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的合金读后感精选
《月光的合金》是一本由[美] 露易丝·格丽克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一):格吕克:精密的水注
去阅读格吕克,是去走入一个季节,将会是一段看不到终止的日子,披着羽绒衣,体察不到风,而周身的每一个部分都拥抱着空中的体积,在漂冻,又在凝冻,我的思想被精密的水注分散。
我实在没有能力搞定原典,一切外语书籍,最好是要试图去看原典而不是经过了波折的译本,这是你我皆明的事实,希望自己的外语有长进吧。 格吕克的诗歌原是在一既成的林野裏渐渐构造出了自己的网络,不了解那些神的繁冗历史和她信仰背后的经典,不能说了解她。我囫囵吃下去格吕克的诗篇,已经得到无上甘甜,原典该是何等地美呢。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二):。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作品。诺奖授奖词: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冷峻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 露易丝·格丽克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享誉诗坛已久,作品首度引进。 •本书包含的四本诗集均为格丽克成熟期的作品,不乏大奖之作。 ———————— 《月光的合金》收录了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 本书包含的四本诗集均为格丽克成熟期的作品,不乏大奖之作。 她的坚定性提醒我们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三):朝向精神深处的对话
这部诗选,将对话性艺术展示无疑。诗人的对话者,是耶稣基督,是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及其家人),也是记忆中的个体自我。共情对象的选择具有一种迷惑性,但并未掩盖一个现代人的精神敏感——“我永远/忘不了你的面孔,你狂乱的人类的眼睛/涨满泪水”(《新生》),虽然题目却照应了古典的但丁。诗人试图在人类的记忆与个体的记忆世界里漫游,这种漫游呈现的自由度并非那般辽阔,实际上,这是一种内向的精神选择,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所有事情降临我身上之后,/虚无降临到我身上。”清晰的文本(至少表层)虽然诱发了更多的阅读期待,但朝向深渊的凝望显然不足,或者,这是选本的原因?仅靠这部诗选,似乎不足以解释诗人为何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四):朝向精神深处的对话
这部诗选,将对话性艺术展示无疑。诗人的对话者,是耶稣基督,是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及其家人),也是记忆中的个体自我。共情对象的选择具有一种迷惑性,但并未掩盖一个现代人的精神敏感——“我永远/忘不了你的面孔,你狂乱的人类的眼睛/涨满泪水”(《新生》),虽然题目却照应了古典的但丁。诗人试图在人类的记忆与个体的记忆世界里漫游,这种漫游呈现的自由度并非那般辽阔,实际上,这是一种内向的精神选择,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所有事情降临我身上之后,/虚无降临到我身上。”清晰的文本(至少表层)虽然诱发了更多的阅读期待,但朝向深渊的凝望显然不足,或者,这是选本的原因?仅靠这部诗选,似乎不足以解释诗人为何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五):推荐
格丽克出版的诗我基本全都看过。译者柳向阳翻译格丽克十多年,早期译稿和之前出版过的一本格丽克译诗我也看过,所以我要说的个人之见应当比较靠谱,出自实知。格丽克是毕肖普和普拉斯之后,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喜欢的两位美国女性诗人之一(另一个我更喜欢一点,但是她很少出版诗集不大为人所知)。格丽克首先诗写得很美,有种雪水入溪的清澈和冰冷。人们都熟悉“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意识,在我看来,普拉斯、安妮-萨克斯顿之后,也有类似的问题。“普拉斯之后”怎么办?莎朗欧茨和格丽克是在自白派女诗人心灵苍夷之地后有所发展的诗人,而两人相比,格丽克更深刻更广阔。“普拉斯之后,女性如何爱?”—我会说,读格丽克!我真实建议男性女性都应该人手一本读格丽克,因为爱与家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根本,而格丽克一生沉浸于对此的诗的思考和感受中。我并不特别欣赏格丽克的性冷感,但是这也是欲望和爱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她将人带入如同呼吸一般与爱与痛的毕生相处中,而且是通过诗和美。虽然,格丽克未必能够激发情欲,但是她会让人感受更深更细腻,在对人的理解和审美感受上陶冶人。所以,译者有功德。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六):我将掌控这旷野
诗歌是有生命的,一首好诗,每一个字符,都流动着汩汩鲜血,穿透关于生命的普世经验;每一个音符,都潜藏着变幻无穷的隐喻,凝视他者与自我的深渊。
但我从未读过像露易丝·格丽克这般痴迷于死亡主题的诗人,她把诗歌的生命抽离,将其对于爱情的思考、亲情的探讨和死亡的审视填充其中。也即,露易丝·格丽克将自身的生命体验化为一行行无限丰富的诗句,赋予了诗歌主体化的生命。
也许,诗人骨子里都是悲观的,诗性是消极的对象物。我想起了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想起了辛波斯卡的“万物静默如迷”,想起了海子的“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还有张枣的“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诗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产物,有时孤独与痛苦是无奈却必要的催化剂,而悲观情绪是无法逸脱的修辞。不禁想起以前写过的一些诗(如果可以称之为“诗”的话),在曾经那段苦闷难遣、郁悒不安的艰难时期,写下了大量关于黑夜与死亡的诗句。时过境迁,回头看时多了几分风轻云淡,自我调侃自己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末日诗派”。果然存在两个永恒的傻子,一个是现在的他人,一个是过去的自己,那时的自己,当真是可笑之极。
对于诗歌的体会永远是主观的,只有诗人的意图才是客观的(但对于诗人自身来说又是主观情感的外露)。所以读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读懂诗,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求内心的认同,丰厚灵魂的高度。也许会有某个瞬间,与诗人实现了不可言传的共情,那确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就像露易丝·格丽克的一句诗:“我还将在这里/当只剩下太阳和月亮/和大海/和辽阔的旷野//我将掌控这旷野”。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七):《泠冽的寒光》
有人跟我說,我的詩很冷,像格麗克。我不認識她,他說你應該讀讀。我說偉大的詩人不會像我一樣自我。他說不,你應該讀讀。
她痛苦
她抑制
她把仲夏混著小番茄和約翰花園裡艷雜的花混著死亡、痛苦和愛,揉進身體裡。
觸碰月光下的合金,就像觸碰到了格麗克的心,泠冽的寒,順著指尖。交匯的一個個瞬間離開墜落成了悲切,在那裡,死亡之後還有死亡,問題不只一個答案,渾沌的黑暗深處也透著溫暖。我寫下《恩惠》
「恩惠
一定是太陽的殘料嗎?
我所尋求的庇護,
陷於黑暗,
那裡是死亡嗎?
悲慟,
為什麼四處遊走?
撒旦的泉眼,
囚禁著人類所有的眼淚。
黑暗溫暖的水裡,
死亡和出生一同孕育。
我看到你了,
剎那,
泉眼變成了我的眼睛。」
這裡冗雜著我背面地吶喊,和石棺內奔湧的眼淚。
「有一個時期,只有確定性才能給我快樂。請想像——確定性,一件死物。」
偏題一談,翻譯永遠沒有原文好看。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八):翻译耗时十年,注释更费斟酌(译序第3部分)
笔者从2006年初开始阅读、翻译格丽克诗歌,转眼就到第十年了。其间大部分自由时间放在了格丽克诗歌上。最初的八卦欲望,关于她的生平,关于她的评论,关于她两任丈夫的情况……需要的资料都查到之后,八卦欲望满足之后,翻译的压力并不稍减。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记得那首《卡斯提尔》,当初读到时,喜欢得无以复加。背。译。“另一首《卡斯提尔》,写春天,爱情,梦想……飘荡着橙子花香,让人沉醉!最初读到时,我奇怪一贯刻薄写诗的格丽克居然也写这样美丽的诗!”我曾这样提到这首诗。译得很快,但推敲、修改却耗了一个多月,还是心里不踏实。后来在一次朗诵会上听一位朋友朗诵了这首诗,效果之好,让我惊喜。之后还有多次修改,包括得一忘二兄提醒的两处,包括后来的几次修订。
早在2007年,译者即同格丽克联系,希望出版她的中文诗选,但她不愿意出版“诗选”,而是希望《阿弗尔诺》、《七个时期》等诗集一本一本完整地翻译出版——那时她的第11本诗集还没有出版。即使在美国国内,格丽克几十年来也从未出版过一本诗选!2012年面世的《诗1962-2012》没有用“诗全集”这个名称,也是已出版的11本诗集的合订本。她终于避免了被“诗选”的命运!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涵盖了她的11本诗集,其中前5本诗集是选译,后6本诗集是全译。译者根据单行本翻译,后期则根据诗全集校对。几乎全部译诗,都经版权代理转给她过目;她的好友、耶鲁大学教授宋惠慈(Wai Chee Dimock)女士帮助审读了译诗。实际上,就连“诗人简介”也是她提供的。译者遇有不确定之处,则向她请教,后来又将她的部分回复译出,作为译注,并标明“作者解释”。
译者在阅读翻译过程中参考了Daniel Morris的著作《露易丝•格丽克诗歌:主题研究》,和Joanne Feit Diehl编的评论集《论露易丝•格丽克:改变你看到的》,这也是目前仅有的两本专书;通过谷歌图书和谷歌搜索阅读了更多论及格丽克诗歌的著作和资料。译者从中摘译了部分内容并注明出处,引为相关诗作的注释。同时,鉴于格丽克对文化典籍和典故的倚重,译者查阅资料,制作了部分注释。一本诗集,如《新生》中涉及埃涅阿斯的诗作有多首,译者的注释有多个,各有侧重,相互参照。注释的目的是提供诗歌的文化背景或一种理解思路,而非答案,尤其是要避免泯灭诗作可能的歧义。注释费时费力,更费斟酌,惟恐越出“译者”的界线;也正为此,译者在最后阶段删减了多处注释。望读者诸君明鉴。
柳向阳
2012.8.31
又:从2006年开始译格丽克,如今马上就进入第十年了……格丽克的第12本诗集三个月前已经出版,这是我不曾预料到的。实际上,诗集之外,她至少还有一本诗随笔要结集出版。
2014.12.21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九):摘抄
你的嘴,惊恐的小圆圈。
你们受难不是因为你们相互触摸,而是因为你们出生,因为你们要求生命,与我分开。
夜不黑;黑的是这世界。
女人们喜欢看到一个男人,仍然完整,仍然挺立,但即将垮掉:这样的崩溃总能唤起她们的激情。
我一直在想从前我们怎样看电视,我怎样把脚放到你的大腿上。
我醒来,兴高采烈,在我的年龄,渴望生活,绝对自信。
春天已经回到我身边,这一次不是作为爱人,而是作为死亡的信使,但它仍然是春天,仍然要温柔地说起。
世界很大。然后世界变小。噢,很小,小得能够装入大脑。
我们是怎样陷入爱情的,这令人好奇:要说我的情况,彻底地陷入。彻底地,而且,唉,经常——我年轻时候就是这样。
我许身于你,祈愿自己好运。
我曾告诉自己,如果我一无所有,这世界就不能触摸我。从一无所有之中,没有什么能被拿去。
生活怪诞不经,无论它怎样结束,总是充满了梦想。
不满足,极其细心。你所渴望的是理解能力,而非经验,似乎在抽象意义上它可能被玩弄。
我祈求大地;我得到了泥土,这么多污泥在脸上。
一个人不可能发明一种扮演旧角色的新形式。
我爱了一次,我爱了两次,轻易地,我爱了三次。
我们很晚才认识到:对美的感知,对知识的欲求。而在伟大的头脑中,二者经常合而为一。
最终,我们只有拿天气当一个话题。幸亏,我们生活在一个分季节的世界。
许多夜里我躺在床上,等着被找到。
《月光的合金》读后感(十):格丽克的家庭、教育与诗歌创作(译序第2部分)
格丽克出生于一个敬慕智力成就的家庭。她在随笔《诗人之教育》一文中讲到家庭情况及早年经历。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犹太人,移民到美国后开杂货铺谋生,但几个女儿都读了大学;惟一的儿子,也就是格丽克的父亲,拒绝上学,想当作家。但后来放弃了写作的梦想,投身商业,相当成功。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轻松,机智,最拿手的是贞德的故事,“但最后的火刑部分省略了”。少女贞德的英雄形象显然激起了一个女孩的伟大梦想,贞德不幸牺牲的经历也在她幼小心灵里投下了死亡的阴影。她早年有一首《贞德》(《沼泽地上的房屋》);后来还有一首《圣女贞德》(《七个时期》),其中写道:“我相信我将要死去。我将要死去 /在十岁,死于儿麻。我看见了我的死亡:/这是一个幻象,一个顿悟——/这是贞德经历过的,为了挽救法兰西。”格丽克在《诗人之教育》中回忆说:“我们姐妹被抚养长大,如果不是为了拯救法国,就是为了重新组织、实现和渴望取得令人荣耀的成就。”
格丽克的母亲尤其尊重创造性天赋,对两个女儿悉心教育,对她们的每一种天赋都加以鼓励,及时赞扬她的写作。格丽克很早就展露了诗歌天赋,并且对诗歌创作野心勃勃。在《诗人之教育》中抄录了一首诗,“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写的”。十几岁的时候,她比较了自己喜欢的画画和写作,最终放弃了画画,而选择了文学创作。并且野心勃勃。她说:“从十多岁开始,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格丽克提到她还不到三岁,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纵观格丽克的十一本诗集,她一次次回到希腊神话,隐身于这些神话人物的面具后面,唱着冷冷的歌。
“到青春期中段,我发展出一种症状,完美地亲合于我灵魂的需求。”格丽克多年后她回忆起她的厌食症。她一开始自认为是一种自己能完美地控制、结束的行动,但结果却成了一种自我摧残。十六岁的时候,她认识到自己正走向死亡,于是在高中临近毕业时开始看心理分析师,几个月后离开了学校。以后七年里,心理分析就成了她花时间花心思做的事情。
格丽克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而这种能力,在格丽克看来,于诗歌创作大有益处:“我相信,我同样是在学习怎样写诗:不是要在写作中有一个自我被投射到意象中去,不是简单地允许意象的生产——不受心灵妨碍的生产,而是要用心灵探索这些意象的共鸣,将浅层的东西与深层分隔开来,选择深层的东西。”(《诗人之教育》)对于格丽克,心理分析同时促进了她的诗歌写作,二者一起,帮助她最终战胜了心理障碍。
十八岁,格丽克在哥伦比亚大学利奥尼•亚当斯的诗歌班注册学习,后来又跟随老一辈诗人斯坦利•库尼兹(1905-2006)学习。库尼兹与罗伯特•潘•沃伦同年出生,曾任2000-2001年美国桂冠诗人。按格丽克的说法,“跟随斯坦利•库尼兹学习的许多年”对她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她的处女诗集《头生子》即题献给库尼兹。
格丽克,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