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爱博士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奇爱博士读后感锦集

2022-03-14 16:00: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爱博士读后感锦集

  《奇爱博士》是一本由[英] 彼得·乔治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爱博士》读后感(一):纽约客:《奇爱博士》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真的

  原文:Eric Schlosser, January 17, 2014

  翻译:离鹿

  On the set of Dr.Strangelove.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吐槽完毕。。。

  书名叫奇爱博士,然而却是冷战军事题材,请问奇爱和博士都在那里。。。。。

  吐槽完毕。。。

  《奇爱博士》读后感(三):《奇爱博士》读后感

  

全篇读完,即无奇爱,也无博士,倒是感觉原本《红色警戒》这个名字更贴切一些。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美国空军基地指挥官,为了实现心中的世界和平,利用防御机制的漏洞,悍然发动对苏联的轰炸打击,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即使他的轰炸联队能够成功打击苏联的战略目标,苏联人也能引爆埋在地底的核弹,最终使地球灭亡,所以结果就是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联手共同消灭了那只轰炸联队,而我们的指挥官也怀揣着梦想饮弹自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努力,越糟糕。

这本书的观点和《三体——黑暗森林》类似,在恐惧下产生的猜疑链:我不知道你会不会攻击我,所以干脆我主动先攻击你好了……文明和文明之间有着猜疑,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有着猜疑,人和人之间更是充满猜疑,特别是相爱的两个人,或许唯有时间与死亡方能证明互相的爱吧吧,就像书里说的——或我如何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

所以马云的支付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少他解决了交易双方的猜疑,可是,爱情呢?怎么解决?

  《奇爱博士》读后感(四):随笔记录

  刚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四星半。

  《奇爱博士》,作者[英]彼得•乔治,他的小说正是反映那个时代对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对抗的忧虑产物。乔治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整个创作生涯都在写末日题材的作品,并于1966年自杀离世。1964年库布里克大神的同名电影就是由本书改编的,而本书的原名则是大名鼎鼎的《红色警戒》(red alert),相信当年风靡全球的同名游戏里漫天核武器的画面也受到了本书的启发。

  《奇爱博士》读后感(五):《红色警戒》而非《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读后感(六):爱上核子

  《奇爱博士》读后感(七):距离地球毁灭只有两小时

  与着重政治黑色幽默的电影相比,小说更注重营造美苏核战争可能性下的压抑,带有末世心理【1966年Peter George自杀离世】。小说中,作者借昆腾将军之口阐述了美苏核战争爆发可能性的两个前提,一是“准备就绪的军队常常会因为敌军的突袭而乱了阵脚”,因此昆腾将军计划对苏联的突袭,寄希望于闪击制服苏联。二是“士兵服从于指挥官”,无条件服从指挥官命令,副官霍华德“接到命令后,匆匆回到了办公室。所受的训练迫使他以传达命令为先,而不得揣测其背后的用意”;空军基地值班员马内利“很想询问指挥官,战争是不是已经到来,但止住了。和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其他人一样,所受的训练教给他一条道理:不必要的问题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阿拉巴马安琪尔号轰炸机上的“戈德史密斯的语气平静而镇定,全然没有了平时那股子轻佻逗弄的意味”,因此昆腾将军才可以在没有获得上级授权的情况下发动摧毁苏联的R计划。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例如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后,奥匈帝国及德意志帝国气势咄咄逼人,沙俄与法国等国也紧张备战,但他们希望借军事实力而迫使对方屈服,毕竟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这也是为何一战直至7月28日才正式爆发。可惜战争机器已然加速运转,人力再也无法拉下刹车阀。【对于一战爆发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梦游者》】

  :章节标题下三个地点的当地时间在部分章节出现错误,第一章的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 9:45,莫斯科时间 12:45,华盛顿时间 5:45”,但自第三章起,时间分别是“格林尼治时间 10:00,莫斯科时间 13:00,华盛顿时间 5:00”,第十一章的时间又是“格林尼治时间 10:00,莫斯科时间 14:00,华盛顿时间 6:00”,地区间的时差明显错误。查了下英文原著,第二章的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 9:55,莫斯科时间 12:55,华盛顿时间 4:55”,也明显出错了,看来应该统一更正。

  《奇爱博士》读后感(八):《红色警戒》读后简短笔记

  《红色警戒》最让我心情沉重的地方在于,所有几乎令人类走向灭亡的群体都真诚地相信自己是在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的总体福祉做出积极贡献,觉得自己占据着道德上的优势。私自发动进攻的美军中层军官觉得苏联人一向言而无信,不可能长期主动维持军事均势,所以只能通过提前打击消除他们对美国、乃至是全世界的威胁(他为机群设置的通讯密码是“为了世界和平”)。而那架机毁人亡的B-52上的军人,全部至死都以为自己去向苏联投弹是因为苏联首先对美国本土使用了核武器,所以自己要为家人同胞讨回公道。

  看似良好的意愿最终险些导致自己的反面。在冷战阴影的笼罩下,“战争即和平”的逻辑又被很多人接受了。按照这种逻辑,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牺牲一些生命是“值得”且“必须”的。绝对的道德标准被相对的道德标准所取代,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数据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逻辑也出现在了Alan Moore创作的著名图像小说《守望者》里,为了终止冷战,“法老王”也选择了大量杀伤平民,令美苏政府以为遇到了共同的敌人,停止对立。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是应该因为“法老王”的大屠杀行径而谴责他,还是因为他暂时实现了世界和平而颂扬他呢?“功”与“过”该如何计算,它们能否相互抵偿?

  是支持绝对的人道主义、反对因为任何理由而剥夺无辜者的生命,还是支持那位中层军官或者“法老王”的做法——以战争换和平?对此,我只能说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既不用时刻担心横死,也可以逃脱与此相关的道德拷问。

  《奇爱博士》读后感(九):严肃而理性的红色警戒

  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

  说来奇怪,《奇爱博士》里没有奇爱博士谁敢信?这书原名《红色警戒》(没错,那个著名游戏《红警》一定程度就是受本作影响),源自故事中昆腾将军派出b52后将基地布防为红色警戒,也是故事中(以善良而爱好和平的美国人民为主的)人类命运的紧迫情形的直白表述。

  插一句,作者是英国人。

  因为翻拍电影而改了书名的,还有谁啊?

  但是书里又没奇爱博士这么个人,而且原作又是一部上佳绝伦的小说,所以这样子改名卖书,固然可以促进销量,但我认为对自杀而亡的作者和这部严肃而优秀作品,实在是不够尊重。我倾向于称其原名。

  库布里克的几部作品我一直算不上十分喜欢,因为作品里包含了太多疯癫的气质,具体表现出来就是神经质地抽搐和尬笑。《奇爱博士》里也是这样,既有嘴角大幅外咧,不时抽动的奇爱博士,也有片尾挥着牛仔帽,在尖叫中坐着核弹冲向邪恶苏联土地的机组成员。固然很好地体现了冷战的疯狂与人类的紧绷神经,但也让作品失去了在这样一个严肃话题上的理性与自省。反而像一场自暴自弃的狂欢。

  而彼得乔治原作则完全不是这样。

  小说讲述的是冷战时期美军新装备的战略轰炸机b52成为苏联人无法抵挡的武器,数支装配核弹的轰炸联队长期徘徊在苏联边境,作为受到攻击后的反击手段,一名将军对局势十分担忧,利用作战体系的漏洞擅自派出一支联队对苏联进行攻击,并自认可以一举击败苏联。他所不知道的是苏联虽然在核战实力上处于劣势,但在某地埋有大量核炸药,一旦遭受攻击,随即引爆炸药毁灭整个世界,和邪恶的帝国主义同归于尽。

  在此基础上,美军方开始着手召回攻击编队,并与苏联斡旋沟通。最后成功召回编队,除了一架因通讯装置损坏而依然发动攻击。

  苏联领袖威胁要攻击并炸毁一座同等规模城市作为报复。

  幸好飞机穿越火线过程中伤损严重,炸弹释放后主爆炸物并未引爆,使得危机成功度过。

  故事分了三个场景,阿拉巴马安其尔(天使)号b52轰炸机、某军事基地、五角大楼。

  三个场景中的是三组人物,第一组是轰炸机机组成员,第二组是“崩溃边缘的”昆腾将军和霍华德少校,第三组是军部高层及总统及苏联元帅及大使。

  第一组人物是典型的精英官兵,性格各异但业务能力出众,热爱祖国,忠于使命,并且信念坚定,执行力极强。军旅出身的作者对这组人物怀有极深的热爱、同情和敬意。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进攻命令,一方面担忧自己的亲人与危险,一方面又坚决执行命令,穿越重重炮火与战斗机的攻击,最终,在目标地点将弹头释放后,机组全员捐躯。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之口,反复表达了对“这些优秀的年轻人白白送命”的叹息。

  第二组是昆腾将军与霍华德中校。霍华德作为事件的发起者,并不像我们简单中想象的是一个“疯子”“狂人”,相反作者在这个人物中赋予了大量的细腻、谨慎与包容、耐心。他做出这一决定并非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沉思考与谨慎计划,所以计划才得以实施得如此顺利,如非他开口要求停火,陆军精英部队甚至无法及时成功占领这座基地。而如果不是霍华德聪慧细心在将军的随手涂抹中猜出了通讯密码(oep——on earth peace 世界和平),攻击编队则不可能被召回。同时,他的动机也并非一般鹰派那样的对敌对阵营的固有仇恨,(想起古巴危机时美军参谋总长敲着桌子冲肯尼迪喊:苏联人在挖咱墙角,咱得让他们付出代价!!)而是作为军事老手进行谨慎权衡与计算后,为了结束冷战中全世界笼罩在战争与死亡阴影下,人力物力大量浪费于军备的形势,而发动的缜密计划。他心疼牺牲的官兵,为在作战计划中必然会牺牲的官兵而感到心痛;他对发现并反对自己计划的霍华德保持教导,甚至对他细致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与五角大楼沟通时沉稳而简洁克制。整篇中除了说他因压力过大而头痛,五角大楼高层们评价为“濒临”崩溃以外,没有任何表述说他精神状况欠佳。

  第三组是军方高层与美苏两国元首。将军们没有一个是好战分子,总有由于不知情而在计算后支持继续出动轰炸编队完成攻击计划,但总统下令着手阻止进攻后也都立即开展各自工作。苏联大使和总统互相给予了很多礼貌与体谅。而陆军和空军将领也因为彼此维护而化解了之前的嫌隙。

  整篇小说的人物彼此之间充满了怜爱与悲悯,所有人物都显得理智而体面。甚至小说的结尾也在戏剧化的炸弹未成功引爆后也未收手,而是细致描写了美国元首与苏联元首博弈,在苏联大使帮助下打消了对方报复的念头,随后抱着避免类似情形再出现的想法,而着手与苏联进行削减军备、保持克制的和平磋商。

  这不是一部迫害妄想症患者或肾上腺素分泌异常的人而引发的乱局。

  而是活生生的,对世界和周围人充满怜爱的人对世界局势的理性思考与忧虑,并以各自的努力试图解决这种局势的故事。

  作者担心和痛苦的并不是个别狂人,而是整个世界两大阵营的隔阂与误解,是在此基础上理性、精英的人所创造出的(难以掌控的)巨大毁灭之力,以及在这种敌对阴影笼罩下没有安全感的普通人,和白白牺牲掉的年轻生命。

  说彼得乔治对人性绝望嘛?库布里克也许是的,但彼得乔治创作的人物,是有体温的人,叙述的故事,是一个理智而努力向好的故事,虽然严肃而忧郁,但仍在努力,仍怀有希望。红色警戒,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伤痛,而那些有温度的人,则是人类关闭红色警戒,携手一起前进的力量。

  《奇爱博士》读后感(十):对不起啊,我怎么也笑不出来呐

  如果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建立在库布里克电影《奇爱博士》上的话,那对不起,这不是本黑色幽默的书。

  同样,彼得·乔治也不是个幽默的人。幽默的是库布里克,平添了一些揶揄苏联腐朽没落的美酒和美女,还有机长骑弹飞行时,如同牛仔般的“嘿哈!”,电影里的人多少都有点问题,疯癫或是神经兮兮。这种改编,让故事更具娱乐性,只是彼得·乔治就不高兴了,这毕竟是改编他的作品,而他又是编剧之一,他觉得库布里克忒不严肃,这件事本来就不好笑,而且极有可能真实发生。谁知一语成谶,它还真就发生了!

  淡扯得太久,就收不回腿了。我们返回来还是聊聊这本书吧。

  全书的主旨便是反战。投身虚妄,假定核战发生为既定事实,才能看破虚妄,珍惜眼前和平。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读过这本书后,一定会使你对选美小姐对“最大愿望”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世界和平”的意义有新的认识。我十分想把这书推荐给三胖也看看,不过怕他追问“末日机器”哪有卖的,想想还是算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