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注意力》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注意力》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3 00:2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注意力》的读后感大全

  《注意力》是一本由让-菲利普·拉夏 (Jean-Philippe Lachaux)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意力》读后感(一):不推荐

  我当前的主题阅读是“学习方法”,其中包括认知科学方面,所以读本书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人学习工作的效率,控制自我注意力。从这个目标出发,阅读本书纯属浪费时间。如果你是以研究认知行为与心理为目标,可能(仅仅是可能)会不赞同我对本书的评价。

  本书的95%的内容都在用繁复的语言讲述历史上心理学家对注意力的实验与探索过程,不断的假设,验证,推论,实验,然后得出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一直到第12章(本书一共13章)终于对个人改善注意力提出建议:

  1. 设定目标

  2. 排除干扰

  3. 分解任务,加以练习

  4. 重新合并成整体,培养下意识的行动

  5. 设定完成时间

  6. 观察自己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简化之后的:

  设定目标->设定时间->专注实践

  这12个字不就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么?

  《注意力》读后感(二):笔记

  管理注意在于如何规划注意的能力

  内容:

  事情强度:行动前评估任务难度和需付出多少注意

  放在正确目标:

  整体水平

  好处:

  更高效

  可腾出精力做别的

  免受周围复杂性的困扰,

  特点:

  随着熟练有

  局部水平:

  好处:

  严谨正确

  正确的时机

  什么时候注意

  有时间限定

  注意多长

  两件事不要求一直注意和同时注意可以来回关注。只留下这个目标,放下别的目标,不会带来危险。。通过环境设定时间,时间要短以说服放下其他目标

  原则:

  轻微的控制,在过于控制导致的瘫痪和任由环境主宰中间,吸引会把注意力弄到局部水平上。

  对注意力失控前的迹象敏感并提早做出反应,以记起关注注意

  在任务和工作记忆来回切换,以确认自己精力集中

  学习控制注意,是学避开吸引,并处于超聚焦和分心的状态

  好处:

  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执行系统不控制自动化过程,成功的话就可以把这技能用到别的方面

  注意:

  学习集中注意力要让注意固定在无聊的事情上

  做不到总是专注的

  要坚持训练

  《注意力》读后感(三):注意=自控

  几年前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去找一位老僧开导人生意义。结果老僧说,如果在家洗碗的时候不能体悟意义,则无处寻之。 我向来觉得僧人说话喜欢故作高深,本来已不作深究。不曾料到在一本讲注意力的科普书中被作者带了一波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执行系统的活动仅限于稍稍监视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心理及情绪背景。这是一种注意当下的状态,一种意识清醒的察觉,也就是正念。"在无聊的碗、手、水之间,是迷离的眼神,还是对当下的察觉?

  在经历了半年多焦虑、注意力涣散的困扰后,深知自我掌控如同空气,当你失去才懂得它的意义。但这意义,不是绝对控制一言一行,一念一想。本书的作者在最后,用"无为"来总结最理想的状态。无独有偶,在《自控力》中也有这样一句:最好的自控是没有自控。在我看来,自控能力是表象,注意力管理是框架,两者实质互为表里。

  "无"是表象,"为"是接纳。接纳不可控的前向反馈,将反抗的精力用于观察,提高对陷阱的侦查能力,及早挣脱,才有助于后向反馈保持对注意力的主导权。

  但并不是说单靠"无为"的冥想就能驯服注意力,干扰是无时不在的。将目标细化至具体步骤,把时间气泡化,不仅有生理学上的优势(行为图像敏感性),而且在短暂分心后能快速回归,减少损失。

  这"为"与"不为"耗费了这整本书的周折。但我想是值得的。

  那位老僧想说的,大概不是碗的意义,也不是洗碗的意义,而是在洗碗的那几分钟里,在人生的任意时刻,是否有真切地体察着当下?

  《注意力》读后感(四):全书笔记

  每件事都可用来改善注意力,同时不会干扰到这件事

  管理注意在于如何规划注意的能力

  内容:

  1.事情强度:行动前评估任务难度和需付出多少注意,以及剩下的用元观察

  注意:

  在任务和工作记忆来回切换,以确认自己精力集中

  对注意力失控前的迹象敏感并提早做出反应,以记起关注注意

  2.放在正确目标:

  整体水平

  好处:

  更高效

  可腾出精力做别的

  免受周围复杂性的困扰,

  特点:

  随着熟练有

  局部水平:

  好处:

  严谨正确

  注意:轻微的控制,在过于控制导致的瘫痪和任由环境主宰中间,吸引会把注意力弄到局部水平上。

  3.正确的时机

  什么时候注意

  有时间限定

  注意多长

  两件事不要求一直注意和同时注意可以来回关注。只留下这个目标,放下别的目标,不会带来危险。。通过环境设定时间,时间要短以说服放下其他目标

  原则:

  学习控制注意,是学避开吸引,并处于超聚焦和分心的状态

  好处:

  精力放在一件事上

  执行系统不控制自动化过程,成功的话就可以把这技能用到别的方面

  注意:

  学习集中注意力要让注意固定在无聊的事情上

  做不到总是专注的

  要坚持训练

  更多内容(专攻赚钱方法和学习方法)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yigerendeyuzhou

  《注意力》读后感(五):和注意力共处

  “注意”二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被老师提醒要注意听讲,不要开小差。如果盯着黑板,脑子里还想着昨天晚上的电视剧情节,这个学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听讲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被注意力左右,这本《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就是专门介绍注意力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在前言里说,想要写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来介绍注意力研究的进展。然而书里还是有很多心理学实验介绍,于是我就快速略过了。

专注:选择性注意

  人的大脑虽然有无数的神经元,却不能同时处理很多信息,同一时间人对某些信息的感知更强,也能更好的做出反应。比如,你读这篇文章时,可能坐在沙发上,旁边有人走过的声音,天气有点闷热,但如果你还在看文字,那么这些文字才是吸引你大脑的主要信息。大脑优先选择处理一部分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恰恰是你需要产出结果的,就像上课听讲一样,那么这种选择性的注意就更有效率,也就是专注。

  注意力会自发的过滤一部分内容,有个著名的实验,由Daniel Simons设计:让观众观看一个视频,视频是两组人传球,分别身穿白色上衣和黑色上衣,要求观众回答白色上衣的一组人传球的次数。如果没有听说过这个实验,你会回答传球次数,然而,不会注意到视频中两组人中间会出现一只大猩猩。这个选择性注意的例子设计的很精妙,于是我到youtube上找来看了一遍,结果是我一下子就发现大猩猩了!很高兴不是吗?然而作者在新的视频里加入又一个元素:场地的背景颜色发生了变化,而我在没有预知的情况下,没有注意到。

如何集中注意力

  目前并没有锻炼肌肉那样,可以提升注意力的锻炼方法。冥想可以察觉到注意力的集中和游离,是一种注意力的练习,很多禅师都认为生活的时时刻刻、各种活动都可以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

  不过,无时无刻的专注显然也有问题,比如我们刷盘子、擦地这些行为,重复过千百次,人自然的降低了专注程度,同时也能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人的大脑更倾向短时间带来刺激的信息,因此在短期任务上注意力更好。

多任务

  多任务(multi-tasking)如果能提升效率,就必须避免任务过多影响注意力。人在处理某些行动时,有一段时间可以停止注意也不会影响表现,这段时间就是“注意平均自由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插入其他事情,但时间不能超过。相对而言,一时一事更有效。

  任务管理方面,可以看一些GTD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比如分解任务、番茄工作法等等。

正念和心流

  一旦注意观察自己的注意力,你就会感觉到即不过于涣散、又不太聚焦的状态,会让你更舒适。这种对当下的察觉,就是正念。而如果把任务分解,在某个时间段保持注意力水平,会出现“心流”,也就是大脑舒适、内心满足的状态。

结语

  就像作者说的,注意力就像小狗,要是想让这只狗招之即来,安静的蹲在脚下,一会又能按照主人的指示跑出去,很难。更好的方式是,理解注意力这件事,与之相处,而不是驯服它。

  20170809

  《注意力》读后感(六):人的自动化与自我意志

  扫了眼书评,发现大多数都是对本书具体内容的笔记与评价。大家更多地是想关注本书的结论来指导对注意的使用,得到的结论大多都是对书中内容的摘抄。我看过有关这方面的其他书籍,发现对照之下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这本书对注意控制的结论。

  这本书在体裁的把握上,我觉得并不好——本书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篇幅是在论述神经科学对注意的研究成果,但是作者却采取了类似畅销书或者说是文学类书籍的写法,在标题上用了太多的比喻以及开放式标题,让人难以清楚知道标题下具体的内容。一本有关认知神经科学的科普书籍,作者用太过文学的写法或许是想提起读者的兴趣,但是里面的很多实验对不感兴趣的人来说确实无聊。相比较起来,我更推荐Robert L Solso写的《认知心理学》里面关于注意的篇章。

  不过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以下是我的见解

自动化的人体与思想

  膝跳反射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现象,用小锤轻轻敲打膝盖便会使人跳起来。在生理上,这种不受自我意识所控制的条件反射现象有很多,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让我们意识到肉体虽然很灵活方便,但大体上还是跟汽车一样是个载具。我们控制汽车时,发动汽车,加速或刹车,控制方向,打开窗户,打开空调,对于熟练的老司机来说,汽车就像自己的第二肢体。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清楚,对汽车的控制是有限度的,我们不大可能操作汽车头部去亲车屁股。我们清楚我们可行的基本操作有哪些,任何控制都需要建立在这些基本操作上。我们的肉体便可视作一种高端化的仪器,在这其中,又许多预先设定好了的条件反射,有饿了便想吃,困了便想睡的维护自身生理需求的基础反应;有碰到危险事物,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的应急反应。这些反应往往都是不可控的,我们开始明白,身体是个有着自动化的系统,我们对其能做出的控制有限。

  但是,当操作的对象轮到自身思想时,我们往往就分不清了。我们时常认为,我们的思想都是自我决定的。我们选择注意的对象,选择思考的对象,脑海里面的想法便是自我的反应,自我意志主宰着我们的意识。然而事实可能没有这么乐观,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意识也是一个不受控的自动化系统。想一想生活中念头翻腾不息不受控的情景,当看到美食时,我们便不自觉地起了吃的念头;失恋时,感到痛苦万分,脑海里面不断想着过去甜美的回忆。

  人是一个各个部位都有着自身自动化运行规则的存在。自我对自身的控制是有限度的。

注意力与自我控制

  本书的作者在第一章试图回答注意是什么,在第二章解释了大脑的构造以及跟注意的关系。之后的三到七章便是讨论注意力的自动化运作。我们走在大街上,我们的注意力会不断地被各种先天定义的注意模式给拉扯,我们注意新鲜的事物,注意有价值的事物,注意异性等等,种种自动化运行的部门争夺着注意。如果放任不管,我们会发现注意就像个被拉扯的布偶,到处乱晃。

  所幸,进化赋予了我们了我们控制注意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作者称呼为执行系统,它的生理基础在大脑的额叶,通过额叶,我们提高了特定部位神经元的活跃度和敏感度,使注意不再被自动化的运行所拉扯。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人对自我意识的控制是有限度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控制并没有效果,例如有些司机在不小心超速以后紧张起来,尖叫拍车挣扎之类的都没有意义,有效的是踩刹车。 我们看到意识在运行过程中的自动运行,如不自觉地注意,不自觉地想起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情绪。佛教修行者在这方面的有着深刻的见解,他们指出了身体与心理的种种反应都只是面对外界自动产生的反应,并非自我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缘起性空。

  解决这种被自动化主导的方法首先在于后退一步,细致观察当下生理心理的种种反应,书中称呼这种策略为正念,也被称为开放监控。

  开放监控的意义在于让大脑的各个部位做好自身的分内的事。策略部分制定策略,设定行动的范围,而不过多得干扰行动部分。

  《注意力》读后感(七):你今天走了几次神?—掌控自己从驯服注意力开始

  切列巴霍夫在《和青年谈读书》中说,天才——首先是不知疲劳的、目标明确的劳动,在一定事物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想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的时候,总会被大人吼一句,你集中点注意力!不小心打破了杯子,我们会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当时没注意。 注意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日常表现——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往常一天的工作半天左右就能做完,但同时它又是个稀罕东西,广告、新闻都在想尽办法追逐着一个人的注意,哪怕只能得到它片刻的垂青。 很多人想获得对自己注意力的控制权,却对分心、走神无计可施、懊恼不已。 每一天我们都在和注意一起生活,似乎大脑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多个目标因为争夺注意力而引发的紧张气氛。我们想要驯服注意这条小狗,但我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总被我们挂在嘴边上的“注意”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集中注意行动普遍会产生符合期待的结果?我们应该怎样集中注意力到重要的事情上呢? 这些问题都会在让-菲利普·拉夏写的《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一书中得到解答。 让-菲利普•拉夏(Jean-Philippe Lachaux)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神经认知科学研究员,“大脑认知动力”研究小组带头人,从20多年前开始就不断寻找一本还原注意真实面目的书,后来这本书被他自己写就。 他在《注意力》中将有趣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对待注意这只小狗,要了解它的生物规律、进而学习怎样照料、驯服它,让它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注意力》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注意,注意在什么情况下被捕获; 2、 注意被短暂捕获后为什么会入迷和以及思想为什么会漫游; 3、 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引导注意,让注意更多地关注更重要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你会惊叹于大脑结构的精秒,市场上那些教人管理注意力、管理情绪繁杂多样的方法论也在这里找到了科学依据。 管理注意首先就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注意的主人。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就是注意了什么。 一、控制不是限制,有时候,控制需要通过理解和放手来实现。 禅宗大师铃木俊隆说:“如果你想控制一只羊或一头牛,你就要给它足够的空间。 好的注意模式在于达到精妙的平衡,不过分控制,也不无为而治。就像手里拿着一把扫帚,要使它在垂直方向上保持平衡。这时候我们不需要使用蛮力,只需要专心、轻度而持续地监视扫帚是不是垂直就可以。想到去年自己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赛前过分关注表现结果,结果说到一半忘了词,磕磕绊绊结尾。想来只要将注意轻轻附在表达自己思想的逻辑和文字上,到时候在台上便不会那么紧张。 二、你有训练注意的能力,所以别逃避说自己无能为力。 走神、分心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慢慢学会关注自己的注意,引导它到眼前重要的事情上来,不让它迷失在纷乱的思想里。冥想便是很好的关注注意的方法。在冥想时,我们通过关注最规律无聊的呼吸来尽可能频繁地监视自己的注意,再自然地扩展到生活的时时刻刻,如开车、工作、看比赛或看电视。正如18世纪的日本禅宗大师白隐慧鹤说:“在欲念和动荡的世界中冥思得到的精神力量就像火中盛开的莲花,不可摧毁。 所以就别再推脱“我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不高”了,从冥想开始,去触碰注意。 “就像水鸟的翅膀在入水时也不会湿,一个人的头脑应该保持真正的冥想(心印),不会被打断,既不应该依附也不应该舍弃任何感觉物体。” 3、管理之前,要先了解。 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总是喊着要改变自己却没头没脑地寻找方法论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结果方法一箩筐,跟别人说也头头是道,自己真正实践的却是寥寥。 相比较而言,在改变自己之前,认识、了解自己,关注自己,再慢慢从认知层次改变自己才是更稳固的自我更新途径。当你知道注意如何被捕获以及注意受到奖赏回路响应后便会入迷的特点,就会学习避开吸引的陷阱,让注意在需要时做出反应,并始终处于超聚焦和注意涣散之间的平衡状态。重要的是,你知道这样做是有用的,并且是自发去做。而不是照着方法论小册子生搬硬套。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也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注意就在人大脑亿万神经元间衍生,关注它、引导它、驯服它,静观思想的演化,注意的波动,你就是自己那一方精神世界的统治者。

  《注意力》读后感(八):注意力笔记

  意志力主要体现在为控制注意而付出的努力上。 书里讲了注意是什么以及它是怎样运转的开始。 目的:防止你在错误的方向上白费力气。 通过理解和放手来实现控制。书中讲了生物性规律。 what 注意是什么 注意的关键因素:定焦、集中和意识。 how 大脑的应对措施:一种好的,两种坏的。

大脑的应对措施

  如何分配注意力

如何分配注意力

  做事时,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目标上,留一部分到大局上,不忘记其他事。 冥想能在注意力被吸引之前辨认,因此能及时拉回注意力。

  做事顺序

做事顺序

  做事前,先评估任务难度,要付出多少注意力。而不是直接做,把注意力用完了,或者低估任务难度。

行家里手的秘密注意力切换

  在写报告时等电话,注意力是有切换成本的。一个会干扰另一个,或者二者相互干扰。有的人会犹豫。

  有几种方案: 1.从是否知道什么时间打来的角度看 (1)知道打来的时间 提前准备 A报告写到哪里,要做什么 (2)不知道打来的时间 ×边等边工作 √分解为简单、短暂的小任务 2.从工作性质的角度看 (1)分解任务 任务如何组织、完成计划写下来 (2)围绕同主题的工作

同主题工作

  3.选择一个,放弃另一个 (1)专注A,直到电话响。 (2)边喝茶边等电话。

为什么有的人能同时做两件事?

  当我们熟练后,很多小事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件事。 为什么有的人能同时做两件事?要么是因为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要么是因为其中一件事是自动化完成的,不需要注意力参与。

  大脑优先处理简单的小任务,因此要做决策时要要慢下来。

  总结:

  1.要从宏观的层面看,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注意本身,不忘记其他事。 2.先评估难度、付出多少注意力,再行动。 3.多任务解决方案:从是否知道B任务的时间、任务性质、选择一个任务三个角度来决定。 4.大脑优先处理简单的小任务,因此需要决策时要慢下来。

  《注意力》读后感(九):注意力:探照灯照向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01

  都在说注意力是最重要的,比时间更有限,比金钱更宝贵。

  那,注意力到底是什么?信息大爆炸又是怎么回事?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意识说起。

  虽然说到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但我们依然没有清晰地说明意识是怎么回事。

  这是人们一直想求解的难题。

  几乎每个月都有一篇文章宣称,意识最终得到了解释,而这,往往也伴随着神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们的冷嘲热讽,他们会给科学划出边界。

  而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对之没有善评,他们觉得这个主题太过于主观或者混乱不清,无法研究。

  我们来看看思想家们怎么说。

  物质与物质的差异只是在于形式、体积、密度、位移和位移的方向,但无论这些怎样变化或组合,又怎能得到意识呢?是圆的还是方的、是固体还是液体、是大的还是小的,移动得快还是慢,是一个方向还是另一个,这些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都完全不同于思考的性质。

  ——萨缪尔·约翰逊

  意识状态是出自激活神经组织的结果,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就像阿拉丁一摩擦他的灯,神灵就会出现一样不可思议。

  ——汤姆斯·赫胥黎

  ……

  意识这个主题,包括人们写的关于意识的东西几乎和意识本身一样令人费解。

  对于意识概念最好的评述,还是让我们援引伍迪·艾伦的说法:

  心理学概论:人类行为理论……心智与身体之间可以分割吗?如果可以,拥有哪个更好?本课程将重点探讨对于意识而不是无意识的一项研究,其中对于如何保持有意识具有许多有帮助的提示。

  最难解释的一种概念,却被给了另一个概念上的理论,我们不想纠结于概念,但谈到意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分解目前人类对其已知的含义着手。

  意识包括三种专门的含义:自我认识、信息获取、感知力。

  其中自我认识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而感知力,即主观体验、可感觉的知晓、原始感受、第一人称现在式,是使意识真正像一个奇迹的含义。

  与今天主题有关的,正是意识中的第二种专门含义:信息获取。

  注意力,则是信息获取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02

  有一天,我们将会很好地理解脑中的哪些东西负责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

  对自身,人们多少都有了解,甚至会认为有深入的了解。

  显而易见地,来自感觉和记忆的信息只在清醒的时候起作用,而不是被麻醉或者昏迷时的行为。

  我们知道了潜意识是一种不被意识到的状态,也知道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决策都由潜意识做出。

  因此,信息获取需要有一个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将空间上分散的数据聚集在一起。

  认知神经科学家们认为,神经元触发的同时性或许是由皮质到丘脑这个大脑中心站之间的环所导致的。

  他们还通过实验发现,自发的、计划的行为需要额叶的活动。

  所以,“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也许可以根据大脑不同部分到额叶之间运行纤维束的解剖结构而得到确定。

  我们来进行一个小试验,回想一下自己的识别、记忆和输出系统。

  我们会感觉到,大脑有一个公共的短期记忆内存,就像一个工作空间或者公告板,我们的意识可以“看到”它。

  另一个更大的信息储存地是一个长期记忆内存,我们无法直接读到,除非一些信息片段被复制到短期记忆内存中,也就是一种提取。

  这个模型里,短期记忆内存的作用就是意识,我们感知到一段信息,心智的其他部分就能据此采取行动。

  一般性原则是:任何信息处理器都必须只得到有限量的信息,因为信息也有成本。

  信息的第一个成本是空间,即容纳信息的硬件:大脑。

  当然,大脑和计算机的区别是,它有着海量的平行硬件,可以预先储存所有的可能情况,思维也可以被简化成各种模式识别。

  但信息的空间成本依然存在,信息处理器需要的不是储存一个天文数字的输入输出的答案。

  我们的策略更像是,用一种规则或算法,一次处理一个小组信息,只在需要的时候计算出答案。

  信息的第二个成本是时间,用几百年解决一个问题实际上等于根本没有解决问题。

  信息的第三个成本是资源,思考也是昂贵的,脑组织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血液并耗费更多的葡萄糖。

  以上三种成本,决定了注意力的重要性。

  任何由物质组成的、实时工作的,并受限于热动力学定律的智能行为者,都必须限制对信息的获取,只许获取与当下问题有关的信息……

  额,喂,说人话!

  好吧,也就是说,人必须要有意识地节约注意力。

03

  在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具备的四个明显特征中,最有启发意义的也是这一点:注意力聚光灯现象。

  所谓注意力聚光灯现象,即在感知事物、获取信息的时候,信息的一部分会进入到注意的探照灯范围之内,在短期内存记忆中转入转出,供我们深思熟虑。

  它完美地说明了无意识的平行处理只能走那么远。

  注意力是无意识处理和有意识处理的交接处。

  一个典型的实验是,在一堆X和O中,要求被试看到某个目标就按某个按钮,如果搜寻目标是一个O,那么就会在一大堆X中显示出一个O,被试就会立刻做出反应,找到这个O。

  无论有多少个X,被试都会说这个O就是自己冒了出来。

  这是无意识平行处理很好的一个符号。

  也说明了我们的视觉计算是分为一个无意识的平行阶段和一个有意识的序列阶段,而且其逻辑乘法是组合的。

  有意识的处理器集中在一个位置,那么其他位置的特征就会脱开粘连,自由漂浮。

  也就是,如果注意力聚光灯聚焦在某些地方,那么另外一些区域就会被“看不见”,或者被用既有经验进行“心理补全”。

  这就是所谓的,你总是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人们总是困扰于这一类误读或者是记忆的短暂,总是害怕遗忘。

  事实上,或许这种注意力和记忆的限制,正是一种优化设计的信息取回系统。

  它完全符合经济原理,大脑的机制是,一个条目只有在它的作用超过取回它的成本时才应该被恢复。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不淹没在这个世界的信息轰炸中,大脑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在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的另外几个特征分别是:

在感觉领域,人类感知的作用层级表现为一种中间层级;感觉和思维伴随着情绪上的好恶,我们会对经历的情感着色;一个执行者,似乎会做出选择,启动行动的按钮,将控制汇集为一个执行过程,作为自我、意愿、“我”所经历体验的一些实际情况。

  比如,在感觉领域,我们能不同程度地感知到丰富的感觉。

  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发现,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似乎作用于一种中间层级。

  人们的感知不会到达感觉的最低层级,我们做不到对每一片蛋糕碎屑都进行普鲁斯特式的沉思,更看不到阳光下每块的光亮,电视屏幕上黑色区域的灰绿。

  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经过高度处理的产物:物体的表面,他们本来的颜色和质地,他们的深度、斜度、偏度。

  但是我们的直接感知也没有专门涉及最高层级的表征,看到脸的时候我们不会抽象地想到“脸”,而是会在记忆中搜索其阴影和轮廓。

  这种感知的层级似乎是经过严格计算的,低层级的不需要,高层级的还不够,而其背后的原始数据和计算步骤,都被封存在远离我们的感知觉中。

  综上,注意力是“信息获取意义上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决定了我们有意识的信息获取倾向,以及信息获取质量。

  我们的注意力探照灯照向什么,就会看到什么,而能看到什么对于意识以及认知的影响都是根本性的,由此看来,注意力确实比时间和金钱都更为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