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将爱放逐》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将爱放逐》经典影评集

2021-04-22 23:4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将爱放逐》经典影评集

  《将爱放逐》是一部由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亚历山大·巴鲁耶夫 / 玛利亚·邦妮薇 / 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爱放逐》影评(一):俄罗斯电影的重新辉煌

  早期的俄罗斯电影是我们童年回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后来就很少见到苏联电影的踪迹。这部电影记载着俄罗斯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重新辉煌。

  很牛的叙事手法,很美的俄罗斯风光和画面,很喜欢女主角的表演,虽然获得大奖的是男主角。

  《将爱放逐》影评(二):压抑再压抑,直到窒息……

  男人总把爱情和婚姻看得那么简单、单纯、黑白分明,但爱情和婚姻就和女人一样难以琢磨和控制及有着无限大的灰色地带;女人为爱编织谎言却作茧自缚,留给男人的伤痛远比死亡剧烈。配乐,摄影,对白,风声雨声泣声,随着剧情发展——压抑再压抑,直到窒息……

  《将爱放逐》影评(三):《将爱放逐》

  一辆车卷尘而过,灰尘笼罩着一家四口……

  贫瘠的地、斑驳的屋、干涸的井、枯萎的花……

  安德烈·萨金塞夫用诗化的镜头和人与人之间漠然的关系处理创造出的不融合,令人窒息;而最后带来的痛苦先是感觉来得太快,却没想到如此之深!

  2008-08-18

  《将爱放逐》影评(四):将爱放逐

  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将爱放逐》影评(五):将爱放逐

  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将爱放逐》影评(六):短评居然限制字数1

  大雨阴霾下的工厂,火车,钢铁建筑,重工业的冷酷。连田园生活都带着俄罗斯式的悲怆。一切平静如水,只能说女人可悲在没有感情便不可活。我们可以换地方,可以继续:“好了Vera,去准备早餐,我们继续。你继续当他们的母亲,而我继续当他们的父亲。”记得她自杀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站在山坡前,撩着金色头发微笑,一如男人在片尾的麦场微笑地对着夕阳,表象的生活依旧平静。

  ,镜头和画面太美了,当代俄国的塔可夫斯基。

  《将爱放逐》影评(七):将爱放逐

  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叙事唱片,故事讲述的是拥有2个孩子的夫妻,感情破碎到崩溃边缘,女主意外怀孕后产生绝望心理,孩子挽回不了失败的婚姻,谎称不是男主孩子后乘流产时服药自杀,而其兄弟的婚姻状况也得到同样失败的折射。通篇的导演风格延续了其第一部作品,压抑而悲伤,但叙事弱很多,虽然用了倒装的手法,但依然无法使故事及人物情感丰富起来,在大量甚至几乎是滥用的空镜头、蒙太奇的手法下,人物的情感表现没有得到充分的诠释,过于依赖镜头给观众的压抑感来脑补显得心虚而缺乏诚意。

  《将爱放逐》影评(八):导演太会表达死亡了

  较之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回归》,此片从风格到节奏上更符合导演作为“21世纪塔可夫斯基”的称谓。比如夫妇两人在迷雾中的关系,为反映这种坚冰般关系时而贴近又时而远离的镜头,凝滞的却乍看不出意义何谓的过度环境细节(从树梢到泥潭的冗长摇镜),以及那些广阔的工业城市和迷人乡间的定格。

  但或许这早就不是值得好好思索人的问题的时代,因此《将爱放逐》的冲击力远不如《回归》。

  当然,萨金塞夫还是成功继承了一些自己的独门绝招。特别是不动声色地表现死亡突如其来,以及随后的故事情绪大转移。《回归》中的父子关系转变在父亲突然从俄芬边境的塔楼掉下的瞬间;《将爱放逐》男主角(同样是《回归》父亲的扮演者)个人心灵的转换出现在妻子暴毙于摩尔多瓦的乡间。

  《将爱放逐》影评(九):影评

  《Andrey Zvyagintsev 电影<流放>短影评》

  巾城/文

  电影又译《将爱放逐》。

  影片暗示一种俄罗斯式的男性主义在女性的渴望崛起后所不可避免遭受的碰撞。它暗示这种男性主义将除了其主体(男性)外的一切——包括妻子与儿女——视为客观存在之物,而忽略其本有的生命力与同作为人的情感与尊严。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看待问题之角度的不同,使得原先弥补性的尝试和沟通沦为更深的误解,最终形成一系列悲剧。片子的反思更多针对文化与精神的传统而非特定个体或群体,因此相较一些肤浅的女性主义电影,显得更为厚重。

  电影拥有迷人的长镜头(尽管有时人工布景的痕迹较为明显)和恰到好处的镜头暗示(罗伯特为薇拉拦车时的大幅海报、影片结尾处的农作妇女等),虽可能缺少节奏的变化,但值得观影者细细品味。

  《将爱放逐》影评(十):推荐《为爱放逐》

  这是萨金塞夫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而他的处女作,就是五年前捧起威尼斯金狮奖的《回归》。单此一点是不是已经足以构成了很强大的推荐理由?

  而实际上《将爱放逐》这部片子在某些层面上甚至已经超越了《回归》,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片子和塔可夫斯基、米哈尔科夫等大师的作品已经等量齐观,共同构筑成对俄罗斯这片厚重浑凝的土地最沉挚的礼赞。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真正伟大的电影,从来都是对人,和人周遭的环境和状态的一种描述和升华。

  我不用这么严肃的词语已经很久,但非此无法形容我两个月前观影本片的感受。从悬疑到家庭伦理,最后上升到宗教哲学层面的思考。很难说自己完全参透了人物行为的动机,但这就是俄罗斯人,永远是那么的深沉、忧郁、难以捉摸。片末的一场暴雨犹如神来之笔,洗涤着剧中人的罪洐,荡涤着观者的灵魂空间。

  萨金塞夫的拍摄很沉得住气,因此观众也必须能沉得住气,才能在广袤的广角镜和长镜头中间不至于迷失电影的本质。两个月前在香港大会堂的观影经历一直难忘,前几天看到bt上有种子,文艺片爱好者万勿错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