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读后感1000字

2021-07-02 00:1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读后感1000字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是一本由穆戈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读后感(一):《疯人说》在写实与虚构中游刃有余 却在诗意与理性间颇显沉溺

  《疯人说》在写实与虚构中游刃有余 却在诗意与理性间颇显沉溺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的作者是穆戈,看上去应该是个真名,而她的自我介绍,风格也是多样的,既写着心理学硕士,来体现她的专业素养,不过很快又写自己惯常抽风,自由是第一奥义,乌托邦主义者,想象的巨人,现实的矮子……我不知她如果习惯性,或职业性的给别人做性格侧写,是否也会写成这样?因为这看起来更像是在一些文艺气息浓郁,标榜自由主义的网站上,随便起了个网名后,再添加的一段自我介绍,好象说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说。

  但请不要误会,这种严肃与俏皮的混杂,就如同书中内容一样,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游走,虽然跟一般此类的“纪实文学”并不一样,但不可否认,有它非常独特的魅力在。书中虽然是以一个精神卫生中心的实习生视角去写的,但这个女主角胆子非常大,个性极为突出,非常敢说敢为,敢做敢当,不把等级与规矩放在眼里,如果出现在国产剧里,这一般会有个前提,那就是她没准是这家医院院长的女儿,只是没有向所有医生公开,当然最不济也得是个私生女。当然,像这样的角色,在日剧中似乎还是有她更适合生存的空间,尽管在日本社会中,等级差别更表面化,仪式化,但对于专业本身的尊重,还是一个最大的共识。

  当然《疯人说》中与日剧更为相通的一点,还在于内容本身。比如那一篇讲阿尔兹海默症的,也就是老年痴呆,标题为《遗忘和被遗忘的》,那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患者视角去讲的现实与幻觉交织的故事,而是塑造了一个特别的医生与护士,后面是有一个很大的反转,让人感同身受,那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对于人之常情的呵护与怜惜,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进行道德或伦理上的批判。而这个反转,会让我联想起东野圭吾所写的《红手指》,日本人在撰写特别的行为动机时,总是显得那么有信心,而不会只觉得扭曲或边缘。其实中国人的性情,至少在扭曲方面,肯定不会输给日本人,只是缺了那一份,理直气壮的面对“扭曲”的勇气,罢了。

  其实书中所讲的一些病症,光从症状来说,也没有多么特别,比如微笑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恋爱症,双重人格之类的,但在故事本身,却还是总能够写出很特别的“桥段”,反转,以及结尾。当然这不由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会去揣摩其中现实与虚构的比例,但转念一想,这好象也并不重要,以现实为底料和食材,再加一些想象的蘸酱,那就是通常火锅的吃法,只要相得益彰,别颠倒过来,喧宾夺主,便成。

  不过,就像某些极为精彩和系统的短篇小说,会在最后把前面的那些人物或元素,都涵盖进来,也就是说,本来以为之前的都是系列小故事,彼此之间没有多大的关联,但实际上,是有一个大招在最后将所有的组织起来。这当然是很好的写法,也是更大更好的反转。但另一方面,这种写法也是一种双刃剑,稍不留神,会给人一种很刻意的感觉。特别是最终那个幕后人物跳出来,然后一大通自我辩白或宣扬,很多都是因为表达欲太强,而功亏一篑。虽然《疯人说》最后那个角色不是通常的反派,更不是什么汉尼拔教授,但他说的也实在是太多了,与其说是在“传教”,还不如说是一个有点没完没了的诗人。而作者显然也有点沉溺其中,在后记里还不忘再加一笔,就是写完那一段,天已经快亮了,于是她来到阳台上,又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的最后,还不忘再来一首长诗。

  诗意当然没有错,但有时候诗意,情感与理智,自省是相悖,甚至是对立的,此书的作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在写实与虚构之间游刃有余,但在另一层面,也就是诗意与理性的对立与糅合上,似乎就不是那么擅长与专业。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读后感(二):(转)《疯人说》在写实与虚构中游刃有余 却在诗意与理性间颇显沉溺

  《疯人说》在写实与虚构中游刃有余 却在诗意与理性间颇显沉溺

  李翼。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的作者是穆戈,看上去应该是个真名,而她的自我介绍,风格也是多样的,既写着心理学硕士,来体现她的专业素养,不过很快又写自己惯常抽风,自由是第一奥义,乌托邦主义者,想象的巨人,现实的矮子……我不知她如果习惯性,或职业性的给别人做性格侧写,是否也会写成这样?因为这看起来更像是在一些文艺气息浓郁,标榜自由主义的网站上,随便起了个网名后,再添加的一段自我介绍,好象说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说。

  但请不要误会,这种严肃与俏皮的混杂,就如同书中内容一样,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游走,虽然跟一般此类的“纪实文学”并不一样,但不可否认,有它非常独特的魅力在。书中虽然是以一个精神卫生中心的实习生视角去写的,但这个女主角胆子非常大,个性极为突出,非常敢说敢为,敢做敢当,不把等级与规矩放在眼里,如果出现在国产剧里,这一般会有个前提,那就是她没准是这家医院院长的女儿,只是没有向所有医生公开,当然最不济也得是个私生女。当然,像这样的角色,在日剧中似乎还是有她更适合生存的空间,尽管在日本社会中,等级差别更表面化,仪式化,但对于专业本身的尊重,还是一个最大的共识。

  当然《疯人说》中与日剧更为相通的一点,还在于内容本身。比如那一篇讲阿尔兹海默症的,也就是老年痴呆,标题为《遗忘和被遗忘的》,那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患者视角去讲的现实与幻觉交织的故事,而是塑造了一个特别的医生与护士,后面是有一个很大的反转,让人感同身受,那不是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对于人之常情的呵护与怜惜,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进行道德或伦理上的批判。而这个反转,会让我联想起东野圭吾所写的《红手指》,日本人在撰写特别的行为动机时,总是显得那么有信心,而不会只觉得扭曲或边缘。其实中国人的性情,至少在扭曲方面,肯定不会输给日本人,只是缺了那一份,理直气壮的面对“扭曲”的勇气,罢了。

  其实书中所讲的一些病症,光从症状来说,也没有多么特别,比如微笑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恋爱症,双重人格之类的,但在故事本身,却还是总能够写出很特别的“桥段”,反转,以及结尾。当然这不由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会去揣摩其中现实与虚构的比例,但转念一想,这好象也并不重要,以现实为底料和食材,再加一些想象的蘸酱,那就是通常火锅的吃法,只要相得益彰,别颠倒过来,喧宾夺主,便成。

  不过,就像某些极为精彩和系统的短篇小说,会在最后把前面的那些人物或元素,都涵盖进来,也就是说,本来以为之前的都是系列小故事,彼此之间没有多大的关联,但实际上,是有一个大招在最后将所有的组织起来。这当然是很好的写法,也是更大更好的反转。但另一方面,这种写法也是一种双刃剑,稍不留神,会给人一种很刻意的感觉。特别是最终那个幕后人物跳出来,然后一大通自我辩白或宣扬,很多都是因为表达欲太强,而功亏一篑。虽然《疯人说》最后那个角色不是通常的反派,更不是什么汉尼拔教授,但他说的也实在是太多了,与其说是在“传教”,还不如说是一个有点没完没了的诗人。而作者显然也有点沉溺其中,在后记里还不忘再加一笔,就是写完那一段,天已经快亮了,于是她来到阳台上,又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的最后,还不忘再来一首长诗。

  诗意当然没有错,但有时候诗意,情感与理智,自省是相悖,甚至是对立的,此书的作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在写实与虚构之间游刃有余,但在另一层面,也就是诗意与理性的对立与糅合上,似乎就不是那么擅长与专业。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读后感(三):如果长大是一场必经的溃烂,那就找点创口贴

  和朋友交流最近在看的书单时,当我把这本《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的封面拍过去,得到的回复是:看点积极向上的吧,附带一个破涕为笑的表情。

  看,关于精神病院、疯子这类的词,正常人都避之如洪水猛兽。而我其实也是有私心的,我是想在这本书里寻求幸福感。生活摇摇欲坠,不轻松的日子里看不轻松的故事,或许真的会有作者所说的“负负得正”的奇效。原谅我,在不择手段地寻找幸福感。

  这本书是以精神病院医生的角度讲的病人们的故事,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们的代入感都可以打满分。征引的学说也让我对真实的人类世界多了一层客观的认知。看完这本书之后,还真的莫名其妙地觉得好像自己摇摇欲坠的生活还没有那么糟。

  我自己本身也属于暴瘦需要增肥的类型。看到《神经性厌食症》篇,我庆幸自己不是像那个看起来空洞的女孩一样,背负着不空洞的秘密。学生时代也曾在阶梯教室当着几个班级学生的面被测心理题,我庆幸当时的心理老师吴老师只是把我的问题轻轻放下,没有公开处刑。如果像《微笑抑郁症》里那个吴老师一般,只是想想,就觉得脊背发寒。《无法量刑的罪恶》中孟施浩把忘掉施恶,称作成熟。“他们作恶,然后忘记。”转过头来还会说谁没有年少不懂事的时候,成熟点,别记着了,我先走了。为什么被施暴的人,反而是羞耻的?就是这句话,我好像忽然找到了自己现实生活的症结。

  我的猪队友老公曾不止一次地说我脑子有病,从背着我跟我的家人说,到当着我的面笑呵呵的说。上一次说起是在小区一起溜娃时,忘了是谈到哪个话题,猪队友忽然说:“四楼那个女的也是不爱出门,跟你一样神经病。”……之后的话我就没再听了,满脑子都是:跟你一样神经病。像无数个嘴巴在我耳朵旁边不断重复的咒语。被语言暴力的是我,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反而是羞耻的?为什么猪队友反而是那个愚蠢又快乐的商人?

  语言暴力是一瞬间的事,承受暴力却是漫长的。那个给我做红烧鱼的猪队友,同时也是说我神经病的猪队友。我会恍惚自己打着灯笼找的伴侣是不是人格分裂了。作者穆戈说得对!无论再怎么去意义话痛苦,终究抵不过四个字,叫“本可以不”。我决定推荐我的猪队友看这本书。如果长大是一场必经的溃烂,如果我恰好找到了创口贴,不妨分享一下吧。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是一艘驶向黑暗的渡船。会看到人性的黑暗森林,看到孤苦的可怜人,看到孤独的灵魂。特殊之处在于:在这艘渡船上,你知道自己是绝对安全的。或许还会不经意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勇于凝视深渊的勇气。

  每一篇故事都很精彩,作者在后记里透漏,精神病的题材会一直写下去。我也悄悄透漏一下吧,我也会一直看下去。毕竟都是“神友”,都各有各的“神”。

  《疯人说:精神病院医生手记》读后感(四):以人为灯,向着光,昂首挺胸朝前走

  刚开始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只看了书名《精神病院医生手记》后,就直接进入正文,没有看序言。所以刚开始,我以为整本书都是经过隐私化处理(对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做了处理)的真实案例,因为描述得非常具体,心理学脉络清晰,而且书中大部分的案例结尾处会有个精神卫生中心住院记录。

  书中的住院记录表

  我一边在思考住院记录刊登出来是否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一边在比对不同主治医师的字迹。

  读了后半部分,发现很多案例可以通过齐素串联在一起,剧情反转再反转,加上有暗网组织及β人物时,我才后知后觉这是一本以现实案例为基础,融入丰富心理知识并经过文学处理的故事。我再翻看序言,原来书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延伸开来,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我们本可以早些知晓答案,但是我们却一意孤行,忽略了的呢?正如齐素所说的“年轻时,若有人耳提面命,要我养成对痛苦视而不见的能力,我或许会朝他脸上吐痰。”

  书中内容不是完全写实的案例,虽然有些小失落,失落归咎于人偶有的窥私心态,尤其是对我们心理工作者而言,渴望得到的是真实而具体的案例,喜欢的是仅针对名字、地点、个人信息进行隐私化处理的案例。

  但是看完整本书后,收获更多的是欣慰与触动。

  欣慰的是案例经过了大量的处理,没有侵犯来访者的隐私,没有违背职业伦理。文学化处理后,书籍的可读性更强,受众面更广,而心理的专业性仍在。

  触动的是,在穆戈与齐素身上,我好像看到了自己。

  我也确信人是关系与环境的产物,我们的咨询或治疗提供的是个关系联盟,期待在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增加多一份托力。但是如果关系和环境没变化的话,咨询的效果就会受影响。所以当我们看到齐素的“精神干细胞”想法时,我竟觉得眼前一亮,虽然齐素的很多做法都不对甚至违法了,但是想法还是蛮奇特的,有些案例如同黄渤演的《斗牛》一样,不是当事人错了,而是环境错了,是多数人错了。当快乐中枢发达的谢必是无罪的时候,死者母亲与其他人却忽略了层层重要的信息,直接判他有罪,“可以活着,但不能快乐”。心理咨询与治疗可以把来访者变成普通人,但有的环境是连谢必都无法承受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去过深渊,就质疑深渊的存在),一般人怎能承受?所以有的来访者回到原来的关系或环境的时候,又激发了症状。

  虽然我没有穆戈与齐素深厚的功底、奇特的想法,我和他们一样,有着共情能力,有吸引痛苦的特质,那些活在深渊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很主动地来找我,信任我,他们和我说了一些没有对其他人说过的话,和我的咨询也成为了他们的保护因子之一,当他们想去死,我动用了学校、家长、社区的力量去拉住了他们,将他们转介出去看心理医生,服药了,但是治疗效果不好,在现实中我也切身感知到“精神病学的瓶颈”。当看到他们痛苦的时候,我有努力的陪伴,但是内心也是惶恐,那不是一张安全保证书能抚平的。我害怕见证一场毁灭,害怕他们砸开地狱之门,害怕他们和自己说完话后,一个冲动就往下坠,把自己当遗书。那种内心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懂的,所以当齐素跳下去后,我哭了,齐素与穆戈当时的感受我都懂,都理解。穆戈特别勇敢,还经历了三次类似的经历,要走出来肯定特别不容易。

  齐素坠亡后,穆戈看到了他写给自己的信,我觉得那信也是写给所有的心理工作者的:注意与来访者的距离,不要过度共情,如果过度耗竭了,我们随时可以选择对痛苦转身,在阳光下残忍而骄傲地活着。

  我想我们走上心理这条路,都是渴望帮助别人的,我想齐素与穆戈的文字都是想让心理工作者好好爱自己的。

  很久没看到这么触动的好书了。看了后哭了后坚信: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向着光,昂首向前走。身后有人需要帮助,那就以我为灯,尽自己所能发光且不伤人,累的时候允许自己歇息了再重振旗鼓,因为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人;身前有人助我,以人为灯,不管何时没有人能让我们弯腰屈膝,包括我们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