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可以作证读后感精选
《猫可以作证》是一本由苏更生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一):孤独是常态
孤独是常态。有些人能与它和谐相处,有些人与它相爱相杀。别离也是常态,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别离中成长。我想,什么时候能学会和平地接受别离也就是终于长大了。在看苏更生的作品时,时不时被那些倔强而脆弱,刻意保持疏离又渴望爱的她打动,我发现,她们是一群长大到一个阶段之后,对某些方面似乎停留生长了。这或许就是永远年轻永远泪流满面吧。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二):生活黑洞
人前积极向上,人后颓废失眠。许多人都这样,生活嘛,不过如此。
主人公都不是在健全的家庭中,但却执意通过大学逃离生活的地方。我也曾想过多次,若我无父母挂念,应该也能像她们一样自由吧,最差的结局亦不过离开人间。
印象深刻的是忍冬,忍。如平静的水面,石子落下泛出的一圈圈涟漪便是最积极的反应。“她问我哭什么,我哭是因为我只是爱上了忍冬,而她却爱我那么多”。
《猫可以作证》春秧对自由的渴望令我震撼。对诸位男友的无所谓和满足于金钱带来自由感。如果我梦中有“范岑”我会说我愿意吗?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三):这才是老猫要刻画的主角
刚开始人设我很喜欢,但是到现在为止我最喜欢的反而是唐三十六,因为那种无耻和酸讽意味才是我一直以来最爱猫的书的原因。择天记讲述的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观,比将夜还要大,所以不好掌握各势力走向,这些我都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陈长生少了一股劲儿,一股狠劲儿,无论范闲,许乐,宁缺,甚至朱雀,都会一种狠劲儿透出来。这才是猫应该有的笔风,但是很可惜我只在三十六身上看到了,长生却一味儒雅,不断学习如何去狠,却一直狠不起来,我很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他为了些什么狠一次,也许是道理,也许是有容,也许是小黑龙,甚至南客,当然更有可能是国教学院………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四):猫可以作证
略微几次见过苏更生,确实表现出“记者”人格,总是开朗、有趣的,和文中描写的女性,完全不同。
就像她在序中所说,在写作时,她会让开朗、热情的人格走远些,变成一个固执、冷静的人。
苏更生的小故事,透出来的总有一丝丝寒意,也许和在夜晚失眠时写成有关。这些小说中挣扎的人儿,小心翼翼地掩藏着心中的波动和感受,选择对抗、沉默和离开。苏更生不吝惜自我剖析,她没有女孩儿们都有的小小心思,是真诚的问答。确实十分爽利。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完之后就更加阴郁了,还是阳光猛烈,正能量爆表的时候拿来慢慢回味,总能让人抓到寒意背后隐藏的感动和柔善。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五):像猫一样的敏感却又平静
最初知道苏更生是在豆瓣,看过她写的短篇与她描述她饲养的两只猫,觉得平淡的生活却也能被说的如此有趣。
在活动开始前我便开始看这本书。书名叫《猫可以作证》。本以为是一本以猫为主题的小说,写的会是以猫的视角或者与猫发生是事情。然而并非如此,一气呵成看完整本书,13个小故事。最长的是第一篇《荒芜里电影院》。而我最爱的是《下雨的时候就回家》,两者皆发生在一个叫做荒芜里的小镇上。与之后的故事一样,叙事没有波澜,整本书透露着落寞与孤寂,像猫一样,清冷、疏离、洁净、慵懒。渴望亲情或爱情、陪伴或倾诉。但最终都不是那一个想要的结局。
部分故事发生在荒芜里,部分发生在北京或者上海,但无论在哪里,荒芜似乎联系着一系列的故事,就像在简介写的,她们渴望亲情却不懂如何与人亲近,她们是一群内心有黑洞的人。
现在的社会里,有多少人像苏更生笔下的某一个故事主角,被幻想中的种种美好囚住,与现实的不满相比,能做的确实那么渺小。如果你也心有一片黑洞,或者你对待事物如猫一样的冷静,亦或者你对生活有有一丝憧憬却被现实所迫。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六):孤独的痕迹
读苏更生的文字,只觉平实得接地气。在序天亮说晚安中,苏更生说,“我似乎花了很大的力气来维持一个职业的、热情的、开朗的人格,可是又得让这种人格在写作时走远些,变成一个固执、冷静和严格的人。”《猫可以作证》收录了作者在失眠和渴望作家梦时的一些所得,“在失眠中与自己交谈,把记忆深处的故事挖出来,落在纸面,成为我生活过的痕迹。”13个小故事,13段人轻言微者的悲欢离合。
《荒芜里电影院》是一段让人逃离却又无法完全逃离的旧时光。那个特定的时代(乡村到城镇户口),特定的环境(丢钱不得不住的破旧电影院),意外的天气(洪水),特定的人(无所事事的街痞青年们,寻找亡妻真相的装神弄鬼的黑衣男人)----故事本身令人惶恐,不安,还有电影中的光影世界与现实枯鄙不可言说的分界线。也许因为记者的出身与锻炼,作者的这篇文字,虽然披着少女怀旧的忐忑,但依然透着浓厚的乡土味,那是民生调敝的年代留给作者最后和最深刻的记忆,于是在荒芜里故事将尽结束,离开的那天,在全家人对背后的故事无动于衷时,“倒是我,忍不住回头看了它一眼,电影院还是一座灰暗的水泥碉堡,它如此坚固,又如此冷漠,像个观众。它见证了我们的过去,却什么都不肯说,到现在,它真的要被抛弃了”“这是我和电影院唯一的秘密,是我和岁月唯一的秘密”。
《白果》一文的主角其实是物质囤积症患者和面子贴金患者。好多年前想吃的白果粥,直到母亲去逝,自己才理解了曾经的母亲,奈枝“眼泪浇在碗里”的那一刻,怕是内心无比酸涩吧。《下雨的时候就回家》里的三姨,其实蛮不幸却又活得无比坚强。三姨死在抢煤前线,死在那场暴雨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得时候老天垂泪。《猫可以作证》中的春秧,一个痴情无所终,活在梦中的可怜人。
《凶宅》里的气氛,言语,人死的味道。这篇凶宅最意味深长的还是结尾那段莫名分手时:
在最后见面的出租车上,“我”突然看到了月亮,想让他一起看。
“看,半个月亮。”
低头玩手机的人,抬头看了一眼继续玩,只说“大半个”。
无动于衷的冷漠与疏离,这简直就是《凶宅》前奏的写照。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七):如果谎言让人幸福,那么它就无比真实。
如果谎言让人幸福,那么它就无比真实。
这句话是《猫可以作证》中的一个短篇《白果》中的一句,也是我最为喜欢的一句话。这篇短篇带有浅浅的梦呓色彩,从主人公于奈枝的囤物癖开始,到最后树下的一碗白果粥结束。这是我最喜欢苏更生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着即视感,仿佛能看到一个年逾三十都市打拼的女青年在大城市寂寥的背影和回乡后再旧居中某种静默的安宁。也许,我们没有囤物癖,但是曾经,飘过的历史,让我们都做过这样的女青年,那种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小说里写了“谎言”,一种被说过千万次,终将成为了真相的谎言。这样的谎言失去了谎言的功能,它让一切带有了梦幻的气质,有人相信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至于真相如何,似乎也已经不再重要了。
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愿意活的那么明白,总会有人“掩耳盗铃”的活着,可是,如果这是一场闭上眼睛就能幸福的人生,你又怎么忍心责备呢?不知道站在白果树下的于奈枝有何所思所想,但是,再次投奔大都市的她,依旧无法更改囤物癖。有些痼疾,如果避开不看,永远都无治愈的可能。
《荒芜里的电影院》我在豆瓣阅读上已经读过,带有那个年代独有的气息。小镇少女、《古惑仔》。镇子里的大哥、那场著名的南方洪水……看似诡异的故事背后竟然是一个陌生人执着的求证。这个故事并不吓人,想一想,在我的少年时代,在家乡也似有发生。于是感慨,写文章的人的记性都好好啊,他们总有能力将你拉到一个场里,感受只有旧日的时光。或许,这就叫做怀旧吧。
苏更生养猫,猫也是她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想来养猫、爱猫的猫奴,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寂寞入骨的人。那些年,我也曾经养过猫。养猫会上瘾,猫的特性会让人着迷,或者说,其自由的形态神秘的气息都让人为之痴迷。《猫可以作证》甚至成为了小集子的书名。
最早知道这个姑娘,也是在豆瓣上。豆瓣阅读断断续续看过她的一些文章。我记得有篇文章采访她,记者很夸张的说:你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为什么还……苏更生回答大意如此:还真不知道颜值怎么吃饭,如果有好办法请告诉我。写作是件寂寞而艰苦卓绝的事情,但是有的人就是无法放弃,这些心路历程怎能与外人道?这些和颜值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我想说,可能我明白那种感觉,但是伸出手去却抓不抓的感觉。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八):相爱相杀亦相忘
她用十四个故事讲那些孤独的人——努力生活、四处碰壁、几乎决绝地试图寻找同类——那些故事里的尘世男女,相爱相杀亦相忘。
荒芜里,是大部分故事发生的地方,这个名字里透露的凄凉仿佛已经预示了所有故事的脉络与最终走向。在荒芜里闹鬼的电影院里,相爱相杀的故事比电影里还要精彩。换做现在,我一定会觉得住在电影院是件很拉风的事情,经常有免费的电影看,还可以看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的人群,但荒芜里电影院与我想象却相去甚远。三不五时出来吓人的白色幽灵或黑色影子,让电影院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令人惶恐的气息,那些年来过的气功大师和艳舞团们又让这气息越发浓烈了一些,民生凋敝的年代人们本就没有现在的雅兴去看什么电影,电影院越发的没落了。在这样不祥和的气氛中成长,阿娇能记忆的唯有父亲的叹息、母亲的疏离、黑衣男子的告诫和杨波的死,而最终,弟弟的死为荒芜里悲剧故事画上了句号。踏上全新的旅程,阿娇仿佛与过去告别,但我想荒芜里电影院已经住进了她的心里。
选择自杀的胡平和被撞身亡的三姨,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她们都是痴情却又无所痴情的女人。那些感情可能无法称之为爱情,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在过往。痴心守候失踪的丈夫、全心照顾闺蜜的遗子,三姨靠着一片小小的店面撑着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整个镇里女人的无端诽谤和排挤并没有击垮她,但当等候十年的丈夫带着婚外生的孩子出现,那梦的泡沫破灭得却有些仓促,很快,一场意外结束了她一生悲苦的情感守候,故事戛然而止。如果没有那辆飞驰的煤车,结局会有什么不同?可能胡平就是另一种答案——心死与身死,本来就是同根连气的事情。
笔触断断续续的记录,故事平平淡淡的发生,冷漠而倔强的人们在苏更生的笔下四散开来,互相寻找、互相错过,又渐渐迷失或放逐着自己。他们大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或者宽厚的怀抱,但他们又大都拥着过去久久无法入眠,思虑着过往那些相爱相杀与一厢情愿的相忘。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九):《猫可以作证》:小镇青年的挣扎
初读苏更生的作品,《东方早报》还在。那一年,《东方早报》扩张得厉害,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周刊,苏更生的作品就出现在每周四出版的周刊上。周刊的名字我已记不得,很文艺。她的作品在报纸上一般占用2个版面,1万字不到的篇幅说她铺陈了一篇小说,也是一篇叙事局促的小说,比如《猫可以作证》。
《猫可以作证》从大年夜春秧加班后晚归路上撞车开始,到春节过后春秧被新来的上司炒了鱿鱼结束,短短十来天,就算车祸让春秧在那一瞬间惊恐于命悬一线属于春秧的人生大变故,因此引发了不知何故嗜睡的春秧在漫长的春节期间一个又一个长梦地回头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镇女孩是怎么挣扎着走出家园、走向刀光剑影的大城市的,其中的酸楚、无奈和失落,大概是不足以与生而为大城市的人们分享的,可是,苏更生用同情和关怀抑或同道中人的胸臆,将春秧的故事写得肝肠寸断。而让文章结束在春秧服用大剂量安眠药后,则让阅读者沦陷在小镇青年似乎没有答案的愁苦中,久久不能平静。
再怎么动人,将《猫可以作证》认定为短篇小说,总让人觉得有些单薄。可,像这样的虚构,到底归属哪一种题材?
在图书馆看到苏更生作品集,我想,集子里会不会有一片前言或者后记?前言或者后记里会不会归类苏更生的作品?
有一篇自序,《天亮说晚安》,天亮了才说晚安?原来,打从决定以写作为生后,苏更生就陷落了失眠的泥淖,久久不愈。在这篇痛陈失眠之苦的自序里,我们读到了作者为了营造今天我们从她的作品里读到的、浓郁的小镇青年的成长疼痛,付出了健康的代价。而她自况的写作的快乐和痛苦,与她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每一篇文章一样动人。至于终究没有言及自己的虚构算不算小说,对阅读者来说,已经很不重要。
只要能够打动我,何必管它是或者不是小说呢?苏更生的作品集《猫可以作证》,收入的作品从架构而言或许有些简单,但每一篇都感人至深。
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作品集的头条《荒芜里电影院》——假如可以称苏更生的作品是小说的话,这一篇最为成熟,而我最喜欢这一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家选择了很对我心思的叙述线索,让“我”的父亲是小镇自负盈亏的电影院的员工,让“我”的一家下定决心从乡里迁居到小镇时弄丢了买房的钱,一家人只好蛰居在电影院里。于是,正处于成长期的“我”在小镇不多的民众集聚场所电影院,通过渐次上映的电影,目睹了小镇在整个1990年代的逐步颓败的过程。这,大概是《猫可以作证》在表达小镇青年生存艰难的表象下,更加有意义存在:社会真相的民间文本。
过程已然伤感,苏更生更是命名小镇为荒芜里,这样的情感叠加,是我们走进小镇青年情怀的必经之路?也许。
《猫可以作证》读后感(十):我们时代的爱无能
完整的看完这部小说集,更加令我确信,一本书是一个有机结构。篇目的选择甚至顺序安排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尽管我以前看过《爱情故事》电子版,但还是被第一篇《荒芜里电影院》一棍打晕了。无论是故事,还是对细小感觉的捕捉,文字的准确,娴熟,都令人惊叹。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特意选择放在篇首,这篇是整本书里最好的。
另外几篇,表现力分别伸向不同的方向 :对人生意义的感触深度,写作技法,故事情节设置。有些篇目是都市人爱无能的范本,有些故事曲折惊险,鬼气森森。有的故事幽默感一流。还有些是意识流动,对现代小说结构与技法的探索。所以,整本书一起看,《荒芜里电影院》是后面这些篇章的集大成。像是一堂小说写作课,告诉你可以达到的高度,然后逐一剖析技法。
读《猫可以作证》这篇时,想起洪尚秀的电影《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那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真是不错。不过电影打了一个温暖的底子,而这篇小说的底色却却充满了无奈与辛酸。
在前言里苏更生特别强调这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而『棒球时刻』之后的这么多年,她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其它少女作家一样,一本又一本的接连出书,出随笔,书评(苏更生的书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上乘),影评。
这种选择,既是尊重读者,尊重书籍,也是自我尊重。我记得许知远曾经就此事悔悟过,好像在一篇文章里说看着书架上自己已经出版的著作,不免汗颜。我觉得作家不必出很多书--尤其是现在这个网络写作时代,很多写作者会生活在粉丝制造的幻觉中,自己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的粉丝,恍恍惚惚自己走出来拍自己膊头说:老方, 干的不错。
这都是幻觉,醒醒。不要出太多书,尤其在你还年轻的时候。
前言里,苏更生提到另一件事是失眠时一本接一本的读书,这些阅读潜移默化在这些小说中,比如《荒芜电影院》读起来就像麦卡勒斯。好像是发生在东方的一个伤心电影院之歌。
阅读是快乐的,而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更快乐。相信苏更生度过了不少愉快的阅读与写作的日子,尽管如她所言,常常失眠。我觉得这篇小说集是一个标志,苏更生在写作和精神上,已经摆脱少女作家的标签。走向另一条也许会更加崎岖,寂寞的路,向着一个不为寻常粉丝理解的方向。但这是一个以写作为理想的作者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