谜。但不论现实还是电影,也许导演试图要探讨的是个人崇拜的根源,以及在宣传手段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和交易。
当看到希特勒听着犹太安眠曲渐渐入睡的时候,我没有笑出来,也许他真的只是一个可怜的小孩。
遗憾于男主角的英年早逝,记得《窃听风暴》的最后一幕,相信对于自己的人生,他已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