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1000字

2021-05-09 03:32: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1000字

  《语言学的邀请》是一本由塞缪尔·早川 Samuel Hayakawa / 艾伦·早川 A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一):语言的抽象化

  象征化后的符号并不等同于他所代表的意义的本质,因为这个缘故生活中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常有误会。区分语言本身的内向化含义和外向化本义是很重要也很难的一份工作,在对物体进行抽象化和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在这份工作上犯错。

  书里有个观点我挺认可,当双方持二元价值观点且所持方意见相左,事实上是没有辩论或是讨论的必要的。因为那只会增加没有意义的争吵,对互相汲取经验、学习知识没有任何好处。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二):很有意思的书

  原书名是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中译《语言学的邀请》,其实稍有些迷惑性哈。

  译者水平相当之高,大概确实掌握了大量语言学和社会学知识的,读起来很舒服;有一点不好评价的就是用本土化例子替换掉了原有的带有西方色彩的例子,照顾了大部分读者的阅读体验,新的例子也选得很好,但总有一种怪怪的“译者代读者做选择的感觉”。

  内容更偏向语义学,而后面几章(结构较之前几章略显松散)则详细介绍了人类思维之于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消极影响。

  总之是很有意思的书,读书笔记就不写在这里啦!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三):《语言学的邀请》: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1、这本书在中图分类法中归入H0语言类确实不太恰当。它并非讨论语言学,而是从过来人的角度讨论“语言”这一客体。更多的像是一种智慧的思考,且是更接近于哲学意义的思考。如果想了解“语言学”这门研究学问的话,如书中所述,可能还是应该陷入那种学术的陷阱中去。

  2、从google scholar的视角看,Samuel & Alan Hayakawa 的主要作品以此为尊。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而言,这本书可能很有裨益。个人认可其持论,即,语言毕竟是附属于人的外相,不定型的人要想从中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科学确实是在做描绘地图的事情,但语言学是否能作为一门科学,还是要看看其他正统H0系作品为是。

  3、对于这本书引发的思考,其他豆友很有评论,在此从略。the end...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四):简单导图(全文框架)

  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会想到非暴力沟通,在关于如何用语言交流沟通上,双方的观点互相呼应,只是希望自己能做到吧。

  由于是语言学入门书籍,写得相对比较浅显(非常浅显),外国人写书也比较喜欢举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观点,所以看起来毫不费力,(也让人觉得没什么可记的)。

  草草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其实就是全文框架)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五):译者的“捧杀”?

  本来是想学英文来着,结果只有翻译版的。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用作者的话说,抽象的阶层不够高吧,行文,你可以说流畅有趣,但倒不如说,过于通俗散漫以至于,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来看“无趣”的例子。译者进行的“删改”,不知道是不是真如其所言,为了读者更容易理解。关于语言运用的,或者批判性思维的书籍不少,而这本书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干货”,还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神学,生物物理学等等,美国式的“通识教育”也产生了不少的这样的学者之流。记得鲁迅在《骂杀与捧杀》中说:“以学者或诗人的招牌,来批评或介绍一个作者,开初是很能够蒙混旁人的,但待到旁人看清了这作者的真相的时候,却只剩了他自己的不诚恳,或学识的不够了。然而如果没有旁人来指明真相呢,这作家就从此被捧杀,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翻身。”,不知道那些写序的人,是不是……哈哈哈!有些收获,但绝不至于那样!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六):一本接近完美的书

  这是一本接近完美的书。逻辑清晰,循循善诱,实例生动,惜字如金,重要观点使用加粗字。其中肯定有译者不小的功劳,译者多半是一位对语言学相当有研究的朋友。

  从结构上,虽然本书分为两编,但我把本书理解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语言的出现的原因

  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的基本分类

  我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第二部分(语言如何影响社会)

  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以及语言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

  第三部分(语言和思想,即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

  如何通过语言获得知识--抽象阶梯

  如何用抽象阶梯解释人在使用语言时的缺陷:倾向于向上抽象;抽象混乱导致分类错误等

  价值观:怎样用语言来建立二元价值观点,或多元价值观

  内向观点会引起的问题

  外向知识搞定社会问题

  通过本书技巧和作者的建议,走向内心和外界的秩序

  完* - *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七):语言真的很有力量

  最喜欢的一句话:“除非一个人知道要在经验里找寻什么,否则他的经验往往会对他毫无意义。”

  正值特殊时期,这本书来的恰到好处。

  牛1不等于牛2不等于牛3...

  这句简单的话就大大减轻了我这段时间由疫情、舆论、家庭关系引起的种种不适。

  语言真的太重要了,又太容易被忽视了。生活中很多问题,仔细想想,起因都跟“沟通”有关。

  疫情爆发,所有人宅在家里,针对各种问题的网上论战不可避免。在论战发生时,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边读这本书,边用刚读来的理论,分析人们的言论,分析自己的心情。

  大多数情况,都符合书中的预测:网民突然的情绪爆发(不管是愤怒还是伤感)、我突然的烦闷、家人间突然的矛盾,问题无外乎出在言辞的“多元价值观”、“抽象阶层”、“内向外向观点”这些方面。

  对前面说的这些名词,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我这里直接说出来而又不解释有些故弄玄虚之嫌,只好安慰自己,说自己的读后感反正也没有什么读者,为数不多的几位读者,还请包涵。

  最后还是力荐这本听似有些枯燥的书本,满满一本干货,看完至少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言辞,会多出一点理性的思考。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八):在这个时代过上一种理性的生活

  题目来自本书的序言。

  一切开始于语言,语言学,却着眼于心理学。

  带有迷惑性的书名,尤其是英文(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差点让人相信这又是一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语言学,语义学说教式教科书,然而一气呵成读完后却被其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简洁理智的世界观,生活哲学所折服和震撼。

  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界40年代,那时候的各种信息泛滥程度还远远不及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但作者已明锐地嗅到了信息爆炸的火药味道,对各种来自各个角落的(商业社会,政治生活,他人言论,etc.)语言轰炸,逻辑trick作出了警示并提出了防御机制。

  稍微Google下作者的背景,感觉Samuel Hayakawa 先生自己的生活轨迹就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解。他是日裔血统,于1906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后一直从事英语语言学教学于美国,70年代,他的重心从学术转向了政治,开始用语言来影响别人和世界,最终逝世于1992年。长长的一生践行了他书中所表达的生存主义哲学:“同类之间广泛利用语言进行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假使应用语言的结果只是产生出更多的矛盾冲突,那么不是说的人有问题,就是听的人有问题,要不就是都有问题。”

  未完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九):这可不是一本文学体系内的基础课

  最开始Mark这本书的缘故实在是因为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岂止是不会沟通的技巧,连社交技巧都实在尴尬。我以为这是一本能从理论上教会我如何去处理语言技能的书,读完才发现书中的指教实在是有如启蒙者一般的功能。虽然成书的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技术的进步更加迅速,但书中所提到的现象和事例却仍在不断发生。

  书的前几章还是从言辞的功能角度谈起的,直至中部逐渐谈到人类思想与言辞的深刻关系。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从第十五章开始的,心理和社会学概念融入其中,展现了实实在在的常见困境。尽管许多表述看来正是如此,应被大家熟知,但我仍不禁为许多部分拍案赞赏。客观的认知和勇敢的改变似乎是最鸡汤的结论,但早川们从语言角度所深入的分析却让人信服。

  最后,作者们关于人类思想合作,减少争斗冲突的主张,或许从我的感受来看,很大程度上正印证了他的观点,一个加拿大籍美国知识分子的视角。在如此庞大的人类族群中,站在优势群体的一面是很难真正客观地去看待“公平”的利益冲突这回事的。所以无论怎样从自我概念上去主张自由主义或者和平主义都难免使人觉得流于空话,正是他自己所说的一种内向观点。

  毕竟语言本身也是人类不完全定义的产物,今天的信息传递方式或许将会超越语言载体本身,正如攻壳机动队里从信息意识海洋中诞生的又将是何种生命呢?

  《语言学的邀请》读后感(十):004《语言学的邀请》

  能教人更好看清人与人的交往规律,且了解世界应然与已然关系的一本语义学著作。 语言不仅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传递情感。 愈是能够利用别人的神经系统来补益自身的人,也就愈加容易生存。当然,在一个集团中,习惯于用声音互相合作帮助的分子愈多,全体的得益也就愈多。(不过得益的大小或多少自然也会受到该集团内组织能力和成员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们也可以用语言的声调、节奏、含义、带有情感性的事实、比喻、典故、以及我们语言中其他一切可以应用的情感性工具来表达我们细腻丰富/想要寻求认同的情感,或者在文学文艺作品中的情感性符号里汲取营养,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但同时要注意:语言只是一种符号,它与它所代表的事物并不一定有连带关系。比如,我们可以说“我饿了”,事实上却一点也不觉得饿。 所以,我们若只在纯粹理论角度去谈公共问题是“对”是“错”,是“进步”还是“反动”,很容易变成无解的争论。这时不妨多去问落到实处的问题:比如“结果如何?”“谁能得到利益?能得多少?”“谁会吃亏?吃亏到什么程度?”“在这个建议里有哪几点可以保证将来没有害处?”当这种外向问题有了外向回答时,我们就能很快作出决定。

  但言论和出版自由之所以会与民主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书报的审查和禁止之所以会与暴君和独裁者不可分离,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大家相信语言的魔力有一定关系。而将外在世界抽象化,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总之,我们既不要在自己与现实世界之间竖起一道语言屏障,也不要低估这些象征性体验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