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带上她的眼睛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带上她的眼睛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0 02:18: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带上她的眼睛的读后感大全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20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一):简介

  微观尽头:大型粒子加速器撞击夸克,物质还可不可以再分?刘慈欣的回答是:地球是圆的,从其表面任一点一直向前走,就会回到原点。现在我们知道了宇宙的时空形状,很类似。我们一直向微观的深层走,当走到微观尽头时,就回到了整个宏观。加速器刚才击穿了物质最小的结构,于是其力量作用到最大的结构上,把整个宇宙反转了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二):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

  也许是因为读之前就知道她在地心出不来,所以读时内心都压抑着,也不敢去visualize文中描述的场景。

  一直压抑着,直到最后都到她最后一次的录音,才帮我解脱出来。她说: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

  这是多好的心态。不是压着挤着束缚着围困着的绝望,而是整个世界的温暖。

  再差再难的环境事物,总有一个角度可以看出美好。人如果要活下去,为什么不找到这个美丽的角度,让自己美好的活下去呢?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三):带上她的眼睛

  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女孩是出类拔萃的。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深入地心的女孩与一个正常人的“对话”以及女孩最后一次“到”地球表面的场景。后来“我”才明白她是地心探险的“落日六号”的领航员,为此激动不已,但得知她要在这个小船舱里度过她的余生,“我”又为她难过。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为人类对地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这个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感觉到了她在地心中的无助和无助中的勇气。她的无畏、她的毫不利己的精神令我感动!年纪轻轻竟有如此不可思量的勇气以及对于国家对于人类的无私的奉献,好像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看得轻于鸿毛而又把人类对地球的研究看得重于泰山。

  请大家珍视生命,不仅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四):文科生的科学素养提升

  最近读完了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集,比较喜欢比较推荐的是《宇宙坍缩》《地火》《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命运》《中国太阳》《朝闻道》这几篇。 其实文科生阅读短篇科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当作了解理工科常识的一条捷径,也可以当作现代通识教育的一个补充。 读完后我不仅大致学习到了如太阳氦闪、真空衰变、时空跃迁等基本天文学宇宙学原理,还了解了采煤过程的原理、常见的井下事故如冒顶、瓦斯爆炸、矿井水灾的成灾原理,还有部队C3I系统、航母战斗群中的巡洋舰、驱逐舰、补给舰、护卫舰、攻击潜艇等各自起的作用等诸如此类的工科常识,突然一不小心弄懂了平时没有兴趣学习的内容。 诚然这些常识随意一百度肯定会有专业更详尽的解释,但是把这些知识放在扣人心弦的小说情节中或许能在无意中使普通平民更容易理解那些高深的科学原理,也能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不失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一条可行之路。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五):微观尽头

  微观尽头,宇宙反转,就像一条大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这是作者的意图,也是作者的想象。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论,物质是有最小单位的。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也就是老牧人所说的,世界上最小的沙粒。

  要说最新,这个结论也是几年前在央视新闻中关注到的,算是权威的。有兴趣可以自己查相关。

  个人观点。

  物质世界必须有最基本粒子,或者至少需要从一个人为设定的基本粒子开始,否则就没法开始了。无穷小量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或者说概念世界中。我们需要时刻分清现实世界和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理想的概念世界。

  关于可知和不可知。其实无所谓。主要看自己要做什么,知道多少就足够了。宇宙是浩瀚无穷的,我们探索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清楚自己所处的蓝色星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便更好的生存。

  本文虽小,探讨的问题却基本而深刻。

  读大刘的作品,主要还是为了感受作者的——平静。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六):三个刘慈欣

  我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刘慈欣全部的中短篇小说。看到了三个不一样的刘慈欣。

  第一个,是从黄土高坡上生长起来被汾河水养育大的山西人。我也诞生成长在这片土地上,被河水冲刷千年而形成的千沟万壑之下正是乌黑发亮的煤块。《地火》一篇,连主角的名字都和作者如此相像——刘欣,作者就是在自己成长的基础上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创作。

  第二个,是充满奉献精神,歌颂美好道德的理想家。《带上他的眼睛》《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乡村教师》,这些文章的最后都展示了一种舍生取义,奉献一切的大爱。

  第三个,是仰望星空,思考人类前景的思想者。这些作品在中短篇小说中占了大部分,他们或者包含了雄伟壮阔震撼人心的宇宙场景描写,或者赤裸裸的把作者的三观摆在读者面前经人审视,思考。这一部分的作品已经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追求真理的代价?基因工程的底线?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发展的最终结果?因为是科幻小说,所以可以把作者想象结局适用在宇宙中一个又一个文明上,再由外星来客以第一人称讲出来,令人唏嘘。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七):带上眼睛生活

  《带上她的眼睛》,其实这是我看完《流浪地球》接着的一篇,很奇妙的是这两篇一篇讲的向上发展——虚无的太空,一篇是向下发展——探索地心。流浪地球计划成功了,可是落日六号失败了,在飞船上的唯一一个小女孩将在地心不足十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度过余生,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电视剧里那些凄苦主角鼓励自己的一句话,人生哪和电视剧一样啊,如果能活的和电视剧一样简单,每年自杀的人数就不会在一直增长了。但是同电影《流浪地球》表达的主旨一样“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宝贵的东西”,小女孩拥有了一天一夜的希望,足以支撑下半生的希望,这份希望传染给了“我”,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拥有了更强的力量、更高的科技。世界却变成灰色了,感受不到美好,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唾手可得,美国有一个封闭室,是宇航员上天前的必训场所,里面没有一分贝声音,甚至你自己的声音发出也听不到,一般人在里面一分钟或几分钟已经受不住要疯了。有人历经生活不幸事仍对这个世界抱着美好,有人顺风顺水却对生活提不起一丁点兴趣,有人每天无所事事却怨生活不公。带上自己的眼睛,好好的看这个世界。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八):未完待续的笔记…

  看大刘的书,就从来没有失望过,看到现在,最喜欢的几篇有《鲸歌》、《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和《乡村教师》。

  《鲸歌》这部处女作,应该是大刘对人性的所谓探讨了,很多人觉得一般,我倒觉得挺不错的。贩毒者,为军队、为毒贩卖命的科学家、军队、国家、捕鲸者究竟谁才是恶人?还是说我们都一样,习惯拿道德指责别人,用欲望宽恕自己?

  在读《乡村教师》的时候,觉得大刘关于《三体》的诸多构思应该是来源于此,还有那种宏大的叙事手法,也是这时候形成的。也不知怎么的,这篇引发了我对人类究竟是感情动物还是情绪动物的思考。首先人类无疑是由情绪构成的生物,情绪又构成了感情。而感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东西,它是对由人对固定类型事物长期的类型化情绪反应构成的规律的一种概念命名。所以通过一个智慧生命的智力而非感情去确定他们的生死,真是很贴切呢。

  《混沌蝴蝶》开篇那首民谣反映了连锁反应的去过程现象,也就是蝴蝶效应。结局挺意外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将本就该降临到祖国的灾难,精确的降临在自己身上,毁灭了自己的生活。蝴蝶扇动了翅膀,但飓风到底是刮倒了谁那里呢?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九):带上她的眼睛

  个人较喜欢《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中国太阳》和《朝闻道》。

  本书与前段时间读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超有趣!准备等书展的时候去买后续)完全不同,虽然两者同为科幻,《银》更加侧重幽默感,充满了通过宏大的宇宙与渺小的人类、冰冷的规则与人情冷暖的对比而产生的黑色玩笑,读起来很轻松愉快。《带》则缺乏那样的幽默感,更像是“披着科幻的皮描写人文”。个人认为书中对于人类在宇宙面前的种种反应,似乎有一种想当然的推测,反倒显得有些傲慢了。当然也不否认可能是我高估了人性。

  之前读《三体》三部曲时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是读txt所以读得太快不太认真的缘故……),但从这本纸质书里的确感到了大刘的太过质朴的文笔以及对女性人物的塑造问题……不过文笔虽被诟病,偶尔也有惊喜之处。一些细微的剧情虽然简单,却好不妨碍我为之动容,如乡村教师的努力,伊塔的孙子被狂人杀害等。

  《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十):坍缩之后

  坍缩之后,时光倒流,发生的过往变成了不可知的未来,而人们也会习惯这样和现在逆转的生活。

  你会以为人就是从土里挖出来的,或者从火里慢慢由粉末凝练而成。一个人的离开,是慢慢长小成一个婴儿状态,然后哇哇哭着回到了母体,父母很期待着望着隆起的肚子慢慢消化成平川。夫妻是相处着相处着爱意渐浓(也可能减淡),于是将结婚证上的红戳吸走,照片取下,在喜悦中分别。情侣在告白后进入暧昧,暧昧渐转一见钟情,而后分开。你先知道考试成绩,才开始慢慢把卷子上的字抹去,再回到考前或认真备考或偷懒投机的状态。

  乍想下真的很奇怪,但理解了丁仪说的,那样生活下的人自然会适应,反而觉得我们这样的情况反常后,似乎也有道理。

  你想啊,一生孤苦的人每历过一件苦难就开心一点,当作时间倒转来看是因为回到了经历前便不觉得忧伤,但想作历过一次便少了一件困苦,似乎也能成为开心的理由。我们现在认为婴儿来到世间的哭声是因为离开母亲要独自面对世界的悲泣,难道比因为要离开世界回到母体而感到不舍的难过更有理?

  落叶飘飘然依附上枝杈,再渐渐渺小成一颗种子,依然循环往复,尘归尘,土归土。而最后所有的一切又都缩小为宇宙的一粒尘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