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宠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上帝的宠儿》是一本由(英)彼得.谢弗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的宠儿》精选点评:
●在这本书里,萨利埃里最可贵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是他明白莫扎特是个天才而他永远不可能是莫扎特。 《你们好啊,未来的幽灵们》 我知道我不是上帝的宠儿 我知道莫扎特必将流芳百世 而我因扭曲的心灵必被世人唾弃 这个杀害莫扎特的凶手 这个可怜胆小的懦夫 我知道我都知道 可是不杀死莫扎特 我的心受着烈火的焚烧 我的脑袋充满了诡计 妒忌的毒蛇叫嚣着:杀死他!杀死他! 为什么要让我明白他是个天才 为什么要让我知道我只是庸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我付出的还不够多吗 我的上帝!为什么啊! 我和魔鬼从无联系 每天情情恳恳祷告、救济穷人 对音乐全身心的投入 谁都对我此前人生称赞 主啊! 我是噙着泪水杀死他的
●实在太好看了
●当然,看得是中文
●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书
●读不懂萨烈瑞,就读不懂这本书。事实上这本书唤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我的记忆里一直有宋丹丹张永强和修宗迪在首都剧院演出《上帝的宠儿》的片段,而英若诚当时就坐在我右手前方。
●完美。
●泪流满面
●谁是上帝的宠儿 这是个终极讨论
●精彩。打破了一些常规的东西。
●一月份去看法扎,先来了解些背景资料,没想到这个莫扎特跟我刻板印象中的莫扎特完全不一样,忍不住去找了法扎的视频看,啊,这个gay里gay气的莫扎特也和我想得不太一样啊……[捂脸]
《上帝的宠儿》读后感(一):自此懂得何为妒忌。
这是我高中的时候偶尔读到的一本书。自此明白何为妒忌。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一样那么努力,有人轻而易举超越,有人永世不得翻身。
人痛苦的地方不在于不知道什么是美,而在于明明知道,自己却就是达不到。萨列里痛苦得恨不得死掉。本人五音不全,此后却开始明白上帝自莫扎特后,很久不曾再造化身。上帝已经遗弃世人的耳朵很久。
《上帝的宠儿》读后感(二):《你们好啊,未来的幽灵们》
《你们好啊,未来的幽灵们》 我知道我不是上帝的宠儿 我知道莫扎特必将流芳百世 而我因扭曲的心灵必被世人唾弃 这个杀害莫扎特的凶手 这个可怜胆小的懦夫 我知道我都知道 可是不杀死莫扎特 我的心受着烈火的焚烧 我的脑袋充满了诡计 妒忌的毒蛇叫嚣着:杀死他!杀死他! 为什么要让我明白他是个天才 为什么要让我知道我只是庸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我付出的还不够多吗 我的上帝!为什么啊! 我和魔鬼从无联系 每天勤勤恳恳祷告、救济穷人 对音乐全身心的投入 谁都对我此前人生称赞 主啊! 我是噙着泪水杀死他的
在这本书里,萨利埃里最可贵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是他明白莫扎特是个天才而他永远不可能是莫扎特。
《上帝的宠儿》读后感(三):he indeed is
再也没有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莫扎特了
这个连墓碑都没有的人类最伟大的天才音乐家
我并未看这个剧本
是今晚去看了据社演的戏
3个小时的戏 结束时向后一看大概只剩2/3人
这是第一部我看得真的想哭想上台抱着他们哭的戏
除了剧情确实郁闷感人
我更感动的是feel到他们的付出
开场的闹剧完全是为莫扎特的悲剧打基础
key words: 口无遮拦 毫无城府 天真无邪
当嫉妒者开始报复时 悲剧就真正开始
我实在不想重温一遍剧情
因为看的过程就觉得痛苦了
首先就是单纯的心疼
后来就几乎窒息了
莫扎特卧床创作 只能说 让嫉妒者来写
这一幕我是低下头靠耳朵听完的
我没有夸张
觉得太难受了
为什么要他来承受这种苦难
戏中多次质疑上帝
只能说世事弄人
《上帝的宠儿》读后感(四):不给上帝上上课,人还有什么用?
这本子让我又跑去听法扎(和德扎)。爬梳一些情节,掺杂碎片化思考。 首先,没有人是上帝的宠儿,大家都是只是苦苦在人世挣扎的凡人。我尤其喜欢这一点。 戏剧标题叫“上帝的宠儿”,这里的上帝根本不必是一般意义上的上帝。就萨列里而言,“是买卖人把祂供养在那里的。”他要求,也曾笃信,他的上帝——音乐之精神/音乐之美的神格化——作为一个公正的神奉行等价交换的法则,即付出的努力和收获成正比。 自学会作曲之后,他一直是声音的思想的仆人,兢兢业业守卫陈规,圣礼化平庸的生活。 可莫扎特呢?在他的音乐里,再平庸的生活都是圣礼。
“不给上帝上上课,人还有什么用?”当意识到自己的努力的成果难以望莫扎特才华之项背,出于狂热的爱与嫉妒,他决意与上帝为敌,报复祂的人间化身,以此反抗这种不公正。 他怨恨而又祈求:“给我一次——我就永远不和您作对了!” 可是一次都没有。 音乐之神需要莫扎特降临人间,莫扎特却需要萨列里在人间给的种种机会。萨列里自嘲是“欺世盗名者中无可争辩的宠儿”,世俗成功与艺术创造的矛盾一次次凸显。但有意思的是,被认为是上帝-音乐精神-音乐美之精魂/神格化身人间代言者的莫扎特写的是真实的人的音乐,也正因如此,他的音乐才具有逾越浅薄、刺穿真实的气魄。 为了彻底摧毁莫扎特,萨列里派仆人戈雷比格假扮幽灵般的信使,要穷困潦倒的莫扎特在两个月内写出安魂曲。信使是“一个活的死的象征”,就像才华一样压榨生命力量,一直在助长莫扎特的神性,而他的人格在这种光辉下不得不燃烧殆尽。某日,萨列里他进入莫扎特房间,谎称自己在酒里下毒。他揭露是自己加速莫扎特的毁灭,希望留下遗臭万年的凶手恶名,作为赎罪的代价。 最后,萨列里认为死敌大获全胜:剥夺他以污名赎罪的权利,以人世的善作为处罚,他必须作为一个名实不符的好人度过后半辈子。 昏昏者褒奖昏昏者。 在晚年,萨列里假意神志昏乱,故意喃喃忏悔,翻出被淡忘的丑闻,希望对上帝作最后的报复。 “让不公正作为对我的公正的判决,这与你的判决正相配呢!” 遗憾的是,没有人相信他。 在当世人眼里,他是当之无愧的上帝的宠儿。
(另外,让我了解这部剧的那个人,我知道你有弑神情结。谢谢你的有趣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