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狂年代(上)》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锦集

2021-05-05 01:0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锦集

  《疯狂年代(上)》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一):【另类欧洲王室史八卦大全】

  【另类欧洲王室史八卦大全】不必厚重,不用言必称思想,不用一本正经,只有来自高层的八卦!《#疯狂年代#》中一篇又一篇,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拼出历史的真相。女学霸中野京子读历史的另一种姿态,精致优雅兼鬼马精灵,让你欲罢不能,一气儿看一下午[喵喵]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二):疯狂年代(上)

  我是看完《胆小别看画》后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看更多中野京子的书才选择 《疯狂年代(上)》这本书的。怎么说呢,我更喜欢《胆小别看画》系列。《疯狂年代(上)》这本书讲的内容有点杂乱,比不上《胆小别看画》内容引人入胜,这本书是拿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时间点来描述和她有关无关的人物。里面有好多关于那个年代的趣事,可以作为八卦娱乐来看。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三):历史经得住把玩

  碎片,连接,历史本就是个绝妙的玩意,我们随意截取一片,便值得把玩许久,越看越深刻,越究越有趣。

  看《疯狂年代》,需要两种境界:一,历史素养稍稍欠缺者,看热闹,看故事,知皮毛,而后觉趣味,倍满足;又一,有一定历史素养的专业人士,眼观故事,脑补全局历史,以点带面,借书中碎片故事扯出串串相连的大历史,并作深度思考,看一点而想全局,看一句而串百年,看3分钟而思虑30分钟……我大体游离于两者之间,谈不上思考多深,至少本书给了我点点启发。

  读罢,手痒,恨不得马上 摘取 自己在历史领域熟知的 一些有趣故事和传奇人物,进行加工,创作,形成新式通俗史。

  当然了,梦想是丰满的,现实还只是骨瘦如柴。需要太多的阅读、积淀与阅历思考,恐怕要用一生来实现。不怕,能在有生之年,写点东西,便是极好的。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四):从八卦的角度看欧洲史

  其实我看的欧洲史方面的书并不多,但这本书一看就感觉很有意思,有很多别出心裁的地方,跟以往高大上的历史书都不一样。比如每节故事的纪年都会在标准公历年份的基础上,加上与玛丽•安托瓦内特有关的时间轴,把她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表现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欧洲历史与她个人的关系。看来日本人对玛丽•安托瓦内特确实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能跟日本那部著名的少女漫画《凡尔赛玫瑰》有关,作者在这本书里甚至还提过这部漫画,肯定了漫画里能和历史对应的人物和情节,以及一些比较有戏剧性的内容。(这部漫画我小时候也看过,印象很深刻,也让我之后一直对法国18世纪的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书里写了很多欧洲历史人物,皇室成员还有比如路易十五及情妇、拿破仑、茜茜公主及婆婆(外加婆婆的情人)、腓特烈大帝、约瑟夫二世、卡洛斯二世、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艺术家包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海顿、歌德,以及各种阉伶等等,都表现了他们很八卦的一面。感觉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八卦爱好者,都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我看完这本书以后也感觉对欧洲史兴趣更大了,期待第二本。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五):轻松的普及读物

  欧洲史最让人头疼的部分往往是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事件时间点,再加上他们的名字总是长且重叠,很难分辨清到底哪个是哪个。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当今时代影响深远,它前后的历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且繁多琐碎,而本书作者以玛丽·安托瓦内特为时间轴的中心,用剪报簿似的风格将法革前后零散的事件与人物用件件趣事串联在一起。

  以玛丽·安托瓦内特为中心倒并非意味着这位王后处于这段历史上的中心,而是作为一个相对知名度较高的人物,以她为中心延展开身前身后的时间线,能够为读者建立起直观的时间概念,以及更清晰地将欧洲各国的历史与相互交错的关系展现给读者。

  更何况本书并非作为一部专业的历史类学术书籍,而是作为大众闲暇之余的一本休闲读物,自然不会强迫面向它的读者群去死记硬背那些繁琐的时间点与人物。作者选择以更生动有趣且易于记忆的角度,向读者勾勒出印象中总是充斥沉重与腥风血雨的法革世界。轻松休闲且浅尝辄止,除去是一本适于茶余饭后放松时随手翻阅的读物外,它也能提起对历史没有那么深层次研究的群众的兴趣。浅显而全面的“泛泛之谈”,让读者自由选取感兴趣的部分自行探究,自己去一窥究竟。激发大众对这段历史的兴趣,这大概也是作者创作此书的用意所在吧。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六):太刺激了

  相声泰斗郭德纲同学,有一个段子说于谦开车,“一麦“,于谦就在那自己喊,”太刺激了“。这当然是一种讽刺,而本书之”疯狂‘恰好也构成了一种类似的讽刺,寡淡无味的文字,却要配上一个“疯狂”的字眼,我只是说“太刺激了”!

  作者在开篇的前言就说明了使用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时间轴线的原因,以及书的由来。本书是由作者“在日本《朝日新闻》的官方博客连载的《世界史教程》&《世界史课程。电影篇》汇总而成”,我想这样的字眼,会吸引很多读者,不仅是历史爱好者,还有喜欢猎奇人士的驻足关注。作者也希望安托瓦内特作为一个时间轴线,串起散落的历史事件,同时增加枯燥历史的趣味性。可随着阅读的推进,这两个吸引我阅读的原因,都狠狠的打了我一记耳光,实际上也从某种意义上打了作者一记耳光吧。

  作者并没有按照线下的顺序去安排每个主题中的篇目,在第一章第五节这种时间上的杂乱最为明显。1740-1762-1740-1697-1698-1725-1744-1727-1702-1719-1713--1818,没有线性顺序,就连简单的因果关系就很难在上下文中得以体现。而逻辑上的混乱,在本书的阅读中,非常明显。很多时候,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作者会提及很多很繁杂的历史事件,而这些内容的原因或者前提很可能会散落在看似无关的其后某个章节中。当然,我们可以更积极地认为,这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可实际上,在逻辑上的严重缺失,使得本来就寡淡无味的文字,同时也失去了逻辑上的张力。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七):那件疯狂的小事叫历史

  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刻板的历史老师只有在讲世界历史那一册里才会恢复她的幽默感,开几个国际玩笑。世界历史比起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来说只有可怜的薄薄一本,仿佛只是正史的调剂,让小孩子们觉得世界虽然很大,只能自己去摸索。

  所以一直保持着对世界历史的好奇长大,看到疯狂时代,长得很像一本如厕读物,不知不觉捧着它走出了厕所,坐到沙发上,在台灯下面一口气读完,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把家里的狗吓了一跳,气恼地嗷嗷叫起来,汪汪对不起,今天我要读!历!史!

  历史书在我看来分两种,好笑的和不好笑的,有趣的和没有趣的。作为一个历史课上睡觉的特困生来说,让我主动探寻几千年来的历史脉络和生存蕴藉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看待历史就象泡茶,茶叶的形状和喝到口中的滋味在每个人的眼里心里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混乱可笑,有的人看出了人性张狂,有的人拍案而起把家里的桌子都砸坏了。每个人都在探寻最真实的历史,其实真实的历史以独特的角度投射到你的心里,已经十分perfect。

  说回《疯狂年代》,你能想象伦敦和巴黎在公厕出现以前这些高大上的城市根本没有排水管道,人们随处大小便,漫步公园河边,随时都有踩到奇怪东西的危险!而且便后没有卫生纸,只能用树叶、石头或者贝壳(!)来清理,所以人们都很夭寿。。。。。。可见大城市的繁华也是建立在几百年前的落后之上呀!拿破仑从流放的厄尔巴岛逃离了,却震惊了整个欧洲大陆有个叫柯尔托的年轻雕刻家将拿破仑的塑像已经改成了路易十八的塑像,如今拿破仑回来了,他只好把塑像改回拿破仑,不久之后拿破仑遭遇了滑铁卢惨败,这尊塑像——是的,又改成了路易十八,面部扭曲,做工粗糙。摘了两件我认为够疯狂的小事,想看更多,不要喝水,打开此书,因为我怕你呛着,也许因为书中的事情可笑,也许因为震惊。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八):算是渐入佳境吧

  一开始,我有将《疯狂年代》与《八卦艺术史》对比,甚至认为有祺七姑娘珠玉在前,《疯狂年代》只能勉强算做有些意思而已。

  开篇以介绍17世纪欧洲皇室人物为主。那些名字在电影中、类似书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多是众所周知的,作者点到为止的表述方式就显得很是单薄,若说是历史纪实明显不够严谨,当做历史八卦看吧又故事性不强,也少了褀七姑娘渲染的效果,还真是平淡无奇。

  就是带着这样不太待见的心思读下去的,反倒是越往后,有了渐入佳境的感觉,意犹未尽的味道也越发明显了。

  最先开始吸引我注意的是作者在错综复杂人物关系中不经意的提醒,像是从千丝万缕中揪起一个开始的绳头。若回到过去,某一个节点的改变势必会有不一样的后来,尤其是处于权势顶端的那群人。假如嫁给路易十六的不是玛丽·安托内特,路易十六是否不会成为被推上断头台的国王?法国大革命是否会有不一样的进程?如果瑞士没有将王位授予敌国的将军,后来的瑞士能免于战难么?可是,历史没有假如,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实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吧。

  相对而言,更喜欢的是第二章”名为艺术家的怪物”,感觉“怪物”这词用得很是贴切。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给了艺术家极大的发展空间,艺术成果璀璨。但是,比起名作的众所周知,作者自身的故事倒显得鲜为人知了。有着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等多重标签的卢梭,他曾多次遗弃自己的孩子。这些你知道吗?你是否会因此对他的作品产生质疑呢?浪漫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是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作者,准确说玛丽是第三者,雪莱的第一任妻子因她而自杀,像是受到诅咒一般,他们的孩子也相继夭折。这倒让我想起了海子,他们的身体里是不是有同样的叫做“疯狂”的因子?八十岁高龄的歌德向十八岁的花季少女求婚,这是怎样的激情澎湃?

  是怎样的土壤滋养了艺术的发展,是怎样的情感和情怀催生了伟大的作品;作品和作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必然联系?大概谁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吧,所以,最后我其实还是用逗比的心态去看《疯狂年代》的。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九):“动荡欧洲”的碎片化追溯

  说起17、18世纪的欧洲,那简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戏”。无数的名人在这座动荡的舞台上也许还未曾站上一分钟,下一秒又被新的人物所取代。野蛮、文明、奢侈、贫困、贪婪、梦想、失望……无数的近义词、反义词叠加浓缩成了这样的一个时代,用中野京子的话来说,那就是——《疯狂年代》。

  作为日本最受欢迎的早稻田大学老师,中野京子精通西方历史文化,更难得的是她能够脱离冰冷的知识,重构认知体系,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挖出那些西方名人不为人知的“墙脚”,帮助我们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欧洲样貌。

  在《疯狂年代》中,中野京子以18世纪著名的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时间轴,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人物小故事发生的时间都以玛丽的出生年作为计算的根据,以对100个名人的碎片化描述,通过表现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和各种特殊的风俗,来构筑人们对欧洲动荡岁月的大致框架。

  而这100个名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王公贵族、艺术家以及除此以外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王公贵族诸如伊丽莎白女皇、腓特烈大帝、彼得大帝、哈布斯堡家族等,都榜上有名;艺术家诸如歌德、莫扎特、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卢梭等,也都记录在案。除此以外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比如赫赫有名的达尔文的人生,也让人“大跌眼镜”。

  有意思的是,在那个疯狂的混乱年代里,命运的因缘际会是如此巧妙。拿破仑是歌德的“骨灰粉”,打仗都不忘阅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甚至模仿其文笔写了一部相似的爱情小说,尽管到最后未能写完;被称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早年曾经在凡尔赛宫里见到过玛丽•安托瓦内特,甚至说出过“你真漂亮,我要娶你为妻”这样的“妄言”;卢梭和伏尔泰虽然都是法国叱咤风云的人物,却互相敌视对方……那些人们不知道的欧洲名人的过往,中野京子都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每个故事虽然都点到即止,读起来却很是有趣。

  而当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不经意间想起,同那个时代相互勾连在一起,试问其间的差别为何如此巨大,发生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荒唐如斯,也许就只能用“疯狂”二字来解释了吧。

  《疯狂年代(上)》读后感(十):八卦历史,有滋有味

  读过中野京子写的一些书,不过是关于艺术类的。然,这本却是关于政治历史的。第一次读一个日本女子写的外国历史书籍,关于欧洲史,重点在法国。

  时间轴定位在法国大革命前后一百年,每篇内容的时间点以一个法国王后的出生年份来设定,这位法国王后就是路易十六的妻子、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斩首的玛丽·安托瓦内特,以她作为整本书时间轴的原点,把欧洲两百年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起来,每个故事,在女人看来,有点像是八卦花边新闻。用这种方式来讲述历史事件、传递政治舞台的背景内幕,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对历史政治深感乏味的人(女人)而言,这番编排、讲述,读来有滋有味。

  说是八卦,其实有些细节确实无以考究,但是经过作者如此一写,又让我们相信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中野京子专攻西方文化史,在艺术领域的研究颇深,或许是术业有专攻,在这本书里,结合着历史事件,她介绍的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也比较多,这些人物、事件、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历史故事平添几分艺术气息。

  高高在上的这些政治人物、皇室家族如同平常人家,也有很多的家长里短。在介绍卡洛斯二世的那篇中,揭开了西班牙皇室混乱的近亲结婚关系。有的王储和自己的表妹结婚,有的娶了外甥女,不断重复且不分辈分的凌乱婚姻线,绞成一团麻,也让他们后代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健康的因子。看到这些,只道不行了不行了,理不清的关系。好在作者简洁一点拨,算是看明白了。感觉这皇室里的人,都有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念头。

  宫廷世界魑魅魍魉,有能干的,有霸道的,有精明的,也有昏庸的,有吝啬的,也有会挥霍的,有白高美,也有矮矬丑。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有可悲的结局。各个历史事情就这样不急不缓道来,每则故事短小精悍,读来不费力不劳心。茶余饭后,或是静处一隅,翻翻读读,津津有味。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