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殇》观后感精选
《无界之殇》是一部由Emma Freeman / 乔瑟琳·穆尔豪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 / 杰·科特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界之殇》观后感(一):Stateless
Bon,mark一部澳大利亚剧集。
所有移民国家都必须重视非法移民带来的各种冲击社会矛盾的问题,而且非常有必要对移民条件设置比较细节性的权限,看看西欧国家本土吧,被非法移民冲击成什么样,包括老美,这不是同理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HumanRight的问题,有的Terrorist就是通过非法移民入境搞恐怖犯罪。所有移民国家必须严格限制接受移民以及难民的数量(这是源头问题,控制住才能治本)。而不能因为社会同理心泛滥或者政策问题对非法移民大开绿灯让这个问题衍生成社会矛盾冲突,不然到时候政府做什么都被人骂。
全剧80分,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不宜观看,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如需观看须满12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2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满12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无界之殇》观后感(二):地狱还是庇护所
一开始看到Yvonne演的有点不想看,她从超市特工开始就一直不是我的审美。后来看到海报有凯特才决定看一看,但凯特只是一片小绿叶。
看完对澳洲电视剧都刮目了,到现在有限的几部不但从没失望过,反而每一部都惊喜。
这部剧是关于澳洲“臭名昭著”的圣诞岛难民营的,片尾说自17(记不准确了)年以来所有偷渡过来被截住的难民都没能拿到visa,有些人甚至已经在那里呆了十几年,我不能想像这是多么痛苦的经历,更不能想像是多么痛苦或可怕的生活逼迫到这些人要这样挺而走险。这剧好在,即使是一个从人权角度讲述的故事,看完我还是谁都不想批评,甚至对政府的所作所为,虽然每次都拿“国土安全”开脱很烦人,但是你知道这不是空话。剧里面没有圣人,也没有坏人恶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因为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不是什么正确或错误的选择,就是那个时候一个普通人自认为能做的不多选择中的一个而已。
Harriet应该是里面最冷酷的看守了,但是眼看Cam从一开始给小孩子装秋千到最后也想要冲着难民挥起拳头,是一个人为了适应恶劣环境会发生的改变,就会原谅、至少了解Harriet的粗暴,Cam选择了辞职她留了下来并且更好的适应了,普通人又有多少其他的选择?Clare强硬的面对下属和难民之外,是夜不能寐的无助,在自己多年的事业和个人的良心之间她只能左右摇摆,尽力掌握局面。与之对比的是Brain和Genevieve,一个应该长期经历着Clare的处境一个从来没有亲身进入这样的环境,同为公职人员你很难再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评价他们好坏。而Sofie和Ameer,一个因为心理受伤躲入难民营再也不想离开的澳洲人和一个九死一生不惜割断和女儿的联系想要得到澳洲visa的阿富汗人,Sofie被送去医院时众人羡慕的眼神、对比那些被强制遣返回故国的难民的哭喊,观众可能真的已经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了,到底是地狱还是庇护所?
这当然不是澳洲的问题,这是一个7千万难民的困境,其中一半还是儿童。虽然普通人没有能力解决,但普通人也许可以想想,如果你没有这样的问题不是因为你优秀,只是因为你运气比他们好。
《无界之殇》观后感(三):别让他们尘封在记忆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的信号灯
1月29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宣布,要将因疫情滞留武汉的侨民带回圣诞岛隔离。
已知圣诞岛距澳大利亚本土1500公里,属于海外领地。
在这座岛上,建有三家难民收容中心,最早于2008年设立。曾爆发多次丑闻,自残强奸、暴动死亡事件数不胜数,故对外一直是关闭状态。
(对外宣传册,实际可用设施十分有限)
就已有报道来看,不论是环境、饮食还是各种设施都让隔离者心生不满。
联想到不断闹事的难民,个中缘由倒也能略窥一斑。
今天要分享的这部《无界之殇》,便和难民问题有关。
该剧于3月1日首登澳大利亚广播电视台,共6集。目前已被Netflix买下播放权,不久将与全世界观众见面。
片中共包含四个重要角色——德裔空姐、阿富汗难民、在难民所工作的年轻父亲及一位有野心的女官员。四条支线彼此交叉,关键点就在于那座用来收留非法移民的拘留中心。
刨去复杂又现实的故事内容本身,本剧另一看点为——
它是“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首次参与执导的电视剧集。
(奥斯卡影后,多次为女性权益发声)
第一次导剧就挑战政治性如此强烈的题材,不愧是我家魔王(叉腰)~
据悉,该片灵感源于04年的一则真实丑闻。
自小生活在澳洲的德裔女子Conelia Rau,因被移民局错当成精神分裂症患者,关押于南澳Baxter(拘留中心)长达300多天。经曝光后引发当地妇女组织的强烈抗议,并以政府赔偿当事人260万澳元而告终。
而在本片中,同样作为成长在澳大利亚的德裔女子索菲,她的经历却更加坎坷。
生于富裕家庭,从事空姐工作,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她,本该活得轻松而开朗。
可每次回到家,不是被母亲劝说换工作,就是被灌输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
(母亲不满意索菲职业)
难以忍受的索菲逃出家门,却意外走进了一家改变人生的俱乐部。
在那里,“脱下制服,活出自我”的主题正好迎合了繁忙都市下疲于奔命的年轻人想法。
不出所料,索菲沉陷了。
她将压力全数吐出,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他们安排的一切。
昂贵的舞蹈课,无意义的比赛,甚至不惜与家人撕破脸皮、辞掉工作。
看似积极自信,实则藏匿于表面快乐的乌托邦,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
(索菲向外人倾诉不满)
这是个类似邪教的组织,极善于蛊惑人心。
一旦失去经济价值,得到的结果便是被当众羞辱,变成无法自我认同的心理脆弱者。
(索菲被羞辱和驱逐)
索菲失去工作、失去护照和住所,对一切心灰意冷的她决定逃离澳大利亚。可机缘巧合之下,她被送进了移民行政拘留中心。
离开需要正规的移民会谈,但政府间相互踢皮球,导致索菲的遣返机会实际上是被当作性奴卖掉。
而这种情况,并非第一次发生。
收容所中的难民,大多是坐船偷渡而来,若回去则面临被屠杀的危险。
但这里环境简陋,行动处处受限。难民的嘴里总是渴望自由,对着偷拍的记者大肆宣扬自己的不满,这种举动无疑又加剧了同收容所之间的矛盾。
落在政府眼里,难以管制的难民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威胁,所以不会轻易放手。
(难民向偷拍记者求助)
本剧另一主人公阿米尔,带着一家人从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
为了女儿们的教育和安全,他决定偷渡到澳大利亚当难民,申请避难签证成功后便可享受当地人的待遇与福利。
可梦还没开始就遭遇不测,阿米尔一家被打着渡船贸易名头的诈骗团伙欺骗,钱和护照统统被抢走。
身后是穷追不舍的执法人员,一旦被抓,所有的幻想将变成暗无天日的囚牢。
(阿米尔一家被丢在没有渡船的海边)
虽然最后侥幸逃脱,阿米尔却难以咽下这口气。
他联合其他人,找到正在行骗的奥山团伙,当众揭穿他们的谎言并抢走了所有钱。
在将妻女送上偷渡船时,甚至以自己做盾牌挡住了前来抓人的警察。
可最终的结果是,阿米尔被送到拘留中心,和大女儿重逢,而妻子和小女儿却葬身大海。
好好的家庭,转眼破碎支离。
同样被生活所逼,一个想逃,一个想进。
戏剧性的错身,戏剧性的相遇。
船身划破海面漾开的,是这些人道不尽的辛酸与挣扎。
澳大利亚对于乘船前来避难的人执行离岸移民拘留政策。
即先转移至设在他国的收容所中,再慢慢审核,但审核期限并无明确规定。
由于近年来自中东地区的难民人数不断增多,澳政府为了加强威慑力并不打算改变这一政策。而收容所内的医疗设施和生活条件常为人诟病,难民的健康状况实属堪忧。
在去年年底,一位曾在中国学医的阿富汗青年,因在澳洲难民营受虐致使精神状况出现问题,绝望自杀的新闻震惊了世界媒体。
已成年的他无法跟随父亲移民英国,所以来到澳大利亚。作为非法移民,他在收容所一待就是4年。这期间,他的精神状况不断恶化,又时常遭受警卫员的毒打,万念俱灰,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被收容所警卫员粗暴对待)
难民问题牵扯因素太多,我不敢妄言。
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身处不同立场,责任和顾虑也会有所不同。
难民渴望安稳生活,而政府会以社会大局和国民人权为先。
不能简单地定性对错。
但所谓的庇护所,也不应变成强压和推脱的工具。
战火不休,难民不止。
惟愿世间动荡早日平息,别让他们尘封在记忆里。