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100字

2021-05-10 02:2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100字

  《昨日不辞而别》是一本由锤子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一):江湖走一遭

  探索一个人要先探索他的过去,他的童年、青年,探索一个城市也如此,它的过去对于它的现在产生了不可否认的定性,就算不能回到过去切身感受,也该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

  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一本记录历史的书,只是这个“历史”是西安摇滚乐的历史。凡是历史总会让人感慨万千,特别是逐渐走向没落的时代历史,西安摇滚乐恰恰是一段逐渐没落的历史。

  “八个半”酒吧、月亮钥匙、EM7唱片店、二府庄已经没有了,那些乐队解散的解散,离开的离开,曾经还是摇滚少年的他们如今少了棱角多了平和,有人依旧前仆后继在摇滚乐的长征路上,有人半路转弯,他方潇洒。

  读完书像是去江湖上走了一遭,一路走一路看。看到留着长发纹身抽烟的乐手,眼神相交几秒又离开;看到灯光迷幻的酒吧里摇摆甩头的乐迷,疯癫又可爱;看到城中村的乐手们苦中作乐,坚信着摇滚乐能抵抗一切苦难;看到酒吧、琴行、唱片店老板像传教士一样献身摇滚事业;看到时代突然急转直下,繁华逐渐消减,回头发现这条路上的人越来越少。

  庆幸并且感激有人记录了这段历史,才能如此幸运去回味那一番光景。我虽不是西安人但生活在这城市中,摇滚乐于我是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相比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我更喜欢摇滚乐的历史,那些把青春奉献给摇滚乐的人比皇帝名臣更有趣,那些纯粹而躁动的摇滚乐比秦晋之声更让我热泪盈眶。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二):燥动的青春

  我听说当一个人总是不断回忆起过去,就表示他已经老了。我还听说认清过去才能真正放下,轻装上阵,才能走出更好的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在内地年轻人之间流传,它让人迷恋,使人疯狂,它让坏孩子变乖,乖孩子变野,它让迷惘的青年找到生活的方向,给过剩的精力以挥霍的理由,这就是摇滚。直到现在,一提起摇滚,很多人脑海中仍会浮现出刺耳的贝司声和那些大长头发的形象。的确,在没有更多方式表现出自己另类时,长发、牛仔以及虚无的眼神就成为一种标配。到今天为止的中国摇滚史也就是六零七零后青年的青春史,当年华逝去,曾经的热血青年腹上生出肚腩,那些曾令人血脉喷张的记忆也只剩下一个个名字:崔健、黑豹、唐朝、眼镜蛇……

  而在西安,这座偏于一隅的老城,同样也有一群年轻人为摇滚痴狂,他们或成熟或稚嫩、或持久或短暂、或名声远播或默默无闻,以几间酒吧、乐器行、超过二百支乐队为代表的这群音乐人共同组成了西安摇滚群像。如果不是这本书,恐怕这些摇滚青年的故事大多将被人遗忘,也正因为有了这本书,才让更多人认识了他们。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完整的城市分类音乐史,尽管并不严谨和专业,但是仅凭作者认真与热忱,就已经足够让人尊敬。

  一篇篇记录与访谈,让我看到的是青春的燥动,虽然原始、幼稚、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但那是生命的活力,那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所以当我回味他们的讲述时,有激动也有羡慕,有唏嘘也有感伤。青春不就是用来燃烧的吗?在人生中最有能量的时刻,发出最强的光与热,那才是真正的价值。

  摇滚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成熟而衰落,但我相信仍有很多热爱摇滚的年轻人在坚持梦想,也有很多曾经的摇滚青年没有放弃希望,例如仍在坚守的习明。也许几十年后的某一天,在西安某个小酒吧里,几个白发爷爷仍手持吉它放声高唱,他们没准就是本书中曾经出现过的摇滚青年。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三):摇滚是一种无愧于青春的精气神!

  文/河北小珊 评《昨日不辞而别》

  在我很小的时候见过舅舅年轻时候的一张照片头,那时候他不过二十岁的样子,头发长到能到肩膀上下,穿着棕色的皮夹克,一手插兜,一手拄着一个吉他,带着墨镜,头微微斜着看向天空,身体也是微斜的,照片上还竖着写着四个大字:北方的狼。

  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张照片,就是觉得和别人的照片不一样,再大点就听姥姥说他不正经,再大了就觉得舅舅原来还挺酷的,当然这种想法没有说出口,不然也要被姥姥一起归为“不正经”了。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我都比舅舅当时的年纪要大了,再看那张旧照片,有时候会想笑,我们心里一直认为很威严的舅舅也有那么不羁的青春!其实舅舅并不擅长音乐,也不怎么会弹吉他之类的乐器,但是年轻时候确实很喜欢听,特别是摇滚乐,听也算是一种热爱吧!

  谈到摇滚,很多男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都会痴迷其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很快觉得没什么意思,有的爱上不能自拔。作为一个女孩子,我对摇滚没有什么热爱,甚至有的时候嫌它太吵,但是我喜欢喜欢摇滚的男孩子,直到现在,每每看着老公开着车或是在空旷的户外大声唱摇滚还是会觉得酷酷的!老公说,不仅仅是他酷,和摇滚有关的人都很酷,不管是主唱,还是负责乐器的,因为他们身上都有摇滚精神,摇滚精神让他们Bling Bling的发光,闪闪惹人爱,闪闪惹人爱,唱着唱着就不正经地唱成珊珊惹人爱……(汗)

  言归正传,作为一个摇滚界的门外汉,对于摇滚精神有些感受。摇滚人身上有一种放荡不羁的劲头,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敢,是要把所有的喜悦、愤怒、希望、不满都要吼出来的坦荡,是为了梦想可以忍受一切磨砺的勇猛。如封面上所写:这是来自民间的叛逆,是永不寂灭的灵魂。折让我想到最近在书中看到一句话:Always Zuo,Never Die!(常作不死是为生),个人认为有相通之处,不知准不准确。

  看这本书是被西安三杰吸引了,一是因为比较喜欢他们,二是因为其他对我而言都太过陌生!看过之后觉得有几点很出乎意料:一是西安这座在我心里一直以兵马俑、泡馍闻名的文化旧都竟然有如此疯狂的一面;二是在这片土地上竟然有这么多摇滚乐队,这么多年轻人为了梦想奋斗;三是作者锤子能够把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几年的摇滚记忆变成书,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四是书中信息量之大,近40万字,200多支乐队,100多张照片,80多张唱片,近30副珍藏海报,称之为摇滚的历史一点不足为过!

  摇滚是一种无愧于青春的精气神!就像Beyond唱的: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四):为了那些曾经炙热的灵魂

  ——读《昨日不辞而别》

  文/大隐隐于山

  对于一个90后的妹纸来说,我是不曾真正触碰过中国摇滚乐的,“魔岩三杰”一度离我有些遥远。第一次对中国摇滚有印象还是有次看一个音乐电视台在放《一无所有》,听到的一瞬间就被惊艳到,之前我没有听过哪个歌曲那么用力,仿佛看到一个带着沧桑的男人在唱出所有的渴望和不解,于是就知道了崔健。大学时候迷上许巍,但是那时候他的歌曲,我已经不知道是该定义摇滚还是民谣了。在充斥着口水歌、商业唱片、强说哀伤的当代,突然去听书里提到的这些歌曲,好似有一个炙热发烫的声音有力地敲击到灵魂里。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这个全面贴近的去了解中国的摇滚往事,了解西安这个城市对于摇滚的意义,了解摇滚对于摇滚人的是怎样的存在。全书一共分为五辑,介绍了西安摇滚乐的整个发展历史,当时著名的乐队,以及那时大型的活动。每到它提到西安摇滚史上的或辉煌或衰败的转折时,心情也跟着忽高忽低。打口带、走穴、金属、朋克、离队、新成员、理想、现实等字眼被频繁提起,让人逐渐走进那个年代的他们。

  摇滚需要什么?像所有做音乐的一样,需要才华、技巧、热情,然更重要的是一颗虔诚的心。能把摇滚当做信仰,才能在万难窘迫中不放弃走过来,才能不顾世俗不解的眼光固执前行。他们做到了,书中的他们一次次的重组仍然坚持排练和演出,一来二往的买个唱片就能成为朋友,大家因为摇滚聚集,简单粗暴,不做他想,多好。

  最让人感动的是对于唐明、曹石他们人那些采访,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心酸的,都庆幸自己青春里曾经有过这样赤诚热爱着的东西和为之疯狂的年月,以及那个被人用烂的词——情怀!用书中的话说——“我们都曾在那些被传统认定虚度的青春泥沼里走过一遭,沾一身泥还彼此鼓掌欢呼”。然而,最难过也是看到这些口述的时候,我看到曾经一个个盛放过的梦想在现实面前逐渐凋零,感慨即使是最无畏的信仰,也无法抵抗生存的现实。

  作者锤子,本身是超级马力乐队的主唱,玩重金属,他写歌写诗,写西安摇滚,也许正是他自己身在其中,才能如此准确地把每一个历史每一个人和事收集在一起,记录下所有属于他也属于那些所有炙热的灵魂的记忆。

  全书的最后附上了1990年—2014年西安摇滚乐队的不完全统计,可以看到西安摇滚一路的历程,一个个乐队的成立,再后来一个个的衰败,“... ...年后没有演出”“......年解散”,都是理想璀璨过之后幻灭的痕迹,但ROCK OR DIE,打开书的第二页,那一个个名字,会有人铭记他们曾经疯狂滚烫的年月。

  2015.8.3

  阴天有雨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标明作者也不可转发,谢谢。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五):ROCK OR DIE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我对音乐并没有多深入的了解,不能够给摇滚乐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但如果你给我一首摇滚乐,我想我能够知道它是ROCK,摇滚有一种区别于其他类型音乐的特质,比如疯狂,比如激情,比如歇斯底里的投入,那是摇滚的灵魂,让它得以在众多的音乐品类中脱颖而出。

  我最开始听摇滚的年龄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青春期,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听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了。但突然发现有这样一种风格的音乐和自己的心理完美契合,心中的惊异到现在还是可以想见的。当时并不知道这样的音乐叫做ROCK,只是觉得它酷极了,和锥筒裤、黄头发、斜刘海一样,和对一切“迂腐死板”的不屑一顾一样,也和对老师对父母的叛逆一样。这是一种能够让人着魔的音乐,是ROCK OR DIE的那种疯狂,让人一听到就会不由自主的抖动身体,一听到就会情不自禁的跟唱,一听到就想歇斯底里的发泄。就是这个样子,听音乐的时候没有烦恼,没有不开心,一切都“酷”极了,“酷”毙了。

  后来,稍稍长大了些,各种类型的音乐都听一些,不再那么专注于摇滚了。

  再一次开始大量听摇滚是高三。在高考面前,一分钟的时间都很珍贵,那时候每天中午都在床上写很久作业,然后只舍得抽出十分钟小睡一会。午休后来到班里总是要90多号人起立唱完一首班歌才上课,班歌从来都是老班精心选取的摇滚歌曲,原因很简单,摇滚可以提神,可以鼓劲儿,可以发泄压力。不像那些矫情的小情歌,听了伤感。然而,可能是苦于当时的日子,想要早早寻求解脱,因此心里往往会更希望听到田园或者民谣。

  终于,在一曲接一曲歇斯底里的摇滚音乐中,高三结束了。暑假里我能够有时间从容优雅的欣赏民谣和田园音乐了。反而对摇滚“深恶痛绝”了,因为总觉得摇滚和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捆绑在一起。

  再后来,读了大学,时间更多了,事情更少了。会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摇滚。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要么去KTV吼个天昏地暗,要么一个人塞上耳机,把音乐音量开到最大,让耳膜分担一下心里撕裂般的难受。心烦、抑郁的时候是不能听伤感音乐的,伤感的音乐不能治愈,而听完摇滚却会觉得神马都是浮云,然后浑身轻松该吃吃该睡睡。

  摇滚的是生活的,因而是丰富的。单恋可以唱摇滚,相恋可以唱摇滚,失恋可以唱摇滚,怀念旧时光可以唱摇滚,畅想新生活也可以唱摇滚,甚至在人民广场吃炸鸡都可以唱摇滚。

  《废都摇滚记忆》中太多的乐队和歌手都是陌生的,他们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摇滚乐,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那座城市。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摇滚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从此再听见“ROCK”这个音节就会莫名的心动,不仅仅因为奔放的旋律,更因为旋律中传递出的自由和魂灵的解放。

  可能时间再久一些,曾经唱摇滚乐和听摇滚乐的那些人的名字都会被新的名字取代,没有谁会再记起,但是,还有一个名字,会让所有热血的、渴望自由的人的心脏以同样的频率跳动,这个名字是——ROCK!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六):请原谅我今日不辞而别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来评论这本书,这恰恰是我读了这本纪念西安摇滚乐发展轨迹的书最大感受。

  摇滚是一个让青年兴奋的词,在音乐节的现场,一起摇滚是一种很high的感受。

  但离开成功登上舞台的那一瞬间,中国的摇滚青年,特别是那些仅仅是因为热爱坚持在这条路上的地下摇滚乐队,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

  同样是摇滚青年,来自西安的锤子用笔记录了那些和他们一起混过这个圈子的人,写下这本《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

  这个时代非常需要这样的人做这样的记录,让我们这些沿着正常生活轨迹前行的人,知道还有一些人过着另外的生活。

  这是一帮很穷的人,可以说为了音乐他们把自己弄到很穷,这显然不是广场舞大妈能理解的生活,也不是她们能理解的音乐。

  那么摇滚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义无反顾爱上它?——其实我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人说自己喜欢摇滚,只是因为这样会显得他酷一点,尽管他和我一样在现实中过着各种苦逼加班生活,所以这才让我热爱摇滚不是?摇滚是自由的。

  不,摇滚是极不自由的。它可以释放,但它不能提供安全感。

  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选择离开了摇滚——想起那句歌词,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你我模样——请原谅我今日不辞而别,大部分人总是要结婚成家养小孩的,摇着摇着就滚回去了。

  说点摇滚的专业精神吧,我喜欢书里面的歌手较真的精神。

  “你这音色不错,怎么调的?”过去都研究专业知识,现在呢“我去哪玩了,特别好”。

  “我认为过去的老乐手比现在强,现在的乐手越来越不想吃苦了,所以好乐手就显得特别少。过去的乐手大家彼此还较个劲,掐个琴,不管是不是虚荣心,起码他的能量是向上的,这应该是公平的评价。”

  读这些话特别有共鸣,我现在做另外一个事情,帮孩子们改创业计划书,和摇滚不相关的一件事,但似乎应该是精神上一脉相承的事情。

  现在的很多孩子创业想法很积极,但是为创业下的苦功夫也是不够了。

  很多事情坚持是为了做出自己想要的理想的东西,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上的满足。

  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很快就会沦为那种“都没那时间了,都没那状态的”状态,一切按部就班,一切波澜不惊,一切也索然寡味。

  让一个人接近真实的生活,往往也是最难忍受的生活。所以我们渴望摇滚,但是摇滚的那群人,真实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所以我推荐这本记录了一个圈子真实生活状态的书,在这个时代,真实,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本书有什么遗憾没有?有。

  西安的摇滚圈子很小,真正被大众认识的不过是许巍、张楚、郑钧,但恰恰是这三个和西安本地摇滚圈子并无太多交集,但是书的封面还是不得不写上——许巍、张楚、郑钧,不许联想。

  还是希望你们联想,这个世界有梦想的小人物特别不容易。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七):Rock西安

  Rock西安

  偷爱警/文

  几十年前,谁也想不到,当录音机在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中国音乐,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除了靡靡之音,那些港台腔的流行乐,还有颓废中挣扎的年轻人,聆听着击缶的声音,释放着青春的激昂。

  中国摇滚,无可否认是滞后的。改革开放的初期,保守封闭的思想突然被打开,很难立刻接受外来音乐的潮汐,但随着改变的发生,中国音乐,中式摇滚开始以几何倍的速度裂变。崔健的《一无所有》正式叩开中国摇滚乐的大门,有人说崔健是摇滚乐之父,我个人觉得中国摇滚乐之父应该叫打口带,没有打口带,中国摇滚难有作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中国摇滚很多元素都是来自于欧美,中式摇滚里的民乐,恰恰是被忽视的,如此来,很多人会认为,那好,民乐加不进来,就从编曲和填词入手,崔健的歌曲,从音质音色,到填词编曲,用身体力行,萃取提炼出中式摇滚的呐喊。

  说的有点远。在崔健之后,中式摇滚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这部书描写的就是西安摇滚音乐史。被号称西安三杰的张楚、郑钧、许巍,现在都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明星。西安摇滚是如何从地下走入地上,从地上走入到全国。一个个摇滚顽童的故事此起彼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EM7,作者锤子,描写了一个音乐爱好者,如何成为一个卡带贩子,如何从卡带贩子成为一个音像店小老板,即使你不了解音乐,不理解摇滚含义,看看这个人,看看小老板的故事,或许摇滚之路变得清晰明朗。

  每个人都有颓废、孤独、放荡不羁,心中怒火灼烧的时候,除了打砸抢烧,年轻气盛的宣泄窗口在哪儿?不能违法,不能犯罪,又不想压抑。摇滚音乐,成为宣泄这一切的窗口,年轻人开始用贝斯的节奏,波动心中的亢奋,用架子鼓来打碎一切的愤然抗争。摇滚乐似乎一时间成为解开心火的良药,越来越着迷,越来越依赖。EM7老板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深知音乐的重要性,赚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很多朋友,启发很多音乐上的共鸣,无论多大年龄,都需要音乐的陪伴,音乐可以抚慰心灵,可以带个人一种超脱快感。

  我是北方人,不了解西北人如何看待摇滚的,但可以肯定,跟地域有关,跟文化底蕴有关。西安摇滚从小地下室的演出,到小酒吧,到现在的各类音乐节。西安摇滚乐走过一短很曲折的路线,而全国的摇滚乐何尝不是如此。

  西安摇滚有它独有的特色,加入方言的摇滚,黑色摇滚,金属摇滚,多门类音乐元素,造就了西安特有的音乐属性。摇滚并不是一个人在玩,永远都不是。许巍说再也不会组乐队,我非常理解,不仅在中国,其他地区也会如此,摇滚乐是具有多元素的音乐形式,4个人最初的建立,就是玩和宣泄,当音乐创作枯竭,没有资金来源,没有商演,只有不停的奔波,不断激增的支出,不停地睡觉,嘶吼,再睡觉再嘶吼。年龄、体能、现实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摇滚乐手分道扬镳,最初的梦想破灭了,只能停留在青春记忆当中,现实是一把无情刻刀,刻在心头,刻在脸上。因为摇滚只是一个符号,不是理想国里的马太福音。

  很多摇滚音乐人并不愿意商演,因为什么?商演意味着变质,摇滚乐的纯粹,不希望掺杂太多的商业味道,但现实是无情的,很多摇滚乐得不到认同,因为摇滚乐手多是需要经过洗礼和锤炼的团体,没有采风,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是无法编写出深刻的词藻来引发共鸣。钱钱钱,离不开钱,而摇滚又是烧钱的玩应。作为摇滚爱好者,我只想说,音乐穷三代,摇滚毁一生。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八):摇滚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周末在家看第四季中国好声音,梳着长辫子,一身皮衣的39岁辣妈林燕,以狂野粗犷的男音唱了一首来自黑豹乐队的《别来纠缠我》,全场震撼。天了噜,39岁“高龄”不在家好好带孩子,一心想要重返摇滚舞台,到底在想什么啊,摇滚的魅力就那么大麽?

  只要稍微对摇滚表示一点点异议,身边摇滚迷就会一脸不屑的跟我说,你不懂啦,你懂什么啊,这是摇滚精神啊,算了,说了你也不懂。我还真是特别好奇较真的反问过好多人,摇滚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多数人其实也是结结巴巴道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当然,有一些也跟我谈过他们眼里的摇滚精神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说:

  摇滚就是一种反抗的精神!

  摇滚就是一种不妥协的态度!

  摇滚就是一种不断革命的精神!

  摇滚是提倡自由、和平、民主的音乐!

  摇滚是一种去态度!

  摇滚是绿色的、干净的灵魂!

  摇滚是发泄、诅咒后的淋漓畅快!

  摇滚是用血、肉和骨头演绎的声音!

  摇滚是跟自己较劲,跟全人类较劲的世界音乐!

  摇滚是一场狂欢!

  摇滚是慰藉受伤心灵的苦口良药!

  摇滚是探索并接近真理的一种方式!

  摇滚是我对这个世界真诚地说:我爱你!

  其实,这种种对摇滚精神的解释,对我而言,都不及窦唯说过的一段话有触动。本人对他的私生活并不是太感兴趣,但记得他说过,“我所想传达的,就是你所能感知的,并不需要从数量上追求累加的理解。我对生活没有太高的奢望,只要吃饱穿暖就好。对金钱和物质不是太在意,活着就是要忠于自己。”后来我有在想,忠于自己又是忠于什么呢,很多人之所以迷惑,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罢了。当年的魔岩三杰,张楚半隐居了,何勇进了疯人院,窦唯在地铁里被人拍到穷困潦倒。有人站出来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解释说,窦唯已经达到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先不说,他有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但这么多年岁月没让他变疯变失语,可见他内心的坚定,这或许就是他所言的忠于自己最好的表达了。

  某一段时间,我也坚信着摇滚的意义,也试图特别洒脱的骂一句都去。可骂了之后,痛快了一阵后,还是得面对生活,便又陷入了自我怀疑中。后来朋友给我看了一篇文章,内容里写道,“我也是曾经想靠摇滚吃饭的人,混的久了才知道太难了,喜欢摇滚没什么错,但不能靠这个逃避现实,我当初痴迷到了极限,排练,演出,甚至还开过琴行,可圈里人见的多了,认识的多了,他们一点也不快乐,都是为了吃饭,把摇滚本身的意义早已经变质了,这就是中国,中国什么都缺,就不缺人。想要在这里出头,太难了。何况摇滚又不是中国的主流。”他们借此在聊摇滚的出路在哪里,但我想,这不仅仅是大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摇滚人的态度,当摇滚精神变成了一种“为摇滚而摇滚”的精神,它原本的意义就会丧失了,我们又企望在其中能够找到什么意义呢。

  我是抱着极大的好奇翻了《昨日不辞而别: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的,原本是想通过它了解所谓的“西安三杰”——许巍、张楚、郑钧的,却发现其实写他们的笔墨并不多。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很详尽的写了西安摇滚乐队1990年到2014年的整个发展史,作为一个缩影,我们可以在其中窥知中国整个摇滚乐的大背景。另外有一点很惊喜的是,附录了较为完整的唱片信息。

  关上书,单曲循环了许巍的《蓝莲花》:

  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九):打口青年,一个时代的落寞

  文/ 拜罗依特

  对于摇滚乐,我向来是持崇洋媚外的态度,对中国摇滚的评价借用两首经典摇滚名曲就是 —— 《一无所有》和《无地自容》,收到由三童策划/主编的《废都摇滚记忆》一书,读罢打口带那一章节,感触颇深,因为自己曾经也是打口青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人对于西方摇滚的认知不是盗版带,而是打口带。盗版带兴旺发达的年月都是港台流行曲,摇滚乐却很少涉及,但是假如盗版带有摇滚,也未必能竞争得过打口带,因为打口带的价格和盗版带类似,但打口带毕竟是原版,质量远好于盗版带。

  打口带分为切口和钻眼两类,切口就是在卡带盒上像火车票检票一样打个豁,钻眼就是在卡带盒上钻洞。切口带一般对磁带带体损伤不大,切口在卡带中部或上部的话,一般伤及不到带子;而切在下部也只是伤及引带,用胶带粘上即可。钻眼带就比较麻烦,通常都会把带体打烂,甚至伤及带体,很多情况只能放弃不要。不过如果是很心仪的专辑,如果仅是带子塑料外壳破碎,里面的带体没有损伤,只好回家找以前的空白带,拧掉螺丝拆开带子,将原带体扔掉,而将打口带的带体放入复活。

  我接触打口带已经是打口带黄金年月的后期,《废都摇滚记忆》一书提到的经销商EM7没有任何印象,只知道那时西安打口带经销商中的天皇巨星是《四海音像》。四海音像的老板人称老尚,《废都摇滚记忆》讲述了老尚的发迹史,我只是做个补充。我在四海音像开始淘带时,老尚已经在位于建筑科大的南门东侧开了一家专卖打口带的音像店,由他和女儿轮流打理,但他女儿在店的时间远多于老尚。店面不大,打口带就并排塞在盒子中堆在地上和架子上,淘带的人撅着屁股在一箱一箱盒子中翻找自己中意的专辑。因为经营多年,积累了一些大户/熟客,有时遇到店里刚好进新货,就听到他女儿逐个给熟客们打电话,通知新货来了。

  老尚不算太黑,普通打口带5元,名气大的乐队/专辑加1-2元,打口带的价格不高,当然也与西安大环境相关,日后网上和其它地方的乐迷交流,西安的打口带价格真是良心价。不过老尚也有黑心的地方,有次碰到进了批新货,我听见他对店伙计叮嘱 —— 这些死亡金属的带子要卖20元/盒。啥宝贝在么值钱,顿时令我对死亡金属崇敬了几分。等N年后我从网上当下一些死亡金属的歌曲聆听,NND!No zuo no die 就是对这种乐风的最好评价,反正我是受不了这种行为艺术。

  音像产业是受互联网冲击最大的一个产业,打口带也不例外,伴随着网络兴旺发达,特别是宽带的引入,从网上找寻歌曲变得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都是一个乐队的专辑全集的大包,于是去打口店的次数急剧下降,终于有一天,位于建筑科大南门的四海音像关门了。那些当年从老尚那里淘来的几百盒卡带,也被我束之高阁而改听MP3了,只是当年那种淘碟/带时的感受是网络下载永远没法替代的 ——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文地址:http://54rainbow.blog.163.com/blog/static/20082326201510158024437/

  《昨日不辞而别》读后感(十):我心摇滚

  光头平安说:我心摇滚。很多人心中都隐藏中摇滚的一面,我只是从来不知道,摇滚与西安这座城市的重大关联。不曾想,这里是中国摇滚最疯狂的地方,这是我从《昨日不辞而别: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这本书中了解到的中国内地摇滚的历史。

  原来这里的废都,是北京和西安啊。8又二分之一酒吧,是一家拉面馆后面的防空洞里搭建的特色酒吧。防空洞只针对演出开放,平均每周至少演一场。每逢周末,大家会从各个地方赶来,在拉面馆点一碗拉面,吃完直接进入演出场地。摇滚演出是超级劲爆的,那种劲爆的感觉是人们都接近了自己的灵魂一样。这也是摇滚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劲爆的摇滚乐的带动下,你终于解开了自己心理上的枷锁,见到了真实的“自己”,用解放这个词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一点也不为过,我当时就觉得,原来这么多人早已解放了自己啊。不管明天会面对多少问题,至少这个夜晚是属于自己的,舞台炫丽多彩,摇滚乐放飞了灵魂。我最喜欢的摇滚歌曲是蓝莲花,来自许巍。多年来我一直听许巍,这个长相普通,并不高大,总是迷着小眼睛,抱着吉他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唱着他心中的摇滚的男人,在我心里是无比高大的。他的歌都是他自己写的,他没有什么炒闹的新闻,他从不上娱乐节目,也几乎没怎么出现在娱乐报道的头条上。但是他的歌,喜欢了就会深深喜欢,不喜欢的人也就擦肩错过。

  许巍在西安的乐队,曾给红极一时。这个乐队后来解散了,因为许巍离开了乐队签约到北京去了,他离开的时候乐队还坚持在西安演出,只是换了新主唱。但是后来还是解散了。在内地的历史上,解散的乐队那岂止许巍的飞乐队一个。混乐队是极其艰难的,唱摇滚也是极其艰难的,犹其是那种纯粹的为摇滚为梦想人生的人们。零点乐队的光头小欧,在舞台上表现力非常强大,有一颗谁也不怕舍我其谁的感觉。他唱得真的很好,改编的九个太阳也非常有感染力。但是他现在除了参加某个选秀节目才上台演唱之外,大家几乎看不见他唱歌了。他去演电视剧了,哪怕只是演个猪头男三号。你无法想象长成他那样的人演男主角或是什么样的制片人的低级智商,但是他演戏起码比搞摇滚好混哦。不然为什么他舍得放下内心的梦想转战电视剧去了。不能说人各有志,你能说他不爱唱歌么?

  许巍、张楚、郑钧,这三个人无人不晓。我上初中的时候听张楚《姐姐》,听的时候很感动,觉得这个人唱歌真的有灵魂的感觉。郑钧的歌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才听到,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声音空灵,是比较另类的声音。仅仅记住这三个人是不够的,他们背后的许多乐手,弹贝斯的,弹吉他的,键盘手……那背后的乐队才能支撑一起一场强大的摇滚乐。舞台人的张力也要靠他们一起维持,很多乐队里的大哥们极其酷,他们流着披肩长发,穿着破牛仔,个性张扬到了极致,唱摇滚的时候hig翻全场,恨不得把屋顶都掀掉。而我们,坐在台下的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的灵魂跳出躯壳,跳出来跳舞。

  我曾经无比熟悉音像店,等自己喜欢的歌手的磁带。大学时代几乎人手一个单放机,磁带轮流着听,直到再也放不出完整的歌曲了才肯丢掉。

  《昨日不辞而别: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真的勾起了许多的学生时代的记忆。多年没有听过现场的滚滚乐了,最近的一次是三年是在艺校听到的不完整的表演。那时候学校里的几个男生织成了一只乐队,每天的下午放学后在小平房里排练。他们唱《真的爱你》《海阔天空》,鼓手很棒,主唱也很棒,虽然没有舞台音效,但是现场听的感觉,还是很享受的。但是那一批学生毕业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完整的可以表演摇滚的校园乐队了,我也就再也没有耳福天天听免费的现场表演了。

  摇滚精神不会死。多年后我还会搜寻曾经的那个校园乐队后来的表现,他们是“深南大道”乐队,在中国流乐坛也曾经暂露过头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