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书中小站片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在书中小站片刻》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08 03:3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书中小站片刻》的读后感大全

  《在书中小站片刻》是一本由绿茶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一):绿茶老师最新大作

  时隔四年,再次读到绿茶老师的大作,非常恭喜和开心。绿茶老师曾任新京报读书周刊的编辑,我从2004年就追随该周刊读书买书,获益匪浅。绿茶老师是资深的读书人,书评家,从他的每一篇文章中都能深切感受到他对书籍的热爱,读者读他的文字,也能被深深地感染,继而也开始不倦的读书并爱书。衷心希望绿茶老师在百忙当中,继续编撰他的电子刊物《绿茶书情》,多多继续分享他的读书心得。醉醒客六杯酒,第四杯酒敬给阅读,敬给绿茶老师!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二):平平道来,淡淡之味

  对于绿茶,我记得是从06、07年左右开始看到他的书话,乍一看不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耐读。文字不刻意追求凝练或华丽,也不过度抒情,看似平淡,实则平静,有一种老僧入定的感觉。他多少也受了周作人的影响,但不像止庵的知堂味那么重,而是自己独有的风味,只是味道很淡,淡得几乎尝不出来。

  这年头找一个纯良的阅读者已经不容易了。读书人大多是聪明人,聪明就难免多欲,于是时代的喧嚣总在心头跃动,书也读不下去了。 而绿茶也许是个例外。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三):有一本关于书的书

  写在最开头:没有想像中这么糟,不至于这么低的评分,当然吐槽一下,笔者的文字有点絮絮叨叨。

  其实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笔者庞大的文化内涵和对书的热爱架起了整本书,浅谈了关于书的方方面面,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关于书的随笔,所以这本书被选作我自此旅途外带的一本书。值得一说的是,有部分小的章节有点类似目前网易阅读、微信公众号等等app上的短篇书评或是书单推荐,所以想要从这本书获取多大的文学方面更深层次的东西,你可能会期望过高。

  首先,对于我或者一些刚入门的读者来说,其实这是一本值得你把他作为索引的一本小书。我爱书是从高中开始,我喜欢把睡觉的床边堆骡起一塌塌的书,睡觉的时候会有一种安全感,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一直延续到工作,但真正读书的话比较少。真正爱上看书是最近两年的事儿,因为一本书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所以这一两年看日本文学的书偏多,反而是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除了大学之前的语文课本上的那些东西,我相对可能是个盲,知道大家的名,却不知其作品,所以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在知识的架构上帮助我形成了自己的框架,甚至是对新文化运动后大家辈出的那种文化氛围吸引,想要多多拜读这些大家的书。

  其次,书中有一“机场需要一盏阅读的灯”的章节引起了我的共鸣,关注机场书店是从一年前开始的。我有一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逛当地书店,必然也会买一本书回来作为纪念。一年前工作原因匆匆到过沈阳,开会附近的书店应该只有一家新华的书店分店,被我吐槽为不伦不类,挑了很久也没有心仪的书,后来还是在沈阳的机场挑中了一本,《书生之见》。自此,我满心以为只要是有机场就应该有书店,结果不是。而且的确如作者所写一样,中国的机场书店大致雷同,所卖书籍也大致雷同——畅销书籍,缺乏独特性。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四):爱书人的共鸣——当我还爱书时

  在三联的一个下午,从外面白亮的日光到书店里透着多重影的暖黄光,从午后维持的一份静谧到傍晚的人进人出。就这么静静的站着看。这是我看的书之一。

  发现它是因为当时的心情想看一本书之书。拿起来发现还是老学长的时候更是有点意外的惊喜。就这么一本书,封皮有舒服的质感,手绘简约,插图古朴,拿在手里,恰到好处。文笔很一般,然而有一种真诚的东西。质朴地说出了很多爱书人的共鸣。

  相信真正爱书的人会有那么一种执念。一旦太爱读书,就会莫名的把自己的命运都与它系在一起,走很远的路也甩不脱我们纯色的宿命。

  也曾幻想过在独立书店做些无论什么,想上路去远方,去一个明媚清澈的地方吟诗,品茶,读书。也曾想过极简单地度过一生。也曾愿意把自己放空一点不剩,躺在青草地上晒太阳,领悟这个世界,过与红尘俗世没有太大关系的生活。

  于是就和同伴说了好多好多书的话题。说不羁的初中和高中时光。说起人最复杂的那一面。

  我写这些不是因为我是一个有那么爱书的人,或者说,现在的我依然那么纯粹的过读书的心灵生活。书读渐少,人际亦不熟。迷茫中总是在追寻一些东西,得到的无非是一片片碎片化的记忆。没有纵深的阅读,电子世界的纷繁与焦虑,或许大学的前几个月会是一些贝壳,在无奈的、褪色的海滩上被遗弃。我们本都有向往的大学生活。都有那一份圣洁的渴望——可能,只是生得晚了些吧。只是再也没有那种环境吧。于是庸庸碌碌,有小的成就,却又时常,像这样,会跌进温柔甜蜜的陷阱,会走进神伤和迷惘。

  那是不是我们当初的梦想都会被遗弃呢?至少作者还有一份顽固的乐观。至少还是喜欢如此单纯的书香,没有咖啡带来的商业化的联想。至少还有这个温馨的午后。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五):醉醒客第四杯酒——也谈读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字不在多,有魂则灵。

  醉醒客,夜饮东坡醉复醒,梦里不知身是客。

  这本书是醉醒客的第四个系列,醉醒客六本书分别是他与其好友所出,说到书名,颇为有趣,作者的好友成天拿着手机念茨娃的诗,听到一句“在风中小站片刻”,才想出了“在书中小站片刻”。

  绿茶曾做过书店店员,提起那段时光,与书为友倍觉难忘,之后被升为店长,管理展台推荐书和帮读者找书的同时,与书之间的互动,分享喜爱的书籍给读者令他喜悦无比,那两年的时光使他对书本充满了深刻十足的爱,也进一步认识到阅读分享精神的重要性与其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的确,在这个文人相轻的世界,许多聪明的读书人出现,读书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事了,许多人为了名利而读书,就像某个现在很热火的电视剧里说得那样:这世上本就没有自由自在的人,只要你还有欲望,还有情感。

  我想说,读书本就不是自由自在的,只要你还有欲望,还有情感。

  但到底是选择欲望还是情感?我不知道,不过许多人读书的时候或许两者皆有吧。

  这年头想找一个真心爱读书的人已经不容易了,喧嚣嘈杂的声音老充斥在我们耳边,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房子车子的经济压力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记得有个朋友说过“书本早就不值钱了”,当时的我抱着书傻傻的听着,只觉是她一时的瞧不起,直到现在才明白这社会的变化,而在外国,当时的12世纪,能收集到12本书就可以称得上图书馆了,一部弥撒书的价值比得上一座葡萄园,不得不说外国人喜爱书本的程度,即使是在泡沫经济的今天,外国人坐在地铁里看书早已屡见不鲜,只是现在浮躁的我们,想一步登天的我们何时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呢?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放松与减压。有个在北京的朋友,他没有朋友没有熟人,但他每天坚持读书,每天学到一点东西就感到很充实,所以他很少注意到自己在北京没有朋友这件事,也不会自怨自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好的书籍能帮助我们避免精神上的堕落。书籍不仅能带来精神的享受,还能带来现实生活上的改变。

  就像最近某个开始受欢迎的分享书籍达人,他说自己刚开始除了工作就不会读书,直到某一天他开始了每个星期一本书的计划,刚开始基本看不了那么多,后来慢慢习惯了,还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随着看书越来越多,分享的读书笔记越来越多,他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在养成读书的这个好习惯之后,他又相继养成了慢跑、练字、绘画、学习外语以及对他人赞美的这些好习惯,而随着他的自我成长与进步,他开始把这些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分享,受他文字鼓舞的人也渐渐增多,每天都能看到他公开读者的感谢信,可以说,是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明白自己是能改变的,是书籍改变了他的生活。(为了防止被认为做广告,我还是不说是谁了吧)

  读书让我们学到更多了解更多,充实了自我,读书可以明智,能从书中得到阅读和分享的乐趣是好事,好了,废话不多说,我去看书了,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像绿茶老师那样纯粹的读书者。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六):麦子书单⑪

  2018/3/9 你和书有什么故事吗?你是爱书之人吗?你和爱书人又有什么故事吗? 遇见这本小书,是在上海旅游途经的一家书店里。它的店名好像是两个字,很独特,下五六步台阶来到店门前,左手边是树藤支起的半露天阅读区,有两三只竹椅。书店很小,四四方方,中间两个书展台,左边是顶天的一整面书墙。这书店最独特、让人惊喜的是他把每本试读的书都包了透明书皮,让经手无数的书依旧完好如初,关键还非常漂亮,不论书厚薄大小都包的很整齐很光滑。回家后,我把喜爱和常看的书也都包了透明书皮。 当时随手拿起这本颜值不错的书翻了两章,觉得挺有趣,是写读书人写与书、书店和书友的故事。关于读书人的书,向来是我的阅读偏好,当年读安妮的《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就把我高兴的时不时拍案叫好。绿茶和安妮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读书人嘛,当然),比如都在书店工作过,做了非常久的报刊编辑,时常与书友小聚等等… 这小书我最喜欢的两个帕(part)是<一份书缘,一段淘书记忆>和<书店像咖啡馆一样多的国度>。前者是北京记忆,后者,是阿姆斯特丹之旅。 作者回忆在北大读书的生活,校里校外遍布无数书店和书摊,“逛书店和淘旧书是我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如是说,“北大周围有好几个地方可淘,最好的当然是小东门外的旧书摊,其次还有柿子林周末书市、毕业生跳蚤市场、西门公共汽车站、二体地下室、三角地北大书屋、图书馆南天井等…还有校外的海淀图书城、万圣书园、王府井…”。 他和书友兼室友经常一起看书聊书,“时常为一本书的版本争的面红耳赤,然后放下正吃着的饭跑到书店看个究竟”。他和北大小东门书摊市集的摊主们也很熟,聊家常帮忙找书相处非常愉快。 看作者写这些与书籍密切相关的快乐回忆,我好生羡慕,他的大学时光因书而丰富多彩,意义非凡。不经意间,他为此结识了许多朋友,也为将来能从事喜爱的工作做了充实的准备。 在看到“大概是1998年的时候,小东门的书摊被查封了,再也见不到那些摊主的吆喝和爱书人的停留了”时我和作者一样难过惋惜,但他至少与书摊市集文化并肩过,拥有过美好的淘书时光,所以在这一切逝去后,在回眸间,会“感动于那些逝去的日子”,因为,这是北大与他独一无二的秘密。 绿茶在<书店像咖啡馆一样多的国度>的经历和对其的描述,同样让我开心和羡慕。 作者第一次拜访“5分钟步行途中至少有15家书店”的阿姆斯特丹,赞叹其书店容量之多,惊叹每家书店都是那么独特,每家都像天堂。 同行人关注运河、老房子和好客的当地人,而作者,独被书店风景吸引,像一个好奇的孩子般一次次地推开书店大门,急切的想对里面那个独特的世界一探究竟,“或问候两句,或自顾自地拍照和翻书”。 对当时的情境作者生动的写道“到后来,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书店上,导致同行的几位朋友受到感染,看到书店就喊'绿茶,书店',而我自然就扑上去,一通拍照观望”。哈哈哈哈“扑”这个字太形象了,把爱书人的急切和可爱描述的淋漓尽致。我外出游玩也特别喜欢逛当地的书店,没时间特意安排去看的时候,偶遇一家书店就会欣喜若狂,扑上去走走看看,被爹妈抱怨耽误行程也自顾自地很开心。 偶遇流动的书墙让我和作者一起被惊住了。“从火车站出来不远,一个波浪形书摊把我震住了,我迈开大腿扑上去,腿都软了。”看看多真实啊!“这个由好几百个书盒码起来的书摊,呈波浪形,荡开来。我的小广角相机愣是没拍全全景”。我看着照片也惊叹了,书摊由6个大书盒摞起,人只及五个书盒高,蜿蜒曲折的向两边延伸看不到边。每个书盒都被横放的书塞满了,太壮观了!太有特色了!我也真想赖在书摊边不走。 看了作者的经历,我对荷兰,对阿姆斯特丹心生向往,这么一个被书店“占领”的地方,真像我的伊甸园,我一定要尽早去看看。 《在书中小站片刻》这本小书还有很多我想分享的东西,因为与作者获得了太多共鸣,但实在爆字数了,改天我再写一篇吧。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七):好书哪里找?

  2010年,我一面闭门读书,一面逃避工作,成天上网、睡觉、胡想。当时豆瓣网正在推广一个叫阿尔法城的项目(现已被关闭),那是一个虚拟城市,你可以在这个城市里选一条街道住下来,然后和街上的邻居共同选出街长,办小报,搞活动,还可以和别的街道竞争。

  我被这个新玩具牢牢吸引,深陷其中。我所住的那条街,在大家投票表决后被命名为查令十字街。我们街道的人气还算不错,最好的是朝闻道,那条街道的气质和名字一样严肃,当时,不少人真的把这块虚拟地盘当做民主实验之地,我呢,只是寂寞,凑个热闹。

  热闹也不是瞎凑,我欢欣鼓舞办了个小报,推荐一些书、电影和音乐。那个小报被我取名为“不止读书”,是的,就是这个不止读书,它是这里的前生。前世的不止读书只出了两期,就随着大家兴致下降而不了了之。

  现在回想,那应该是豆瓣最好的时候,各路牛人还没有沉默,书影音气氛还浓,小组依然兴旺,那时候我注意到了两个网上刊物,一个是《独立阅读》,一个是《绿茶书情》。

  《独立阅读》的口号是“致力于公民社会的常识阅读”,非常具有互联网精神,由一群热爱读书的知识人共同创办,每月一期,文章质量很高。我陆陆续续看了几年,现在似乎停掉了。

  《绿茶书情》则是另一种样貌,它由绿茶一个人编辑,主要的内容如题所示,是新书讯息。我并不知道绿茶是谁,只是看他整理了许多当年的读书盘点榜单,遂发生了兴趣。后来查资料得知,他那时任职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后来,《绿茶书情》当然也停掉了,说到底,是正向反馈太少,一群人或一个人因为兴趣和志愿做一件事情,当然可喜,然而要长久的做下去,光靠兴趣则总是无以为继。《独立阅读》是彻底消失了,《绿茶书情》则没有完全不见,它转变为一个公众号,仍然由绿茶运营。

  说起这么多不那么久远,却分明是往事的废话,是因为我正在读绿茶的新书《在书中小站片刻》。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关于绿茶的读书生活,它很私人,但也可以惠众。

  说它私人,是因为绿茶在书中写到不少自己的读书岁月。早在90年代,绿茶是北京一家书店的店员,后来,做报纸书评版的编辑,做杂志主编,现在在出版社任职,二十年来,没有离开书。他写阅读岁月,写自己书店经历,寻访书店的经验,出发点,是一颗本真的爱书的心。

  我所以愿意看很多读书随笔,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在书中看见别人的读书经验,别人的趣味。就像你在地铁上见到一个捧着书本的人,虽然互不相识,却莫名有一种温暖,仿佛由此见到另一个我,可知我不孤独。

  说它还可以惠众,是因为所有关于书的书,都是发现好书的森林。有人问我从哪里找书来看,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各种关于书的书,那是一种可靠的参考,因为我知道,我们是一国的。

  在这本装帧精致的小书里,我已经搜集到不少线索,作者本身好客,一开口,就是一串书名,正好记下。

  比如谈到家族记忆,我记下贾平凹的《老生》、蒋晓云的《桃花井》、徐则臣的《耶路撒冷》、邵燕祥先生的《一个戴灰帽子的人》、王道的《流动的斯文》、杨步伟《杂记赵家》、叶家女婿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谈到西方人的散步,我记下卢梭《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威尔曼的《散步》、梅尔西埃《巴黎的景象》、本雅明《闲逛者》。

  谈到自然文学,我记下《瓦尔登湖》《沙车年鉴》《寂静的春天》《自然之死》《多少算够》《伐木者醒来》《大地上的事情》《看不见的森林》《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田园之秋》……

  不论是《独立阅读》《绿茶书情》或者不止读书,都是读者与读者的情报站,曾经我受惠于它们,如今我也开始了我的情报生涯。借着这些来自先行者的情报,我们每个人都能一步步从森林中走出自己的路。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八):能给我们带来反思和延伸阅读的都是好书

  最近读了几本好书,我心中好书的定义各不相同。有带给我启发的书籍、有文字优美淘洗心灵的书籍、更有闲暇娱乐消遣时间的书籍。

  今天想介绍一本给我启发的书籍——《在书中小站片刻》。作者绿茶曾任人民网读书频道主编、《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资深书评人,阅读推广人。

  读总序已经笑开了。总序是对包含这本书在内的醒醉客书系的由来的说明。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群文人,以酒会友,最终结盟“六根文化”,建自媒体、写文章、还出了这套书。

  六根源自酒局,兴于酒局,长于酒局,现在看来,还将继续微醺惬意下去。

  起先,我没把这本书定位为给我带来启发的书籍,但正因为作者绿茶的“漫不经心”,让我看到“洪荒之力”自己与他的巨大差异。

  本文,算是对自己读书阶段反省的小结吧。

1.结缘书店

台湾诚品书店

  每一个爱书之人都有和书店结缘的经历。绿茶也不例外。当年他就读的大学门外,有一家名震全国的学术书店——风入松书店,他应聘了店员,从整理书籍开始,逐步做到店长。

  在书店工作的两年,他对书产生了十足真切的爱,对阅读分享有了深刻的认同,也充分感受到了阅读分享带来的幸福感。

  这奠定了他从此以书为伴的生活主旋律。

  除此之外,大学阶段逛书店和淘旧书也是他一大乐趣。顺着他的指引,在北京,老的书店在琉璃厂一代,大的书店在西单和王府井。淘书店可以去被打周围小东门外的旧书摊,其次还有柿子林书市、毕业生跳蚤市场、西门公共汽车站、二体地下室、三角地等等。

  绿茶藏书从大学时代开始,现在也有专门藏书的房子。个人认为,藏书之趣在于喜爱,而不仅仅是攀升的价值。能发现书的价值,从旧书摊寻宝般带回家,已经很满足了。

  这让我想起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书中,身在纽约的海莲·汉芙书信向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预定二手书的故事。二十年间,他们从店员和顾客的身份转变为挚友关系。细心的弗兰克·德尔会为海莲·汉芙寻找绝版旧书。

  终生未嫁的海莲·汉芙以书为伴,他们来往的信件中可以看到她对书的内容评价褒贬不一——对精神食粮,她总是要求颇高。

  可惜,我极少有淘书的经历。一方面是阅读有限,需要的书在图书馆、书城都能找到,不知道自己该淘什么书;另一方面是行动不自由,有闲余时间看书的阶段,我还在部队,空间的局限性,让我的阅读也受到了限制。

  我有三四年的自学时光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二楼自习室是我在青岛的第二个“家”,中午负一层食堂5元一份的员工餐最使我期待,比在图书馆周边吃野馄饨舒爽多了。

  现在每周末带着涵老大去独立书店自习,也是我的心头好,不去就心痒痒。

2.泛读的重要性

荷兰莱顿大学门口流动书墙

  绿茶的书有点与众不同。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他文眼选的清奇,却也没有绊住自己的“脚”,上下几百年的读物品评起来,颇有点逍遥居士的洒脱。

  比如他写《散步,18世纪的文学核心》,将为了锻炼或娱乐而随便走走的“散步”,和卢梭《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连接起来。

  1749年10月“酷热难耐”的一天中午,为了探望在押的朋友,卢梭从巴黎走到樊尚,全长仅两法里,一边走,一边翻着《法兰西信使》,突然发现一个有奖征文,这次短短的散步,成就了他作家的事业。

  继而,他又将“散步”与文艺界及思想界某种价值相关联——文学散步、艺术散步、美学散步……好像一说“我散步去了”,就可以理解为“我思考去了”。

  之后他还介绍了柏拉图散步对话录《斐德罗》、蒙田散步写作的《随笔》、还有本雅明的《闲逛者》。

  最后他以黑塞一篇学术论文《关于散步这门困难的艺术》结尾,说明散步——这一相当古老的用两条腿前进的运动形式——是一种特别纯粹、解除了目的的享受。只是人们搞得自己没有空暇散步,只能是为了散步而散步,就像歌德所言,它像诗歌一样兴高采烈,忘乎所以。

  瞧,简单的“散步”在特定区域和环境下成了关键词和关键行为,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另类的定义。

  这样有趣的平行书籍讨论,还见长于燕园文化、两岸民谣、记忆之书、菜市场乡愁等等,每篇都介绍了十余册关键词相关的书籍,一些鲜有人知的书籍重新浮出水面,来到我们眼前。这就是绿茶口中念念不忘的分享书籍的乐趣吧。

  书中他曾讲过,每周地铁闲暇也可以翻完两本书。他的阅读量之大、阅读内容之广博,令我十分钦佩。

  我们都说读书要有目的的读,现在想来,事情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解决工作生活需求的阅读,通常都是为了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而更多的读书都是随性而至,甚至是偶遇得来的。泛读看似不成体系,恰恰做了基础工作,去填补我们阅读网络的空隙,久而久之编织成网,才可以信手拈来。

  就像下棋的人,不愁手边的旗子不够用,只是需要盘算一下如何布棋即可。

3.拜访每个路过城市的书店

探访南京的先锋书店

  绿茶有个爱好,不论国内国外,每到一个国家或城市,都会去拜访当地的书店。

  这一点,和我相似。

  他去阿姆斯特丹,别人告诉他红灯区必须去,奶酪必须吃,他却独被书店的风景吸引。这个人口不足80万的小城市,书店像咖啡馆一样多,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风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再说回国内的独立书店,绿茶也如数家珍。同样因了他的指引,我了解了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独立书店:

  上海有严博非创办于1997年的季风书园;广州有陈侗创办于1994年的博尔赫斯书店、陈定方创办于1994年的学而忧书店;南京有钱晓华创办于1996年的先锋书店;杭州有朱升华创办于1997年的枫林晚书店;贵州有薛野、萧然等人创办于1993年的西西弗书店;长春有王忠民、吴风夫妇创办于1997年的学人书店;漳州、厦门有许志强创办于1987年的晓风书屋,等等。

  这些书店走过兴盛,也走过衰败。低迷的时候,搬家的搬家,流浪的流浪,用绿茶的一句话是:“这些民营书店的先驱们,用自己的真心点燃了书店微暗的灯光。”

  我今年游览南京的时候,两度到访先锋书店,一处位于总督府内,另一处位于老东门历史文化街。那里也是集阅读、咖啡、文玩在内的文青聚集地。在每个城市的地标书店留下足迹,也是对当地文化的采风。

  再回到我所居住的城市——青岛。由张兵林夫妇创办的不是书店(其前身为1996年因拆迁关闭的学苑书店)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洗礼,近日将在崂山区开第四家分店。还有颇有声望的如是书店、良友书坊、方所等十余家独立书店。

  去年以来的自习之旅,使我和独立书店的缘分更进一步,那里已经成为我精神栖息的家园。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去了台湾的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虽然未能前往,但那盏我心中的“书店的灯光”一直明亮如前,“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阅读,每个阅读的灵魂都在空间里弥漫”。

北京读易洞书房一角

  昨天看完一本书《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书中提出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几经思索,我还是希望未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屋,一个安静的所在。我还起念,从所在的城市开始,绘制独立书店地图。我眼前的世界,因为这个小小的愿望,如深海中浮游直上的鱼群,在夕照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读完《在书中小站片刻》,我的书单目录增长了一大些。如同绿茶所说:“我特别提倡延伸阅读,这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基础,当你读完一本书后,有更多想读的书,就证明你从本书的阅读中取得了收获。”

  前几日,我将书中几页荐书的页面拍摄发在平台上,有朋友对刘襄自然读本感兴趣,也达到了延伸阅读的目的。

  能给我们带来反思和延伸阅读的都是好书,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