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二皮进城记》观后感100字
《孔二皮进城记》是一部由王加宾执导,陈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二皮进城记》观后感(一):体制电影的好与坏
想了想还是只能给三星。
民办教师确实是个受伤的群体,教了一辈子书临了被清退,因为没有编制,待遇与编制内的差距巨大。
当然不能仅仅只看不公平,也有差距,教学水平,行为师范,落后当然要被淘汰。教育不是为了解决老师的饭碗,而是为了照亮孩子的前程。这是最大的理。
其实这部电影,更能展开说的,是体制内电影的优势与局限。
民办教师这个群体鲜少有资本愿意关注,这也许就是体制的好处,它认为这个题材重要认为这个事件有意义,它就会去拍,回报并不体现在数字上。
而它的局限也很明显,它得照顾方方面面的情绪,既不能太为民做主,也不能太替官说话,人都是好人,只是方式方法问题。
学生的选角一个个皮肤白净脸颊肉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学校的布景又充分体现了人民富起来之后现阶段教育投入的不足,至于这二者联系在一起别扭不别扭,似乎不在考虑之列。
资本拍故事,往往容易苦大仇深,身世凄惨。体制内拍,人民多多少少都得带点毛病。孔二皮好吹牛,也带着点狡猾,同时也还会用自己残疾人的身份搭搭便车。也许有人会说他愣,但是你看他煽动一帮小孩闹到教育局堵门,就能看出来,就知道,孔二皮其实也没这么简单。
青天大老爷做主,是体制片的惯常套路。问题解无可解的时候,包青天驾到,然后就顺利解决了。政策还是好的嘛,是执行的人没领会精神。
相对公正客观的视角,还是能让人看到一些鲜活的东西。只是步子太小,多少有些扭捏。这样的电影可不是为了刺痛什么人,说白了,它主要还是为了宣传“择优录取,辞退补偿,纳入社保”的政策。政策宣传的效果还是好的嘛,孔二皮最后不也承认错误了嘛,再来个孔三皮,孔四皮怎么办?
怎么说呢,它关注到了这个题材这个群体,是它的优势;但是它没有刻画出这个群体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形象,确实是局限。
它显然是没法跟那山那人那狗比的。且如此吧。
《孔二皮进城记》观后感(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历史的碾痕中,有人前进,有人落后,有人高兴,有人悲伤。然而,一切却又是辩证的,历史的发展潮流要求我们的进步,也需要我们的前进。这是一部反映小人物的片子,但是山村民办教师的曲折生存,折射出时代中的悲凉却无法小而不见,却更多的是需要向前看的目光。
对于无法抵抗的困难,有的人选择认命,有的人却选择认清。孔二皮便是在这两种人中转换与成长。主人公孔二皮具有十分鲜明的性格:倔却善良。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对自己的职业尊重具有绝对的捍卫,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的反抗更具有人情味与悲凉性。在影片中,对孔二皮运用了多处的特写镜头来表现他的性格转换。当转正报名登记事说他是文盲,他拍案而起,;却在面对学生们时温和可亲;当听闻自己没有资格教学事,与一直待他不错的书记争吵甚至夜晚打闹书记家,脸上的倔强来的更真实,却在酒醒后迷茫却羞愧的急忙去给书记道歉;都充分的体现了一个民办老师的质朴与悲愤,最终在与局长的谈话中认清了现实与自己,在最后一个特写镜头中,深深的将孔二皮的善良与温暖传递给观众。
虽然孔二皮在剧中相当于正面代表,但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当时的民办教师身上深深的自尊心与知识水平的欠缺。对于和气的孔二皮来说,“不能瞧不起人!”他一直以教师的身份自居,村里的人也以老师的礼仪对待他,国家也是按教师的待遇对待他,虽然那是曾经。从来没有人否认过他的身份,只是他自己却倔强的认为国家不承认他的身份:没有资格。这四个字深深的伤了孔二皮的心。醉酒后的孔二皮才将倔发挥到了极致:夜闹书记家。这个时候的孔二皮是最真实的,却也颇引人反感,而急于证明身份的同时也是自私的。他大喊:同学们,来书记家集合。场景的快速切换反映了孔二皮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焦急。深夜将孩子唤起,带着孩子去县城没钱陷入了没地方住的尴尬境界,这,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
无论如何,这个社会,是个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只有成功的适应了社会,你才能走出狭小的屋子看到广阔的世界。在送孩子去希望小学的路上时,老师与孩子依依不舍的表情以及摄影机的仰拍,无时无刻都突出这孔二皮的伟大。同时明亮的色调也预示着孔二皮因成功的明白了自己与社会的不接轨并努力的改变,未来的日子如暖暖的山花,拥有着温暖的未来。
影片在细节的处理上十分的到位,在孔二皮抗争的时期,衣服的颜色以暗色为主,且形象十分的邋遢,一定的寓意着二皮的不如意与“阵痛”的心情,他无法走出自己被否定的现实中,导致其形象也无比的落魄。在明白了自己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后,他为了孩子的未来而做出了让步,衣服的颜色多以黄色淡色等明亮色为主,头发也被梳理过,显示了其内心的真正的转变,他像在黑屋中乱撞的飞蛾,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光亮,由于他的成功转变,他的未来也如衣服般的一片光明。
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注定有的应该留下,有的则被舍去。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忽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知识却在进步,旧的被新的所取代,许多无法适应的人都纷纷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应该认真的找准自己的位置,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得到胜利的回响,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影片无论再好,也是有瑕疵的,孔二皮说过:这段路他走了十年,不会摔倒的。而影片中有两词孔二皮因为着急而快速走台阶,音乐这个时候也是非常焦急的,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而让观众提心吊胆的是,孔二皮可能会摔倒。而结果却是超出观众的预料,他并未摔倒,这应该是导演的刻意而为吧。
影片的最后,有一个身份的转变,孔二皮从教师转变成了学生,最后的场景是孔二皮在跳凳子,而孩子在旁边笑,这时,他又找回了教师的身份,一个很可能是教导他儿子的老师身份。至于孔二皮是否摆脱了光棍,这是影片留下的一个悬念,只能让观众自己去想了。
《孔二皮进城记》观后感(三):正能量之负
正能量之负
文/苏七七
TT:
前一阵子在杭州有一个与编剧相关的电影展映,看完电影后,编剧在现场与观众有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因此在大屏幕上看了两个CCTV6的电影,一个是《孔二皮进城记》,一个是《胡巧英告状》。
《孔二皮进城记》才刚开始,我就开始掉眼泪,然后,前十五分钟,我一直在哭。——小山村,代课老师,一下子唤起了我的童年回忆, 我的老家也在山区,父母也曾经是乡村教师,一种突如其来的乡愁忽然将人淹没,乡愁从来不只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是感受到过往的不可回复的悲伤。片子开头部分的冲突拍得很好,年青的大学生女教师与年老的参加转正考试的老教师起了冲突,这个冲突里,强势者的无知,弱势者的尊严,混杂在一起,他们的冲突是表面的,内里其实还有节制与退让,内容丰富,因此让人百感交集吧。虽然我有点怀疑在整个小影院的观众中,电影只给了我一个人如此强烈的感情冲击,因为也许只有我,有真实的经验与之对照,但是我的感受仅仅是一种感伤,在真实的现实面前如同泪水般没有意义。但是这个开头,在朴实的剧情片语言下,有一种纪录感与悲剧感,它触及了这个题材里最为深刻的部分,老教师离教室而去的背影里,有逝去的时代,有无奈的个人,有命运与感情与金钱的种种关系。
但《孔二皮进城记》没有在一种悲剧性的气氛中前行,主人公孔二皮是个瘸腿的单身汉,他的个人性格,个人生活,成为这个题材中的一个有喜剧气息的个案,他喜欢喝点小酒,迫切地想找个老婆,在片头的考试结束后,接下来的情节段落是孔二皮相亲,这个段落拍得不短,因为接地气,有生活气息,同时它展开了另一条线索,孔二皮的工作问题和他的老婆问题合在一起,为最后电影在哪里落脚先给伏了笔。
然后是孔二皮考试失败,要被清退,他带着孩子们到教育局去上堂课,去讨个说法。——虽然编剧在此时展现了熟练的技巧,比如交叉蒙太奇,一边是村长找他们,一边是他们在县城里流浪,比如不停安置进一些有真实感的小细节,比如搭不上车,一个小男孩挤上车又被扔下来,比如小旅馆,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里,但电影走到这部分时,实际上已经非常“常规”了,我彻底地从乡愁中清醒过来,看到的是一个主旋律影片,电影的高潮——孩子们在教育局院子里读《论语》,这个事情,它太不真实。这个情节,它是在“造梦”,造梦是电影的一个基本功能,它让观众在电影院里忘了自己所身处的现实生活,进入到一个意淫的美好状态中去,但对于《孔二皮进城记》这样一个现实题材电影中,这个梦造得没有意义,他真的能让观众沉迷?得到替代性的快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电影在这个时候显出一种属于CCTV6的特质:它的功能是意识形态上的教化功能,当编剧在为国家机器中的某部分提供一个作品时,这个机器的需求左右了作者的创作方向。
当教育局长出场后,事情都解决了,村里给了个蔬菜大棚,孔二皮没当上老师,但娶上了老婆,编剧十分善意地玩了个调包计,给出了一个补偿性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像蔬菜大棚那么生硬别扭,而带着人情的温度。片尾很首尾呼应在让孔二狗又去考试了。结束放映时,是观众向编剧张挺提问的时间,大人们都还在想问题时,一个小朋友先举手问了个问题:“后来他考上了吗?”编剧和观众们都笑了起来,这个结尾是一个伪开放,伪悬念的结尾,只有小朋友当了真,大人们明白,这只是结构的需要,只是一种正能量的需要。
人人都需要正能量,电视电影尤其需要正能量,但对于电影来说,一种先在的对正能量的要求,是一个重大的负担,在这种正能量的负担下,现实变形得厉害,甚至于变得面目全非。张挺是个很好的编剧了,从台词的语言,从编剧的技巧上,他都没什么可挑剔的,但《孔二皮进城》却终究成了一个空心的电影,有真实感的片断成了正能量的花絮。但这个问题又不是如此简单,难道CCTV6就只是一个强大的权力机构,从意识形态上钳制着创作者与观众?在电影的产业链中,本来是很难有一个“农村代课教师题材”的电影的立足之地的,它没有商业价值,不可能有投资商,而CCTV6却提供了一个小空间,虽然是极为狭小的空间,给这种题材一个成为作品的机会,而且它还提供了播放平台和播放时段,让它可以见到观众。——虽然前文对这个影片有种种批评,但是和各种婆媳剧,谍战剧,宫廷剧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它又显得多么质朴和有意义。
《孔二皮进城记》选择了一个有担当的题材,但最后又没能担当住这个题材,呈现的是体制与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TT,在影展中还有另外一个电影,《胡巧英告状》,是食品安全题材的,这个电影就彻底砸了,因为农村代课教师,还真能找出些温暖的东西来,食品安全题材要做出正能量——要这个行业里出一个良心发现的叛徒,要一个村妇协助警方端掉了地沟油窝点,这……简直不是正能量,是超现实。这个片子的前提就是立不住的,但正如《孔二皮进城记》的山村景象打动了我一样,《胡巧英告状》中有那么点意思的,是农村的人际生态,是村民要保护地沟油窝点,现实题材的电影是,故事再什么无稽,故事的背景与场景却总是能泄露一点天机。
在看完这两个电视电影后,我还在影展中把《钢的琴》重温了一遍。TT,你会发现,真正的正能量,是那种对现实的不回避,不逃避,《钢的琴》是一部作者将自己贯注其中的电影,他的童年记忆,他的美学追求,他的乡愁与他的执拗,一片荒凉,满心华丽。艺术还是需要自由与独立。
七七。
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