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妙的演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奇妙的演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6-27 00:5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妙的演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奇妙的演化》是一本由[英] 安娜·克莱伯恩 著 / [英] 韦斯利·罗宾斯 绘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妙的演化》读后感(一):恐龙为什么灭绝,人类竟然和香蕉同出一源,一本书了解演化的奇妙

  在今天,通过基因测序,人们知道了人和黑猩猩在基因上有98.77的相似度,和宠物猫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0%,和老鼠的基因相似度仍有75%,甚至于和香蕉的基因相似都能达到60%。

  人类在基因上竟然和这些不同种类、不同模样的生命拥有如此之高的相似度,以这一点来看,我们不仅和黑猩猩,也和老鼠、香蕉们也拥有相同的祖先。地球上的生命同出一源,但这些生命却又有着极大的区别。造就生命间这种巨大区别的因素就是神奇的演化。演化不仅神奇,而且复杂,科普作家安娜·克莱伯恩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能够了解演化的秘密,创作了儿童科普绘本《奇妙的演化》。

  演化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并不断进行改变的方式。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源自于38亿年前的一种单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细胞生物演化成了多细胞生物,而后又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演化出了更多的分支。比如无脊椎生物、昆虫、植物、有脊椎动物等等。

  生命为什么会发生演化呢?达尔文和华莱士提出了自然选择这一伟大的理论。达尔文在乘坐小猎犬号进行环球航线的考察中,在加拉帕斯群岛发现了彼此相似却又各有不同的一种雀类。通过研究,达尔文认为这些雀类都是由同一祖先分化而来。它们在不同的岛屿上,因食物和环境的差异不断演化,最终由一个物种变成了十多个新的物钟,这一演化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注定了适者生存,所以很多物种都没能延续下去。比如恐龙、猛犸象、剑齿虎、三叶虫等等。它们灭绝的原因有很多中,例如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比如气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比如某种流行疾病。而近些年来,让物种灭绝的最大因素变成了人类。

  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雨林、湿地的开发破坏,对动植物的过度猎捕采集都让许多物种走上了濒危乃至灭绝之路。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上曾经存在过许多在今天看来十分奇特的生物。这些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恐龙家族。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演化出了数百种不同的类型。比如有着血盆大口和短小上肢的肉食性霸王龙,有着身躯巨大(体重约40吨)却性情温和的食草性雷龙,有着长的惊人的脖子的超龙,身材娇小以植物果实为生的鹦鹉嘴龙,生活在水中和鱼十分相像的鱼龙以及能够飞翔的捕猎者翼龙等。

  这些不同种类的恐龙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是当时地球上的霸主,最后因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灭绝。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火山爆发、大火等一系列灾难,天空中弥漫着厚厚的烟尘,太阳无法直射地面。植物因火灾以及缺少阳光大量死亡,食草性的恐龙因此饿死,最后食肉恐龙也走向了灭亡。

  在这场大灾难中,那些体型较小,对食物需求不多的动物幸存了下来。它们在恐龙之后占据了地球的主导,它们就是哺乳动物。

  恐龙灭亡后,哺乳动物占据了地球,而人类最终成了站上了哺乳动物的巅峰,成了地球的主宰。但人类在最开始其实十分的弱小,因为人类没有坚韧的皮肤,锋利的爪牙,强大的力量,但人类却在演化中一步一步走向巅峰,这是因为,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进化出了神奇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大脑,但按照身体的比例来看,人类的大脑比同体型的其他动物都要大得多。而且人类的大脑布满褶皱,褶皱越多,表面越大,脑细胞越多。越聪明的动物,大脑褶皱就越多。

  根据考古发现的早期类人猿、早期人类的化石显示,人类的大脑在演化的过程中不断变大,人类也因此越来越聪明。人类逐渐懂得利用工具,使用语言,协同合作,人类利用智慧强大了起来,战胜那些凶猛的野兽,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演化是一个漫长且永不停歇的过程,但在今天,因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生物还来不及演化出可以适应环境的特性就走向了灭亡。

  这种灭亡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这种悲哀不仅仅针对这些消逝的物种,也针对于占据了地球顶端的我们,保护环境,关爱生命,让演化继续,让生命继续,让奇迹继续。

  《奇妙的演化》读后感(二):了解生命的来历,思考生命的意义

  “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会问自己父母这个问题,这是好奇心的萌芽,你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垃圾堆里捡来的”“门外大马路上捡的”这样的答案足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科学对生命的探索。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对这个世界探索,对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孩子会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发展,对孩子了解过去,发展未来有着重大的意义。生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新物种是如何产生的?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为什么不一样?你有没有被孩子这些奇怪的问题难倒。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可以向孩子解释生命的进化和演变,但是这样的著作大人读还可以,对于儿童来说还是太难了。《奇妙的演化》图文并茂的方式、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讲述生命是如何演化的,生命的神奇之处,帮助小朋友快速准确地理解生命的演变和生物之间的联系,激发对生命科学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安娜·克莱伯恩,科普作家,创作了50余本童书,涉及主题十分广泛,从鲨鱼、黑洞、原子分裂到如何画画、莎士比亚的一生、希腊神话传说。她是天文爱好者,喜爱缝纫,爱音乐,爱野营。国内已出版《小小科学家:让孩子着迷的趣味科学游戏》等。绘者韦斯利·罗宾斯,插画师、设计师,生活在伦敦。他获得过麦克米伦童书插画奖。

  打开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到,这本书通过4章 什么是演化?、古往今来的生物、生命的系谱树、还在进行的演化向孩子们描述生命的演化过程,系统的深入的了解生命的故事。

  地球诞生之时,地球上是没有生物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大约在38亿年前起源于一种单细胞生物,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存在,一直到现在,生命都在不断的演化。

  《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直到现在,这一学说也是被公认的。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最初的时候长颈鹿的脖子是没有这么长的,但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草越来越少,树越来越高,能够吃到高处树叶的长颈鹿生存了下来,吃不到食物的则被淘汰了,长颈鹿也把这种长脖子的生存基因传给了下一代。

  在《奇妙的演化》中提到演化需要三样东西:

  1、变异或者差异,比如一个妈妈生的宝宝却是有不同的地方,同一个猫妈妈,生出来的猎宝宝长相各异。

  2、生存竞争:在自然界中动物都有天敌,找到食物并且躲过天敌的存活了下来,谁更能适应自然生活,大自然就会选择谁。

  3、繁殖后代:所有的生物都是会复制的,不管是动物、人还是植物,都有繁衍后代的本能,在繁衍过程中把生存基因也传给了下一代。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举例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演化理论,与生活结合,更容易理解。

  有一种大王花会发出腐肉般的臭味,苍蝇对这种味道很是喜爱就会落到大王花上,当苍蝇落到花上发现被骗时就会离开飞到另外一朵吸引他的大王花上,在这个过程中就帮助植物完成了受粉。植物是不能移动的,但是为什么让自己完成受粉,植物有它们的办法。

  以前是没有狗的,在人和狼的竞争过程中,狼发现如果跟随人类,他们就可以不用去捕食,因为人类会把剩下的骨头给狼,所以有一部分狼就慢慢演化成了狗。现在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狗也在协助们的各种工作。

  生活在深海里的鮟鱇鱼头上长着一个可以发光的诱饵,这样可以吸引小鱼作为他的食物。这个诱饵如果是在浅海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浅海光可以透过来;还有一种浅海的叶海龙,他的身边像叶子一样的颜色和形状,可以让它隐藏在水草底下,如果是在深海他的这项隐藏技能就没有用了,因为深海没有光也没有绿叶植物。

  不同的生物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物种类,当某一种特征帮助一个物种生存的时候,演化就发生了。而地球的多样环境也让地球的生物多样化。

  关于演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可谓家喻户晓,他小的时候父母希望他当医生,从小喜欢自然的他坚持自己的喜欢,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终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理论“一个物种确实会变成另一个物种”,并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图书。

  好奇心是孩子一切探索的开始,人类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一最基础的一点“好奇心”,了解才会深入,知道才能探索,《奇妙的演化》通过有趣的故事,图文并茂的知识引导孩子对自然的探索,对生命的探索。生命不息,演化不止。书中还有大量的科普知识,在阅读中让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孩子的探索欲,进一步的了解更多。

  让学龄前孩子爱上科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奇妙的演化》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读了这本书,让孩子更深入的理解演化的理论,深度理解生命演变过程,探索生命的意义。

  《奇妙的演化》读后感(三):如何正确地向一个人解释,他其实是半个卷心菜?

  先来看一个问题:你和卷心菜有什么联系?除了能够吃掉它,还有其他的答案吗?

  这里还有一个脑洞大开的答案:每个人都是半个卷心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和卷心菜有50%的基因是相匹配的,从基因上看来,人类和卷心菜相似度高达50%。

  其实不止是卷心菜,我们人类和很多的物种在基因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你和你家的宠物猫在基因上有90%的相似性,和老鼠有75%的相似性,就连香蕉,也都有60%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你不仅是半个卷心菜,还是三分之二个香蕉!

  到今天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并命名了190多万个物种,但是还是有很多物种没有被发现。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物种将会超过900万种,光是我们熟悉的卷心菜大约就有400个品种,以后可能还会有新的品种出现,这些物种都是通过演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演化是在19世纪才开始提及的,当时达尔文和华莱士在一次科学会议上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而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的阐述生物进化理论。直至今日自然选择学说仍然是对演化最认可的解释。

  在《奇妙的演化》这本书中,作者安娜·克莱伯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生命时如何演变的。从最初的蛮荒大陆,到现在生机盎然的星球,演化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看完这本书,我们不仅仅知道什么是演化,还知道演化是如何进行的。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给这本书增加了可读性。不仅大人能够一目了然,孩子也读的津津有味。绘者韦斯利·罗宾斯是插画师、设计师,他获得过麦克米伦童书插画奖。

  为什么人类和卷心菜的DNA有50%的相似性?因为他们有相同的DNA模式,起源于同一个祖先。

  DNA承载着我们身体的全部遗传信息,生物通过复制细胞来生长和繁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遗传信息也被复制。这就是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由于DNA中基因组的数目过于庞大,所以在复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错,所以我们看到即使双胞胎,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别。

  科学家发现,已知的所有物种都是这种DNA模式,所以他们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来自于同一祖先──最早的单细胞生物。也就是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那个单细胞生物就是你的曾曾曾曾……(数百万个曾)祖父(母)。这个单细胞生物被称为最后普遍的共同祖先,英语中称为LUCA(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nstor)。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漫长,38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生物,4亿年前才开始出现陆生植物,而我们现代人类,直到30万年前才开始出现,越是高级的生物,出现的越晚,进化过程也更复杂。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所有的演变起因于基因突变,结果于环境选择。

  演化的前提是物种出现新的特征,这来源于基因突变。也许就是几亿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世界上从此有了动物和植物的区别。

  早期的单细胞生物也是经历了将近30亿年的演化,开始出现一些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例如原始海绵和类水母生物,这些就是现代动物最早的形态。

  植物的起源也是如此,很久之前地球上已经有了单细胞的植物,也就是菌类与藻类。此时植物只有一个细胞,生长生活只是依靠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之后才逐渐演变成能自养的植物。植物的进化过程比动物还要漫长,从最初的菌藻时代、裸厥时代、蕨类植物时代,到后期的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很多非常古老的植物,例如银杏树,它在三亿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了。

  但是演化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一个物种因为基因突变出现新的特征后,有的因为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更多的则是不适应环境而淘汰了。

  所以说除了基因突变的巧合,演化更是环境选择使然,每出现一个物种,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光是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就历经了漫长的30亿年的时间。

  在《奇妙的演化》中,作者提到演化需要以下三种条件: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物种,都特别适应生长环境。长颈鹿的长脖子有利于吃到高高的树叶,花朵产生花蜜,吸引蜜蜂前来采摘,顺便完成授粉。即便是同一个物种,也会因为生存环境不同再分出细小的分支,变成不同的新物种。

  看过《侏罗纪公园》的人,都会被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恐龙所震撼,虽然它们是做出来的电脑特效,但是我相信当年恐龙的盛况一定不亚于电影里的效果。

  恐龙,曾经这个星球的霸主,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亿六千年的时间。今天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因为环境的改变,它们再也没有祖先庞大的体型,而是变得越来越小巧。

  旧有的特征灭绝,新的特征出现,这就是演化的过程,直至今天仍在进行。智齿曾经作为人类重要的咀嚼齿,能够帮助我们咀嚼生的食物获取营养。现在随着我们的饮食越来越精细,智齿再也没有了原来的作用,现在很多人已经不长智齿了。

  未来的人类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根据现代去揣测未来。

  他们可能演化出蹼状的手指和脚趾,因为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水会越来越多,人类会更擅长游泳。

  他们可能会比现在高出许多,毕竟现在高个子更受欢迎,演化和选择已经开始了。

  说到进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真正的演化过程非常复杂,远非这八个字能够解释清楚的。这本《奇妙的演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从38亿年前起,地球上经历了太多的兴盛和衰亡,直到今天这个过程还在继续进行。同样我们了解演化认识演化,不仅是了解我们的过去,更是展望我们的未来。

  《奇妙的演化》读后感(四):奇妙的探索之旅

  讲真,这本书读得够久,而且现在还是没有彻底读完。

  大概就像女儿说的,因为生命的演化到现在也还是没有结束啊。

  这真的是一场奇妙的阅读之旅,奇妙,在于生命演化的未知性与漫长性,也在于我们在这本大绘本中发现的我们的未知,从发现我们的未知到去探索世界的已知,再回到书里来,发现更多的未知……乐此不疲。

  当然,最终的结论一定是,我们人类能够已知的生命的奥秘已经很多,但是并不足够多,还有那么多未解之谜,生命本身,就是谜一样的存在。

  小朋友们,最喜欢这种解密游戏了,虽然很多还未曾解开的奥秘,让他们有些小困惑,但是阅读本身的发现,会让他们更快乐。

  去年我和女儿读了不少科普读物,其中有一本人物传记类绘本《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说实话,还不到6岁的女儿读得懵懵懂懂,最大的收获是受到启发去院子里寻找昆虫和植物,并用放大镜和儿童显微镜观察,至于“物种起源”与“进化”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太过深奥。

  转年到了6岁,她对人体突然萌生了巨大的兴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最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肺到底是组成的,为什么就会生病,为什么就会染上病毒,肺泡是什么?纤维化是怎么回事,这期间她读了DK的人体科普和立体书《我们的身体》,还听了“十万个为什么”之“人体科普”,所以问题又来了,人为什么会变成“人”这个样子?这些器官是一早就在人身上的吗?人死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

  ……

  说实话,大多数问题我也是无法回答的,所幸,依靠书籍,还是能科学地解读一部分的。这也是我们捧读《奇妙的演化》的初衷,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有很多好奇,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孩子那么执着,关于人体,关于生命,有过疑惑和好奇也一闪而过,未曾深究。

  绘本针对的是儿童,所以还是从趣味性开启: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生活在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两种不同动物为什么会出现“撞脸”?你和一棵卷心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恐龙为什么出现后又消失了?

  每一个问题都是小钩子,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要把所有的钩子都串联在一起,彼此勾连,那就必须要回到绘本的主旨——演化。

  简而言之,演化就是“一到多”“简到繁”,在演化中唯一恒定的是时间,所有的物种,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漫长的时间,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样子的,包括我们自己。所以生命,看起来是只能拥有一次,是有时限的,但是放在整个生命演化的历程中,生命就像是不断更迭的线性粒子,每个具体个人都渺小到看不到,但是又是必要的存在。我在思考孩子问的,人死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有人讲世间是有灵魂存在,灵魂是独一无二的,但是这一切未经验证,有科学依据的只有——演化。也就是生物的繁衍生息,从DNA的遗传变异上来讲,每个人都不会死,不会消失,不是吗?

  那恐龙不是消失了吗?

  恐龙这个物种是消失了,但是世界还残留着从恐龙进化过来的物种,据说,鸟类是从恐龙进化来的。美联社2015年报道称,科学家找到新证据证明,现在的鸡是霸王龙的后代。哈佛大学的约翰・阿萨拉的研究小组从霸王龙化石中提取出了胶原蛋白,经研究后发现这种蛋白与鸡的胶原蛋白最为接近。我国在辽西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研究表明,这是一种从小型兽脚类恐龙向原始鸟类演化的过渡性动物。

  大量的恐龙化石也证明了它们的存在,也许,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从不会存在“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只要存在过,就在这个一直没有结束的历程中,有它的姓名。

  从前,我们看了太多关于恐龙的动画片,还有斯皮尔伯格营造的关于恐龙的奇妙梦境,似乎恐龙是绿色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但是《奇妙的演化》告诉我们,没人知道恐龙是什么颜色的,也许通过技术可以恢复化石的骨架,但是想一想的确没有任何可能明确这个物种是什么颜色——受此启发,宝宝子画了彩虹色的恐龙,粉色的恐龙是女生,黑色的恐龙是男生——因为未知,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你和卷心菜的关联,作者告诉我们,人类的DNA大约有50%与卷心菜的DNA相匹配,60%和香蕉相匹配。这让我想到了比尔·布莱森在《人体简史》里算过的帐,制作一个全新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需要96,546.79英镑,没错,人类不仅和卷心菜有关,还和泥土有关,甚至和家里炒菜的锅都有共通之处,比尔·布莱森说,你的身体30亿岁了,在生命的演化中,身体是生生不息地永远活着、改变、向前奔跑的存在,可我们就算花了这么多钱购置了所有的元素,也不可能制作出一个新的生命,生命是神奇的存在,也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想一想,这本身就妙不可言。

  我和女儿看了鮟鱇鱼,想起小时候的一个日本动画片《小飞龙》,里面的反派就骑着一只鮟鱇鱼,又去找来片段看;一起搜索了狮虎兽——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个神奇的杂交动物;有一起百度了“孤独的乔治”的故事,为那些在我们有生之年彻底消失的动物感到悲伤……

  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来源:百度)

  在这奇妙的演化过程中,有的生命出现了有的离开了,它也给我们如何守护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留下了诸多思考,与孩子而言,不仅仅是思考生命如何来的,物种如何消失的,还要思考我们作为演化的一份子,要如何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毕竟,演化到如今,人类的外力会更多地影响到自然演化的历程,在探索生命的过程中,更加珍惜身边的充满多样化五中队的自然环境。

  《奇妙的演化》读后感(五):物种灭绝,离我们人类有多远?

  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2020年1月2日,长江白鲟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这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又一个坏消息。长江原有175种特有物种,近十几年来,已有超过一半找不到了。

  我在《奇妙的演化》中查到一个数据:平均而言,每个物种仅能生存约500-1000万年。那么长江白鲟灭绝是非常正常的吗?这是否说明它不够适者生存呢?“适者生存”涉及到“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又涉及到演化。

  那究竟什么是演化?科学家如何想到的演化?演化的证据是什么?现在仍然在演化吗?灭绝是演化的终结吗?《奇妙的演化》图文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演化这一宏大、难理解的概念,其中不仅包括《物种起源》中经典的演化论内容,还融入了现代研究中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帮助小读者准确理解生命的演变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激发对生命科学的思考与探索。

  下面我借着《奇妙的演化》这本书,来讲讲演化。

  对于演化,《奇妙的演化》给出了一个定义:一代又一代地,新的生物类型不断发展、演变。

  那么很自然地,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活在当下的人类,寿命短短几十年,为什么会想到演化,又如何研究演化的呢?

  事实上,地球生物多样性之谜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为什么过去的生物和现在的生物如此不同?生物会从一个物种变化成另一个物种吗?这是怎么发生的?

  达尔文和华莱士通过观察大量化石、注意到地理位置和物种的关系,他们于1858年7月在伦敦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向全世界发表了自然选择论,一年后出版了《物种起源》。

  简单说,演化需要三个条件:1变异或差异,2生存竞争,优胜劣汰,3繁殖或产生后代。更适应环境的生物活了下来,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但是在遗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突变造成了个体间的差异,也就增加了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当一个物种的一些成员独立于其他成员进行演化时,为了适应环境,就会渐渐产生新的物种。

  但如果这个物种不再能够适应环境,或者生病、没有足够的食物、被其他生物过度狩猎,那么这个物种就会走向灭绝。灭绝是演化的一部分,但如果灭绝是因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那么影响其实是恶劣的,因为这意味着食物链的断裂,

  我们用蜜蜂举例,人类的食物中约有1/3需要蜜蜂授粉。然而,自2006年以来,世界各地的蜜蜂大量死亡,据推测,一旦蜜蜂彻底灭绝,4年之后整个人类也有可能随之灭绝。

  现在我们已经对宏观的演化有了大概了解,知道了演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演化需要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从细节上来聊聊演化。

  迄今为止,地球已经经历了长达45亿年的漫长时间,40亿年前生物都还不存在,地球上的生命大约在38亿年前起源于一种单细胞生物,直到19世纪科学家才开始了解生物的演化。

  《奇妙的演化》中列了一个详尽的表格来说明时期。人们判断化石来自于哪个时期,一个很重要方法,就是看它被埋在哪一层地层中,最新的岩层离地表最近。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某种动植物来自于哪个时期,都是靠化石所属地层判断的。

  随着演化的进行,物种越来越多。目前,地球上已经发现了大约190万个物种,包括5000种蛙,6万多种树,1.5万种哺乳动物等。那科学家如何将这些物种分类呢?

  科学家根据生物的身体结构、能力、基因和DNA,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群。这里用雪豹为例,从大的类群到最小的类群: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食肉目),科(猫科),属(豹属),种(雪豹)。相信大家已经完全理解了,我们接着这往下说。

  我们一直提到,演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换句话说,没有一种生物是单独生存的,如果动物和植物一起演化来帮助彼此,那自然也是可能的。举个例子,植物演化出吸引昆虫的特征,更多工蜂来访并传粉,工蜂用花蜜制造蜂蜜,植物产生更多的种子。

  人和动物的关系也可如此,比如友善亲切的狼被留下来帮助人类追踪猎物,人类可以更容易地打猎,狼可以食用人类村庄周围的骨头或老鼠,而避免饥一顿饱一顿。人和动物之间是互助的关系,而非凌驾的关系。

  从外往里看,比如人的大脑,其实也一直在演化,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大脑体积和头骨都在增大,脑部的一些区域也变得更加复杂,所以可以思考越来越多的东西。

  演化是一个缓慢且持续的过程,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或许今天的科普书记还能信誓旦旦讲某种生物的样子,过几十上百年,它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甚至人的外观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平均身高越来越高了。

  还是我一贯的观点“无趣的童书,不是好童书”,《奇妙的演化》在讲演化的过程中,其实也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小知识。

  这样一本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书,必须得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和插画师。

  作者安娜·克莱伯恩,是科普作家,创作了50余本童书,涉及鲨鱼、黑洞、原子分裂到如何画画、莎士比亚的一生、希腊神话传说等。国内已出版《小小科学家:让孩子着迷的趣味科学游戏》等。

  插画师韦斯利·罗宾斯,获得过麦克米伦童书插画奖。国内已出版《手电筒看里面科普透视绘本·动物伪装术》《英国儿童科普探险阶梯书——太空》等。

  科普很容易,但是有趣的科普就不容易了,因为孩子的兴趣点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恰到好处的插画更是难得,这本书的插图支撑并丰富了文字的内容。

  现代人类是1.5万种哺乳动物中的一种;尽管长颈鹿的脖子有2米多长,但人类脖子和它的脖子一样,都有7块骨头;人类的DNA大约有90%和宠物猫的DNA相匹配。

  2012年,世界上最后一只平塔岛象龟死亡,这个物种灭绝了。捕猎、污染以及为了给城市和农田腾出空间而破坏自然栖息地等行为,正在使许多物种走向灭绝。

  保护每一种生物,都是在保护生物链,都是在我们自己。地球从不需要保护,人类自己才需要。

  《奇妙的演化》读后感(六):了解生命起源的少儿科普书

  文|弥小木

  意大利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写过一本《孩子是个哲学家》的书。在养娃的过程中,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很是恰当。

  我家老二,5岁,有时会问一些,很有哲理性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长大”。有时问的问题,又比较具有科学性,比如最近问的“苍蝇为什么会飞?”我脱口而出的是“因为有翅膀啊”,老二接着发问“人为什么没有翅膀?”“那人为什么不会飞?”。看到植物,又问“为什么会有植物?”一连串的问题,让老母亲语塞。

  对于孩子的回答,千万别轻易回答,还是老老实实地思考过后,再有理有据地说出口比较好。关于苍蝇,关于翅膀,关于植物的问题,《奇妙的演化》里有答案。

  《奇妙的演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透“演化”。《奇妙的演化》的文字作者,是英国的科普作家安娜·克莱伯恩,她出版了50余本的童书。《奇妙的演化》的插画作者,是获得过麦克米伦童书插画奖的,英国插画师韦斯利·罗宾斯。

  因为生命的演化。《奇妙的演化》,从生命的演化讲起,图文并茂地解释什么是“演化”。还讲“演化的类型”,讲“基因”,讲“自然选择”,讲“新物种”等等,一系列生物学的概念。

  在这些概念的解释中,能理解为什么生物会有那么多的不同。比起科普书,孩子们更爱看故事书。那是因为故事书有意思啊。不过现在好看又有意思的科普童书,也越来越多。《奇妙的演化》中的讲解,就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

  比如讲到DNA,“你是半个卷心菜”,一下子就吸引了目光去了解。

  部分相似的DNA,清晰的图表,对于DNA的对比,有了概念。

  “你是半个卷心菜”这句话,让我家两娃乐个不停。看完《奇妙的演化》第二天,在去幼儿园的路上,老二的嘴里,还一直念叨着,“我是半个卷心菜,哈哈哈哈“。

  5岁的老二,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DNA,但他记住了“自己是半个卷心菜”。对DNA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印象与直观地了解。想起参加过的一堂儿童科学实验室的活动,那是一场讲指纹的活动。老师提问时,坐在旁边的小男孩,回答了DNA,但那个答案,是男孩妈妈告诉男孩的。有人告知答案,和经过自己的理解,真正明白一个概念,中间隔了很远的距离。

  比起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这是因为“DNA”,那是因为“演化”。不如,跟着《奇妙的演化》,一步步弄懂,与“演化”有关的概念。

  一本书,将一个个概念,讲解得生动又有趣,会让孩子理解起来毫无压力。《奇妙的演化》文字的讲解,配上直观的图片,对于小孩来说,是好理解的。同时,对于大人来说,《奇妙的演化》也是回答孩子,有关生命的起源、演化问题的好帮手。

  每个人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总会在生命的某个时间段,想要找到答案。《奇妙的演化》能让孩子从全局,去了解生命的演变过程。

  对于任何事,如果张口就是“肯定”、“一定”这样的用词,听起来未免太过绝对。最近我家老大,对这两个词的应用很是频繁。比如对某个其实并不了解的事,说出口的是“肯定是……”“一定的”。说多了,引起了老母亲的一些不适。

  想起有人说过“不要拿你对世界有限的认知,轻易下结论”,对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事,保持一定的谨慎,或许是必要的。虽然和孩子提过,然而娃并不太上心。不过,观察别人的用词,看阅读的书籍,也可以了解准确用词。作为少儿科普书籍,《奇妙的演化》里的用词是严谨的。

  比如,讲到恐龙的灾难。

  巨型哺乳动物。

  科普知识,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然而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在一本讲科普的书中,出现“可能”的用词,是对知识保持的一份严谨态度。

  我家老大曾经觉得“漂亮的人,心都不咋样”,因为看过的书中人物,大多都是坏心肠的。无论是怎样的书籍,还是要保持一种“是真的吗”的心态比较好。曾有位家长看到真正的科普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和孩子强调的内容,是错的,因为信了错的内容。尽信书,不如无书。

  《奇妙的演化》中,对用词的把握,能让阅读者,有更多的思考。一本童书,如果能引发思考,比起直接给答案,有更大的价值。

  《奇妙的演化》讲了很多生命演化的概念。每一个概念的讲解,会引发阅读者自己去思考。学会思考,看到本质,是学习的最高级别。IBM首席咨询顾问清水久三子,在她的《学习变现》中,将学习分成了4个阶段,最高一层是本质的学习。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了本质的学习之后,才有能力去教给他人。而教他人的方法,又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这样的方法,能让自己对掌握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些学习内容上的层层递进,锻炼的又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或许是看的书还不够多,讲本质的童书目前遇到的并不是很多。安野光雅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是一套带着孩子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童书。手中的《奇妙的演化》,也是通过一步步地展示,看透本质的童书。最近越发偏爱,既能讲现象,又能引导思考,更可以看到本质的童书。

  《奇妙的演化》中,其实还有讲到思考模型:What-Why-How。

  What-Why-How的思考模型学会后,能让孩子在遇到一个新概念时,更快地理清思路。未来,学会思考,是孩子们真正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作家郝景芳在她的《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曾提到让孩子通过四大维度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人类文明的内容。具体的四大思考维度,分别是:起源、结构、演变、未来。

  起源,是了解事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看结构,是为了看到本质。演变,是看到真正的原因。未来,则是推演未来的可能性。这四种思考角度,《奇妙的演化》里都有涉及。从概念的提出,到内容的讲解,再到下一个问题的探寻,一环扣一环。

  阅读《奇妙的演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了解What-Why-How的思考模型,也试着从起源、结构、演变、未来的四个思考维度,去看生命演化的进程。

  《奇妙的演化》,讲解概念,又不局限于给答案。在解释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真正去思考,理解背后的本质。

  想知道“演化”“DNA”“生物多样性”等等的概念,《奇妙的演化》这样的少儿科普书,值得孩子们阅读。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家有俩娃。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