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5-31 08:48:55 来源: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经典观后感1000字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是一部由托马斯·海泽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德国 / 澳大利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观后感(一):对家庭史呈现形式的一种探索

  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是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基本形式是以画外音来朗读书信与日记等个人史料,配以与朗读内容可以形成一定关联的当代影像。比如读到祖父祖母书信中互诉衷肠时便配了在柏林地铁站前缠绵告别的情侣的景象。不过其影像的选择相对失之沉闷,即便是对于这一题材也是如此。总体上算是一种呈现家庭史或个人史的新探索。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观后感(二):Espresso

  一个充实的下午+晚上,看了两场风格截然不同的德国电影,一个温馨美好,一个晦涩难懂,长达218分钟。这晦涩的电影我居然没睡着,同去的美女睡了好几觉,左边的电影专业的老师也睡了两觉[偷笑] 也许让我坚持看下去的,是一种想看到最终二十一世纪的光明的感觉,然鹅,并没有。整个片子只有一个男性声音没感情地读不同阶段的书信以及一些作者的感想,配合着毫无关联的极其枯燥的画面,森林、火车、铁轨… 导演说,哪有中心,看时经过你脑海的思想比较重要。好吧,我的理解:全片突出了一种意识的坍塌,以及对这种坍塌的无奈、反感。交错的铁轨,不知伸向何方,不断重复的铁轨的噪音简直想让人马上离座… 这片子看了真心让人不悦,大概这就是导演要让观众体验的吧,那漫长的压抑的年代,218分钟就体验完了,不算长~ 这是一杯浓浓的espresso…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观后感(三):观影笔记

  

3个半小时,中场休息10分钟。

在这部纪录性电影散文中,影像与画外音似乎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固守着各自的组织逻辑。两个系统时而交汇,但大多数时候影像所呈现的时空的匿名性、主体的消融与画外音所强调的历史事件的具体性、信件的具名性之间的背离持续揭示着记忆的幽灵属性。记忆总是不稳定的、不连贯的,充满着无数的空隙、孔洞、迂回、涂改。因此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对具体的东德历史的召唤,不如说是对记忆本身的流放与驱逐。

电影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集中呈现了二战时祖母所在的维也纳犹太家族在移送过程中留下的书面记录,从而展现着一种有形而可回溯的痛苦,这种痛苦有其稳定的根源。这些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书信提及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与事件,任何阅读它们的人都可以轻易地勾勒出这一家从女儿出嫁再到被移送波兰的完整遭遇。在这个片段中,家族的历史(以及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是线性的、具体的、可感的,因为它拥有纸张这一传统的物质载体,从而可以被整理、归类、存档。

与之相对的是影片第三章到第五章对战后的东德生活的描绘,对像Heise的父亲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那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无形的精神折磨。“国家只是支配的工具,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诚实。”

在这一部分,影片所引用的材料不再局限于书面信件,还包括了不少录音、广播、胶片、政论、学术讨论、诗歌等材料。这些材料中的回忆时常没有特定的指向,人物关系只有一个大概,事件模糊不清,材料与材料之间也不再遵循线性时间关系。即使在最私人的信件中也充满着各种语焉不详、指代不明的表述方式,这无疑跟Heise家被监视的处境有关。主观的记忆代替了客观的历史,而线性的时间则逐渐被蒙太奇闪回、先将来时的死亡预言所取代。生活本身变成了永恒的悔恨与无望的等待。

影片第五章引用了Heiner Müller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对自由市场、消费文化、民主主义运动的反思,他还提到了在巴黎观看戈达尔的《周末》时的回忆。1967年上映的《周末》是戈达尔在五月风暴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全片充满着对后消费主义、暴力、阶级、种族、性别、殖民问题的碎片化思考,那是一部没有出口的电影,《周末》的结尾对人类文明“返祖“的描绘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最可怕的想像。

Heiner Müller的文章揭示了在两德统一之后新左派们所经历的巨大的撕裂感和不适感,由于政治理想失败而深陷失落、迷茫的情绪,乃至于感到深深的无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