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
最近沉迷于看各种报告。以前觉得报告都很枯燥,全都是数据、表格和分析,可读性极差。但是,感觉这种事情取决于比较。以目前互联网上的中文内容质量水平而论,报告就突然显得很有些一枝独秀的意思,起码还有阅读价值,写作者使用的是大脑而不是延髓。于是,报告也就让人读得进去,甚至还有些兴趣盎然。
刚刚看过的一份报告就是如此,来自青山资本,标题是《Z世代定义与特征丨青山资本2021年中消费报告》。等我点开的时候,数据显示有39位好友已经阅读。这让我有点吃惊,感觉自己的朋友圈结构不是很健康,投资人和互联网从业者比率过高。而这39人看完之后,没有一个转发到朋友圈,估计是悄悄收藏起来,感觉投资人和互联网从业者心态上也不是很健康。
这份报告的研究框架、方法以及结论我不予置评,大家可以自行阅读,得出各自的结论。根据报告定义,所谓中国“Z世代”是出生于1998年---2014年之间的中国人。关于Z世代,这份报告里的一些事实和数据让我很感兴趣。
其一是1995年---2020年的大事年表,我认为即便作为历史资料,也值得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上。它按照编年,记录了这25年间信息媒介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社会事件。读报告的收获就体现在这样的地方,有些苦功你自己也觉得应该下,但是又始终下不去手,这时候看到别人完成了搜集整理工作,而且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就会有一种懒人天养活的感慨。
图片做得不是很好理解,大概意思是左侧有一系列历史事件,右侧的数字是不同年份出生的人在经历这些事件时对应的年龄。理论上,一个人在6岁开始拥有完整的记忆,12-18岁期间经历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会塑造性格和行为习惯。因此,可以看到98年出生Z世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而成长,对诸多历史事件和前代有共同经历。而14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则完全没有经历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移动互联网兴起等等社会事件,属于一代新人。
这个划分标准和尺度是否准确合适可以另说,但通过图表,我大概弄清楚了和哪些年龄段的人可以讨论哪些共同经历,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产生沟通和共鸣的可能。
其三是Z世代的学历结构,他们一共有2.8亿人口,其中本科生占比7%。
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一开始我感觉有些失望,因为本科率太低,只比全民的5%本科率略高一点。但是,我看到后一个图片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
本科率只有7%,是因为Z世代还有六成人在读书。单独抽取1998年出生的人口,他们目前都已经抵达大学毕业年龄。在这些人中计算,本科率达到了23%,差不多每四个人就有一个大学生。这样算起来,其实比率已经很高了。可为什么我在网上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我想,可能是因为2.8亿人里那六成中小学生在上网,所以暑假的互联网最难捱是有道理的。
最后一点,是个朴素但是人人都容易忽略的事实:Z世代出生就进入了移动互联网:
分析Z世代的消费场景,消费行为和行为习惯,这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大概投资人和互联网从业者会更关心一些。但如果说到Z世代和之前的世代有什么显著区隔,应该算是生下来就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件事情。像我们这一代人,对上网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上网首先是计算机技术下的一个分支,你得学习一门类似Basic语言之类的玩意儿,去到一个叫做机房的地方,在那里学会操作使用一种叫台式电脑的硬件。有了这个基础,你得拥有一台自己的台式电脑,一条电话线,一台调试解调器,通过一系列软硬件操作,才能接入访问一个叫互联网的存在。总之,上网是一件专门之事,它需要拥有特别的设备,做特定的动作,然后离开现实世界,进入虚拟空间。
Z世代没有这种历史包袱。可以完全没有电脑,只有一部手机就够了。不需要学习计算机语言,不需要学习电脑和联网知识,打开手机就够了。不需要知道什么是网页,什么是超链接,什么是超文本,点点滑滑手机屏幕就够了。也不存在什么现实世界和赛博空间泾渭分明的区别,拿出手机点一下,就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得到一杯咖啡,或者从2公里之外叫来一辆网约车,甚至是从2000公里之外送来一份海鲜。当然,大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会完全不同,对于网络的理解也会完全不同。
1990年代末,人们逃离生活,前往网络世界里的精神乌托邦。2021年,网络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乌托邦不单坠毁而且被现实给吞噬吸收了。2000年代初,人们在网上批判小资,现在怀疑主要是因为当时小资买房而且开始装修,剩下的人就躲到网络上去。2021年,人们在网络上整天讨论佛、丧、内卷、躺平,我想,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2000年代初人们所拥有的那个网络,没什么地方躲了,开屏广告随时在提醒你这世界上有多少东西你根本买不起。
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当你用33.6K的调制解调器勉强连上网,想要用电脑打开一张高解析度的泳装照,你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并且要坐在电脑前不断祈祷,希望图片一行一行顺利显示出来,千万不要中间突然停止。这时候,你对看图,你对小姐姐,你对小姐姐泳装照有一种近乎庄严的情感。而当你打开手机,APP通过算法不断向你推荐各种小姐姐的时候,小姐姐太多太凶猛,你会忍不住去想她们用了什么滤镜,用的哪一款美颜,有哪些部分做了整容,以及以何为生。此时,你就变得现实了,变得挑剔了,不得不刻薄起来,因为生活此时主要由网络、广告和网络借贷所组成,你得去掉广告部分,多少找到点瓤。就像是每次在弹出广告框里,努力去找到右上角那个肉眼不可见的×。
Z世代和其后世代,都是生下来就在手机里的世代。未来,可能连网络这个概念本身就要消失。不需要特别指明自己上网,打开手机这个行为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而且,“上”字都显得多余,没有人会说自己每天早上“进入生活”吧?没有上网离线,只有24小时在线,就像一个人24小时都在生活里一样。于是,世界又逆转了回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篝火燃烧的直播视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堆柴在噼啪燃烧;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几个土人用木铲竹刀搭建茅棚,没有对白,只有嘿哧嘿哧的喘息声。最早人们从生活逃离至网络,如今人们又要从网络逃进生活。不过也并不奇怪,从非洲出发开始,人类的本质就是跑路专家,我想Z世代也不能例外。
年轻人,放下手机,让我们在厨房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