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是一本由沈志华 主编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大林真的那么二B么
●看第一章的时候简直崩溃,这特么把布尔什维克洗得跟白莲花一样是什么鬼。到后面才发现这本书就是个论文集,每篇文章涉及的部分很详细,但是没有主线的脉络。建议挑自己感兴趣的来读。
●还算不错。但一边在批评苏共某些意识形态上的错误的同时,作为共产主义国家的学者又在犯着,不免滑稽。对某些历史问题关注不够,某些又关注过多。当然也不够学术,不过作为我国的社科研究,也可以理解
●还是以普及型为主
●看了两年…上册在漫长的公共课上看完了,中册是在高铁上高效地看完的,下册…不见了……
●沈志华主编,作者来自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从研究生直到年近八旬的老学者,水平参差不一,看了不到一本就放弃了,许多人缺乏基本的学术能力,只是随便摘抄材料,胡发感慨,可惜了所谓的大量解密档案。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935年到莫斯科访问,惊讶地发现连“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也置身于深深的特权腐败之中,在金碧辉煌的别墅里,为高尔基服务者多达四五十人。钓雪按:本书朝鲜战争部分比较、相对、更为好看。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读后感(一):除了贵没啥缺点
还能要什么呢?这些都是沈志华教授一干人等,花了好几百万到莫斯科费尽心血弄来的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成果,研究苏联不为了给中国提供什么经验,更没什么教训,一个法西斯王朝早晚要解体,可惜苏联解体还是太慢。害死太多人,间接害死超过5亿人。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读后感(二):臃肿背后的拖沓
先说此书的优点吧:
再说说缺点吧:
2.关键事件讲的并不详细透彻,并且好多专题篇幅不小,事情没讲明白。
总得来说,此书还是值得翻阅,对苏联74年历史大致有个了解,然后再针对重点专题在细读。比如格琅施塔德、卡廷事件等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读后感(三):读《文学的“解冻”》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有“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而十月革命后,俄国文学面临着选择,而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后,党的领导对文学的控制更加严厉,政治干涉越来越具体,对文学作品的审查也越来越严格。
斯大林去世后,尤其是赫鲁晓夫在二十大队斯大林及其功过的评价,对文学“解冻”是一次大的推动,但赫鲁晓夫害怕文学的“解冻”成为不可控的“泛滥洪水”而对文学加以束缚。
但是苏联分别在58、65、70、87年先后四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读后感(四):读《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勃列日涅夫主义就是在冷战背景下华约与北约对峙的情况下,加强华约组织的团结,主要内容包括:1、各国共产党的最高国际主义义务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2、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大家庭在国际上的分工与协作。3、国际主义成为检验各国共产党是否忠诚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可靠尺度。
1964年10月捷共发布《原则草案》向政企分离,党政各司其职进行改革,史称“布拉格之春”。不料,1967年经济进一步恶化,但深受群众欢迎。
1968年8月20日苏联、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没有罗马尼亚)对捷军事入侵,可苏联接管的“革命政府”失败,人民走上街头反对,苏联通过谈判加紧了对捷领导层的改造,窒息了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读后感(五):读《东正教会与苏维埃政权关系》
十月革命前,东正教占俄国各宗教的主导地位,拥有资产,十月革命后,俄国要求没收教会资产,从此教会与政府形成对立。随后教会出现分化,改革派拥护布尔什维克党,但是好景不长,因不得人心,后影响力骤然变小。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东正教被定为“阶级敌人”许多神职人员遭到迫害。
在二战期间,教会站在反法西斯立场,在敌后和后方做了大量工作,政府对教会态度有所好转。
冷战时期,国际基督教大会,东正教会失败,政府对教会的态度由支持转为限制。
除了“解冻”时期,东正教一直受到政府的镇压,在意识形态领域,共产主义思想压倒宗教思想。
1988年苏联宗教界隆重举行罗斯受洗一千年庆典。
东正教分为:官方东正教、地下东正教和境外东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