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冤家》读后感精选
《欢喜冤家》是一本由张恨水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喜冤家》精选点评:
●千不该万不该嫁给这个百无一用的小白脸!贫贱夫妻百事哀。很符合现代的婚姻观。看来自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先生精于刻画人物细腻心思,整体架构上未免有些欠缺,虽是矛盾层层推进,但总意犹未尽,便是玉和北上所留书信也牵强了些。不过书中种种现实缘由搁到当下社会依旧如此,包括爱情与面包的探讨。“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可能说个人有个人的命罢了。
●白桂英实在是好,就是落入了情情爱爱,王玉和在我看来真不是条好汉,成日的哀怨,不过也是够矛盾的他的内心,想着他能谈个恋爱能把工作给丢了也是好笑。
●还不错,这是这个系列看的最后一本书。此书让我想到的是,难道真的只有不婚才能避免矛盾,对两人都好吗……
●翻译的不好,是自己看书种类太窄。
●普通的民国爱情故事
●大学第95本。
●所以白富美和屌丝在一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今天听让她降落的时候突然想起这本书了 可知那颗心在风中太落寞 就让她停留在你怀中 宁愿是条船如果你是大海 至少让她降落在你怀中 结局不是最好的结局,也是最合理的结局
●张先生与他所有的最漂亮的女主角都有仇,几乎没一个有好的归宿。真的是只有冤家哪来欢喜?!
《欢喜冤家》读后感(一):爱情和面包
女人拼了命的要嫁给爱情,旁人越是阻拦越是奋不顾身,感动的自己都流泪。然而现实往往很快就会打脸,乡下的生活和老公的不中用都要女人忍耐。还要表现的大方得体,留存男人的脸面,好像满不在乎,吃糠咽菜都无所谓,只要和爱情在一起。 最后的最后,男人还是走了,不管妻小,也要顾及最后的面子尊严。
这本书告诉我们,阶级不同的人,就别一头栽进去了,决对没有好下场。别说是夫妻爱人了,就连做朋友都难。阶级不同注定了,价值观,消费观各种观都不和,最初的激情消耗完了,还剩下什么,只能是各执己见的争吵了!
《欢喜冤家》读后感(二):浅谈
通书只服白桂英一人,身为名伶而不苟富贵,为着丈夫处处体贴。但他们的不幸,虽说有时代的背景在,我倒愿归责于王玉和的软弱。真真是寒酸书生!工程出身的他,学问比普通人多不少,却失业在家多时!不幸处只顾念诗发牢骚,最后却迫得太太重拾旧业为"冯妇"!这也罢了,还处处不甘,向着太太酸,真是看不下去!最后王还实在气不过以出去找事为借口决定出走,自此不知是两别抑或仍有重聚之机。可怜桂英铮铮的女子,跟着丈夫处处受苦受尽白眼,婚后辛苦未有一句怨言,丈夫却一走了之!亦可怜林子实一片真心,处处待桂英好,只可惜始终缺些许缘分!读毕只为着桂英觉得心疼。
《欢喜冤家》读后感(三):如果,爱。。。。。。。。
如果,爱。。。。。。。。 欢喜冤家,是张恨水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己对于鸳鸯蝴蝶派作品阅读的并没有想象的多,自己对于那个年代的作品阅读的数量也不是很多,这本欢喜冤家购买的原因完全是个美丽的错误,本来想要送给一个朋友的,可是拿到书后又怕送给对方人家会以为自己意有所指,毕竟,有些人就是喜欢多想的啊。 据说,老先生对于自己笔下的漂亮女性角色从来都不够怜香惜玉,个人至少在这部作品中是赞同的。 女主有没有不良的嗜好,有没有性格的缺点,基本上没有,这是真的让人诧异的地方。 看到自己同辈的姐妹找到了归宿,她也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归宿,这个有错么? 在认定了自己喜欢的男人之后,毅然决然的去追求,不顾别人的反对也要达成这个愿望,这有错么? 婚后得知真相后也没有放弃这段婚姻,无论是家庭开销,还是生下孩子,和丈夫回到乡下生活,过着村妇的生活,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也没有想要离开丈夫,这有错么? 为了贴补家用,为了照顾女儿,重出江湖,不得不面对各种应酬,她有错么? 个人觉得,她没有错,相反的,她自尊,她果决,她勇敢,她自爱,她拥有希望,她拥有坚韧,她甚至比很多道貌岸然者更加坦坦荡荡。 反观她的丈夫,身上的各种弊病真的不一而足,说到这里补充一句,女主看起来很精明,选择男人的时候却并不高明,当然也可以说女主真的相信了爱情。 说实话,看着一个美丽的人被爱情,被人生,被命运,折磨,颠簸,蹂躏,蹉跎,这个故事中自己没有看到欢,也没有看到喜,有阴差阳错,有时运不济,有无可奈何,也有怅然若失。 总得来说,张老先生的文笔担得起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的称号,章回体小说的阅读让人感觉到那种华丽优雅的字句,但是,女主是真的不值得,个人读完之后只有静默,只有无言,虽然只是一个缩影,可是这样的人都是这样的境遇,其他人呢,一众配角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个人评分8.0分,推荐指数四星。
《欢喜冤家》读后感(四):定下三年之约,不敢当面辞行的王玉和会回来吗?
《欢喜冤家》讲述了当红女伶白桂英不顾母亲家人的反对,毅然离开舞台。白桂英通过朋友结识了王玉和,两人很快就私定了终身。白桂英想方设法让母亲点头,嫁给了王玉和。
王玉和不幸丢了差事,在北平找不到出路,就带白桂英回了乡下老家。尽管夫妻二人小心谨慎,却仍被王家兄嫂挑剔,夫妇俩待到女儿出生,就赶紧带着新生女儿回到北平,暂住在白家。
白桂英的母亲因为王玉和没有收入,又没从家里带钱来,对他的鄙薄嫌弃之意形于言表,令王玉和很是苦恼。
为了生计,白桂英决定重新登台唱戏。白桂英的母亲和哥哥都很高兴,可王玉和却很不开心,桂英重出江湖,少不得与捧角的男客们应酬,难免引起夫妻误会。
白桂英去了天津,王玉和留在北平白家,受到白母的挖苦讽刺,王玉和终于无法忍受,离家出走,只给白桂英留了一封信。
王玉和在信里和白桂英定了三年之约,“假使三年之后,还不回来,也许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你还是去另找良缘吧。”王玉和会回来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王玉和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缺乏责任心,容易受人影响,好高骛远,对死心塌地跟着自己的女人还不信任。
王玉和的离开不是心血来潮,从他之前的种种表现,都可以看出这个男人内心的纠结。
容易受人影响
白桂英和王玉和确定了要在一起后,就回家给母亲朱氏用“苦肉计”,逼朱氏答应这门婚事。
朱氏熬不过对女儿的心疼,只开了一个条件:要王玉和拿两千块钱给白家。
对于王玉和来说,要凑到两千块钱很是困难。原本他的月工资才一百多,几年才攒了五百多,现在又丢了差事,没有收入,到哪里去凑钱?
就算白桂英告诉他,她能拿一千块给他,王玉和也不知道去哪里去凑剩下的那些钱。
王玉和正为钱发愁的时候,听到隔壁有两个人在聊天,抱怨婚后生活的各种不自在。
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自己才和白桂英在一起,就丢了差事,现在又为钱发愁。还没结婚就已经各种不自在,为什么要结婚呢?还不如回老家种地。
好面子,不够务实
因为白桂英是唱戏的,家里人瞧不上,王玉和不敢告诉哥哥自己要娶一个戏子,用别的理由骗取哥哥的钱。
拿到钱后,花得大手大脚,婚礼酒席办得很是豪华,丝毫没有考虑婚后的日子没钱怎么过。
找工作的时候,只想找清闲的不用吃苦的官职,需要吃苦的不干,专业不对口的不干,换了几个地方、四处找人也没找到合适的。
因为老家的人和哥哥嫂嫂看不起唱戏的,王玉和也受到影响,哪怕白桂英结婚后不唱戏了,王玉和还是觉得娶了她很没面子,在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多疑,对白桂英不够信任
白桂英是逼不得已才重新登台唱戏的,做这个决定之前还反复地确认过王玉和的意思,只要他有一点反对的意思,白桂英就不会再提这件事。
王玉和也知道,自己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在岳母家里白吃白住,时间长了,肯定会引起不满。
而白桂英重新登台,一个月能赚几百块,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他又不想自己的老婆去抛头露面,又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所以,王玉和没有正面答应白桂英,也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默认了她的选择。
可一想到白桂英登台唱戏,会遇到一些特别“捧”她的人,请她吃饭,约她出来。自己的妻子在外面和别的男人吃饭聊天,光是想想心里就难受。
王玉和总觉得白桂英会去找林子实,两人单独相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
毕竟,林子实以前就捧白桂英,他们还差点成了婚。
《欢喜冤家》的作者是张恨水,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欢喜冤家》中的白桂英是个让人敬佩又让人心生怜悯的女子,她努力想要跳出原有的圈子,咬牙吞下了很多委屈。
“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是不管生活有多难,在王玉和面前,白桂英都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态度,还独自解决了很多问题,让王玉和安心找工作。
然而,“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白桂英嫁给王玉和,真的是嫁错了人,生活水平一下子降低了不少,迫于生计,她又回到了她想摆脱的舞台。
王玉和爱慕的是在唱戏时风情万种的白桂英,在白桂英结婚后,跟着王玉和奔波、吃苦,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成了乡下的农妇,王玉和就不再像原来那样爱慕她了。
白桂英已经不再是他心里纯洁无瑕的白莲花,王玉和不再像之前那样爱她,可他不敢提出离婚,他需要白桂英帮忙养孩子,也豁不出去脸来提离婚。
王玉和的离开,是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不愿意看到妻子因为他没工作去唱戏,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暂时逃避。
他说如果要回来,一定不会超过三年,如果三年后还没回来,也许真如他所说,他已不在人世;也许,他是没有脸面回来面对白桂英。
又或许,他根本就不打算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