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读后感1000字
《湖畔》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湖畔》读后感(一):旁观者
在这本《湖畔》里,东野平静得就如封面上那个冰蓝的湖面。或许正是他内心被扭曲的现实煎熬着,所以才表现得如此淡定。教育和家庭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初次看这本书,囫囵吞枣般没有什么滋味,后面再一看,想得越来越多。就像是冰山一角,东野揭开了让人痛觉的面纱。
《湖畔》读后感(二):意料外的结局
东野圭吾的书之前也有读过,但当时还不太理解其内容
上大学后又开始迷恋这些推理小说,翻到了这本湖畔,字数不多书不厚
一天读下来根本不会停下来觉得累,挺有意思
结局总觉得自己隐约猜到,也幻想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结局
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也算是意料之中的
今天又借了拉普拉斯的魔女准备读一读
《湖畔》读后感(三):湖面与湖底
不得不佩服东野圭吾的写作手法,全篇没有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全凭对话和动作的描写就让形象变得立体,画面感十分强烈。扣人心弦的剧情令人欲罢不能。
对结局感到震撼。当发现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献身以后,这已经就不单单是一桩命案了,主题或者矛盾转换到了教育上,所以最终真凶到底是谁也变得不重要了。
《湖畔》读后感(四):言过其实的推荐语
东野圭吾的书我都很喜欢,想想也看了40多本了。我觉得,东野圭吾的书吸引人就是因为他不是单纯的一味的推理,对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的黑暗总是剖析得那么透彻深刻。而且风格是那么多变,每本书都有新的感受。看到推荐语中将这本书和《白夜行》作对比,我想说的是,从情节到推理到人物刻画,这本书和《白夜行》根本不在一个高度上好吗!差得远了!
《湖畔》读后感(五):比较流畅简洁的一部作品
周五晚上和朋友约了一起吃饭,网红店付小姐。地铁上和等位的期间,阅读了前半部分,睡觉前忍不住将后半部分读完。
个人看推理小说,最喜欢推理的情节。我觉得好看的情节,就是完完全全的看完最后一个字,才惊喜的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呀!”
这部小说的情节很紧凑,最后的谜底也比较出乎意料,推荐阅读~
《湖畔》读后感(六):无法解脱的灵魂
“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要花几十年吧。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的。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是呀,注定一生无法解脱的灵魂......
合上最后一页,眼前浮现的美菜子悲哀的神情,回想到美菜子的种种纠结无奈,再联想到坂崎君子的欲言又止,不知该感慨岛国真混乱还是人性太疯狂。那些挫男
《湖畔》读后感(七):觉得这本一般般
四个孩子是统一的鞋子。但是鞋码也是吗?认真分辨也会分辨不出来吗?这些心理曲折的家长,只知道是孩子杀人,连哪一个孩子、谁家的孩子都不去调查清楚,直接掩埋事实。读过东野奎吾的十几本书,感觉这本最普通......情节不够引人入胜。书中的所有人物都疯了,反映了日本病态的现实社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好的学校,而自己背弃伦理道德。
《湖畔》读后感(八):又是一场关于人性的选择题
《湖畔》,又是一场关于人性的选择题,像《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
结局的选择一定会有争议——理智的选择于心不忍、感性的选择有违人伦。
把父爱母爱不断升华,以致到了一种肮脏不堪的地步,是对人性、对社会的拷问。
全篇结构紧凑、语言精练,是东野众多作品中的佳作之一,篇幅不长,推荐阅读。
2017.09.21
《湖畔》读后感(九):我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底线能到哪里
追根溯源,家长们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却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上好的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家长老师间财色交易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什么。几个家庭间的男女关系最终也并未交代清楚,或许在死亡面前,这些暧昧也都变得不重要。婚姻,家庭,孩子,如果没有准备好,真的就不要为好。也许是最近负面信息接收太多,我觉得我没有办法能够相信自己能够遇上对的人,走入对的婚姻。
《湖畔》读后感(十):亲情?
前2/3真的看得我很崩溃,散乱的线索,错杂的人物...连人名都记得很费劲...后边当俊介开始不再被牵着鼻子走的时候,一切开始有规律的动了起来,暗合了之前所有散乱的线索...当然最终凶手的揭露尤其是破案,不如说是人性的揭露,真正精彩。看得我郁闷爆,那种所谓亲情,伟大又愚蠢的亲情,以及掩藏于父爱母爱下的欲望与龌龊...真的让人如坠地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