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年代(下)》的读后感大全
《疯狂年代(下)》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一):影单来了丨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电影列表(四)
《东海道四谷怪谈》 1959 年公映
《神枪手之死 》 2007 年公映
《怒海争锋:极地远征》 2003 年公映
《远大前程》 1998 年公映
《海底两万里》 1954 年公映
《狼族盟约》 2001 年公映
《决斗者》 1977 年公映
《红胡子》 1965 年公映
《回到未来 3》 1990 年公映
《夺面解码》 2001 年公映
《 红字 》 1995 年公映
《纯真年代》 1993 年公映
《 香水 》 2006 年公映
《最后一站》 2009 年公映
《丹东》1982 年公映
《武士的家用账》 2010 年公映
《贝姨》 1998 年公映
《幕末太阳传》 1957 年公映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二):影单来了丨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电影列表(三)
《霍乱时期的爱情》 2008 年公映
《乱世儿女》 1975 年公映
《戈雅之魂》 2008 年公映
《夜访吸血鬼》 1994 年公映
《最后的莫西干人》1992 年公映
《鲁滨逊漂流记》 1996 年摄制
《萨勒姆的女巫》1997 年公映
《冷山》 2003 年公映
《包法利夫人》 1991 年公映
《双城记》 1957 年摄制
《激情的爱》 1980 年摄制
《 小 巨 人 》 1971 年公映
《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 年公映
《新科学怪人》 1974 年公映
《奇迹创造者》 1962 年公映
《决斗犹马镇》 2009 年公映
《芭贝特的盛宴》 1988 年公映
《华冈青洲之妻》 1967 年公映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三):影单来了丨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电影列表(二)
《上帝的宠儿》 1984 年公映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1976 年公映
《不朽真情》 1995 年公映
《绝世阉伶》 1994 年公映
《卡门》 2003 年公映
《鹅毛笔》 2000 年公映
《卡萨诺瓦》 2005 年公映
《琴恋克拉拉》 2009 年公映
《成为简·奥斯汀》 2007 年公映
《茶花女》 1982 年公映
《左拉传》 1937 年公映
《钢琴课》 1993 年公映
《乐圣柴可夫斯基》 1970 年公映
《梵高与提奥》 1990 年公映
《安徒生:童话人生》 2001 年摄制
《俄罗斯方舟》 2002 年公映
《歌剧浪子》 2010 年公映
《娜奈尔,莫扎特的姐姐》 2010 年公映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四):影单来了丨书中提到的大部分电影列表(一)
《铁面人》 1998 年公映
《危险关系》1989 年公映
《战国妖姬》 1954 年公映
《疯狂乔治王》 1996 年公映
《别碰斧头》 2007 年公映
《奥兰多》 1993 年公映
《绝代艳后》 2007 年公映
《痴情佳人》 1973 年公映
《荒谬奇缘》 1995年公映
《 理 想 丈 夫 》 1999 年公映
《路德维希/诸神的黄昏》 1972 年公映
《茜茜公主》 1955 年公映
《魔术师》 2006 年上映
《恶女》 2004 年公映
《浮华暂借问》 1995 年公映
《乱世美人》 2001 年公映
《十三刺客》 2010 年公映
《豪情三剑客》 1993 年公映
《汉密尔顿夫人》 1941 年公映
《公爵夫人》 2008 年公映
《呼啸山庄》 1939 年摄制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五):有品、有料,你值得拥有
我记得自己看的第一版中野京子的书应该是《名画之谜》,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意思啊,品名画还带八卦,八卦还自带各种链接,看的特别有趣。不过,我是到看《疯狂年代上》才彻底沦为中野京子的脑残粉的。
法国大革命历来出现在我们视野范围内都是带着浓浓的血腥味的,言其“有趣”——你没搞错吧?但是中野京子就是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她用“玛丽·安托瓦内特”做中心,将1755年和1793年作为两个分界点,把1683年—1883年法国大革命前后100年,也就是200年间历史切碎,以千字小文呈现一段“去血腥化”有品有趣的欧洲八卦史。这种事情,怕是只有脑洞无极限的中野京子能干得出来吧?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记住“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个名字都够难的了,还能随手把哈布斯堡家族的这个二世那个皇后拎出来?太难矣。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六):看,那疯狂的年代
也许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己认为非常疯狂的经历,而国家也是如此,也会有一些“疯狂”的举措、“疯狂”的事件和那“疯狂”的年代。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这本书的作者日本作家中野京子告诉了我们欧洲国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种种“疯狂”之事,让我们见识到了当时社会贵族们的“乱七八糟”。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以往的历史书都是按找年代顺序去介绍一些历史事件,里面的时间点、原地点名称很复杂,而这本《疯狂年代》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叙事方式,已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出生年份设定为时间轴的原点,每一个故事标题下面都标注了当时的年份,及玛丽·安托瓦内特个人当时的年龄状况,这种书写方式可能是独此一家吧。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用更加直白的话说,这是一本非常八卦的书,本书内容有两章内容,分别是喧嚣时代、电影中的电影史,其中又细化了很多部分。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了更多欧洲宫廷、贵族之间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及奢靡生活,而每个篇幅都很短,让我们这些爱八卦的人读完后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尤其是我这种对历史知之甚少的人更感觉如此了。
这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每段历史,都值得现在的我们深思,在看完这些“八卦”故事之后,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些事情,为什么那时的人们会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那时的社会背景又是怎样的,那时的普通百姓又过着怎样的日子等等。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多少有一些“疯狂”的味道,我们知晓那些疯狂背后的诱因和疯狂导致的后果。我想,应该是这些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吧!
应该把《疯狂年代》(上)也看一看,全面了解那个时候疯狂的欧洲,那个疯狂的年代,那些疯狂的人们!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七):喧嚣时代
《疯狂年代 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作者中野京子却以幽默风趣的写法将故事栩栩刻画 跃然纸上,充分描述了这段时期的欧洲趣味史。
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的时间段作为本书时间叙述切入点 ,将近200年间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的动荡历史串联起来。如同以玛丽·安托瓦内特作为一根线,串联起这些上至皇家下至民众的各种疯狂举动与行为 ,这些起起落落散乱的珠子。将如此难以分类又杂乱的历史用时间线明晰,清楚明了,使读者了然于心。
本书分为三章。一是将皇室阶层的斗争、动乱的欧洲统治阶级的疯狂做法逐一叙述。揭示了华美绚烂宫廷中美丽面具下的秘密。比如“贵族的恋爱游戏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映射着统计阶级贪图玩乐,不思政治等病态。 讲述这这些蠢动于宫廷的人。
二是以艺术家的视角阅尽世事沧桑与波动。 关于这些艺术家们,有贝多芬,从电影《不朽真情》中以贝多芬至今未明晰的爱情为出发点 ,在贝多芬的遗物中整理出来的一封未及回复的信 。讲述了贝多芬这场爱恋的苦涩 ,真切与悲哀 。贝多芬一生未娶, 背负着 不为人知的秘密与痛苦 。关于莫扎特与贝多芬,大多数人不明白其间的关系。那么贝多芬和莫扎特谁大?两人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书中讲述了这则故事,17岁的贝多芬曾在31岁的莫扎特面前演奏钢琴曲,真是不可思议 !
第二章电影中的世界史 罗列了表现这一时期的影视资料。对这段历史的演绎地淋漓尽致。描述这一时期的经典电影《乱世美人》《茜茜公主》幸福的茜茜《痴情佳人》中不伦之恋《年轻的维多利亚》等提供了读者全面认识这一动荡时期的影视参考。无论电影还是现实都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这段时期的疯狂史。
第三章以民众的角度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不安与混乱,民众在此期间的表现与自救,无论皇室 、艺术家和民众都有着各自的疯狂。书中名垂青史人物的轶事轶闻还很多,等待读者去翻阅。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八):《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光影错落间的历史闲趣
小时候,家里会订报纸。那个时候特别喜欢报上的一个叫“茶馆”的专栏,写的是一些街坊邻里的趣事,或是民俗历史的掌故。我会把那个专栏的文章都剪下来,积攒到一起,过段时间后再翻开,依旧趣味盎然。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其实也很像是这样一本剪报簿——其中的文章,本就是作者在《朝日新闻》官方博客的连载作品。作者中野京子是位十分出色的通俗史学家,在此书中,她将视线锁定在了“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在那样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年代,似乎有格外多的故事可以娓娓道来。
沿袭了《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的安排,在这本下册里,时间轴依旧以玛丽•安托瓦内特为中心。倒不是说这位早逝的王后在这段历史中处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地位”,而是这样的设置,或许会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年代上的“错落”。由她的“出生前两年”、“十六岁时”或者“去世后十二年”,很容易就为读者建立起十分直观的时间观念。仿佛真的有一个人,默默注视着历史的潮起潮落。
当然,在这部作品里,“错落”的不只是有时间。《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有关。电影本就有着关乎“再现”的重要意义,而历史则是电影可以进行再现的重要素材。而电影在创作过程里的升华与失真,与实际的事实之间,更是构成了有趣的关系。如果说《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写出了历史本身的“疯狂”,那么在这本作品里,这种“疯狂”更是与现实构成了衔接——改编自历史的电影,其实是现代人自己的历史。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中野京子将自己选定主题的讨论,又升华到了一个额外的层面。事实上,为何“历史”看似疯狂,总有讲不完的段子,其实与看待历史的角度有很大关系。当个人被放在历史的宏大框架下,他的行为被后来人追索时,其中的“怪诞”在所难免。如果说我们可以理解的内容可被称作“经验”,那么我们不解的,甚至是“瞠目结舌”的,诸如“痴迷于恋爱游戏的王公贵族”、“抛弃名利只为伸张正义的大作家”、“苦练亡妻以至于终日颓唐的旅日侨民”这样的故事中,他们的疯狂,其实都提供给读者一种无法理解的、“过去的”生命体验。这些内容因新奇而有趣,但除了猎奇,有心的读者自会从中撷取更多的思考。
不管如何,《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依旧是一本可供茶余饭后放松休闲,增长谈资的有趣读物。除此之外,它还是那种“索引类”图书——从这样的薄薄一本小书读起,作者试图勾勒的,其实是一个“世界史”的框架。她的“浅尝辄止”,其实是给读者留足了空间,可以对她谈过的历史或是电影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关注,通过自己的阅读或观看一窥究竟。这大概也是作者创作这样一本书的意图所在吧。
历史是疯狂的,而旁观过去的疯狂,总还是件有趣的事。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九):不得不说的彩蛋
读《疯狂年代下》
作者:苏术
很难想象这本书的两面性。从上一次看《疯狂年代上》的经历来说,我不是很排斥这类书,但也不是很看好这类书。对于历史的轶事,可以谈笑风生,可以相互传阅,但绝对不是写进书里并且编译成册。我很欣赏作者的大胆,或者说对这方面的思考。我当时想,这肯定是一位喜欢八卦的作者。
让我出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下册。没错,当我觉得上册受众小的时候,下册的出现给了我一个surprise。
相较于上册的轶事为主,下册则一改上册的风格,来了一场电影与轶事的碰撞。带给了我重新去看这本书的心态。
《疯狂年代下》可以概括成两段:一是连接上册的轶事;二是电影。
值得一说的是书里对电影这块的写作,深刻的给了那些自以为是的类似我这种人一种有利的打击。是的,作者书里的电影,几乎很多都不曾看过,通过作者的视角给我呈现的是朦胧里透着点光亮,引人入胜。几乎很多页都被我折了页脚,打算一一去巩固求知。
不得不说作者在电影方面下足了功夫。
从1703年,到1862年。作者用了77篇文章,占据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大篇幅来写电影,透过这些电影给人讲述历史,不可说作者的小心思真是用的好。
这占据了本书三分之一的电影历史,给人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
就拿我折页的一则说起。名字叫《美女与野兽》的反转版。《美女与野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美国迪士尼于1991年出品的动画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被魔法变成野兽的王子,预见了来解救父亲的姑娘贝儿,他们在相处中渐渐了解彼此,并相爱。最后成功解除了王子身上的魔法,一起幸福地在一起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识。作者通过和《美女与野兽》都对比,讲述了另外一个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故事。为什么说是《美女与野兽》的反转版《激情的爱》,因为这里的主人公非常的俊美。而这里的女主人公非常的丑陋。值得一提的是,丑陋的女主一直坚信付出真心就会获得真情。忽略了动画和现实的差距。和《美女与野兽》结局相反,男主在无尽的被纠缠的岁月里,最终妥协并准备善待丑陋的女主的时候,女主竟然兴奋的死了。你以为这就是结局了?错,故事才刚刚开始。
如果你只是看作者的写作,不去看电影。我相信你会像我一样抓狂。当我疯狂地折着页脚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于电影,我的匮乏和作者的博知。
或者这就是我至今没写出一本书的原因吧。很喜欢作者最后的彩蛋。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疯狂年代(下)》读后感(十):令人惊叹的历史故事
以法国大大革命前后100年,即200年动荡历史为素材的历史故事集《疯狂年代》好看,让人惊叹。看过上部,忍不住就要一口气畅快地读完下册。这部书本是作者中野京子在日本《朝日新闻》官方博客连载的《世界史课程》和《世界史课程-电影篇》汇总而成,但因为下册部分更多侧重于“电影篇”而更显得动感十足,画面感强烈,爽快的阅读快感,让人手捧此书,心情愉悦。
200多年前的欧洲铁饼一块,相互混乱通婚,又几成一家。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历史,因其古老和新潮的尖锐冲突,也格外五彩缤纷。中野京子的《疯狂年代》便是以法国大革命前后100年,即200年动荡历史为素材的历史故事集。《疯狂年代》里的故事也原本是她在日本《朝日新闻》的官方博客上连载的《世界史课程》和《世界史课程-电影篇》汇总。
据中野京子自述,这些故事简直就像打翻了小朋友的玩具箱一样又多又杂,实在难以分类,于是便考虑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出生年份设定时间轴,以此理顺那个时代王朝贵族与新政治势力变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这其中,当然以从1282年开始统治欧洲,历史最悠久,最漫长的哈布斯堡家族影响最深远。这个封建家族是最典型的旧式王朝贵族,这个家族出身的权贵普遍崇尚奢华与傲慢,最终也被自己的愚蠢和自大葬送命运。其中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玛丽.安托瓦内特便是其一。法国历史混乱而驳杂,中野京子以玛丽.安托瓦内特为时代点上的重要见证人物,也相当聪明和取巧。向上追溯几十年,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上几代长辈,无论是血亲还是姻亲,都在满足家族私欲,都是政治联姻的工具,他们的关系连接,展开来看,就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家族图谱。
但,不要想得太严肃!奇葩的时代永远不缺二货,中野京子笔下的这段200年的历史实在太疯狂,这段历史无疑就是一个个二货DB的欢快闹剧,虽然是以各种名义,各种匪夷所思。这里,实在有太多料可爆,这些料爆起来也实在太劲爆,这些疯狂时代的黑历史,实在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得呼啦啦的兴高采烈。革命太残暴,如此生活多爆点料方才妙趣横生。
历史没有如果,但一旦开始联想“如果”,平行时间的轨迹便开始导向另一种可能和另一场结局。看看那些如果,如果维也纳宫廷没有那些超级豪华;如果玛丽.安托瓦内特嫁往一个小公国;如果玛丽.安托瓦内特与腓特烈大帝结婚;如果腓特烈大帝在年幼爱好哲学与艺术,软懦又弱小的时候被父王处死,而没有后来从“像女人一样堕落的家伙”变成了“怪物”的转变;如果超级粉丝彼得三世,没有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女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无法摆脱人性中的狭隘卑微,上帝嘲笑着人类自身的愚蠢和疯狂。
《疯狂年代》,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百年的疯狂历史剪影,是被庄重和严肃打扮的历史背后恩怨史,更是令人瞠目与反思的人类黑历史。中野京子的语言生动有趣,种种时光碎片信手拈来,笔下的故事短小精悍,干净利落,茶余饭后,厕中车上,都可抽取一二读之,快意而有滋有味。 中野京子不愧是讲故事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