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体内火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体内火焰》读后感1000字

2021-07-17 00:2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体内火焰》读后感1000字

  《体内火焰》是一本由陈思安著作,一頁folio |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体内火焰》读后感(一):我期待有火焰,但没有。

  这是一本几乎每篇都能明白看得出灵感来源的书。大部分的篇章靠设定取胜,有些在设定上也不新鲜了,无法拯救想象力的匮乏。有一些有自己的隐喻,也有一些可能没有。用短篇的形式本是为了点到为止、意犹未尽,但这本整体来说却像是在暴露作者无法凝结成长篇的短板。虽然有个别能会心一笑或反复咂摸的句子,大部分像是从废纸篓里倒腾出来几十篇因为自恋而不舍的扔的拙作。

  将不可触摸之物具象化是多数篇章的手法。用线抽掉的自我,偷走的小美好,可以收集和泄露的记忆,寻找自我的水珠,以及类似于“多重人格”手法展现的人的复杂性…也能够在非常多篇章看得出来作者试图模仿的文风——举几个例子:《对称》肯定是受到了《看不见的城市》的影响。《同一条河流》有《悉达多》的感觉。《沉溺》、《不完整先生》就是《百年孤独》了。

  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篇是 《就想做坏事的人》,因为在短篇幅中做到了故事的起伏。《榴莲》非常可爱。《Rooted,flow》不错的小黄文。《我们》很棒的人性具像化。《宿命》月色照映池水般温柔的文风。

  会有一些废话一箩筐以及试图掉书袋的部分,例如42,《我的全家》……这些要么是框架感太足,已经能看得出来是为了设定而不得不写下去。要么是把一个和主题思想毫无关系的设定放在开头用来吸引眼球,提高格调。

  看罢想起了朱岳老师的《说部之乱》,从想象力、题材以及品质上来说,同类型的书里,绝对可以称得上优秀极了。

  《体内火焰》读后感(二):欢 迎 参 观

  可能任何对于这本书的介绍都是多余的,它不需要外包装,多说一两句就会泄漏故事机密,而你觉得相当于是对作者的越俎代庖,毕竟火焰感受如此触觉,你也有你自己的沸点。不上升到文体实验的高度,看作是一场展览,也许更轻松一点,作者已经提供了一种友好的真诚,就看读者是否愿意接受邀请,前往参观。

  很多推荐作家们提及,整部作品里因为童话、戏剧、诗人创作者身份游走带来的不确定以及种种印迹,丰沛想象力眼花缭乱脑内电波火花乱颤……首先突出的是童话质感,如众人路遇一个魔法蛋糕店,虎皮蛋糕卷酸甜苹果塔芒果班戟杨枝甘露双皮奶在旋转吧台源源不断供应,每个人就全息沉浸于这手作宫殿的馥郁气息,毛孔翕张吸入纯度极高的幸福粉雾,食用完毕,忘记具体的蛋、奶、甜,走出这间屋子,抖落一地想象烹制过程中附着的甜霜,待悬在半空夸张变形的故事泡泡缓缓降落,你被轻放回地面,逐渐清醒后产生一种决心,意欲如《线头》里的女孩,抓住毕毕剥剥不断脱落的想象线头,来丰富贫瘠的日常,或者是重新认识生活,捡拾阳光下糖纸般多彩闪耀的微小事件。

  当然,如果单单说是甜美,其实是缩窄了体验。除了奶白如猫咪肚子的童话质感,还有如棕绿花色狸花背部的毛纹,致密的长句,偏于戏剧张力的(但这本不是很明显,不嗜甜的朋友们,推荐看下作者其他作品)辛香如八角桂皮,檀香调浓酽流动。如果要说文体间的间杂,目前来看还不构成一种融合,应该是说“搭配”更适合一点。我觉得读者需要这样的营养搭配…..因为已经有了太多未老先衰的灰心气味—并不是说那些是矫作,只是现下扣锁一方单纯心境是难得的,那些所谓不成熟状如飞鸟的撞击,迸发呦呦清音。

  如果将此作为板正的文学看待,会有很多的建议,很多的需要改进,但其实这些建议哒哒在脑中过一遍之后再打印生成的动作,太指手画脚了,就像你不会对一只猫咪说,你的脚印分布得不够均匀,你的懒腰伸得不够绵长而妖娆,(你说了猫咪也不会听吧。猫咪只会舔舔爪爪闪到一边思考猫生。不过不过太过放肆的真诚有时候是种撒娇,是误入一个贪玩小孩的房间,是任性如晚间睡前朦胧混乱甜美的絮语。就看读者是否愿意双手接洽。也有几个角落看得不舒服,像小兽捕得猎物咬断脖颈后的懵懂狰狞,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最喜欢《无关紧要的美好》。《工科的浪漫》《庭审》《榴莲》都很幽默可爱。

  画也很搭,喜欢那副海上玫瑰,玫瑰线条没有那么精细?可以,梦境的快手剪影。

  私人的观展记就是这样乱七八糟的,接下来欢迎大家自行参观。一块幻影移形的方形入口,期待你的进入。

  《体内火焰》读后感(三):整本书,犹如一场火焰戏剧

  “想象终止,便是我的终止”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结尾,我把它放在这篇书评的开头,顺便说一句开本和插画实在太契合这本书的气质了。

  思安老师的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太建议大家一口气读掉,分两三次也不好,最好是一篇一篇的读,尤其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下面简单说一下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体验,本书的三个部分应该是精心编排过的,可能是因为对思安老师的了解,也可能是因为编辑的推荐,阅读本书的三个部分就像经历了一部奇幻戏剧的三幕。

  第一幕,我在一幕幕的情景剧中快速的穿梭,打开一扇门进入了一个世界,迅速的游走,再次打开一扇门便已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在这些世界之外,沉寂的火山随着我一次次的开门而喷发,越来越暴虐,终于一辆倒驰的列车把我送回了原点,我再一次的拉开门……

  第二幕,火山不在喷发,滚烫的岩浆从火山上流淌下来,烟雾滚滚中无数劈裂的闪电隐没,我在每个世界停留的时间变长了。也许只是因为我体内的燥热,开始变得不那么灵活,身体的迟滞带给了灵魂的跃动,脑内的波动越发的频繁了起来……

  第三幕,我终究是没能逃离,火山流下的岩浆瞬间覆灭了我的身体,连同一个个切片式的世界,奇怪的是我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似乎这不是滚烫的岩浆,而是母亲胎盘中的羊水,我没有了身体的概念,沉浸在了一片意识的海洋,就那么突兀的坐回了剧场的观众席,观看着人间百态,最后幕布落下,灯光闪烁,显示出了十个字“想象终止,便是我的终止”

  以上是我一口气读下来的一个感受,下面来说一说故事,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个《倒着走路的丢丢》《蜗牛建筑之梦》《一滴水的味道》《倒驰列车》《感情为什么不能图表化》《“永恒”》《榴莲》《首演》《纸上导演》和《演后谈艺术家》这些故事里有很多看到了熟悉的投影,当然简短的故事,点到为止的情节,没有多余的冗余,有时候还是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似乎不该这么结束,似乎还有转机,似乎……每一个似乎又都是我的一次思考,

  又。不知道是故事的缘故,还是天气本身的燥热(杭州最近天气直逼40°),在阅读的过程中莫名的有几次不知所措,有几次困顿,思安老师又习惯性的使用长句,《Rooted,Flow》最后的剪接差点没让我背过去。说到《Rooted,Flow》还有其他的几篇,真的是惊呆了,思安老师不愧是思安老师,还是这样的邪性~“怎么想不明白呢,人们的生活,已经再也不可能完整了,何况——”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笑起来,“更重要的原因是……”

  《体内火焰》读后感(四):洞若观火:在跳跃的火焰上见众生

  “想象终止,便是我的终止”。

  这句话出自这本小方集子的《碎片》,讲述了主人公“我”的死亡以及借由“她”的想象保持一种形态的“存活”。作为一个隐喻,故事似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念——脑中的想象,是人们存活的一种方式,某种意义上,是唯一一种方式。

  “要是无法跟自己的梦境重逢,他只愿自己从未出生过。”

  再一次,通过《沉溺》中的人物,我们得以看到作者投射在故事中的信念。

  整个集子分为三部分。关于这三个部分的名字,我们可以大胆猜测——第一部分,作为整个作品最具想象力和梦幻感的一部分,因而被命名为“体内火焰”。第二部分“鹦的腹语术”,可能隐喻了内心的 os 和脑内小剧场。从内容上看,在第二部分作者用较多篇幅讨论了“亲密关系”这一话题,这是区别于第一部分的地方。至于第 三部分“口技表演者”,作者可能在隐喻“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嘴炮”,讽刺了在文艺创作和欣赏评价过程中的现象,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诸如——未开始的都是完美的,存在即不完美。要避免成为品位、口味的附庸,避免成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演后谈艺术家”等等。

  一个文艺作品,它本身可以单纯地展现精神状态,想象、梦幻、疯癫、天马行空。也可以就是纯粹的个体生活、个体经验。这类作品的“存在”本身就可以被视为艺术。但受到教育理念和当下人们对文艺作品的态度,人们更喜欢“有意义”的作品,要回应宏大议题,要触及公共情感,一定要有指向,要有目的,要面向问题,要反思深刻。于是我们需要转向另一类作品,也就是面向问题和反思的。这类作品似乎更具“实用主义”色彩,它发现了生活中的问题,透过戏剧化的表现,引出讨论和思考,如果可能的话还会提供某些指导方案。第一类“存在美”的文艺作品大众难以接受,第二类“实用美”的作品又过于向现实妥协,甚至会出现如《标准化》中描述的科班训练的刻板美。美,但不是独一无二的。美,但是标准。美不断量产,美成为一种口味。而《体内火焰》可以说正处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的灰色地带,既说了一些事情,回应了一些当下的关键议题,但也点到为止,拒绝规训和教化,留了一些想想空白。

  全部的58篇作品都是是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基于现实生活,但视角又略高于生活。在《体内火焰》中,既有工科生之间又细腻又尴尬的“浪漫”,有躲在猫眼后面观察到的人间生活百态,也有根植文化深处的“男尊女卑”思想衍生出的闹剧。在对人性的洞察之中,正如其他文艺作品对生活的质询一样,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命运的话题总是创作者绕不开的——人的精神状态何以安放?人在各类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何以行事?人在宇宙中何以找到秩序和意义安身立命?

  1.科技与精神生活。《独自吃饭的女人》和《一朝得解》分别从两个切面反映了现代科技对于精神生活、社交关系的侵蚀。内心戏颇多的男人面对独自吃饭的女人感受到了“凄凉”,老流氓感却抱怨起了“冷漠”,难以根治的流氓行为竟因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冷漠而被攻破。《异能》仿佛把这种情况推而极之,拥有随意进出谋生场所和陌生人生活的能力,是否在暗喻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对精神的控制?而这是否又侧写了现代生活中人们精神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空洞?

  2.资本与物欲望。在更具现实意义的《蜗牛建筑之梦》中,我们看到了物欲对人的压迫与侵蚀。身外之物融入血肉,物质从身体的脱落犹如抽筋剥皮,一切物欲幻化为房子。面对如此痛苦的生活,人们却在「自己梦想的建筑前,幸福地规划着它所应得的装修方案」。

  3.意义和秩序。在巨大的钢筋水泥城市中,如《永恒》的主人公一样,为了精神上如信仰一般的“着落”而歇斯底里,反映了现代人们对于意义和秩序的渴求。借由《无意义电台》,作者指出,无数人都在凭借着无意义的事物支撑着自己的生活,意识的不断重复着无意义的举动,本身就是真理潜藏的方式。意识到无意义远比人们以为寻找到的意义更加重要。

  4.人的异化和精神的空虚。《收房》中的房屋中介收房见到,「那些曾经仅仅依附于主人生活场景中的物品,孤儿般的被遗弃在主人离开了的出租房屋中」。同时指出「整理这些不再被需要的物品,与他们短暂的相处、体面的告别,这个简短但温馨的过程柔化了这份工作的坚硬,也柔化了这座城市永远灰秃秃的色调」。这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冰冷,人们的孤独,生活色彩的消失,感情依附的毁灭,所有物品都只有工具属性,而没有情感上的价值。

  1.对爱情残酷的描述。《残酷的爱》似乎是一个小型论坛,面对如何处理伴侣以爱之名的负能量倾诉、如何处理爱了别人却丢了自己、如何处理伴侣日常行为上的缺点这些问题,作者坦言“残酷的爱即是爱本身”。

  2.对恋爱技巧的讽刺。在《xx品鉴大师》中,我们看到人们总是试图从自己有限、片面、主观、浅薄的对人的了解和观察中,总结出一个普适的理论。在《为什么感情不能图表化》中指出,对于“关系”和“感情投入”这种“隐性行为”,将其“外显化”就意味着种下心魔,成为情侣关系中难以消除的隔阂。

  3.对中国式家庭的刻画。在《庭审》中我们看到,对簿公堂是对簿公堂,家长里短是家长里短。无数个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中,构筑了亲人与亲人、爱人与爱人之间的关系,典型中国式家庭中打不散、吵不烂的中年感情相处模式跃然纸上。

  1.关于生命中的价值。透过《倒驰列车》,可以注意到,在那些无法洞穿、无法把握、无法充分认识、却又独一无二的细节当中,是我们别样的人生。但正如《无关紧要的美好》中描述的,成年人对日常生活的麻木,才会丢失了生命中的美好。但小孩子是真正在意这些的,无数细小的、独一无二的美好构成了他们的生活。越是被在意的美好,越是去留意生命中的美好,越不会丢失它们。那么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成年人和小孩子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差别?《奇怪幼儿园》通过展现一群有不同癖好或怪异行为的小朋友的群像速写,回答了这个问题:如今的人们同质化太严重了,大家人云亦云,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真挚、独特、鲜活的生命。

  2.关于公共生活。在《挥发掉的记忆》中,作者点到为止地讽刺了政客、资本和乌合之众。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不干也好,抱怨也罢,政令就是政令,没有什么可墨迹回旋的余地”,人们四处「碰撞」,却「安静地生活着」。在《饥荒》中,作者讽刺,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情况下,人们都认为吵架仍是必要的是人类文明之光。此处一只名为“花花”的黑猩猩,与杀害同为天地生灵的人类相比,仿佛一尊“文明之光”的雕塑。在《原罪》中,借由克隆人控诉了「规则由人制定,伦理由人制定,法律由人制定」,警示人类自诩一切秩序的缔造者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关于死亡和失去。我们从《宿命》中可以感受到,面对难逃脱的宿命,可怕的不是它终究会到来,而是“在到来的那一刻才会释然”,否则“一日不得安宁”。而从《生命被死亡用力托起的时刻》的“三次死亡”中,会感受到更为苍凉的宿命感,大部分人会在生命的中间时刻,迎来“咯噔”一声,标志着思想上的死亡,正如“有的人20岁就死了,但是到80岁才埋”。

  我们会从一位万物联系学家的经历中,看到世间探索的一切线索均指向同一个方向,就是自己。同时还有反复尝试踏入同一处河流的朋友,他于无意义中构建起来了属于个体的独特意义,一如展开了全人类在自然之中的图景。我们会遇到一位宇宙收纳手册撰稿人试图证明,哲学思考其本身就是一个目的,哲学思考本身就是不停的不停的打转。即便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整个世界将发生一些异常显著的微小改变。

  首先是《100 万个细节》。这是非常浪漫的一篇,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画面感,短句衔接犹如镜头高速切换。可以作为一部电影开始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分为两部分,第 1 部分是碎片速写。从第 2 部分就可以拼凑出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作者的朋友或者干脆就是作者的猫,打翻了刚刚煮好的小龙虾,遍地狼藉。

  其次是《rooted flow》。非常的迷人、迷情、迷乱,只能交给读者去体会。值得关注的是,到了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几乎没有用标点符号,这从某种程度上让情绪和精神状态的表现更具张力。

  最后是几个洞察人性的小故事。《基因的光辉》,描写了有些扭曲的母女关系,结局在意料之中但“理由”让人印象深刻。《不想做坏事儿的人》讲述了青年时期主人公隐秘,细腻微妙又难以琢磨的,总想做点儿坏事儿的心理。贱兮兮、混不吝的语言风格读起来非常顺畅。《性本善》是一个黑色幽默。隐喻了人类社会在暴力控制下的一切美好初衷,最终都会演化为屠杀,而到时候人类又何去何从?

  最最后,作者肯定是有猫的。不管是《KK》中受伤脱毛、呼噜震天响,搅乱主人公梦境的猫,还是《管道里的爱人》中似人非人的“猫”,亦或是《收房》中与冰冷城市生活形成割裂对比的猫,无一不体现了其对于作者、对于创作、对于故事隐喻的意义。猫是宠物,是爱人,是灵感,是情感寄托,是异界精灵。

  回到开篇第一篇《线头》。这篇奇怪的故事便奠定了全书的基调——荒诞、隐喻、根植现实却如梦似幻。“线头”或许是创作者的灵光一闪,牵扯出的细线则是与身体连成一体的才华思绪。主人公抑制不住,一如难以抑制写作的欲望。当线头被耗尽,则是想象停止,生命停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