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影像日记》影评精选
《老徐影像日记》是一部由杨涛执导,徐静蕾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徐影像日记》精选点评:
●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想看看老徐是怎样拍电影的
●还可以啦。不过国外有更好的这种片
●质量不行,生涩,像学生作业
●
●跳着看的
●先看了这个很想看梦想照进现实
●没明白
●老徐的工作状态。。。。
●拍摄花絮,值得一看。
●一个流水账日记,看完后竟然觉得一点什么内幕也八不到。分屏浏览。
《老徐影像日记》影评(一):意料之外
要看内幕 没有
要看美女 没有
要看人性 更没有
确实很平淡 很多事媒体都报过 如果看相应时期的博客 更可以相互印证 要看王朔 做梦 要看老徐私人生活 绝对做梦
所以 只能说一般
《老徐影像日记》影评(二):絮叨几句
在电脑里存了挺久,才看
实在有更多值得看的,或者更多吸引我的片子
今天工作累了,就打开看看,这片子估计不用动脑子,而且得空看两眼,不得空听着他们说话就行
反正就是个过程,其他事情我们经历那么多了我们也没见得都事无巨细的知道啊
说实话,有点失望的是没看到王朔,甚至提也没提,只是说导演请大家去看张元的《看上去很美》,是同一个编剧写得,汗,怎么说王朔也是个大腕啊,干嘛不提一下?
另外,在电影院的海报上,我才看到《看上去很美》有另外一个名字《小红花》,以前都不知道啊!
《老徐影像日记》影评(三):沉淀 绽放
沉淀 绽放
17天的拍摄全程记录,说简单也简单,说繁复愈繁复,人生的阶段浓缩,团队的协作精神.看到了一个圈内的层层关系.
每一事件背后,烦琐而漫长的准备、积累.让我们看到光鲜背后,默默耕耘的普通.以及每个角落为梦想努力着的人们.只是后来有的浮出水面了,顺水推舟了.有的沉入深海.轨迹难辩了.
如鱼得水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幸运经历,梦想也不一定都能照进现实.被各大媒体挂上这么多名号的徐静蕾-----电视剧演员、电影演员、导演?还是书法家、博客高手?做何反应?低调?商业炒作?呵呵,对于一份子观者的我来说,一切只是一个记录,一个事件.一个现象.
一个圈内似乎很正经的集体玩儿票现象,给太多白开水似的生活撒点糖加点盐.或许就甜了.后呢?涩了痛了.人生经不起咀嚼,但理想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实的场景让我相信一个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必然外的脚踏实地,是态度,亦是真理.
平淡的生活需要折腾,来为闲余饭后找找谈资,来给梦想一些亮光.
不否定徐静蕾对电影自己的看法,热忱认真的态度,以及野心.欣赏其本真的偏执.希望这条路上她能愈走愈远.
鲜花盛放一季,属于三月早春的寒冷被季节冲淡,关于时间,花朵会带来沉淀后悄然绽放的惊喜.
《老徐影像日记》影评(四):半个作者导演,两个别扭演员,被一变态编剧折磨至死
写的其实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评论,不过我基本上不谈那片的剧情啊思想啊什么的,而且又是一边看《老徐影象日记》一边写的,所以还是放这比较恰当。
我看片子的口味极泛,一般来讲侃片在我眼中都不能算烂片,侃得越凶的越喜欢……最喜欢的侃片就是侃神导演LINKLATER的纯侃片《WAKING LIFE》,这片子不叙事不表意,纯粹侃大山。从存在主义侃到巴赞……我全场精神抖擞不带合眼……但是我还是要说《梦想照进现实》是我看过的侃片里 拍 得最差的。
看《老徐影象日记》主要是为了印证几个想法,基本上没差
1,王朔没有直接参与现场拍摄。
2,韩童生是演话剧的。
3,老徐作为导演,态度很软。(她拍这戏的那会,我还不热中电影,我比较热中他和韩寒的绯闻,常上她BLOG)
4,还有就是考证一些镜头的拍摄方法……比如说清晨的那段日光。赞。
其实有种NB的说法,与大众的影迷看法相反,叫“好剧本难拍出好电影”(妈的……原话记不起了,反正就是讲剧本和电影的矛盾关系,我也没把这话就当真理。)
《梦想》一片,很明显也很可惜的,属于剧本比电影好的那一类电影。没有看到王朔的剧本,不过大概可以想象,老徐的电影,绝对会忠实王朔的剧本……
老徐和王朔的关系咱们就不抛坟了,但王朔对老徐影响至深也是事实,基本上能把老徐算做“王朔门下走狗”之一。我猜想老徐看到《梦想》这剧本的时候,估计心中一片通畅,妈的,这话说得太好了,这不是就是我想说的吗。
但是王朔能说出老徐想说的,老徐却说不出王朔那些话。虽然老徐和王朔的观点在剧本里得到了统一,但这剧本他写得再对老徐的心思,这剧本也成不了老徐的剧本。
我觉得判断《梦想》到底算是老徐的作品还是王朔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看强势者王朔对该片的参与程度,但就纪录片来看……王朔多半只是丢了个本子出来就完了。剧组怎么选,布景怎么搭,镜头怎么摆,这些都是老徐做主,这还是老徐电影。
但这也难为老徐了……太难为她了。王朔是她偶像吧?我看她后来采访中谈到的对这个本子的感觉,很是紧张。全部戏的感觉也是她很紧张。王朔的淫威太盛……他的故事他的台词确实不是谁都能驾御得了啊,更何况《梦想》又是个纯侃的片子,全片的看点不是老徐,是台词。这直接导致这部能代表老徐个人观点的“作者电影”,到是王朔的风格完全占了上风。
老徐是本色演出,台词也比较少。韩童生的话剧腔就太明显……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到不是说他演得不好,但他这台词说得实在不顺溜。也不能怪他,还是得怪王朔的台词太霸道。
照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原谅。真正差的是摄影,是节奏。你以为放两人在那说话的戏就好拍?让演员在那跟演话剧似的不停说,摄影摆两机位拿一手提就跟拍A片在旁边拍就成了?其它的戏可能成,王朔的这戏绝对不可能成。那怕这两人演技再好,那台词他也没法一口气背下来一股脑说出来。所以得分很多场,每场还得拍很多次。这样拍下来两个人都太作。
这个时候就需要导演通过镜头来补救表演,如何补?这TMD就是电影难拍的地方……你说一场一镜(当然可以多机位后期再剪)可以放大表演张力和使情绪更连贯吧,但王朔这台词太难了,你明白他那意思,但是你说不出他那么好的话来,你要不照着说就不够味。一场多镜拍吧,演员吃得消了,但怎么个多镜法才能还原倾泻而下的台词的流畅感?空间太小活动太少,纵横也没什么好看的;虽说是拍室内剧,但也不能整成《编辑部的故事》吧……导演估计试了不少方法,前后拍法花样各异。所以有的地方感觉好,有的地方感觉差。
依我个人喜好,我觉得拍得最难看的就是刚开场那会,韩导演还挺兴奋的那段,傻了吧几乱七八糟,还挺闷,台词听来味也最怪。当然这也跟情节有关(一人静一人动,本来就不协调。)
最喜欢的是抽水烟那会,机位基本上没变化,音乐,光线都挺舒服的,台词也不是那么激烈。当然,这也跟情节有关(都静着呢,还能怎么切……)。
最后两人都站起来到卧房说话那会,也还不错,有长有短,看着都还挺合适舒服,节奏也对,张弛都稳。
————————————————
总结几点感想,
1,NB的导演,尤其是要拍文艺片的话,最好还是能有比较强的控制欲,你不自大不行啊。你得搞定剧本,搞定摄影,搞定布景、美术、道具,还要找好演员管好演员。你得凌驾于他们之上,统一于你脑袋瓜之下。我忠心希望要是有一天我真干上摄影了,那导演能有老徐的EQ和王朔的IQ。
2,好本子难拍。王朔的好本子更难拍。到目前为止被王朔克死的导演有哪些你们可以自己数数……除了米家山和冯小刚(这两位还都是拍的《顽主》,一个老实,一个疯改。)王朔直接折腾的《我是你爸爸》……那是相当……相当另类。
3,演员得对味,我觉着要是能把谢园梁天张国立搬出来的话,这戏估计就神了。虽然韩谢都是学院出身啊……
4,《梦想》的下场基本上有点惨,骂她烂的我们就无视了,说她实验的也算是说中了老徐的紧张,还是有不少夸片子赞的,不过夸的都是王朔的台词。导演老徐,基本失败。看电影的爽快感,还不及单纯读字幕。
5,王朔NB,有多NB?韩寒也招不起!
6,京腔……妈的,跟传染病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