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窃贼经典读后感有感
《量子窃贼》是一本由[美] 哈努·拉贾涅米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子窃贼》精选点评:
●故事性较差,翻译很出戏,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闪光的点子。
●量子朋克,斯特罗斯的嗑药版,论传媒、技术与民主-一个全景敞式监狱的隐喻
●很多生涩的名词天花乱坠地起伏,设定别出心裁,语言华丽,虽然读起来有些生硬,晦涩难懂,但绝绝对对是一本值得看的科幻小说!
●在同学的推荐下看的,用了很多比较专业的词语所以前面看起来有些难理解,看完这本书对科幻对未来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在情节方面不是很合胃口。
●感觉作者野心蛮大的,世界观有意思。科幻混合推理,外加有点时间规划局的设定。希望剩下两本能顺利出版(但讲真,对后续的期待却不太大,因为这种大长篇最后的trick常常都是萎了╮( ̄⊿ ̄")╭……呃,当然,实际如果能打脸最好~)。
●美但寂寥
●作者在这本书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实宇宙,科技已经发展到代码和现实无法严格区分,生命的轮回也变得模糊。有很多超酷的概念,但是超前的概念太多,读着感觉就已经超出科学的范畴,更偏向于幻想类小说了。相信作者脑中的那个宇宙是相当华丽的,可是作为阅读者,能接收并且在脑中构想的画面,却不那么缤纷。最关键的是,太过超越的科学设定,会让很多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有点金手指的味道,整个故事的内核,刨除悬疑成分,其实吸引力不够强大,整体三星半吧。
●爆炸的点子数,背景设定相当庞大复杂简直都可以再单出一本书了。故事自身质量倒是…普普,但看在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上加个一星
●够硬
●其实基本一直一头雾水,但居然能看的津津有味
《量子窃贼》读后感(一):量子窃贼大解谜
看量子窃贼的感觉有点像小时候看骇客帝国,第一遍其实很多内容是没有看懂的。不过这本书和骇客帝国的差别是,它要看2天而骇客帝国2个小时就能看完了。
好不容易在春节,挤出了2天时间看完了第一遍,有非常多的疑问。在回看了一些关键情节后,找到了答案。
1、主角是如何抓住阿尔肯的?
可以把阿尔肯理解为一种病毒,病毒入侵飞船的思维,将飞船禁锢在艾尔肯制造的监狱环境中。而我通过飞船制作了一个虚拟世界,让艾尔肯误以为入侵了真实的飞船。白话说,艾尔肯就是孙悟空,他在五指山上蹦跶以为能战胜如来佛祖,却不知道山只是如来佛祖的手。
2、忘川是个什么地方?
忘川是一个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地方。虚拟,即为忘川所有的公民意识是已经上传至虚拟世界的(可复制、可重生、可改造),书中描述的忘川居民只有一个数据体;而现实则是忘川公民还是拥有一副现实的驱壳,没有这副驱壳,思维是停止的。由于虚拟和现实结合,忘川居民拥有了不同的生活阶段:尊者(人类)——默工(工作机器),如此循环往复,而忘川居民的记忆系统也有着独特之处,外记忆是忘川居民有大家共享的公共记忆库,资料可以随时调取。而个人记忆库由名为“隔弗罗”的秘钥保护,每个人都可以允许他人访问自己的个人记忆库。
3、佐酷是谁?
佐酷理解是寄居在忘川的一个异族,他为忘川革命提供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我猜是与隔弗罗相关的技术。
《量子窃贼》读后感(二):简单的翻译勘误
读完《量子窃贼》三部曲,可以确定这是深渊上的火以来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幻设定。虽然在概念突破层面,还是比不上《盲视》,但是拉米正面刚后奇点描述一个超限界后人类的宇宙景象,胆色和想象力都深感佩服。不过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故事太俗……
这次不说这些,有些简单的翻译问题在这里指出。主要是译名的问题,不能算错,其实就是不够准确。很奇怪的是这些地方大都是东亚文化起源的术语……
1,佐酷人是索伯诺斯特人的死敌,发源于网络游戏工会。原文是Zoku,实际上就是日语的“族”的罗马拼法。
2,佐酷人的卡米纳里珠宝和卡米纳里佐酷,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文是Kaminari,日文的“雷”或者“神鸣”的罗马拼法。所以翻译成“神鸣佐酷”会更合适一点?
3,索伯诺斯特族里低等级魂灵儿对高等级魂灵儿的内生的尊敬,被称之为“晓”,其实原文就是“Xiao”,来自于中文“孝”……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
4,索伯诺斯特七始祖中的赫辛库,在书里描述是个女的,但是这个名字怎么都觉得对不上,回头一查,发现原文是Hsien-Ku,一看到Hsien就明白了,这肯定是个中文转译的名字。搜索的结果:这是“何仙姑”的日语罗马拼法……于是索伯诺斯特七始祖里,有一位叫做何仙姑……
5,索伯诺斯特的大本营固伯尼亚Guberniya,实际上是俄语的губе́рния的罗马拼法。英语就是Governorate,中文的对应应该是“省”。实际上中文版已经说明了,索伯诺斯特的船有“州船”和“区船”这两个等级(而且是用俄语拼的),那么固伯尼亚实际上就是“省船”,这个等级就能对应起来了。
暂时想到这么多,之后有的再来补。
《量子窃贼》读后感(三):芥子须弥——那一根根毫毛中的分形与因果世界
先定性:
神作、天书、关于科学几近满分的未来之书;
系列三部曲,单部各成体系、故事精妙,三部完璧之后架构了更宏大完整的宇宙、串接解释了各部中明暗的细节和疑团、把各部独立的故事连结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莫比乌斯环,变每一部甚至独立的每一章都成为一个分形和孙大圣的毫毛,从而将精妙上升成完美和不可思议;
整体及时空架构波澜壮阔、结构和叙述逻辑精密奇巧外,非故事背景细节密集扎实、脑洞爆开,书中所含海量又有严密科学支撑的匪夷所思概念和内容描述如作者亲见,密度之大简直到了量子级别,而又彼此关联合理严谨,不得不让我觉得科学的演化或许真的如此……
略举一例:西方文化中毁灭一切的龙在数字世界中的本质居然是递归自进化算法,会把碰到的所有数据都改写为零。这是怎样的脑洞和人啊!
芬兰出身78年的数学物理学博士、前国防部研究员、第一部竟然还是他的长篇处女作,这样的作者和书就是天人和神作了吧。
系列三部曲科幻世界译文版刊完用了两年时间,我穿插着断断续续第一遍读毕用了近四年,除了精力的分配因素外,这部书的难度和门槛确实有点大,安排在出差及休假旅途中的阅读计划,由于有时前后相隔时间太长,导致很多内容不得不重复阅读甚至几次,写书评此时突然想起这部书还真是陪伴了我两次的年假阅读时光。
也许一切确有安排,竟然是在从赫尔辛基飞回国的航班上读完了译文版上的第三部,脑中当时冒出来:这简直是西方科幻版的大闹天宫。回到家打开此前几天网购的三本单行本的包裹,看到中文版的作者序中说幼年在芬兰的自己一遍遍的读着一本中国神话合集,最喜欢的故事是:孙大圣。现在想想这精神世界里不只有大闹天宫,终局前赌王若昂令人动容的自我牺牲也共通着《悟空传》和《大话西游》。
以此为记,下一次再踏入因果与分形的量子世界中我会再看到什么。
《量子窃贼》读后感(四):小说背景设定初探
《量子窃贼》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随意购买了一本《科幻世界译文版》上读到的,这部小说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于是开始在遇到的情况下购买《科幻世界译文版》,现在发展到在邮局订阅了2017年的这本杂志。说起来这部小说对我而言有点“启蒙”的意义,我也算是加入到阅读科幻小说这个小众的群体里了。
《量子窃贼》初读看到作者天马行空,不知所云,但是很快你就感到作者的想象力还是基于现实的,至少我的感觉是如此。人的想象力还是很难脱离现实,就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幻电影,你可以看到仪器上到处是按钮,但你很到看到触摸屏这种东西,今天的科幻片电影触摸屏就常见了。
《量子窃贼》的背景设定,我看主要基于当下的两个现实,一个是现实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人的思维意识和人的肉体是否可以分离,在科幻中,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答案是当然可以分离的,否则还怎么叫“幻”呢?这本小说中,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意识上传,就像约翰尼德普的《超验骇客》一样,不同的上传意识又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组织,实现共同目标或者与共同的敌人战斗。虽然作者把意识与肉体可分离基础上的未来写的沟炫,但这个梗却的确是个老梗了,比如我在另一本《科幻世界译文版》的看到的罗伯特索耶的长篇小说《红星蓝调》中,人的意识就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到人造身体中,这个人造身体就像女性的包包一样,种类繁多,价格差距巨大的,质量差的人造身体就像一个简陋的机器人,而质量好的比真人还真人,而且身体机能相当于人猿泰山或者半个超人,非常的牛逼。
《量子窃贼》基于的另一个重要的现实是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在小说的世界里,计算机高度发达,已经达到人机合一的地步了,人就是机,机就是人。这个其实在我们今天也可以看到端倪,比如以前我们要使用网络搜索,必须使用物理联网的计算机,今天有了手机,我们就可以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搜索,手机算是“可携带设备”,今天的很多可穿戴设备还非常的初级,但是未来的发展就是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高度发达到人机合一,有形的计算机设备已经消失了,人本身就是计算机了。小说中的很多设定其实就是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升级,比如文中一种叫隔弗罗的技术,就是今天计算机防火墙的升级版本,保护机器也就是人的隐私,而瞬目就是今天搜索的升级,在无形的公共空间进行搜索。因为设定中有形计算机设备的消失,所谓我推测小说中意识上传也不是上传到有形的存储设备中,而是无形的比较安全的空间里。电影《超验骇客》里,意识上传还是需要有形的存储设备的,这部小说就更进一步了。
因为小说中人机的合体,所以今天我们泾渭分明的人的世界和计算机的世界的界限就非常的模糊了,也就是说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基本也是合一了,很难分清了,也没有必要分清了。但这一点可能对一些读者而言会造成阅读障碍了,会感到莫名其妙。
另外再说一个阅读中的疑惑,小说主人公显然是个名偷,可小说称呼他为赌王而不是贼王,这一点我没看明白,我不记得小说中描写主人公赌博啊。
《量子窃贼》这部小说大概是一两年前看的,今天有些记忆有些模糊了或者记错了,还有就是有些认识可能是对小说的误读,这些欢迎批评指正。这部小说已经出书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阅读。
《量子窃贼》读后感(五):迷失的读者与迷失的窃贼
by 王侃瑜
首发于《科幻世界》 2016年7月 刊
很难用一个词定义哈努·拉亚涅米的身份,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创业者、科幻奇幻作家……这个出生于1978年的芬兰人在英国生活时加入了写作小组Writers' Bloc,查尔斯·斯特罗斯也是成员之一,那时哈努正在爱丁堡大学做博士研究,他的课题是弦论,因为想念自小在芬兰玩的TRPG(tabletop role-playing game,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他找到了这个爱丁堡的口述表演小组。自那时起,哈努开始尝试用英语写作。
尽管哈努之前就发表过一些短篇科幻奇幻小说,真正为他赢得声誉的还是“赌王若昂”系列三部曲——《量子窃贼》、《分形王子》、《因果天使》。从书名就足以看出,这三本长篇小说超现代又古典、硬核又浪漫,更为传奇的是,哈努仅仅凭借《量子窃贼》的第一章就获得了整个三部曲的出版合约,当时他甚至没有写完第一本书,这在欧美出版业简直是个奇迹。
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量子窃贼》的第一章却不那么好读。大量不加解释的生造词将本书的学习曲线陡然提升至高值,监狱对决和越狱绷紧了情节之弦,作者甚至在某些片段借用意识流写作手法,让习惯缓慢进入的读者措手不及,迷失在复杂的行文之中。不少人在本书的前三章停下来,放弃阅读,但我向你保证,一旦熬过开头,你会逐渐熟悉哈努笔下的这个世界,熟悉各个人物,追随他们的视角进入故事,再也无法释卷。这种阅读感受,让我想起了《神经漫游者》,《量子窃贼》并非赛博朋克,故事发生在更遥远的未来、更广阔的太阳系,其气质却有那么些相似之处。
赌王若昂在困境监狱里重复着一次又一次囚徒困境,掌管这座监狱的阿尔肯族坚信博弈论总有一天能教会这些囚犯互相合作。奥尔特战士米耶里受雇于索伯诺斯特女神,她从监狱中救出若昂,带他坐上自己的智能飞船培蝴宁。他们有任务要完成,有东西等着赌王若昂去偷,其中第一样正是他过去的记忆。
伊斯多是个建筑系学生,他偶尔充当侦探,帮助真实身份未知的义人“绅士”破案。最近,他侦破了一起魂灵儿盗版案,和佐酷族女朋友琵可瑟的关系有点微妙,个人隐私被曝光,他接受了富翁的委托处理一起案件,预告作案人正是赌王若昂。
盗贼与侦探,两条线交错编织,讲述了这个后奇点时代的侦探故事。双方各自拥有自己的后援,盗贼有战士与飞船,侦探有义人和女友,双方的对决不只是两个人类个体的斗智斗勇,而是不同后人类阵营之间的战斗。随着对决的深入,更大的谜团显露端倪。
《量子窃贼》采用了双线交织的写法,主要视角人物也有三个,但全书主角毫无疑问是赌王若昂,如序章引述所揭示的那样,他的原型正是莫里斯·勒布朗笔下的侠盗亚森·罗萍,就连若昂(Jean)这个名字都取自亚森·罗萍之子。亚森·罗萍的一生都在不断改头换面,我们的赌王若昂同样如此。尽管作者从未明述,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过去的赌王若昂拥有多重身份,如今的他却迷失在自己的身份之迷中。哈努在接受访谈时曾说,《量子窃贼》是关于主角努力思索自己是谁的故事。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我们可以变得更好吗?我们一定会被过去束缚吗?赌王若昂在追寻记忆的过程中找回了自己,他的人格不只存在于记忆之中。
对于哈努来说,写作的最大目的是探索,是追问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小说不一定能给出答案,但至少有尝试的可能。《量子窃贼》关于身份、记忆、意识,关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关于人能否被改变。在我看来,除了对于个体层面终极问题的追问,《量子窃贼》也试图追问关于人类社会的难题。
整个故事的主要舞台是火星上的移动城市忘川,太阳系中残存的少数几个由基准人类控制的城市之一。忘川的通用货币并非金钱,而是命时。耗尽命时之际,忘川公民就会由“尊者”降格为“默工”,从可以尽情享乐的人类形态转化为服苦役的沉默机器形态,通过劳作积攒命时,以重新复活进入下一个轮回。在忘川,人们很注重隐私,他们使用一种叫做隔弗罗的手段来加密信息,只有彼此同意才能共享私人信息和感官数据。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我们给微信朋友圈分组,选择看到某些人,也选择不被某些人看到,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原始的隔弗罗?社交媒体激发了作者对于隐私和共享的思考,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奴役与被奴役则通过忘川公民生命中的两种阶段来展现,没人永远是尊者,也没人永远是默工,绝无例外,两种身份的转换暗示了作者对于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理想。
忘川公民通过生命阶段的转换来达成永生,殖民地上的佐酷族则通过资源最优配置达成不朽。佐酷(zoku)在日语中是“族”的意思,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崩溃之前的游戏部落,他们重视族群,鄙视隔弗罗,玩游戏记分,毫不在乎改写自己的过去和记忆。可以看出,佐酷的原型是MMORPG(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玩家们,谁能保证在当今社会被视作主流之外的游戏玩家在遥远的未来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技术和生存模式?
佐酷族每个成员都由多个意识集合构成,互相之间地位平等,与其类似的是他们的死对手索伯诺斯特,同样是上载意识集合体,七位始祖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成员。《量子窃贼》中对于索伯诺斯特的正面描写不多,它们是内太阳系的统治者,在协议战争中战胜佐酷族,拥有超强的技术。赌王若昂现在使用的躯体就由索伯诺斯特技术制造,米耶里时刻监视着这具躯体的生理信号,赌王就像被关进了全景式监狱,全部隐私暴露在他人眼中,小说中的全景式监狱远不止这一座,现实中我们又如何能躲过对于被监视的惶恐?
耐心读到此处的读者,你是否已经迷失在高密度的生词术语之中?哈努·拉亚涅米在写作本书时做了大量世界架构和设定,却不在书中解释,他的理想读者足够聪明,能够在故事演进过程中理解那些概念,回过头来为他的精心设置而啧啧称奇。当然,如果你不那么勤快,或者有逢生词必查的强迫症,国外读者制作了在线的《量子窃贼》词汇表,贴心的中文版译者胡纾也将这份词汇表译出,穿插在译文相关段落当中,为一头雾水的读者提供便利。记住,熬过最初几章的煎熬,你将收获难以言喻的阅读体验,回头重读,你会像我一样彻底沦为哈努的书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